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會議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時隔10年,黨中央再次召開最高規格城市工作會議,為新時代新征程上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作出戰略指引。
會議鮮明提出要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與10年前相比,城市工作的“時與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會議作出一個重大論斷:“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p>
面對深刻的形勢變化,會議部署了將來一個時期城市工作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即“一個優化、六個建設”?!耙粋€優化”即“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傲鶄€建設”與“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城市目標相對應。
七大任務如同七根金線,貫穿城市規劃建設全生命周期,指引我們用“人民之城”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勾畫出“幸福之城”壯闊圖景。
體系重構,奏響城鄉融合的交響。針對大城市“虹吸效應”與中小城鎮“空心化”等難題,組團式城市群、都市圈與縣域崛起,正以“多聲部共鳴”重構城鄉關系,大城市與小城市、城市與鄉村從“地理接合”變為“化學融合”,共同富裕的基石在要素自由流動中悄然筑就。
創新驅動,激活城市發展內生力。當新質生產力突破與城市更新同頻共振,當開放協作的治理模式與數字賦能的技術手段深度融合,城市從“要素驅動”轉向“生態賦能”。面向未來,各城市唯有以創新破題、改革破局,方能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找準定位、搶占先機。
溫暖細節,重塑品質生活新質感。宜居城市的打造,是一場關于幸福的煥新。當“15分鐘生活圈”覆蓋柴米油鹽,當“住有所居”升級為“居有所樂”,一件件城市“末梢”的小小改變,印證了“宜居”從來不僅是宏大敘事,而且是“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的承諾與實干。
低碳發展,鋪展綠色城市新畫卷。城市的生態文明在每一處濕地、每一條綠道、每一片藍天中生長。綠色轉型從來不是發展的桎梏,而是“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的戰略選擇,是讓城市既有“高度”更有“溫度”的幸福密碼。
韌性建設,筑牢城市安全生命線。雨季來臨,城市可以像海綿般“呼吸吐納”;突發自然災害,社會可以快速廣泛動員;災后復產重建,人們可以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韌性不是對風險的被動應對,而是“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的前瞻思維,是以基礎設施生命線工程夯實城市安全基石,以數字化治理穿透“數據孤島”,讓城市在風雨中更添從容。
文明傳承,滋養城市精神家園。當“拆與留”的抉擇轉化為“修與活”的智慧,當歷史文化遺產從“墻上掛掛”變為“活態傳承”,城市在古今對話中找到了精神坐標,讓城市文脈既成為銘刻文明基因的“歷史坐標”,更化作貫通古今、聯結人心的精神紐帶。
數據賦能,開啟智慧治理新篇。當“一網統管”覆蓋民生全域,當“數據多跑路”替代“群眾多跑腿”,城市治理便從“標準化”邁向“個性化”,從“經驗決策”轉向“數據驅動”。智慧治理不等于技術堆砌,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數字化表達,讓城市服務更貼心、更精準。
中國大地上,690多座城市星羅棋布,9.4億人生活在城鎮。今天的中國城市,正以協調共榮的格局、創新活力的脈動、生態共生的底色、安全韌性的保障、文明傳承的溫度、智慧治理的效能向世界展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的新路徑。而一切努力與變革的最終指向,正是構筑一座座幸福之城,讓人們能在“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文化浸潤、智慧相伴”的城市中感受到穩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