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遙古城以其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悠久深厚的民俗文化和票號文化聞名于世;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里也是敵我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的前沿陣地,上演著雖不見硝煙卻異常復雜尖銳的經濟戰。
位于平遙縣城東南約15公里的東泉鎮,是當時敵我進行物資交流和經濟斗爭的商貿重鎮。根據地山區出產的藥材、木材等土特產品經東泉鎮市場進入平遙縣城,再轉銷別地,而敵占區的紙張、食鹽等物資也經東泉鎮進入根據地,因此東泉鎮成為興盛一時的商貿重鎮。
1938年4月,平遙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歸山西省第三行政區政治主任公署領導。民主政權成立之初,盡管國共兩黨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但是一些國民黨頑固派和地方上的土豪惡霸相勾結,暗中反對抗日民主政府和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國民黨軍組織了一支便衣隊,表面上說是“抗日”,實際上干著反對抗日的惡舉。他們在東泉鎮附近的水磨頭村設卡,以反對資敵為借口,擅自扣押群眾運輸的各種物資,破壞市場正常的交易秩序,企圖阻止物資進出根據地。這支便衣隊引起了商民們的憤慨。為維護市場秩序,保護群眾利益,平遙縣公安隊在決死隊的幫助下,包圍了這支便衣隊的隊部,要求歸還非法扣押的群眾貨物,并嚴厲指出,如再發生類似事件,將解除他們的武裝。不久,這支便衣隊深感無法在當地立足,自行解散。
抗戰全面爆發前,平遙市場上流通的除了銀元、法幣、山西省銀行紙幣外,還有一種平遙縣河務局發行的地方鈔票,在日軍占領平遙縣城之初暫時流通。此時的日軍,為了掠奪占領區物資,鞏固其統治,開始發行“聯銀券”(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的兌換券),并逐漸禁止法幣和地方貨幣的流通。平遙縣抗日民主政府干部認為,用不了多長時間,敵人便會停止使用平遙縣河務局發行的鈔票。于是他們邀請了地方金融界人士共同研究,取得共識后迅速組織村干部動員群眾,將這種鈔票全部拿到敵人占領的縣城購物。數日后,抗日民主政府又發出布告:在我區停止使用這種鈔票,從而搶在敵偽禁令頒布之前行動,避免了群眾因鈔票貶值而受到的巨大損失。
1939年冬季的一天,平遙縣抗日民主政府突然得到一條情報,日軍要搶奪東泉鎮各木廠的長條大木材。于是,政府工作人員立即召集各木廠負責人,共同研究粉碎敵人的陰謀。可是各廠的負責人都露出了為難之色。因為大木材體積大,重量沉,數量又多,很難輕易轉移。于是抗日民主政府動員周圍群眾幫忙,在縣公安隊、游擊隊的配合下,通過人扛、牲畜馱的方式,僅用兩天時間,將所有木材分散轉移,使敵人搶奪木材的陰謀落空。
1940年4月,為加強貿易統制,開展對敵經濟斗爭,太岳區統制貿易局成立,平遙等縣也相應成立了貿易局。根據地創建之初,工業生產水平落后,像火柴、煤油、紙張、西藥、軍用器械等物資,必須從敵占區獲取。雖然平遙、介休等地也產出部分硝鹽,但都被日軍控制或沒收。此外,大量食鹽也需要進口敵占區的潞鹽。
敵人實施了嚴密的經濟封鎖,很多物資無法輸送到根據地。因為缺乏火柴,軍民們不得不用“土辦法”,使用打火石引火,沒有食鹽就只能吃淡飯。由于缺乏藥物,瘧疾、疥瘡等疾病流行。為應對這一困難,1942年,在太岳行署領導的指示下,貿易部門決定利用根據地木材資源豐富、敵人又急需木材的現狀,設法逼迫敵人拿物資換木材。東泉鎮為雙方交換地點。在具體執行中,由工商管理部門嚴禁木材下山,公安隊、游擊隊與民兵密切配合,封鎖木材外運,迫使日軍貿易機構不得不通過中間商人與我方貿易部門洽談,達成拿物資直接交換木材的事宜。雙方最終商定,一等圓木1根換布1匹,4根換火柴1箱,其他藥物、食鹽等物資也規定了交換比例。而在過去,群眾拿二三十根木材才能換1匹布,由此避免了群眾吃虧。不論敵我物資,在敵干擾“掃蕩”中,由日方造成損失者由日方負責賠償,被我方扣留或沒收者由我方解決。日軍不得刁難或扣留我方貿易工作人員。雙方以東泉鎮為界,往南由我方負責,往北由日軍貿易機構負責。這一協議,從交易開始到日軍簽署投降協議后自動結束。
在木材換取物資的過程中,根據地又存在兩個困難。一是砍伐樹木,二是運輸問題。為解決伐木困難,經過上級同意,貿易部門以較高的工資聘請當地群眾伐木。為解決運輸困難,平遙縣抗日民主政府發動水磨頭至三叉口、二郎堂、仁義村等地的群眾向貿易局貸款,購買騾子運輸,再以所得的運費歸還貸款。通過組織群眾參與砍伐和運輸,既解決了木材交易的困難,也改善了群眾的生活,提高了群眾參與生產的積極性。
不過在運輸中,還存在一個難題。戰爭時需要破壞交通,阻撓敵人車輛通行,而運輸木材又需要恢復道路。經上級同意,平遙縣采取“破修結合”的辦法,在木材停運期間破路,在木材運輸期間又修路。此舉雖然浪費人力和時間,有些麻煩,但是解決了戰爭和貿易之間的矛盾。木材換物資這項工作持續了兩年多,直到日軍投降才結束。
據太岳區1941年統計,平遙稅務局所征稅款占到全區稅收的一半,由此可見,平遙縣商業的繁榮程度和進出口貿易在根據地的分量。
作為進出口貿易重地,平遙對敵開展的貨幣斗爭與貿易戰是如影隨形、不可分割的。受日軍軍事進攻、經濟封鎖、物資掠奪,以及根據地貿易統制政策執行不夠嚴格等多種因素影響,起初平遙一帶的冀鈔處于貶值和弱勢地位。比如,敵人通過故意壓低貨物價格讓冀鈔貶值。根據地1斤麻皮售價2.5元冀鈔,而在敵占區,1斤麻皮壓到偽鈔1元。這樣換算下來,1元冀鈔僅抵偽鈔4角。敵人進一步壓低麻皮價格,1斤麻皮售價偽鈔0.8元,則1元冀鈔僅抵偽鈔3角2分。在貨幣斗爭中,冀鈔和偽鈔的比值一路下跌,1940年7—9月為1∶0.25,1941年4—7月跌到1∶0.22,1941年8—10月又跌至1∶0.18。也就是說,冀鈔貶值最嚴重時,冀鈔1元僅抵偽鈔1角8分。
1941年8月16日,冀太聯辦生產貿易總局在遼縣武家交召開太行、太岳區貿易分局局長及工廠廠長聯席會議,強調在對敵經濟斗爭中掌握好發展生產、統制貿易、鞏固幣值三個基本環節。會議指出,統制貿易的目的在于保護生產,以達到自力更生、粉碎封鎖、反對日軍掠奪、鞏固冀鈔的目標。為此,太岳區在各地普遍設立了貿易和稅務機構,在全區實行統一的關稅保護制度,對平遙縣東泉鎮等糧食物資集散地加強統制貿易,不允許私自經營出口。
1940年開始,日軍開始在華北推行“以戰養戰”“就地取給”的掠奪政策。1942年,日軍又實施所謂的“緊急糧食對策”,計劃在華北搶糧10萬噸,主要是在敵占區強制交納、派購和屯糧“灌倉”(將老百姓的糧食集中在公倉中再定量分配),對根據地不斷進行“掃蕩”,趁機搶糧,運不走的則燒毀。為應對日軍的搶糧計劃,根據地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群眾性游擊戰爭,武裝保衛糧食。敵人來“掃蕩”,實施“空室清野”,讓敵人得不到糧食;嚴格實施糧食專賣,禁止糧食資敵,有計劃地出口糧食換回必需物資。日軍原計劃在平遙搶糧5000噸,結果只搶了70噸。
1943年夏,晉冀魯豫邊區工商管理總局局長王興讓到太岳區部署糧食戰役,組織工商部門大量收購糧食,用于出口。太岳區工商部門在霍縣收購小麥,在沁州、屯留收購玉米,再統一運送到平遙,換回了不少根據地需要的物資。這一年,平遙縣的糧食也十分緊張,游擊區、敵占區更是缺糧。根據地在平遙出售糧食時,要求商民必須以冀鈔購買,從而擴大了冀鈔的流通范圍,提高了冀鈔的威信。
1945年1月,為進一步強化對敵經濟斗爭,太岳區將工商、貿易、稅務、銀行、合作、糧食、工業等部門合并,成立太岳區經濟總局,下設貿易部、金融部、工產部。平遙是經濟斗爭的重點區域,經濟總局派干部宋克強到平遙出口點任特派員,加強對敵斗爭;在平遙、臨汾、運城、屯留、洛陽建立了5個特貨推銷點,其中平遙推銷點由郝上甫負責,向敵占區推銷特貨,再換回黃金、銀洋、軍需民用的各類必需品。平遙城內也建立了情報站,每日一份經濟情報和日偽情報送到貿易點。
此時的日本法西斯已走向窮途末路,根據地積極發展生產,開展對敵經濟斗爭,促使偽鈔大幅貶值。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隨后閻錫山部屬進駐平遙城,根據地貿易斗爭的對象便轉為了閻部頑軍。
此前,在平遙以往的進出解放區的貿易及公營商店的采購中,各單位多是各自為政,經營思想上主要是考慮如何營利和完成任務,以至于采購中相互壓價和競爭,不僅影響到出入解放區的往來貿易的平衡,也降低了經營利潤,損害了群眾的利益。1946年9月,一家公營商號發起成立了統一采購委員會,由各公營坐商及機關采購人員組成,沒有私商參加,主要目的在于避免沖突和互相牽制。大家聯合起來,統一步調,在價格上爭取一致,有選擇地建立采購關系,統一分配進口貨物。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各單位人員的思想觀念并沒有做到真正統一,遇到利益分配不均,便相互抵觸埋怨,組織上仍是一盤散沙,因此勉強維持到11月份即解散。
1946年12月,在總結過失、檢討失敗經驗的基礎上,由工商局發起,又成立了統一出入口委員會。這一委員會是半行政半群眾性的機構,對整個公司出入口貿易負領導責任,并對公營事業采購任務的完成給予幫助。出入口貿易的行政管理工作和統一出入口委員會組織的出入口貿易密切結合起來。一方面是群眾團體性質,各會員自愿團結力量,共同決定出入口辦法,組織對敵斗爭,爭取有利的物資交換;另一方面由工商局參加,局長為主任委員,負責推動執行工商局委托給委員會的某些行政職權(如出入口貨物的登記、特許出口貨物的具體分配、采購人員及采購關系的審查批準等)。凡特許出入口的貨物,或與敵人直接進行的物資交換,及其他一般大宗貨物的進出口,都須經委員會登記、組織和管理。總體原則是,出入口貿易事業集體統一領導,各自分散經營。
在貿易工作中,平遙縣抗日民主政府也以私人商號的名義成立了“永裕成”貨棧,通過中間商人與閻頑集團有權勢的人員搭上線,繼續沿用抗戰時期在根據地與日商交換物資的辦法,以木材、山貨和少量糧食換取物資,并派人偽裝成閻方工作人員,在平遙設立工作組,來往于太原購買西藥等物資。
1947年上半年,閻頑特務頭子梁化之到平遙檢查工作,獲悉了雙方貿易交往的情況,嚴厲斥責下屬,要求撤銷貿易機構,并扣押了根據地的一名工作人員以及部分物資和現洋,這一貿易由此中斷。不過閻方的經濟困難并未化解,一些人員仍希望繼續與根據地交換物資,以謀取更多利益。不久,閻方又一貿易機構通過中間人聯系上根據地,要求繼續交易。
為挽回先前的損失,我方人員靈機一動,同意繼續交換,提出以現洋換法幣,并約定在水磨頭村交換。到了交易日,閻方人員顧慮重重,并未露面。為了麻痹對方,我方組織騾隊馱著偽裝的現洋箱到達水磨頭村,因見不到對方又將原物運回山上。
次日閻方又派人前來接頭,解釋了失約原因并道歉,要求繼續交換。我方斥其失信之舉,表示不愿意再與之交換。幾經交涉之下,雙方才重新約定交易時間,地點仍是水磨頭村。交換當日,待閻方運來法幣后,我方預先埋伏的游擊隊、公安隊突然出現,包圍了交易雙方,以非法活動的名義將所有人員和物品押回,分別交由政府和貿易部門處理。之后閻方幾次派人交涉,想要贖回人和法幣,我方則提出必須釋放被扣人員,退還被扣錢物。閻方一時間未能釋放扣押人員。直到后來晉中解放,我方人員才被解救出來。
1948年6月,解放軍發起了晉中戰役。7月13日,平遙城順利解放,迎來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