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會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帶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地域文化,一方面可以拓展語文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見聞,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本文將具體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地域文化的融入路徑,以拓展語文課堂,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一、創設情境,滲透地域文化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地域文化時,教師可以采用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通過創設相應的情境,學生可以在熟悉的氛圍中了解地域文化,并且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對地域文化的探索中。創設情境有多種方式,如視聽情境、游戲情境、對話情境等,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
例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一課時,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個視頻片段,視頻中呈現的是老北京人過春節的相關場景。這樣的視聽情境豐富了學生的感官體驗,使他們初步了解了北京的地域文化。接著,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如下的情景對話:“同學們,老北京有如此讓人印象深刻的春節文化,而你的家鄉是如何慶祝春節的呢?有哪些獨特的風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舉手發言,課堂氛圍更加熱烈。如有的學生來自杭州,他們介紹了杭州地區的春節習俗。在杭州,人們從農歷十二月初就開始忙碌,為除夕做準備。他們會制作各類香氣撲鼻的糕點,還會專門去買富陽剪紙,親手貼在窗前或廳堂。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情境,學生接觸到了大量的地域文化元素。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還激發了他們對地域文化深入探索的熱情。
二、立足教材,拓展地域文化
教師在滲透地域文化時,不應局限于語文教材,而應進行課外延伸與拓展。為此,教師需要對語文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中涉及的地域文化元素,明確地域文化培養的契機。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學習過程,挖掘與之相關的地域文化資源,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
以《獵人海力布》一課的教學為例,這是一則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間故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之后進行創造性復述,體會海力布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學生相繼提出問題,如“既然草原上溪流難覓,為什么故事里還會有龍宮、洪水這樣神奇的設定?”“為什么海力布最后變成了石頭?”基于學生的種種疑問,同時也為了幫助他們把握人物形象以及故事內涵,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課文中蘊含的文化。事實上,在數萬年以前,這里還是一片大澤,頻頻發生水患,民不聊生。后來因為地質運動,才有了廣闊的平原和綿延的山脈,所以這則民間故事里出現“龍宮”“洪水”這樣的設定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對于“海力布變成石頭”的設定,教師告訴學生,海力布為拯救村民,違背誓言說出秘密,甘愿承受詛咒變成石頭。這一設定將“犧牲”從抽象的道德選擇轉化為具體的物理形態,石頭象征不可逆轉的奉獻,成為永恒的精神紀念碑,主要是為了表現出人們對海力布這樣一位英雄的敬仰之情。在講述蒙古族文化的同時,教師又向學生補充了其他類似的民間故事,如《巴圖成仙記》《巴拉倉根》等,以此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內蒙古地區的民俗文化特點。通過這些故事,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獵人海力布》一文的內涵,還能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開展實踐活動,體驗地域文化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踐活動是一種有效提升地域文化滲透效果的方式。實踐活動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教師可以根據學情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地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為學生預留充足的討論和探究時間,這樣才能使學生對地域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京劇趣談》一課后,教師首先可以以“畫做結合激趣味、讀寫結合練表達、編演結合啟智慧”為核心,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家鄉的戲曲文化資料,并在課堂上分享給其他同學。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體會戲曲的韻味,爭做傳承人。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一畫家鄉戲曲經典選段的人物或場景。如有的學生來自河南,他畫了豫劇《包青天》中包拯的臉譜;有的學生來自河北,他便以簡筆畫的方式勾勒出穆桂英掛帥的風姿。接著,教師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的結構和形式,撰寫一篇小短文介紹自己家鄉的戲曲。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家鄉的戲曲文化。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由組合,將自己喜歡的戲曲片段在課堂中演繹出來。在學生參加每一項實踐活動時,教師都要預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通過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在交流和分享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素養,還能夠激發他們對地域文化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熱愛。
四、利用特色案例,培養語言運用能力
特色案例是指在地域文化中具有特殊性和啟迪意義的文化素材,這些素材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價值。為了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篩選一些經典的地域文化素材或案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閱歷。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會更加深入,也會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并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從軍行》時,學生對“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句詩中的愛國情懷和將士們勇于獻身的精神很難形成深刻認識。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白山黑水,抗戰烽火14年》的沙畫視頻,為學生渲染抗戰的氛圍,同時向學生講述東北抗聯戰士抗擊日軍的傳奇往事,以此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在教學接近尾聲時,教師對課文內容進行總結,同時給學生布置一項任務,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紅色文化資料,如紅色歷史事件、紅色人物事跡、紅色文藝作品等,并將自己搜集的資料制作成一個短視頻,發布在班級群中。
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地理、風俗等文化元素。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教師既能豐富古詩詞教學內容,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無形中強化學生對地域文化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通過多種方式滲透地域文化能促使學生產生家國意識,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地域文化不僅是學生了解家鄉、認識祖國的重要窗口,更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徑。本文從多個角度分析了地域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強調教師應持續探索創新的地域文化融合路徑,以此構建更具深度的語文課堂。
馬占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徐扈家鄉徐扈家小學)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一般課題《地域文化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實踐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4]GHB0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