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年關將近,江寧人于景廉衣袍襤褸,一瘸一拐,一路輾轉叩開北京西山老鄉家的柴門。
外面狂風怒號,陋室內主客相顧戚然。客人慘言家中已經三日無炊,兒女饑寒難耐、號啕不止,實是走投無路才來府上叨擾。主人家徒四壁,也只能讓客人留宿一晚,待次日求告友朋,以解于景廉燃眉之急。
夜間閑話,說到京城近況,于景廉有點意忿難平,說某公子玩風箏,一擲幾十兩銀子,夠他一家活命半年。不想,一句話如醍醐灌頂,主人面有喜色,說:“ 有了!”當即裁紙劈竹,為于景廉制作了幾只風箏。后又向友人借了銀兩幫于景廉度荒。
當年除夕,大雪紛飛,于景廉騎驢冒雪來訪,驢背馱滿鴨酒鮮蔬,老遠就報喜:“不想三五風箏,竟獲重酬,所得當共享之,可以過一肥年。”于是,老鄉教他風箏制作,于景廉終于脫貧。
這個扎風箏救于景廉的老鄉,正是曹雪芹。如果光做幾只風箏救助殘疾老鄉一家,那曹雪芹就不是寫《紅樓夢》的曹雪芹了。
于景廉靠風箏脫貧之事,讓曹雪芹有了新的想法。出身江南富貴人家的曹雪芹,聰慧過人,童年錦衣玉食,耳濡目染各類精巧絕倫之物,進而熟悉百工之法。少年時家道敗落,成年后雖有薄俸,但大多周濟了窮人。世道艱難,自己手腳齊整尚只能勉強糊口,那些鰥寡殘疾不能自活的人,又能向誰伸手?
風箏本來不過是便宜的小玩意兒,可是做得好一樣可以賣上高價。如果自己編寫一本制作指南,或許可以幫助更多貧困家庭。
年后,曹雪芹即著手搜羅前人著述,仔細研究風箏起放原理、扎糊方法、臚列分類目的,分析彩繪要領,最后匯集成篇。此篇名為《南鷂北鳶考工志》,是一本風箏制作教科書。按曹雪芹設計圖樣扎出來的風箏,不論大小,都能御風而飛,不致“傾覆”。
曹氏風箏流傳至今,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紅樓夢》第七十回中,曹雪芹濃墨重彩為風箏寫的一臺戲,也成為經典。
曹雪芹為窮人做的那些風箏,飽含了更遼闊的真情,每一片紙、每一根竹都閃耀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