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是一種廣受歡迎的水果,其種植技術不僅關乎產量,更直接影響果實的品質和口感。本文將從草莓種植的品種選擇、土壤準備、繁殖方式、種植時間、栽培管理以及病害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詳盡的技術分析,旨在為草莓種植者提供技術參考。
一、品種選擇
草莓的品種繁多,如紅顏、章姬、豐香、四季草莓、查理草莓等,每種品種都有其獨特的生長特性和市場定位。選擇適合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的草莓品種是種植成功的關鍵。例如,長日照品種(如四季草莓)需要每天不低于14-15個小時的光照時長才能順利分化花芽,適合光照充足的地區種植;而短日照品種(如紅顏、章姬)則每天僅需約8-10個小時的光照時長,更適合光照條件稍差的地區。此外,還需考慮草莓的個頭、果型、單重、硬度、口感等因素,以及品種的休眠期長短、耐低溫耐高溫能力等生長特性。對于種植者來說,了解并選擇合適的品種,是實現高產優質的第一步。
二、土壤準備
草莓喜歡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pH 值范圍最好在5.5-6.5之間,微酸性或中性土壤最為適宜。種植前,應對土壤進行深翻、施肥、消毒等處理。深翻土壤可以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施肥應以有機肥為主,輔以適量的化肥,以滿足草莓生長的需要;消毒則可以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對于盆栽草莓,選擇排水性好的花盆和微酸的疏松土壤尤為重要。可以在盆底鋪上一層石子,以增加排水性,再裝入土壤至花盆的2/3處。這樣的土壤環境有利于草莓根系的生長和發育。
三、草莓種植時期及種植要點
1、種植時期
草莓的種植以春秋兩季為佳,具體而言,春季的2月-4月和秋季的8月-9月是理想的種植時間。這2個時段的溫和氣候條件對草莓的生長和發芽極為有利;盡管溫室大棚提供了全年種植的可能性,但若論最佳時機,則是每年的7月-9月,這樣可以在11月下旬至次年的3月-4月間迎來收獲期。
2、種植要點
恰當的保溫措施是促進栽培成功的關鍵步驟。當夜間氣溫降至 5-8% 時,應及時扣棚以保持溫度;在定植過程中,要注意植株的朝向,確保其弓背朝向溝道一側,使花序的生長方向保持一致。栽植深度應適中,以保證苗心不被土壤覆蓋,同時根部也不露出地面。對于生長較弱或種植較晚的田地,建議采用密植方式;而對于生長健壯、種植較早、土壤肥沃或使用地膜覆蓋技術的田地,則適宜采用稀植。
四、不同生長階段的具體溫度需求
草莓植株的地上部分在 15-25°C 的溫度范圍內生長最為適宜,其光合作用在 20-25°C 時達到最佳效果。然而,一旦溫度降至 10°C 以下,草莓的生長將會受到抑制;相反,若溫度超過30% ,其光合作用和生長同樣會遭受不利影響。至于草莓的根系,其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 15-239( 。此外,開花期若遭遇低于0% 或高于 40% 的極端溫度,將會影響授粉受精過程以及種子的正常發育。
1、生長初期
草莓的生長初期,主要是指從根系開始活動到地上部開始萌芽的階段。這一階段,草莓根系在地溫 2°C 時即開始活動,但新根的形成需要在地溫達到 10% 以上。根系的最適生長溫度為15-20‰ ,這一溫度范圍有利于根系的生長、吸肥和吸水,為地上部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和水分。對于地上部,當氣溫穩定在5% 以上時,草莓開始進入生長期。此時,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草莓莖頂端開始萌芽,抽出新莖,并陸續出現新葉。為了保證萌芽的順利進行,棚室內溫度白天應控制在 28-30°C ,最高不超過35°C ,夜間溫度則保持在 12-15qC ,最低不低于 8°C 。這樣的溫度條件有利于草莓的根系和地上部協調生長,為后續的開花結果打下良好基礎。
2、開花期
草莓的開花期是其生長周期中的關鍵階段,對溫度的要求尤為嚴格。草莓花在平均氣溫達到 10°C 以上時即能開放,但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授粉受精的進行。開花期一般白天溫度應控制在 22-25% ,最高不超過 28°C ,夜間溫度則控制在 10°C 左右,最低不低于 7% 。適宜的溫度條件有利于花藥開裂和花粉萌發。花藥中的花粉粒在開花前已具備初步發芽能力,開花后2天內發芽力最強,最適宜的花粉發芽溫度為 25-27% 。同時,適宜的開藥溫度為 14-21% ,臨界最高濕度為 94% 。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過大的濕度以及降雨都會影響花藥開裂或導致花粉干燥破裂,無法完成授粉。因此,在開花期,除了控制溫度外,還需注意棚室內的空氣濕度,保持在 40%-50% 最為適宜。
3、幼果膨大期
在幼果膨大期間,應保持日間溫度在 20-25°C ,而夜間溫度則應控制在 6-8% 。此階段適當降低夜間溫度有助于促進果實糖分的積累和風味的形成。
4、成熟采收期
白天溫度應維持在 20-23% ,而夜間溫度則不得低于 5% □在這一階段,維持適宜的溫度至關重要,以確保果實的完美成熟和保鮮。
五、草莓各時期對水分需求的不同
1、苗期水分需求
應保持土壤濕度在 70% 左右,以確保植株能夠正常生長。如果發現植株缺水,應立即澆水,否則會導致植株矮小、葉片變小、葉柄縮短,嚴重影響后期的生長和產量。在澆水時,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既要滿足草莓的水分需求,又要避免水分過多導致根部腐爛。
2、花芽分化期水分需求
此時草莓對水分的需求有所減少。這一時期澆水過多會影響花芽的正常分化,導致花朵數量減少,進而影響最終的產量。因此,在花芽分化期,應適當減少澆水頻率和澆水量,保持土攘適度濕潤即可。
3、開花期的水分需求
必須確保及時灌溉,但要避免積水現象,因為這可能會縮短花期并導致花瓣枯萎。在開花期進行澆水的最佳時間是早晨或傍晚,以避開中午的高溫時段,這樣做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損失。此外,維持空氣濕度在 30%-50% 的范圍內,有助于花朵正常開放及促進授粉和受精過程。
4、果實生長和成熟期水分需求
這一時期,草莓對水分的需求達到頂峰。此時應保持土壤濕度在 80% 以上,以滿足果實生長和發育的需要。如果水分不足,會導致果實變小、品質下降。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澆水過多會導致根部腐爛,甚至引起病害的發生。因此,在果實生長和成熟期,既要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又要避免水分過多。
5、四季水分需求不同
春季是草莓的生長旺季,需水量較大,通常每隔3-4天澆1次水即可。夏季天氣炎熱,水分蒸發快,需要每天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澆水時間最好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避免中午高溫時澆水。秋季草莓開始進入果實成熟期,需水量相對夏季要減少一些,每隔2-3天澆1次水即可。冬季草莓進入休眠期,需水量最低,一般每周澆水1次即可,但要保持土壤濕潤,以防干旱對草莓造成傷害。
6、控制澆水量
每次澆水要根據草莓的實際需求來確定澆水量。一般來說,每株草莓需要大約1-2L的水量。同時,還要注意不要過度澆水,
以免根部長時間浸泡在水中。
7、選擇適當的澆水方式
采用滴灌或噴灌系統,確保水分均勻地覆蓋整個草莓田。這可以防止水分在某些區域積聚而其他區域則變得過于干燥。在使用傳統灌溉方法時,需注意避免水流直接沖擊草莓的葉片和花朵,以免引發病害和影響產量。
六、草莓對光照的要求
在草莓的生長過程中,理想的光照強度范圍為200-240μmol/(m2?s) 這一范圍內的光照強度能夠促進草莓葉片的光合作用,提高光合產物的積累。應根據光照計的讀數調整草莓植株的擺放位置,確保每一株草莓都能獲得適宜的光照強度。如果自然光照不足,應考慮使用人工光源進行補充。
光照的持續時間對草莓的生長有重要影響。在營養生長階段,草莓每天需要14-16小時的光照。光照時間的延長有助于草莓植株的健壯生長,增加葉片面積和光合產物的積累。
草莓進入開花和結果階段時,光照需求略有減少,每天8-12小時的光照通常就足夠了。過長的光照時間,特別是在高溫條件下,可能會導致草莓植株生長過快,影響果實的品質和產量。
藍光有助于草莓的營養生長,能夠促進葉片的擴展和葉綠素的合成;紅光主要刺激草莓的開花和結果,有利于果實的發育和成熟。在自然光照不足的情況下,選擇具有適宜光譜成分的人工光源進行補充是非常有效的。全譜LED燈不僅能夠提供草莓生長所需的各種光譜成分,還具有高效能和可定制的光譜特性,能夠根據草莓的生長階段調整光照水平。
七、草莓種植的濕度調節
1、幼苗期
草莓需要較高的濕度環境以促進根系生長和植株發育。通常,通過澆水保持土壤濕度在 80% 左右的濕潤環境較為適宜。這樣的濕度條件有助于幼苗的健壯生長,為后續的移栽定植打下良好基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濕度過高也可能導致幼苗根部呼吸受阻,甚至引發根腐病,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需靈活調控,避免濕度過大。
2、花芽分化期
該階段濕度的控制變得更為關鍵。此時,如果濕度過大,會影響草莓根部的呼吸作用,導致營養吸收受阻,生長緩慢,甚至誘發根腐病等病害。因此,應將濕度控制在 80% 以下,同時適當控制水分,以促進花芽的正常分化。扣棚后到現蕾期,濕度應進一步降低至 70% 以下。這是因為扣棚后,為了適應棚內高溫的環境,草莓需要澆水,但澆水會增加棚內濕度,容易引發白粉病和灰霉病等病害。因此,應及時通風,降低濕度,以減少病害的發生。
3、現蕾期-開花期
在這一階段,過高的濕度可能會引起花藥開裂或抑制花粉
40丨農天致富友
的萌發,從而影響草莓的正常開花和結果。因此,建議將濕度維持在 40%-60% 的范圍內,通過調節澆水和通風來降低濕度水平。特別是在草莓的盛花期,應避免進行澆水、施肥以及噴灑農藥或葉面肥,以免對草莓的開花過程產生負面影響。
4、果實膨大期
該時期濕度保持在 60%-80% 之間較為適宜,因為較高的濕度有利于果實的迅速膨大,形成豐滿的草莓漿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濕度過大也容易引起灰霉病的發生,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需根據天氣和土壤情況靈活調控濕度,避免病害的發生。
八、草莓生長期的肥水管理
草莓是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步進行的植物,生長初期吸肥量較少,自開花以后吸肥量逐漸增多,隨著果實不斷采摘,吸肥量也隨之增多。特別是對鉀和氮的吸收量最多。因此,在施肥時,要注重氮磷鉀的平衡施用,并根據草莓的生長階段進行適時調整。同時,草莓對中微量元素的需求也非常重要,尤其是鈣、鎂、硼、鋅、錳、銅等,當缺少某種營養元素時,會產生相應的生理障礙,影響正常生長發育。
1、萌芽期
這個時期草莓的根系開始生長,此時應確保土壤保持濕潤,以促進根系的發育。澆水時避免水淹,采用滴灌或微噴灌的方式,將水直接注入土壤中,減少水分在葉面和果實上的停留時間。同時,萌芽期也是施肥的關鍵時期之一,可以追施適量的氮肥,以促進營養生長,增加頂芽花序數量。
2、現蕾期
在這一時期,草莓對養分的需求逐漸上升。應結合澆水進行施肥,以促進幼苗迅速生長為壯苗,為花芽分化打下基礎。建議使用腐植酸苗期營養肥或氨基酸生根營養肥,搭配生物源平衡肥,每隔10-15天追施1次。這些肥料不僅能提供草莓所需的養分,還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3、開花結果期
該時期草莓對磷、鉀肥的需求顯著增加,因為磷、鉀肥能促進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及果實質量。建議施用高磷型大量元素肥,搭配中量元素鈣、鎂沖施肥,從根部補充鈣、鎂營養,避免草莓中后期出現缺鈣導致的果實畸形和裂果現象。同時,通過葉面噴施中微量元素和生物源花多素,可以有效促進花芽的分化,從而實現多開花、多結果,進而提高產量。在果實的膨大期,施肥量應適當增加,以確保滿足果實生長所需。
4、盛果期
該時期是草莓產量最高的時期,此時植株體內養分缺乏,為了盡快恢復植株生長,多形成新葉新根,需要及時進行追肥。建議每次采果后,施用高鉀型肥料,搭配氨基酸膨果增甜桶肥,同時進行葉面噴施鈣、鎂、硼、鋅、鐵等中微量元素肥,以提高草莓產量,改善果實品質。如果草莓長勢不佳,出現葉片發黃、稀疏等情況,可將高鉀型肥料調整為平衡型肥料,以滿足草莓對養分的
全面需求。
九、繁殖方式
草莓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分株繁殖、匍匐莖繁殖和種子繁殖。其中,分株繁殖和匍匐莖繁殖是常用的繁殖方式,具有繁殖速度快、成活率高等優點。分株繁殖是將草莓母株的根系和匍匐莖切斷,形成獨立的子株進行移栽。這種方法簡單易行,成活率高,但繁殖系數相對較低。匍匐莖繁殖則是利用草莓植株產生的匍匐莖,將其壓人土中,待其生根后切斷與母株的連接,形成新的植株。這種方法繁殖系數高,但需要注意控制密度,避免植株過密導致通風不良和病蟲害的發生。
十、常見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常見病害及防治
草莓白斑病主要危害葉片,導致葉斑。防治方法包括使用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氟啶胺等藥物;炭疽病危害匍匐莖、葉柄、花莖和短縮莖,推薦用藥包括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咪鮮胺及錳鹽等;白粉病主要危害葉和果實,推薦用藥有四氟醚唑、乙嘧酚或乙嘧酚磺酸酯等;灰霉病危害花器和果實,推薦用藥有凱津、凱澤、腐霉利等。
2、常見蟲害及其防治方法
蚜蟲群集于葉片、花蕾、頂芽等部位,推薦用藥有隆施(氟啶 蟲酰胺)吡蟲啉等;紅蜘蛛主要危害葉片,推薦用藥有聯苯肼 酯、乙螨唑等;斜紋夜蛾危害葉片、蕾、花及果實,推薦用藥有氯 蟲苯甲酰胺、甲維鹽等。
3、預防措施
選擇種植抗病能力強的草莓品種,可以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提供充足光照,確保草莓植株接受足夠的陽光,有助于增強植株的抵抗力;合理施肥,避免過量施肥,保持土壤濕度適中,減少病害的發生;采取捕食螨等生物防治措施,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綜上所述,草莓因其鮮美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而備受消費者喜愛,同時,由于其種植周期短、經濟效益高,它也成了眾多果農的優選作物。要想成功培育出高品質且產量高的草莓,必須精通科學的種植與管理技巧。
(作者單位:274000山東省菏澤市曹縣青堰集鎮人民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