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發明的鋼材、水泥、玻璃等優質建筑材料為建筑業的騰飛注入了無窮活力,不過這些人造材料也是最不環保的。鋼材、水泥、玻璃的生產都離不開高溫加熱,這些過程都會伴隨大量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的燃燒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
據統計,全球 30%~40% 的初級能源消耗來自建筑業,全球 40%~50% 的溫室氣體排放也來自建筑業。而自然建筑材料的形成過程卻常常是一個相反的過程。以木材為例,郁郁蔥蔥的樹木是地球環境的守護者,樹木生長的基礎動力是不斷進行的光合作用。植物在光照條件下會通過葉綠體將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結合形成多糖類化合物,如淀粉和纖維素。這些多糖類化合物的逐漸累積過程就是植物的生長過程,同時為人類提供了優質的建筑木材。因此,木材的“生產”本質上可以看作化石能源燃燒的逆過程。只要人類在砍伐樹木獲取木材的同時,做到樹木的及時補種,那么在獲取木材的全過程中非但不產生二氧化碳,還可以大量消耗二氧化碳。“砍伐樹木蓋房子”,這種人們直觀看來非常不環保的行為,居然比建造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建筑更為環保。這種反直覺的現象需要我們在全面了解建筑材料的生產過程之后才能充分理解。
在我國“千年大計”雄安新區的建設中,作為目前雄安新區唯一的5A級景區一一白洋淀景區一一的游客服務中心,設計者就選用了木材作為結構主材的木一鋼框架和木-砼框架混合結構。據測算,與相同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相比,木結構建筑的碳排放可以降低約 19% ,環保效果十分顯著。除了中國,芬蘭作為世界上著名的“綠色國度”,一直崇尚傳統木材建筑。在鋼筋混凝土流行的當下,芬蘭更加鼓勵新建建筑選用木材。例如,在其首都赫爾辛基新城區的建設中,全新的赫爾辛基中央圖書館就是一座木制地標建筑。
(摘自《生活有化學.建筑中的化學》,中國婦女出版社,毛文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