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挖掘本地特色資源,開展小學科學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推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對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南沙區蕉門河自然觀察為例,闡述了分析本地特色資源,構建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框架;走進本地特色資源場所,組織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結合本地特色資源優勢,反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結果,以期為小學科學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提供思路。
〔關鍵詞〕" 小學科學;本地特色資源;跨學科主題學習;自然觀察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9" " 0016-03
學科間交叉融合已成為促進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來源。在小學階段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增強各學科間聯系,推動課程綜合化實施,正是為培養創新人才打下基礎。《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方案》)中首次提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明確其課時量不少于本課程總課時的10%。《課程方案》強調注重統一規范與因校制宜相結合,統籌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加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注重真實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因此推進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活動,打破學科界限,多學科融合,開發小學科學跨學科主題學習課程,契合課程標準且符合科學學科性質。挖掘本地資源,設計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能夠讓科學課程更靈動。
小學科學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然觀察強調客觀性和真實性,倡導在戶外環境下對大自然進行觀察和記錄,并借助一定的記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南沙區蕉門河是南沙特色景觀,是學生上下學的經過之處。以南沙區蕉門河為特色資源,進行小學科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也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鄉,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一、分析本地特色資源,構建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框架
本地特色資源是學生學習的有效載體,學校在小學科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活動的框架下,立足學校周邊的真實環境,制定小學科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施方案。教師應順勢而為、借勢而起、乘勢而上,促進資源整合,實現科學素養的提升。
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框架有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資源、活動組織和活動反饋,采用“設計—實施—評價”的步驟來進行。活動目標主要是衡量學生對于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活動的學習效果。活動內容主要體現在情境創設、實地調研、結果反饋等,以跨學科問題為依托,開展探究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蕉門河的實踐環境。活動資源包括數字化App工具、學科知識的儲備、跨學科學習資源等。活動組織包括持續探索、頭腦風暴、自主決策,在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空間,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活動反饋以活動目標為依據,借助作品評價表、過程性評價量表、訪談問卷等,反映學生學習體驗和感受。
南沙區位于廣州市最南端,地處珠江出海口和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幾何中心,自然條件優越,風景優美。南沙區蕉門河位于南沙區黃閣鎮和南沙街區域的中心,全長約6.2公里。蕉門河+鳳凰湖碧道構建城市“綠色海綿”,利用植物、濕地、地勢、園路、構筑物等對雨水產生吸納、蓄滲、凈化和緩釋作用,以公園景觀系統作為海綿設施,為周邊社區提供休閑綠道、游樂園和雨水花園。蕉門河兩岸生長著很多種類的花草樹木,裝扮著蕉門河一年四季的美麗風景。南沙區蕉門河是學生上下學經過的地方,二年級學生學習了小學科學中《做大自然的孩子》這一課。因此本次研究選取教科版科學二年級上冊《我們的地球家園》為主題,以南沙區蕉門河為資源,各學科教師圍繞主題進行小學科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活動,如圖1所示。
二、走進本地特色資源場所,組織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
(一)依托社會真實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大自然
大自然是我們成長的搖籃,處處充滿了驚喜。充分發揮本地自然資源的教育價值,帶領學生親近大自然,用多感官去探求自然之謎,學生的身心將受到滋養。同時,學生在大自然的實踐中更了解大自然,開闊視野,這對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綜合能力非常有意義。學生走進南沙區蕉門河,初步了解蕉門河。
首先,探究蕉門河植物群落構成。學生用“形色”App對蕉門河東岸綠化植物進行識別與記錄。通過結果看出蕉門河東岸綠化植物主要包括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水生植物多為本土植物種類,且挺水植物居多,如美人蕉、千屈菜、菖蒲、再力花、澤瀉、水蔥,而浮葉植物較少,包括浮萍、睡蓮,引進的外來植物種類較少。陸生植物包括喬木植物、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通過識別與記錄,綜合應用了信息技術手段和科學知識,學生對蕉門河植物有了初步的認識。
其次,繪制荷花池周圍的綠化植物分布圖。根據以上實地調研結果,學生繪制了荷花池周圍的綠化植物分布圖,分別有荷花、美人蕉、龍船花、剪秋羅、雞冠花、金盞菊、千日紅、澤瀉,這些植物共同構成了荷花池周圍的美好生態。學生通過動手繪圖,應用比例尺的知識,加深對蕉門河植物的認識,提高了對大自然的感知能力,激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關注本地主要特色資源,讓學生深入體驗大自然
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核心的小學科學課程的順利實施,離不開豐富的課程資源的支持。用好用活本地的主要特色資源,能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和發展。本地主要特色資源,能凸顯濃濃的鄉土氣息,讓學生深入實踐,能極大地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學生選取具有南沙特色的紅樹林作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紅樹林中的植物和動物。學生通過實地探究發現,蕉門河紅樹林以紅樹為主要植物,是鳥類的重要棲息地,浮游生物、魚、蝦、蟹在那里生長繁殖。紅樹植物、微生物、浮游生物、大小魚類、鳥類等生物共同形成完整的食物鏈。
南沙蕉門河兩岸風景美好,鳥語花香,蕉門河兩岸常見的典型鳥類有鵲鴝、白頭鵯、黑領椋鳥、白鹡鸰、珠頸斑鳩等。學生對鵲鴝和白頭鵯非常感興趣,他們通過一段時間的持續觀察,并查閱大量的資料,用自然筆記的方法記錄下他們觀察到的鵲鴝和白頭鵯。通過關注蕉門河主要特色資源——鳥類,學生綜合應用美術和科學知識表現對大自然的觀察能力,增進了對鳥類的認識,綜合應用能力和科學素養得到了提升,愛護自然和保護自然的意識也得到了增強。
(三)聚焦本地特色資源,讓學生動手探究大自然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都給予學生探索的樂趣。把大自然的發現搬進學校實驗室,能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學生在蕉門河自然觀察過程中發現一種特別的植物,那就是澤瀉。澤瀉生于沼澤地,學生對澤瀉生長是否需要水分十分感興趣,因此在校園里種植了澤瀉。學生在學校內進一步種植澤瀉,查閱資料,設計科學對比實驗,并用數學工具測量植物生長的高度,制成表格,學生通過對比實驗發現澤瀉生長需要水分,如下表。
學生在蕉門河進行自然觀察時,還發現上午時澤瀉的白花開得很燦爛,下午時澤瀉的白花漸漸閉合成了“花骨朵”,見圖2。學生決定下一步研究澤瀉開花的秘密。學生通過實地自然觀察,親近大自然,對大自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產生了新的探究問題,促使學生自主地去進一步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結合本地特色資源優勢,反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結果
蕉門河是本地特色資源,結合特色資源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活動非常有意義。學生通過前期對蕉門河的實踐探究,對蕉門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
第一,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制作蕉門河優化提升的問卷,并對數據進行了處理。大部分游人喜歡草坪與花卉、樹木林蔭道的景觀,喜歡的植物是喬木,特別是四季常青喬木。絕大部分游人希望設立植物解說牌,占了85%。游人希望增加休閑座椅和遮陽設施,占了47%。另外,在開放性問題上,游人還希望人車分流、增加兒童游樂設施、增加吊床區、建議種植防蚊植物。
第二,學生在調查問卷結果的基礎上,給植物制作解說牌,并到蕉門河東岸進行現場安放。學生對美人蕉、龍船花、澤瀉進行解說牌的設計、制作、安插工作,在這過程中學生提高了對植物的認識,同時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學生把數據反饋給當地主管部門和學校并提出建議。學生建議公園在綠化改造中,優先考慮引入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植物種類,這些植物不僅能夠展現廣州的地域特色,還能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抵抗力。例如,鳳凰木、三角梅、月季花等,或者廣州市的市花——木棉花,以及其他適應廣州氣候條件的鄉土樹種。這些植物既能展現地方文化特色,又能增強生態適應性,減少外來物種可能帶來的生態風險。
第四,學生拍攝保護紅樹林的視頻。學生通過對蕉門河畔紅樹林的深入研究,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自己拍攝保護紅樹林完整視頻,發起環保倡議,并以調研日記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
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開展教育活動,可以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新課程背景下,統籌設計、實施和評價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是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借助靈活開放的校外活動和場館來延展學習時空,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途徑。將教學場所擴展到校外場所,不僅可以盤活資源,還可以靈活教學方式,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接下來還需進一步研究整合與開發跨學科學習資源、重構與創新學習內容、評價與改進學習等,以期進一步為小學科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活動提供更好的思路,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
【本文系2025年廣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項目“基于本地特色資源的小學科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活動研究——以科學自然觀察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KP市2025238】
參考文獻
[1]方同賓.小學科學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思考與實踐[J].安徽教育科研,2024(26):79-81.
[2]秦瑜,姜帥,黃秀芳,等.基于SSI教學的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4(8):40-43.
[3]王琳琳.利用本土資源開發小學科學課程探析:以白山市紅旗小學為例[J].吉林教育,2024(10):22-24.
[4]任學寶.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內涵、困境與突破[J].課程·教材·教法,2022(4):59-64,72.
[5]申宣成.跨學科主題學習:意義、內涵與設計[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23(3):17-24.
[6]伍紅林,田莉莉.跨學科主題學習:溯源、內涵與實施建議[J].全球教育展望,2023(3):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