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氛圍很輕松,沒事喝茶聊天,有事就說事討論,蠻靈的。”清晨,在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河山鎮堰頭村,村民吳柏林又出現在家門口的“三治茶館”。
“之前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反映了一個提升道路亮化水平、方便大家出行的建議,沒想到一個月不到,50多座景觀型路燈就裝好了,村里是真把我們老百姓的話放在心上了。”吳柏林笑著說。
伴隨茶香,氤氳出的是桐鄉市創新探索的基層治理新方式。作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發源地,近年來,桐鄉市持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結合水鄉茶館地域文化特色,探索推出“三治茶館”新模式,賦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實踐。
一個茶館,是一個議事廳、一處調解所、一方宣講臺。在這里,村民們品茶、暢聊,滿是人情味、和諧味、幸福味。
吳柏林常去的這個茶館于2022年開張,是河山鎮堰頭村的首家“三治茶館”。
喝茶是桐鄉人的愛好,然而,這些年桐鄉市不少自然村落的茶館因人口變遷、設施陳舊等所帶來的影響,導致其使用率降低。
對此,桐鄉市堅持需求導向,以“三治融合”理念為指引,綜合考慮網格、小組、人口密度、交通分布等因素,改造利用村內閑置房屋,分層分類在新村集聚點和自然村落打造“三治茶館”。
堰頭村的這家“三治茶館”剛開門迎客便成了“網紅”打卡點。茶館人氣頗高,但里面的布置卻很簡單:3張八仙桌,幾條長板凳,墻上還裝著一臺電視機,村民們邊看電視里的新聞,邊聊身邊的大小事。
以“三治”冠名的茶館,不僅能喝茶聊天,還能聽事議事。吳柏林說,茶館里常常會有黨員、村干部過來,村民以民情民議早茶會的形式,對村莊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近年來,河山鎮創新實行“三治茶館”包聯機制,每個茶館由一名聯村干部聯系指導、一名村干部包聯負責、一名黨員志愿者聯絡日常,變“坐班辦公”為“駐點服務”,推動黨員干部“入館聽事、流動問事、駐館議事”,在飲茶交流中動態掌握村民共性訴求,精準捕捉矛盾糾紛。
像吳柏林一樣,村民朱松泉去年提出的關于增加公共停車位的建議,也被村里采納了,現在都已經建好了。
一片小茶葉,泡著大民生。“三治茶館”在茶水氤氳中收集村民的民生建議,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更讓“自己的家園自己建”的自治理念深入人心。以茶會民,也有效打破了“信息孤島”,真正實現民情直通、民意直達、民事直辦。
河山鎮還在“三治茶館”里建立起“群眾主體+積分激勵”自治體系:由村民自發商定《茶館自治公約》,形成個性化行為規范,并深化“三治積分”運用,對建言獻策、文明守約等正面行為給予積分獎勵,有效調動了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讓鄉村從“環境美”向“風尚美”升級。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為提升調解成功率,“三治茶館”匯聚多元力量,打造了由人民調解員、黨員干部、志愿者等組成的“一杯茶”調解隊。
不僅于此,“道德評判團”等多個專業調解團隊“全力助攻”,充分發揮熟人效應優勢,以說法理、拉家常的方式開展矛盾糾紛調處,讓德治成為化解矛盾的“文明催化劑”。
前段時間,桐鄉經濟開發區(高橋街道)落晚村擺起了“龍門陣”,村民馬漢忠和馬祖根兩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落晚村“一杯茶”調解隊聞訊趕來,在其中一方的家門口擺起一張八仙桌,泡上一壺清茶,一個“流動茶桌”調解庭便形成了。
原來,馬漢忠在家門口安裝了一個圍欄,影響了鄰居馬祖根一家的出行。了解了前因后果后,調解隊立即居中調和,“一碗茶端平”,對雙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兩戶人家握手言和。
“不管大事小事,雙方先坐下來,喝杯‘寬心茶’,聽聽第三方的意見,心平氣和了,矛盾自然就有了疏通點。”落晚村“一杯茶”調解隊相關負責人說。
“遠親不如近鄰,為了養幾只雞傷了鄰里和氣真沒必要。”前不久,桐鄉經濟開發區(高橋街道)永安村一村民因圈養了幾只雞,影響了隔壁村民休息,引發糾紛。
在“流動茶桌”上,經過永安村道德評判團的第一時間調解,該村民不再固執己見,決定對家禽進行清理,還大家一個清新、安靜的生活環境。
隨著茶色漸淡,矛盾漸消,鄰里之間的關系越走越近。這種以“茶”為媒、以“德”化人的調解模式,將“和為貴”的傳統美德融入現代治理。
如今,桐鄉“一杯茶”調解隊伍的規模已發展到800多人,2024年累計調處糾紛400余件,不僅消融了矛盾隔閡,更在村民心中種下“文明禮讓”的種子—當茶香散去,鄰里間的笑臉、互助的身影,正成為鄉村精神文明的生動注腳。
“這次我來講講關于電動車行駛中,大家要注意的交通安全知識。”日前,在桐鄉經濟開發區(高橋街道)越豐村文化禮堂的“三治茶館”里,一堂生動的交通安全課如約開講。桐鄉市公安局交警大隊的宣講員結合本地案例,為近50名村民普法。
泡一杯茶,聽上半晌戲曲,是許多當地村民的愛好。現今,“茶底”從戲曲變法律,茶味依舊醇香濃厚。
“杜絕酒駕,遠離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婦女維權知識宣講”……在現場,宣講員們結合實際,通過接地氣、冒熱氣的普法形式,用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的事,把法律知識切實帶到百姓身邊。
“時代發展了,我們的法律知識也要跟上。”每次普法宣傳,村民馬妙仙老人總是聽得入神,“這些法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要曉得嘞。”
除了禮堂里的“你說我聽”,“三治茶館”還將普法課堂擺在茶桌上、茶室中。法律顧問、法律工作者與村民圍坐而談,暢談身邊案例、發表各自見解、解答法律困惑,使村民在深入了解法律知識的過程中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掀起法律學習的新高潮,形成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

2022年起,越豐村文化禮堂的“三治茶館”還持續推出普法自助餐廳并定制主題多樣的普法菜單,根據各類主題編輯典型涉法案例,定期編印發放《三治茶座》普法宣傳冊。通過法律服務團,“三治茶館”走進村社、學校和企業,群眾學法用法意識顯著增強。
桐鄉經濟開發區(高橋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當村民懂得用法律維護權益、規范行為,法治精神便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實根基,推動鄉村形成“知法守法、遇事找法”的文明風尚。
截至目前,“三治茶館”已舉辦法治講座15場,開展“菜單式”普法活動8次,講解涉法案例25起,解答法律咨詢1800余人次。
從自治激發參與熱情,到德治滋養鄰里和睦,再到法治護航生活秩序,桐鄉“三治茶館”以一杯清茶為紐帶,將“三治融合”浸潤到村民日常—喝茶是文明的載體,議事是文明的實踐,普法是文明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