在國家“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重大決策以及“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我國的國際文化傳播已成為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重要維度。出版業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肩負著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時代使命。廣西出版界依托毗鄰東盟國家的區位優勢與國家政策支持,在文化“出海”實踐中探索出一套兼具創新性與實效性的發展路徑,為全國出版行業提供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經驗,值得加以總結推廣。
內容“出海”有兩種形式:一是出版物實物出口,二是版權輸出,而版權輸出能夠將中華文化轉換成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字,更容易被當地讀者所接受。因此,版權輸出是文化“出海”的基礎形態。廣西出版界以內容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形成了覆蓋多領域、多語種的版權輸出體系。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旗下各專業社立足自身特色,打造具有國際傳播價值的精品出版物:廣西人民出版社聚焦主題出版,《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成功?》推出近"10 個語種版本,《中國道路的文化基因》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版社達成版權合作;廣西教育出版社以“東南亞國家語言辭書精品出版工程”為依托,《新越漢詞典》填補了中越文化交流的工具書空白;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則從傳統醫藥與自然科技領域突破,《壯醫藥》英文版入選“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海上絲綢之路》哈薩克文版獲“絲路書香工程”立項,廣西美術出版社“《廣西民族風俗藝術:娃崽背帶》越南文版”項目也入選"2024 年“絲路書香工程”。
在多元內容布局下,廣西版權輸出規模持續擴大。2013"年以來,全區對外圖書版權輸出簽約超千種,覆蓋"50 多個國家和地區,文種近40"種。廣西美術出版社《千年侗寨"夢縈三江》版權輸出越南,以視覺語言展現民族文化魅力;接力出版社“娃娃龍原創圖畫書系列”實現多語種輸出,搭建起少兒文化交流橋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蟬聲唱》馬來文版通過海外營銷活動,推動華語文學在東南亞的傳播。這些成果表明,以優質內容為基石的版權輸出,正成為廣西文化“出海”的核心支撐。
海外機構建設是文化“走出去”的實體支撐。廣西出版界突破傳統版權貿易模式,形成了“分支機構""并購整合”的立體布局。2015"年,接力出版社在埃及創建分社,成為中國首個在海外設立分社的少兒出版機構。該分社加入當地出版商協會,與"22 個阿拉伯國家建立圖書發行網絡,2017"年首批"26 種阿拉伯文圖書兩年內基本售罄,第二批"27 種圖書正在籌備出版,實現了從版權輸出到本土化運營的跨越。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旗下其他出版社亦在越南、馬來西亞設立分支機構,與埃及、日本、老撾等國形成海外布局矩陣,實現了從單純版權貿易向海外實體運營的轉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則通過跨國并購構建國際傳播網絡。2014"年與"2016 年先后收購澳大利亞視覺出版集團和英國"ACC 出版集團,2016年在克羅地亞成立全資公司,形成“雙本土化+一體化”管理模式,旗下"30 余家海內外機構構成覆蓋全球的出版生態圈。這種“造船出海”模式,使廣西出版界能夠深入當地市場,精準把握受眾需求,為文化傳播提供了實體支撐。

數字化平臺建設是廣西出版“出海”的創新之舉。2019"年廣西出版傳媒集團上線了“中國-東盟版權貿易服務網”,該平臺依托云計算、機器翻譯等技術,為中外出版機構提供版權信息展示、在線交流與貿易服務,目前已有近兩千種版權圖書上線,成為中國與東盟文化交流的數字樞紐。該平臺衍生的越南、馬來西亞工作室通過聘請當地版權專員、調研市場需求,推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神話傳說繪本系列》等項目落地,實現了線上平臺與線下服務的有機結合。
在實體平臺建設方面,廣西連續四年組織國內出版單位赴越南、柬埔寨等國舉辦中國圖書展銷會,2024"年舉辦的“中國-東盟圖書文化周”首次采用中國與東盟聯展模式,在南寧、桂林等地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4 國同步開展,展出3"萬多種圖書,搭建起區域性文化交流新平臺。這些平臺的搭建,打破了地域限制,形成了“線上+線下”"融合的文化貿易體系,有效促進了中國與東盟的出版合作。
創意輸出與品牌建設是文化“出海”的高階形態,廣西出版界通過項目創新打造國際文化品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藝術之橋”項目在法蘭克福書展亮相,以《民宿之美》等出版物為載體,推動中國設計與藝術的國際傳播;接力出版社與俄羅斯合作啟動“比安基國際文學獎”,成為首個設立國際文學獎項的中國出版機構,為中外作家搭建交流平臺。
在文學互譯領域,廣西實施“中國-東盟文學互譯出版工程”,漓江出版社與泰國作家協會達成“中泰當代文學互譯出版計劃”,計劃三至五年內完成中泰各"10 部作品互譯;“中緬當代文學互譯叢書”的出版則深化了中緬文化交流。這些創意項目不僅傳播了中華文化,更通過品牌化運作提升了廣西出版的國際影響力,形成了“內容+品牌”的雙輪驅動模式。
展文化“出海”路徑。2025"年"3 月,廣西出版傳媒集團代表團訪問泰國國家發展管理學院,就產學研一體化、教輔教材優化等議題展開合作;拜訪泰國作家協會,推進文學互譯與文化活動聯動。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向意大利中文學校捐贈《扇子的故事》《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繪本系列》等圖書,推動中華文化在歐洲的傳播。廣西民族出版社輸出到埃及希克邁特文化產業集團的《燈籠山》阿拉伯文版入選“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該繪本還推出泰文版、法文版,以剪紙藝術為載體傳播中國價值觀。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是廣西出版“出海”的重要經驗。廣西教育出版社的《新越漢詞典》針對中越經貿往來密切而文化工具書滯后的市場空白,填補了"50 年的出版斷層,成為中越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該社的《漢語-老撾語口語基礎教程》則立足海外漢語學習需求,配套開發有聲教學資源,實現了內容供給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匹配。廣西人民出版社“中國-東南亞銅鼓”系列叢書,精準把握東南亞文化與中國文化關聯研究的需求。
在青少年文化市場,廣西出版界同樣注重本土化開發。接力出版社發起的“中國"- 東盟童書聯合共創項目”與"7 個國家"12 家出版機構合作,完成"71 種圖書出版,通過聯合創作滿足東盟少兒讀者需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開發的“中國原創繪本少兒國際中文課程”,以魔法象品牌繪本為載體,融合"AR 技術,推出印尼版課程產品包,實現了教育出版與文化傳播的有機結合。這種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策略,使廣西出版產品在海外市場獲得了持久生命力。
在數字出版領域,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打造“獨秀"AI”教育服務平臺,開發數字人視頻課程與"AI 編審校系統,70"多種紙質教材完成數字化轉型;“敦煌遺書數據庫”等項目提升了古籍數字化水平。這種多維度、跨領域的合作模式,構建了覆蓋內容生產、技術應用、渠道拓展的文化傳播生態體系,為廣西出版文化“出海”提供了系統支撐。
廣西出版界的實踐表明,文化“出海”需要內容創新、渠道建設、平臺支撐與市場導向的協同發力。從版權輸出的內容傳播到海外機構的實體運營,從數字化平臺的技術賦能到創意品牌的價值提升,廣西探索出一條兼具地域特色與國際視野的文化傳播路徑。在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的新時代,廣西出版界的探索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有益借鑒,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文化力量。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春秋》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