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跨學科主題學習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趨勢,其核心在于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與創新能力。本課例通過融語文、數學、美術、勞技等學科,開展了“決戰塔臺之巔”這一跨學科主題項目,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升了他們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構建了全面的科學認知體系,為學生全面發展與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 小學科學;跨學科主題學習;融合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1" " 0037-03
教師在規劃跨學科教學時,需結合核心理念、思維方式、學科技能及正面價值觀,積極打破學科壁壘,鼓勵知識融合應用,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整合多學科知識,構建全面的科學認知體系,從而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構建跨學科學習框架,奠定深度學習基礎
構建跨學科學習框架需打破傳統學科界限,促進知識融合,以筑牢學生深度學習的基礎,培養創新思維、問題解決和團隊協作能力。在“決戰塔臺之巔”主題中,教師以“小小工程師”單元為核心,引導學生探究工程特點,經歷實踐改進,感受設計,培養實踐創新能力。為此,教師應構建包含明確主題驅動性問題、衍生子任務、明確活動目標及多維度評價標準的學習活動框架,確保學生在深度學習中全面提升綜合素養,解決實際問題,為科學素養打下堅實基礎(如下圖)。
“決戰塔臺之巔”主題學習活動框架
(一)核心驅動任務與子任務搭建
核心驅動任務是跨學科學習的關鍵,需整合數學、語文、科學、美術等學科核心知識,將學生置于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本主題驅動任務:學校征集操場塔臺建造方案,用于足球教練指揮,學生需設計并提交方案,現場搭建模型,通過各科綜合評價選出最強團隊,實現知識、技能的系統學習與應用。
主體驅動任務分為三個子任務:班級競標書設計,要求格式規范、內容清晰、圖形美觀、標注到位、分工合理、成本控制有效,并進行競標演講,優選勝出;現場制作塔臺模型,學生依據設計方案,考慮高度、穩定性、承重性、抗風抗震性、美觀度及成本,動手打造穩固實用、創意美觀的模型;模型測試,評估美觀性、安全性、材料成本等,團隊合作完成測試,展示成果,接受綜合評定。
(二)明確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目標
本次“決戰塔臺之巔”主題活動,旨在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科學工程的魅力。活動融合多學科要素:語文用于規范標書與演講;美工助力設計圖紙與模型搭建;數學精準測算塔高、面積及材料;工程科學運用連接技巧,提升承重、防風、抗震能力。學生將親身實踐,提升動手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探索工程選址、設計、安全、美觀、節省等要素。通過此項活動,學生將鍛煉綜合解決問題與創新思維能力,為未來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三)多維度表現性評價
通過多維度評價,全面考查學生的能力。評價內容可覆蓋競標設計方案的創新性、學生的參與程度、表達能力、作品的質量以及創新思維等多個方面。
主題評價方式。
(項目)—(類型)—(方法)—(評價者)
核心知識—過程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科學教師;
學習過程成果—過程性評價—競標、修改、統計—學生及各科教師;
學習實踐—過程性、總結性評價—模型建造、工程測試—各科教師;
最終成果展示—表現性、總結性評價—全校展示、匯報—各科教師。
活動采用過程性評價表,關注學生競標書設計、演講、塔臺搭建、團隊合作及講解等表現,及時反饋指導。結合總結性評價,全面評估塔臺模型、測試結果及展示。重視成長進步,鼓勵反思性評價。全程表現性評價與反饋,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確保建造質量,激發學習熱情,為后續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二、促進學科深度融合,推進項目實施進程
促進學科深度融合是推進項目實施進程的關鍵。在“決戰塔臺之巔”的活動實施伊始,即強化科學與數學、語文、美術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共同制定主題,以項目驅動任務為途徑,找到契合本學科的切入點,共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各學科教學支持。
語文:閱讀工程歷史資料,可增進學生對項目背景、文化內涵的理解,鍛煉信息整理與篩選能力,形成獨特見解。通過各種塔臺的學習資料收集、標書制作、競標演講,提升文學素養與語言表達能力。班級初賽與展示,強化競標理由與設計理念的準確表達。
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設計塔臺,涉及比例分配、支架高度推算,應用鏤空、框架及三角形結構。測量塔臺高度、底面積,計算承重、費用,修改設計圖。參與數據測算、高度承重測量及耗材評定,確保塔臺設計與建造中數學原理的準確應用與調整。
美術:了解工藝設計知識,競標書中關于造型、美觀度的指導,了解各種塔型的設計風格,進行塔臺的設計,通過繪圖來展示自己的創意。制作塔臺時應把握結構精細度,做到形態對稱和美觀,展示海報的制作。具體參與競標書的輔導,塔臺設計圖繪制,展示海報創作。
科學:整合各科知識和觀點,對塔臺設計意圖,設計標注,塔臺的安全性、承重、抗風、抗震能力的解決辦法進行評估,實時參與指導模型制作,掌握制作基本工藝,對塔臺建造做科學評估,并指導修改。具體全程參與模型設計制作,評估改進。協調各科教師進行學科整合。
三、實施主題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實踐活動是跨學科主題活動的核心,組織引導學生參與真實情境下的實踐,對學生科學現象、工程結構、綜合能力的形成構成有效的支撐。根據活動項目的安排,綜合各科的特點與切入點,教師設計了“決戰塔臺之巔”活動流程,如下。
設計、競標—查閱資料—制作競標書—競標演講;
制作塔臺模型—班級選拔—評估改進—現場制作;
評估、改進、展示—現場講述—現場測評—后續展示反思。
通過活動項目流程設計,讓學生深度參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制作競標書,參與角逐
活動初,學生通過語文閱讀了解名塔,激發設計興趣。隨后,結合實際為學校設計塔臺,構建問題框架并思考。討論設計限制,如高度、時間、成本等,并探討安全、穩固、移動、美觀。分析操場平面圖,咨詢體育老師意見,調查建材市場價格、品質。這些準備為后續設計奠定堅實基礎,確保設計既符合實際又富有創意。
設計中,競標書質量直接影響工程質量。語文教師指導競標書撰寫與說明文寫作技巧,科學教師講解問題篩選與抗震原理,數學教師解決塔高、比例及堅固性難題,美術教師負責圖形架構與美觀。各科融合教學,使競標書條理清晰、圖形準確、造型新穎。跨學科整合與團隊合作提升設計實踐能力,為成功競標奠基。競標演講中,學生清晰表述設計意圖,解答評委問題,展示創意,拓寬視野,激發新創意,全面提升了綜合素養。跨學科教學展現出強大的力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現場制作,綜合評價
在塔臺模型的實際搭建現場,小組成員協同作業,各展所長,有的專注于構建穩固底座,有的負責緊固件連接,還有的精確測量各項尺寸。
每位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舞臺,此舉不僅點燃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還有效提升了團隊協作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
現場展示時,各科教師組成評委團隊,依據評價單對分項指標測評。科學教師測評承重、抗風、抗震能力;數學教師評估高度、比例、底面積、耗材費用;美術教師評價美觀度、造型、工藝。確保全面、公正評價學生作品。
塔臺模型制作評價標準。
文字及圖畫(語文、美工):有圖文說明,但缺乏條理,無數字和文字標注,得1分;有圖文說明,有一定條理性,關鍵部位有標注,得2分;設計圖文優美,設計結構表述條理清晰,各部分標注詳細,材料用量有詳細介紹,得3分。
分工合作(科學指標):有人員分工,但任務不夠明確,得1分;人員分工基本明確,但執行分工不徹底,有未承擔任務的成員,得2分;分工明確且貫徹實施,每個成員有各自特長,并明確落實,得3分。
塔高(數學指標):偏差在2厘米之內,得1分;偏差在1厘米之內,得2分;塔高標準為60厘米,得3分。
頂端承重(數學指標):頂端無法承重或在所有組中最小,得1分;頂端承重為小組中等,得2分;頂端承重為小組最大,得3分。
抗風能力(科學指標,電風扇123檔):能抵御1級風得1分;能抵御2級風得2分;能抵御3級風得3分。
防震能力(科學指標):能抵御1級(輕微)震動,得1分;能抵御2級(輕強)震動,得2分;能抵御3級(強)震動,得3分。
美觀度(美工指標,傾斜角):結構欠佳、傾斜較嚴重,得1分;結構較合理,傾斜角較小,在小組中為中等,得2分;結構美觀,無傾斜角產生,在小組中最優,得3分。
材料成本統計(數學指標、統計吸管、膠帶):材料余留在小組中最少,得1分;材料余留在小組中中等,得2分;材料余留在小組中最多,得3分。
通過現場測評,學生對承重力、抗風、抗震、塔高、塔的結構造型等指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后續如何修改方案、改進模型的各項指標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對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高階探究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審美和表達能力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平臺展示評估,多維度評價學習成效
學習成果展示是學生成長的關鍵。學校提供平臺,讓學生展示創意與成果,總結反思,發現優勢和不足。教師評估引導,助力學生發展。展示不僅是作品展示,更是經驗交流,增強學生闡述、社交、自我審視能力,學會傾聽鑒賞,汲取創作靈感,提升設計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養。
四、評估跨學科教學成效,彰顯主題學習價值
(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跨學科主題教育在“決戰塔臺之巔”項目中,整合語文、數學、美術、勞技等知識,讓學生全程參與設計與建造,深入探索并掌握知識,激發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與協作能力。這種教育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專業知識,更在綜合素養培養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提升學生知識遷移和應變能力
“決戰塔臺之巔”項目整合語文、數學、美術、勞技知識,讓學生全程參與設計與建造,深入探索,激發創新。團隊合作鍛煉溝通與協作能力。此跨學科教育模式既提升了學生專業的知識,又顯著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提升學生思維和動手能力
跨學科主題教學轉變傳統“知識灌輸式”為“活動探索式”學習。在“決戰塔臺之巔”模型構建中,學生需選材、精確計算、親手制作,并權衡成本、穩固性和美觀度。他們經歷“試驗—挫折—優化”的循環,這一過程見證了學生思維的深化和動手實踐能力的持續提升,促進了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黃鑫.“船的研究與創意設計”項目化教學實踐[J].湖北教育(科學課),2024(8):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