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512.032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2-204x.2025.05.003
文章編號:1002-204X(2025)05-0011-04
Breeding and Experience of A New Spring Wheat Variety Ningchun No.68 with High Yield and EarlyMaturity
Li Qianrong1, Tao Yuan2, Zhang Shuangxi1*, Chen Xiaolong2, Li Hongxia',Fan Ming',Chi Yongwei2 (1.Crops Institute,Ningxia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ForestrySciences, Yinchuan,Ningxia 75oo02; 2.Yongning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Center,Yongning,Ningxia )
Abstract The new spring wheat variety Ningchun No.68 was created by Yongning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Center with self-bred stable strain T28 as the mother and Ningchun No.39 as thefather.After years of directional breeding in the north and south,the variety wasapproved by Ningxia Variety Certification Commite in September 2O22.The parental selection,breeding process,characteristics,resistance performance, quality traits,yield performance and cultivation technologyof new wheat variety Ningchun No.68 were introduced, and some experience in breeding process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breeding new wheat varieties with early maturity and high yield in Ningxia irrigation area.
Keywords NingchunNo.68;Wheat;Newvariety;Characteristics
小麥是人民生活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口糧之一。在保證糧食生產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寧夏是我國西北重要商品糧基地,小麥是寧夏主要種植的農作物。目前,寧夏灌區小麥栽培以春小麥為主,種植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已從2012年的6.79萬 hm2 減少到2021年的2.84萬 hm2 ,供給偏緊,不能滿足寧夏整體消費需求。寧春4號以其廣適性、穩產性仍是寧夏灌區小麥第一大主栽品種。近年來選育的寧春50號、寧春55號作為主推品種在寧夏灌區有一定種植面積,但產量沒有大的突破,加之農資、農機、人工等費用的連年上漲,小麥種植效益徘徊不前。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幅度小而總成本持續升高,經濟效益低下,是寧夏灌區小麥種植面積縮小的主要成因。當下,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寧夏小麥生育期整體提前,灌區小麥栽培從麥套種植轉為麥后復種的“一年兩熟\"模式,是提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保持或提高小麥種植面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選育的寧春61號因早熟性突出,目前是寧夏灌區后茬復種其他作物的首選春小麥品種。該品種比主栽品種寧春4號早熟7d左右,產量略低于寧春4號,前茬效益并不明顯。
為提高復種指數和經濟效益,加強和推進高產、早熟、多抗小麥新品種選育,實現品種結構調優、種植業結構調整,提高單位面積效益,根據寧夏灌區小麥生產狀況與氣候變化特點,選育者確立了高產、早熟、多抗的選育目標。經雜交組配、后代選擇、鑒定品比、多點試驗、區域試驗,于2022選育出適合寧夏灌區種植的早熟高產小麥新品種寧春68號。
1親本來源及選育過程
1.1 親本來源
寧春68號的母本T28是利用太谷核矮敗材料,通過聚合、階梯雜交選育的中間材料,具有苗壯、早熟、大穗、矮稈、株型緊湊的優點,缺點是穗頂部不育、莖稈較粗、 667m2 穗數不多,在生產上難以直接利用。父本寧春39號高產、適應性較好,生育期 102~104d ,中熟偏晚,寧夏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對照寧春4號增產 7.02% ,生產試驗比對照增產 5.53% ,2005年通過寧夏回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3,2006年分別通過國家與青海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該品種曾在寧夏灌區及周邊水澆地大面積推廣種植,后因籽粒商品性差,生育后期易倒伏致種植面積縮小。
1.2 選育過程
2008年在寧夏本地組配雜交組合,收獲雜交種子,于當年9月在云南元謀播種,F1種子全部收獲。2009年寧夏春播種植F2,群體表現優良且差異性明顯,重點進行了觀察標記,成熟期進行混合選擇單穗,通過室內籽粒鑒定,保留了35穗。F3\~F9連續北育南繁異地加代,系譜單穗選擇,低代偏重個體株高、株型、葉姿、千粒重的選擇,高代加強落黃、抗干熱風、籽粒飽滿度等性狀選擇。2012年在寧夏出圃定系,當年單行收穗系,經考種分析,千粒重較寧春4號高 1.1g 穗粒重較寧春4號高 1.05g 作為重點組合后代于2013年升入鑒定圃試驗,田間表現中抗條銹病、感白粉病、抗青干,較寧春4號早成熟3d,落黃正常,粒大飽滿,千粒重達 50g 以上,外觀品質好,產量表現優。
2014年升入品種比較試驗,2015—2016年進行寧夏灌區多點試驗。2018年參加寧夏回族自治區預備試驗,2019—2020年參加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域試驗,2021年參加生產試驗,多年產量表現穩定,綜合性狀表現優良。2022年通過寧夏回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寧審麥20220006。

2 特征特性
2.1 農藝性狀
春性,生育期99d,比對照寧春4號早熟3d,屬中早熟品種。幼苗直立,長勢旺盛,葉片中寬上舉,葉色濃綠,分蘗力一般。株高適中 76.4cm ,株型緊湊,莖稈韌性好,抗倒伏性強。穗紡錘形,小穗多花,排列適中,后期灌漿速率快,穗層整齊。落黃正常,護穎卵形,穎肩斜肩,穗長 10.0cm 左右,長芒,白殼。籽粒紅色、卵圓形,粒大飽滿度好,硬質,黑胚率 6.5% ,容重 820g?L-1 。一般有效穗數579.0萬 ?hm-2 ,穗粒數 35.2~38.1 粒,千粒重 48.0g 左右。
2.2 品質特性
2019年,選育單位送樣到農業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粗蛋白質(干基) 14.44% ,降落數值420s,濕面筋含量 30.5% ,面團形成時間 6.9min ,穩定時間 10.0min ,吸水量63.0mL?100-1?g-1 ,弱化度52F.U,粉質質量指數 115mm ,評價值69,硬度 66.4AA2021 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種子工作站統一將各區試點混合樣送到農業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容重 852g?L-1 ,粗蛋白(干基) 12.59% ,濕面筋含量 25.2% ,吸水量62.9mL?100-1?g-1 ,面團形成時間 4.8min ,穩定時間7.1min ,弱化度66F.U.,粉質質量指數 103mm ,評價值60,最大拉伸阻力 (Rm,135)394 E.U.,延伸性(E,135)166mm ,能量 88cm2 ,R/E比值2.4。
2.3 抗逆性
寧春68號在生產上表現抗倒伏性強。2019、2020年參加區試過程中寧夏回族自治區種子工作站委托抗病性鑒定:中抗銹病,中感白粉病,成熟落黃好。
3產量表現
3.1 鑒定、品比試驗
2013年,在選育單位試驗田進行鑒定圃試驗,平均產量 11472.9kg?hm-2 ,較對照寧春4號平均增產12.12% ;2014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平均產量為10 081.2kg?hm-2 ,較對照寧春4號增產 19.83% ,居11個參試品系第一位。
3.2 區試試驗
2018年參加寧夏灌區預備試驗,平均產量9 592.5kg?hm-2 ,較對照寧春4號增產 22.02% ,增產極顯著。2019年寧夏灌區區域試驗6點均增產,增產點次率 100% ,平均產量 8227.0kg?hm-2 ,較對照寧春4號增產7.6% ,增產極顯著;2020年寧夏區域試驗6點4增2減,增產點次率 66.7% ,平均產量 8940.0kg?hm-2 ,較對照寧春4號增產 2.5% ,增產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 8584.5kg?hm-2 ,增產點次率 83.4% ,增產5.1%2021 年寧夏灌區生產試驗5點均增產,增產點次率 100% ,平均產量 9 097.5kg?hm-2 ,較對照寧春4號增產 10.9% 。
3.3 多點試驗
2015年在寧夏灌區中衛、青銅峽、賀蘭、平羅進行多點試驗,四點均增產,平均產量 7612.5kg?hm-2 ,較對照寧春4號增產 4.8% 。
4栽培技術要點
適時播種:播種時間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深5cm 左右,播后及時糖田保。
合理密植:播有效粒600.0萬粒 ?hm-2~800.0 萬粒 ?hm-2 ,保基本苗570萬 ?hm-2~600 萬 hm-2 ,保收獲穗570.0萬穗 ?hm-2~630.0 萬穗 hm-2 。
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田間宜保氮增磷補鉀,秋施沼渣有機肥(總養分 24% )400kg?hm-2 ;春施化肥,一般基施尿素 244.5kg?hm-2 磷酸二銨 150kg?hm-2. 追施尿素 225kg?hm-2 ,折合施純N
270kg?hm-2,P2O5138kg?hm-2 施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
合理灌水:頭水應早灌、灌足,寧夏灌區在4月30日前應完成灌溉;二水宜控勿趕,5月中旬灌溉為宜;三水、四水看天時,在5月底、6月中旬完成灌水,可根據不同地力條件選擇性遲灌三水,延后灌麥黃水。全生育期灌水3\~4次。
及時防治病蟲害:采用蚜蟲、銹病、白粉病“一噴三防”聯合防治。也可在小麥抽穗期噴施磷酸二氫鉀等微肥,促進小麥籽粒灌漿。
適時收獲:寧夏灌區一般7月10日左右機械收獲。
5 選育體會
5.1選育目標要緊跟生產需求
育種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根據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生態條件、不同生產水平和社會需求來制定的[4-5]。從寧夏多年來育成品種看,仍缺少適應性廣的突破性品種,小麥單產增長緩慢,育成品種難以取得如\"寧春4號\"這樣大面積推廣種植的社會經濟效益。寧夏灌區多年來農業生產一直是“一季有余、兩季不足”。隨著全球氣溫變暖,與20世紀90年代相比,寧夏灌區無霜期延長15d,有效積溫增加 200°C ,氣候變化對麥后復種一年兩熟制完全有利。寧夏灌區曾推廣種植冬小麥收獲后免耕移栽玉米、水稻,復種馬鈴薯、大豆、油菜、蔬菜等一年兩熟、兩年三熟栽培模式。后因水資源限制、冬麥返青水灌溉難以及時跟進,以及冬小麥商品品質差、綜合經濟效益不明顯等原因面積逐漸萎縮。近年來寧夏加大春麥復種技術研究,探索、推廣麥后復種蔬菜、油料作物、青貯等栽培模式,推動了套種兩熟向復種兩熟的轉變,從而實現“一茬保供給、一茬促增收”。灌區春小麥復種蔬菜模式,因蔬菜價格波動大、機械化程度低、果菜類產量不高等因素影響,規模化經營者不宜大面積種植。復種油料作物、青貯等模式,應爭光爭時,前茬作物早熟且高產穩產,收獲后及時復種后茬作物,后茬作物選用生育期短的不同作物品種,以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產量和經濟效益。目前,前茬作物多選擇寧春61號小麥品種,但產量一般,適應性不廣。生產上亟需早熟、高產、優質的小麥新品種,在滿足一年兩熟高效種植模式、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提供更多的飼草和油料原料。因此,選育早熟與高產相結合的小麥品種,將會滿足寧夏灌區目前農業生產需求。
5.2雜交組配要合理利用親本
在選配組合時,育種者要熟悉雜交親本雙方的優缺點,根據選育目標,確定雜交親本。雙親選擇上盡量選用優點多、缺點少,且優缺點能互補的品種。除當地生產上推廣的主要品種作為親本資源外,育種者可根據需求從種質資源庫外引不同類型的種質作為親本利用。還可根據育種情況創制新的親本材料,或從育種后代材料中發掘某些性狀好的中間材料來用于親本當中,不斷補充、更新親本材料資源庫,為創造更多的優質品種奠定資源基礎[8-9。在引進和創制親本材料時需要依照育種目標來進行,選取當前生產中推廣面積較大的品種作為骨干親本進行雜交,這樣綜合性狀突出的材料出現概率大[5.10]。寧春68號在雜交組配上選擇了自創的中間材料T28作為母本,選擇曾在生產上利用的寧春39號作為父本。T28是太谷核矮敗材料通過聚合、階梯雜交選育而成,缺點是 667m2 穗數不多、產量不突出,田間表現矮稈、大穗多花、小穗排列適中、穗粒數較高,生育期比寧春4號早熟5\~7d,株型緊湊,一般配合力好,作為主要親本利用,曾于2016年選育出矮稈抗倒品種寧春54號[1]。寧春39號是通過寧夏回族自治區及國家西北春麥區審定的品種,有很好的適應性,缺點是不抗倒伏,籽粒商品性差。根據雙親的優缺點,制定了選育出的品種具有早熟高產的育種目標。寧春68號繼承了母本T28較早熟、抗倒伏、小穗著粒密度適中,父本寧春39號產量高、粒大等特性,使早熟高產抗倒等優良性狀有效結合。
5.3通過異地加代穿梭選育來加快選育進程和提高品種的適應性
作物的表型是基因和環境互作的表達,不同環境條件下,其表現型不同。將同一材料的不同世代置于不同地點、不同緯度、不同海拔、不同溫度變化曲線、不同土質、不同肥水條件、不同栽培管理條件下進行定向選擇,可以促使育種材料的基因重組向著廣泛適應性的方向發展。通過適應不同的生態條件,結合高產和廣泛適用的基因,分離群體在培育的品種中形成了極其廣泛的適應性。寧夏灌區小麥的生態環境決定了在自然條件下春小麥一年只能完成一代,一個小麥品種從雜交組配到出圃定系,至少需7\~8代。若通過一年2~3代異地加代育種,可大大加快育種步伐,縮短育種年限[13-14]。選擇寧夏(永寧)一云南(元謀)加代方式,通過異地加代穿梭育種,能加快育種進程,使選育的品種適應性更廣[5]。小麥在寧夏生長過程中,前期溫度低,后期溫度高,在田間選擇上對抗青干、干熱風、銹病等有利;在云南生長過程中,后期溫度較低,籽粒成熟飽滿,病害少,田間選擇強度以低為宜。因此,選擇加代育種模式,在各世代田間性狀選擇上,重點放在寧夏當地進行,異地選擇為輔
參考文獻:
[1]魏亦勤,張雙喜,李紅霞,等.寧夏小麥產業發展現狀與建議[J].寧夏農林科技,2019,60(9):6-8,20.
[2] 李紅霞,張雙喜,樊明,等.早熟高產春小麥新品種寧春61號的選育[].寧夏農林科技,2022,63(7):17-19.
[3] 裘志新,唐健,湯忠,等.高產優質春小麥新品種—寧春39號[J].麥類作物學報,2008,28(5):922.
[4]常云龍,宋秀珍,劉麗,等.抗旱高產冬小麥新品種”長麥6197\"選育研究[J].農學學報,2019,9(5):1-4.
[5] 張廣旭,孫中偉,李強,等.連麥系列小麥系譜分析及育種啟示].安徽農學通報,2018,24(8):33-34,86.
[6]劉根紅,薛銀鑫,張倩,等.寧夏引黃灌區春小麥復種蔬菜適宜種類篩選[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1,29(3):559-571.
[7]袁漢民,陳東升,王曉亮,等.寧夏引黃灌區冬麥北移及耕作改制的發展[J].麥類作物學報,2011,31(2):382-387.
[8]趙吉平,任杰成,郭鵬燕,等,小麥常規育種技術與改進策略研究[J].中國種業,2019(7):13-15.
[9] 張秋,徐向陽,姚昌順,等.小麥新品種隆平麥6號的選育過程及體會].現代農業科技,2021(20):27-29,32.
[10]陳貴菊,王福玉,邵敏敏,等.高產穩產廣適小麥新品種濟儒麥19的選育及體會[].中國種業,2022(12):97-99.
[11]李前榮,陳小龍,陶媛.高產抗倒春小麥新品種—寧春54號J].麥類作物學報,2018,38(6):756.
[12]楊文雄,楊長剛,王世紅,等.春小麥新品種隴春30號生態適應性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9(1):66-68.
[13]裘志新,湯忠,伍乘新,等.春小麥育種一年三代新技術的初探[J].寧夏農林科技,2003(1):11-13.
[14]陳紅敏.半冬性小麥一年三地兩代加代技術].農業科技通訊,2021(9):219-221.
[15]陶媛,李前榮,陳小龍.高產抗倒廣適春小麥新品種—寧豐1號U].麥類作物學報,2022,42(10):1172.
責任編輯: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