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感興趣,會發現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一個個部族:林胡、樓煩、匈奴、東胡、烏桓、鮮卑、月氏、烏孫、夜郎等。在泱泱華夏數千年的歷史變遷中,一個個曾經強盛一時的部落逐漸消失在歷史的塵煙當中,成為中華民族血脈根源的一部分。
如果你走過晉北各地,會發現“樓煩”二字出現在朔州市右玉縣博物館內,出現在原平市樓煩寺的牌匾上,出現在寧武古關口——樓煩關的關城之上。另外,假如你擴大行走范圍,會發現“樓煩”二字還出現在中國國家博物院、鄂爾多斯等地的博物館或景區的古地圖上。如果你翻開晉北各地的古縣志,會發現“樓煩”二字頻頻出現在歷史記載當中。
如果你調查一下古代部族的名稱是否留下來什么痕跡,你會發現一個現象:大多數部族的名稱僅僅在一個歷史時期內存在;有的部族名稱即使保留在今天的地名當中,也僅是近現代對古地名的恢復;僅有“樓煩”作為一個地名、地方建制延續不斷并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只是有了小小的變化,現在的名稱是——“婁煩”,這是很特殊的個例。
“婁煩”和“樓煩”有什么關系?婁煩,是位于山西省中部的一個縣,隸屬于山西省省會太原市。有關研究顯示,在元明時期,“樓煩”逐步更名為“婁煩”。這個變化過程在如今婁煩縣境內的不少古碑上得到了充分印證。
成書于戰國時代的《逸周書·王會解》記載了周成王在成周(洛邑)大會諸侯(前1039年)時,北方有樓煩進貢的情況。書中寫道:“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樓煩、月氏……東胡,請令以……白玉、野馬……良弓為獻。”而在《史記》中,關于樓煩的記載有十余處。成書于清代的《晉乘蒐略》卷二記載:“樓煩子不可考,其受封之時,或曰‘夏’,侯國于今寧武。商以來,世為荒服,至周初入朝。”這些古老的文字記載表明,樓煩在西周初期已作為北方部族存在。
“樓煩”一族在戰國時代即已融入華夏。《資治通鑒·周紀·胡服騎射》中寫道:“吾國(即趙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在實行“胡服騎射”前,趙國屢敗于齊、秦、魏等國,周邊的游牧民族也趁此機會向趙國發動進攻。后來趙武靈王意識到,趙國戰敗并非僅僅因國弱民衰,也與軍隊服裝不便于騎兵作戰有關。于是,趙武靈王發布了“胡服騎射”的政令,決定向周邊的游牧民族學習,號召全國上下著窄袖短襖的胡服,學習騎馬、射箭。自趙國推行“胡服騎射”后,國力逐漸增強,樓煩被趙國所破并融入趙國,由此成為華夏的一部分,直至今日。

樓煩人身上有什么樣的特質?在《史記》中,“樓煩”一詞多次出現在《項羽本紀》《淮陰侯列傳》《樊酈滕灌列傳》和《匈奴列傳》等篇章,特別是“樓煩將”一詞頻頻出現。樓煩將,是漢代軍事職官名稱,也代指善射的將士。《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灌嬰……軍于燕西,所部卒斬樓煩將五人,連尹一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續靜樂縣志》載:“樓煩邑南有婁煩鎮,前志稱樓煩子以實之。按樓煩胡,其輿圖甚遼闊,其人沉勇鷙悍,楚漢之際多資其用。”這段話描述了樓煩將的特點。
從“樓煩”到“婁煩”的歷史綿延未斷。樓煩(婁煩)作為部族、國家、建制名,或為郡,或為縣,或為鎮,走過了3000年以上的時光,一直未曾間斷。西漢置樓煩縣,治所在今朔州市,而后屬汾陽縣。隋代設樓煩郡。唐朝初年,設樓煩監牧。到了元代,“樓煩”“婁煩”開始混用。至明代,“婁煩”已正式成為官方地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婁煩為鎮,設巡檢司,屬靜樂縣。這樣的歷史軌跡清晰地映照出從“樓煩”到“婁煩”的歷史變遷。
那么,如今的婁煩是一個什么樣的存在?讓我們走進深邃和遼遠的婁煩。
婁煩,位于太原市西北部,面積約1300平方公里,北與嵐縣、靜樂縣接壤,東鄰古交市,南毗交城縣,西依方山縣。
婁煩的崇山峻嶺翠綠如畫。婁煩是太原市境內擁有海拔2000米以上高山最多的縣區。境內的云頂山、皇姑山等高山的海拔均超過2000米。縣域西南方向有太原境內的最高山系——云頂山及境內最高海拔的原始森林和高山草甸。在太原市各縣(市、區)中,婁煩縣森林覆蓋率位居第一,覆蓋率超過50%,高于太原市平均水平。
婁煩的汾河水庫碧波蕩漾。婁煩是汾河水庫所在地。總庫容達到7.2億立方米,是山西容量最大的水庫和太原市最重要的水源地。汾河進入婁煩境內,遇到周洪山脈后,轉向東南,經過婁煩境內的南部峽谷地帶和古交的汾河峽谷,從尖草坪區上蘭村出峽谷后進入寬闊的太原盆地,到萬榮縣投入黃河的懷抱,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山西人民。
婁煩的紅色文化底蘊深厚。位于婁煩縣靜游鎮的峰嶺底村,是革命先驅、山西黨團組織創始人——高君宇的出生地。紅軍東征、米峪鎮戰斗、南峪整編等抗戰遺址分布在縣境內,賀龍、王震、關向應、滕代遠、張宗遜等革命家在這里留下了足跡。

婁煩的民俗文化特色鮮明。婁煩地區至今保留了在寒食節為家中小孩佩戴“寒拍拍”的獨特風俗。該飾品由繩索穿過相互間隔的一節節谷秸、一粒粒大蒜、一塊塊彩色布塊,形狀非常獨特。據考,此種習俗為婁煩地區獨有,而周邊的方山、嵐縣、古交等縣、市并無此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