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養殖管理過程中繁殖母豬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其繁殖性能對養殖場規模的擴大,經濟效益的提升產生直接影響,同時母豬的生產能力也會對養殖場可持續發展能力產生關鍵影響。生豬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擴大養殖規模,提高養殖效益是重中之重,這一環節開展期間就需要以提高母豬產仔數量為出發,要從優化養殖管理方案,科學配種,加強母豬妊娠階段的針對性飼養管理以及生產階段的有效護理等幾方面入手,確保為妊娠母豬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滿足其生長需求和胎兒發育要求,保證妊娠母豬能夠順利地完成整個妊娠階段,以此來提高母豬的產活仔數量。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首先探討了母豬產仔少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妊娠母豬產仔數的技術措施,希望通過研究對廣大同行有所借鑒和幫助。
當前隨著生豬養殖行業不斷向前推進和發展,規模化養殖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發展趨勢,生豬的養殖數量在不斷擴大,在帶動區域經濟健康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的歷史時期要想切實提高母豬的生產能力,生產效率就需要將關注重點放在母豬的繁殖和生產環節,而母豬妊娠階段的養殖管理水平的好壞會顯著影響到產仔數量和產活仔數量。母豬在妊娠階段機體的生殖發育會經歷一個特殊環境,這個階段需要結合母豬妊娠階段的不同做到科學飼養合理飼喂,確保環境達標,飼料營養價值全面,能夠滿足母豬的生長需求和胎兒的生長發育要求。作為飼養管理人員,在母豬妊娠階段飼養期間還是要不斷加強工作經驗的有效總結,對引起母豬產仔數量少的原因進行不斷的總結和分析,并依據相應的原因完善相應的技術方案,以此來提高養殖效益和養殖質量,切實發揮妊娠母豬的生產能力,為擴大養殖規模奠定堅實基礎。
一、妊娠母豬的繁殖規律
母豬的發情周期通常為21天左右,發情期持續3\~5天,發情期間會表現出明顯的發情癥狀,表現為興奮、食欲減退、頻繁排尿、爬跨其他豬只等。發情后適宜的配種時間為發情期的中期,通常在發情期的第2\~3天進行配種,過早或過晚的配種都會影響受精率和產仔數。母豬的妊娠期為108\~120天,分為妊娠前期和妊娠后期,妊娠前期胎兒發育較慢,母豬增重較快;妊娠后期胎兒發育迅速,營養需求增加,母豬增重減慢。母豬妊娠期間,胚胎的發育分為2個階段,第1個階段為胚囊發育階段,持續約2周,此時胚胎主要在子宮內形成胚囊,第2個階段為胚胎發育階段,持續約9周,此時胚胎逐漸發育成胎兒。妊娠期滿后開始分娩,分娩時間通常為2\~3天,分娩過程中母豬會表現出乳房充盈、乳汁分泌、陰道腫脹等分娩征兆,分娩過程中需要密切觀察母豬的生產狀況,及時處理分娩異常情況。
二、導致妊娠母豬產仔量低的原因
1、品種因素
不同品種的母豬在產仔量上存在顯著差異,一些品種如大白豬、長白豬等因其優良的繁殖性能而被廣泛應用于養殖業,而其他一些品種則可能因遺傳基礎較差、繁殖性能低下而不適合用于高產仔量的養殖目標。因此,選擇適宜的品種對于提高母豬的產仔量至關重要,優良品種的母豬不僅在產仔數上表現突出,且在產仔均勻度、生長速度、抗病能力等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品種的選擇應結合養殖環境、飼養管理水平等因素,避免盲目追求高產而忽視了母豬的整體健康和可持續生產能力。
2、營養因素
營養是保障母豬生殖健康和產仔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母豬在妊娠期間對營養的需求較為特殊,尤其是對蛋白質、能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求量較高,如果營養供給不足或不均衡,極易導致母豬體質下降,進而影響其繁殖性能。蛋白質是構成胚胎和胎兒組織的主要成分,能量則是胚胎發育和母豬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維生素和礦物質則在多種生理代謝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維生素A缺乏可導致胎盤發育不良,鈣、磷比例失調則可能引起流產或死胎。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母豬的不同生理階段科學調整飼料配方,確保營養供給的全面和均衡,并要注意飼料的質量和新鮮度,避免霉變或污染的飼料影響母豬健康。
3、管理因素
管理水平對母豬的繁殖性能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妊娠母豬養殖管理期間合理的飼養密度和環境控制是保障母豬健康
138|農天致富液
的重要前提,過高的飼養密度會增加母豬間的應激反應和疾病傳播風險,從而降低其產仔量。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和通風條件,有助于減少母豬的應激反應,提高其生產性能。科學的免疫和疾病防控措施是保障母豬繁殖健康的關鍵,母豬妊娠前定期進行疫苗接種、驅蟲和疾病監測,能夠有效預防和控制常見疾病對母豬繁殖性能的影響,如若沒有進行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種,在妊娠階段受到病原感染之后,病原有可能會通過胚胎傳播到仔豬當中,導致仔豬在妊娠階段即會死亡,使得妊娠母豬的流產率顯著增加。另外,妊娠期間應避免母豬受驚嚇或劇烈運動,以免造成流產或早產,分娩期間則應加強巡視和助產,確保母豬順利分娩和仔豬健康成活。
4、精液品質
精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受精率和胚胎的存活率,從而對產仔量產生顯著影響,精液品質通常通過精子濃度、活力、形態以及運動能力等指標進行評估。研究表明,精子的活力和運動能力是影響受精成功率的關鍵因素,活力不足的精子往往難以有效穿透卵子,導致受精率下降,精子的形態異常也會影響其功能,形態正常的精子更容易與卵子結合,從而提高受精率。在實際養殖過程中,精液的采集與處理也對其品質有著重要影響,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以及采集和保存過程中是否存在細菌污染等,都可能對精液的活力和整體品質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合理的精液處理和儲存方式是確保精液品質的重要環節。現代養殖業中,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冷凍精液的應用,其在保存精子活力和功能方面展現了良好的前景。但需要注意的是,冷凍和解凍過程對精子造成的氧化應激損傷也不可忽視,這要求養殖者在使用冷凍精液時,必須掌握科學的解凍方法和適宜的使用時機。
5、疾病因素
除了精液品質外,母豬的健康狀況也是影響其妊娠和產仔量的重要因素,許多疾病,尤其是生殖系統疾病,均會導致母豬的妊娠率下降或流產,從而影響產仔量。常見的生殖系統疾病包括子宮炎、卵巢囊腫以及生殖道感染等,這些疾病不僅會影響母豬的生殖能力,還可能導致胎兒的發育不良或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母豬的免疫系統狀態與其生殖健康密切相關。免疫力低下的母豬更容易感染病原體,從而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
三、提高妊娠母豬產仔數的技術措施
1、選擇高產母豬
母豬品種的選擇對于養豬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至關重要,我國本地母豬和外來引進豬的品種多種多樣,不同母豬的生產特點,也存在一定差異性,其中太湖豬是我國鄉土豬品種,以其高繁殖力著稱,產仔數多,初產母豬平均產仔12頭,經產母豬平均產仔16頭以上,但該品種的生長速度較為緩慢瘦肉率較低,該豬品種與瘦肉型豬種雜交時,能顯著提高瘦肉率和生長速度,同時對環境適應性強,耐粗飼。長白豬和大白豬是外來引進的優良豬品種,這兩類豬品種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但是2種豬品種繁殖性能相對較低,產仔數較少。杜洛克豬繁殖性能較好,產仔數適中,肉質優良,瘦肉率高。在豬品種選育過程中,建議以本地豬種作為母本,通過引入長白豬、大白豬或杜洛克豬的優質冷凍精液進行雜交改良,以期充分挖掘本地豬種與外來豬種的生產潛力,進而培育出具有優良特性的雜交豬。
2、構建合理的母豬群體結構
對于規模化生豬養殖場來說母豬年齡群體結構,對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有很大幫助。一般來說,母豬的繁殖周期可以分為青年母豬、成年母豬和老年母豬3個階段,青年母豬又被稱為后備母豬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繁殖能力逐漸提高,在規模化養殖場中,青年母豬的比例通常為 15%~25% ,養殖場需要關注其生長發育、生殖健康和免疫力等方面的問題,確保其能夠順利進入成年母豬階段。成年母豬被稱為能繁母豬是養殖場生產的主力軍,繁殖能力處于最佳階段,成年母豬在母豬群體當中的比例通常為 50%~70% ,對于成年母豬,養殖場需要密切關注其生產性能、健康狀況和飼養管理,確保其能夠高效地產出優質豬仔。老年母豬的繁殖能力開始下降,生產性能逐漸降低,老年母豬的比例通常為 15%~25% ,對于老年母豬,養殖場需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淘汰生產性能不佳的母豬,以降低養殖成本和提高整體生產效益。
3、科學配種
輸精作業之前提前采集公豬的精液,并按照規定進行保存和冷卻,或者選擇使用冷凍精液進行人工授精作業,正式輸精作業之前做好精子檢查,新鮮精子的活力達到0.7,冷凍精液的活力應該達到0.3以上,確保精液質量,避免使用過期或質量不合格的精液。準備一次性輸精管、保溫運送箱、精液瓶、潤滑劑、消毒液等,并注重做好設備消毒工作,確保所有設備清潔、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觀察母豬的陰部黏液、紅腫等發情癥狀,確定母豬處于發情高峰期,在發情24小時后進行人工授精。作業之前用 0.1%~0.3% 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母豬陰部,然后用干紙巾擦干凈,涂抹潤滑油于輸精管頭部。輸精作業過程中以稍稍往上的方向輕輕插入輸精管,并呈逆時針方向轉動,繼續插入輸精管直到輸精管頂端被鎖定在子宮頸部位。從保溫運送箱中取出輸精瓶,慢慢轉動以混合精液,用剪刀剪掉蓋子的頂端,將輸精瓶插入輸精管,盡量抬高輸精瓶以使精液順利通過輸精管流入母豬體內,整個輸精操作時間要求3\~5分鐘,確保精液全部輸入。輸精結束后,將輸精管后端一小段折起,放在輸精瓶中,使其滯留在生殖道內3\~5分鐘,避免用力拍打母豬臀部,以免引起子宮收縮,導致精液倒流。在作業過程中要注意輸精管插入深度最好保持在23cm 左右,這是到達子宮體的最佳距離,輸精液的量控制在1mL\~2mL之間。人工授精后,觀察母豬的反應,如是否有異常癥狀等,并在輸精作業21\~28天查母豬的受孕情況,確保繁殖效果。
4、日糧搭配
妊娠階段母豬日糧搭配過程中確保飼料中蛋白質、能量、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平衡,選擇優質飼料,避免使用發霉、變質或含有有害物質的飼料,根據母豬的膘情、體重和胎兒的發育情況,適時調整飼料配方和飼喂方案,母豬整個妊娠階段劃分成妊娠前期和妊娠后期2個妊娠階段的治療配方會存在較大差異。妊娠前期飼料配方是玉米 62% 麥麩(或米糠) 121% 、豆粕 13% 、混料 4% ,初產母豬和膘情較差的母豬,日喂量建議為 1.8~2.3kg 每天喂食2\~3次,保持飼料新鮮,妊娠前期應限制精料供給,增加青飼料比例,以避免母豬過肥。妊娠后期飼料配方是玉米62% 、麥麩(或米糠) 16% 豆粕 17% 、預混料 5% ,日喂量建議為2.0~2.5kg ,每天喂食2\~3次,保持飼料新鮮,這個階段應增加飼料供給,以滿足胎兒快速生長和母豬乳腺發育的需求,同時注意飼料中鈣、磷等礦物質的平衡,預防產后癱瘓。
5、強化分娩管理
母豬在進入分娩之前要注重做好產房準備,空欄徹底清洗,檢修產房設備,使用 2% 戊二醛類、碘伏類消毒藥連續消毒2次,晾干后備用,第2次消毒最好使用火焰消毒或熏蒸消毒,避免病毒殘留,分娩時產房溫度控制在 22% 左右,濕度 60%~75% ,仔豬需要溫度為 30~32% ,保溫箱中要用紅外線保溫燈,夏天產后3\~7天使用250瓦保溫燈,7天后使用100\~150瓦,冬天產后前10天使用250瓦,10天后使用100\~150瓦。妊娠母豬產前產后3天母豬減料,開始投喂維生素E與小蘇打,添加量為日糧使用量的 0.1% 和 0.2% ,連喂1周。準備好 5% 碘酊 .0.1% 高錳酸鉀消毒水、剪刀、毛巾、一次性長臂塑料手套等。在分娩階段,應密切觀察母豬的努責狀況。通常情況下,母豬經過數次努責,持續幾分鐘至一刻鐘即可產出仔豬。接產人員需迅速采取措施,用手托接仔豬,以避免其直接墜地造成傷害。若仔豬已破膜而出,應立即清除其口鼻處的黏液,確保呼吸道暢通。若仔豬仍被胎膜囊包裹,應立即撕破胎膜囊,以促進其自主呼吸的建立。將仔豬置于地面,采取半仰臥姿勢,以右手輕握臍帶遠端,左手則從遠端向臍眼方向擠壓臍帶,促使臍血通過臍肝管回輸至仔豬體內。重復擠壓動作直至臍動脈搏動停止。隨后,在距離臍帶根部約 10cm 處,用手指緊握并使用消毒剪刀剪斷臍帶,注意剪切長度不宜過短。在產后母豬的外陰部涂抹魚石脂軟膏,以抑制細菌生長,降低感染風險。同時,密切觀察母豬是否出現產后感染、泌乳不足或無乳等癥狀,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及時處理。
6、加強環境消毒
母豬在妊娠階段要注重做好環境消毒工作,要確保消毒工作應由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負責,消毒前準備足夠的消毒劑、消毒工具(如噴霧器、刷子等)防護用品(如口罩、手套等)。正式消毒之前清掃豬舍、清除糞便、墊草、飼料殘渣、清潔豬舍地面、墻壁、屋頂等,確保無污物,將豬舍暴露在陽光下,或者使用紫外線燈對豬舍內部進行照射,每次照射時間不少于30分鐘。緊接著使用 0.1%~0.5% 高錳酸鉀 .0.1% 過氧乙酸 .4%~5% 甲醛進行環境消毒,確保消毒劑充分接觸所有表面,每周至少進行1次全面消毒,母豬臨產前3\~5天,以及產仔后,應增加消毒頻率。消毒過程中,注意個人防護,避免吸入消毒劑,消毒劑不得與易燃、易爆物品混放,消毒劑使用后,妥善處理剩余消毒劑和廢棄包裝。
綜上所述,妊娠母豬的產仔數量與養殖場經濟效益的獲取密切相關,所以為了更好地擴大養殖規模,提高生豬養殖場的經濟效益,獲得更高經濟利潤,就需要養殖管理人員注重做好妊娠母豬的精心護理和科學養殖工作,要結合母豬在妊娠階段的生長發育規律,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養殖環境,提高飼料搭配的科學性,切實提升妊娠母豬的產仔數量,保證仔豬的成活率,確保及時生產,及時出欄銷售,以此來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最終促進生豬養殖效益的顯著增長,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作者單位:122515遼寧省凌源市瓦房店動物衛生監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