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流行性腹瀉(Porcineepidemicdiarrhea,PED)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種高度傳染性豬腸道疾病,臨床以水樣腹瀉、嘔吐和嚴重脫水為主要特征[1]。20世紀70年代歐洲的荷蘭和英國率先報道了該病。2010年末PEDV發生變異,導致亞洲、美洲和歐洲大范圍暴發PED疫情。有研究表明[2-5],近年來我國PEDV毒株不斷變異,以G2a、G2b基因亞型為代表的變異毒株成為主要流行毒株,其抗原表位區域與CV777、LZC等國內早期G1基因型經典毒株存在較大差異,現有疫苗對新變異毒株不能提供完全保護。豬場一旦暴發PED,哺乳仔豬尤其是新生哺乳仔豬發病速度快、病程短、發病率和死亡率高,防控難度極大且防控效果差,損失極為慘重。本文剖析了一例規模化豬場暴發PED緊急防控策略,為科學防控豬流行性腹瀉提供借鑒。
1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調查
疫情暴發期,豬場產房A區、B區共存欄母豬470頭,A區產房存欄14日齡哺乳仔豬2219頭,B區產房新出生仔豬2026頭。
A區產房:母豬首先出現腹瀉癥狀,隨后仔豬出現水樣腹瀉癥狀,部分仔豬伴有嘔吐情況,但大部分仔豬體況較好,脫水不嚴重,能正常哺乳(圖1左)。哺乳仔豬腹瀉率100% ,死亡率為 6.85% (152/2219),弱豬淘汰率為 5.99% (133/2219),合計死淘率為 12.84%90
B區產房:仔豬新出生當天開始腹瀉,腹瀉和脫水癥狀嚴重(圖1右),病程短,死亡快,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出生72h內死淘率高達 100% 。
圖1產房發病期狀態(左為A區,右為B區)
1.2快速診斷
采集腹瀉仔豬糞便、母豬糞便、乳汁等樣品25份,使用熒光定量PCR方法對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豬輪狀病毒(PRoV)進行實驗室快速鑒別診斷。同時采集發病豬肛拭子、血液以及病死豬淋巴結、脾臟、腎臟、肺臟、肝臟、腦等樣品15份,使用熒光定量PCR方法進行非洲豬瘟病毒(ASFV)、豬瘟病毒(CSFV)、豬偽狂犬病毒(PRV)、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4種重要豬病毒檢測,評估混合感染情況。
1.3返飼感染
采集典型患病24~36h哺乳仔豬的腸道及其內容物、新鮮腹瀉糞便進行剪碎、磨漿與混合,作為備用返飼物。返飼物投喂前進行ASFV、CSFV、PRV、PRRSV的4種重要豬病毒以及PEDV熒光定量PCR檢測,將4種重要豬病毒均為陰性,且PEDV陽性,CT值在20以下的樣品作為確認返飼物。根據返飼物病毒濃度、母豬體況和耐受程度,將確認返飼物按1:5~1:10兌水混勻,以 25~50mL (次·頭)投喂給無腹瀉癥狀產房母豬(腹瀉母豬視為已自然感染)以及其它欄舍的全部母豬(妊娠母豬、空懷母豬和后備母豬),2次/d,連續2d進行返飼。返飼物病毒濃度和投喂量以母豬出現輕微腹瀉癥狀且腹瀉持續2~3d后能逐步恢復正常。
返飼評估:投喂之日起4d內母豬出現腹瀉或明顯厭食減料癥狀的母豬,做好標記,視為感染。投喂之后第4d仍未出現腹瀉、減料癥狀的產房母豬群、其它母豬群分別隨機采集10份和15份肛拭子檢測PEDV,進行排毒和感染比例評估。返飼后4d內全群母豬總感染率達到 80% 以上,視為返飼成功。返飼期間禁止帶豬消毒,以免影響返飼效果。
1.4藥物救治
返飼結束后7d,使用衛可1:400進行全場環境和豬體噴灑消毒。對豬場各棟進行封鎖,每棟欄舍由專人負責。進出豬欄換鞋,洗手消毒,避免交叉污染。每天清掃欄舍兩次以上,保持產床清潔。地面和墻面撒石灰粉,保持環境干燥。提高舍溫,嚴防冷刺激。所有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
關注并解決病豬脫水、電解質紊亂問題并補充營養。通過灌服含有多肽、短鏈脂肪酸的藥物,腹腔注射葡萄糖生理鹽水,飲水給予電解速補。
1.5疫苗免疫
應急期間(緊急返飼當天至返飼后100d內),一部分批次生產母豬不注射疫苗,另一部分批次生產母豬在產前3周注射腹瀉三聯活疫苗 +. 二聯滅活疫苗,觀察返飼效果,并根據產房仔豬臨床腹瀉發病率、仔豬成活率等情況調整免疫程序。
疫情穩定控制后,實施常態化免疫,免疫方案為:每年6~9月份高溫季節不免疫腹瀉疫苗,入秋后于10月份全場母豬普免豬腹瀉三聯活疫苗 + 二聯滅活疫苗,12月至次年5月分娩的母豬在產前3周跟胎免疫二聯滅活疫苗。
疫苗免疫方案:疫苗選擇豬流行性腹瀉一豬傳染性胃腸炎一豬輪狀病毒三聯活疫苗,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二聯滅活疫苗。應急期間和普免期間,母豬頸部肌肉注射三聯活疫苗2頭份/頭,同時后海穴注射二聯滅活疫苗 /頭。懷胎期間,母豬產前3周后海穴注射二聯滅活疫苗4mL/頭。
1.6持續監測
在返飼后第30天、40天、60天、70天、80天、100天抽檢糞便樣品進行PEDV含量檢測。100d后繼續監測,每季度抽樣監測PEDV。
2結果與分析
2.1實驗室診斷結果
采用混樣方式檢測樣品40份,在腹瀉仔豬糞便、腹瀉母豬糞便、腹瀉母豬乳汁、無腹瀉母豬糞便中均檢出PEDV,CT值在19.35~33.26(見表1),表明PEDV病毒含量較高。糞便樣品及乳汁TGEV、PRoV為陰性,發病豬肛拭子、血液和組織ASFV、CSFV、PRV、PRRSV為陰性。根據實驗室檢測結果,結合臨床發病情況,可以確定該豬場此次腹瀉疫情由PEDV引起。
表1疫情暴發時樣品熒光PCR檢測結果
備注:“—”代表該項目未檢測,重要豬病為ASFV、CSFV、PRV、PRRSV。
2.2返飼感染結果
使用腹瀉仔豬腸道病料返飼感染母豬2036頭,連續觀察4d,結果累計有1214頭母豬出現腹瀉或厭食減料癥狀,表明已發生人工感染。對返飼后第4天仍未出現癥狀的產房母豬、其它欄舍母豬分別隨機采集10份和15份肛拭子進行PEDV檢測,結果產房母豬群和其它母豬群PEDV陽性率分別為 70% (7/10)和 166.67% (10/15)。根據表2的數據估測出返飼后母豬群總感染率為 86.74% (見表2),超過感染率評判指標( 80% ),表明豬群返飼成功。
表2母豬返飼感染結果
備注:其它欄舍母豬包括妊娠、空懷和后備母豬。總感染數 Σ=Σ 有癥狀母豬數量 + 估測無癥狀母豬感染數量。
2.3臨床防治效果
PED集中暴發期,采用補充鹽水和平衡電解質的救治措施。此疫情暴發期間,A區產房仔豬已達到14日齡,通過積極救治,斷奶仔豬成活率為 87.16% ;而由于B區產房為0日齡新生仔豬,出生后幾個小時即開始拉稀,無有效的治療措施,死亡率高達 100% 。說明在PED病例中,日齡是影響仔豬成活率的重要因素。經病料返飼母豬后15d、29d、51d、65d、 83d 、100d生產的6個批次0~7日齡仔豬疑似PED腹瀉率為 0%~92.49% ,斷奶成活率為 63.96%~95.67% (見表3),說明返飼發揮了保護仔豬作用,但隨著返飼間隔時間延長保護作用下降,需要在產前注射免疫疫苗增強免疫力。100d后豬場實現穩定生產,常態化免疫期間仔豬成活率達到 95.76% 。
表3仔豬發病和批次生產情況
2.4持續監測結果
母豬返飼后對母豬及仔豬糞便排毒進行了持續監測,結果顯示返飼30d、 40d 、60d、70d、80d后母豬及仔豬糞便樣品的PEDV陽性率從 100% 降至 40% ,且糞便樣品CT值從19.55逐漸升至34.21,表明仔豬糞便中病毒載量逐漸下降(見表4)。返飼100d擴大樣品檢測數量,發現仔豬糞便PEDV陽性率已降為0,此后歷經穩定生產期,持續監測從未檢測出PEDV陽性樣品。
表4PEDV持續監測結果
3討論
返飼感染是一種古老而傳統的人工主動免疫方式。有研究表明,母豬返飼PED病料可以降低暴發期仔豬腹瀉率、死亡率和腹瀉峰值,縮短腹瀉持續時間。本案例的豬場暴發PED時,疫情迅猛,哺乳仔豬發病率高達 100% ,稍大日齡仔豬和小日齡仔豬的死淘率分別達到 12.84% (A區產房)和 100% (B區產房),預測常規防控方法難以在短時間內控制疫情。為盡快撲滅疫情,采用母豬返飼方法,在2d內使母豬群PEDV野毒人工感染率達到 186.74% ,快速建立相對整齊的基礎種群免疫力,為帶毒生產提供母源抗體保護。
母豬返飼后第15天分娩的第一批仔豬(A區產房)腹瀉率降至 9.18% ,斷奶成活率為 91.77% ,證明返飼野毒可以為仔豬提供保護力。返飼后第29天分娩第二批仔豬(B區產房,母豬產前3周免疫PED活疫苗和滅活苗),腹瀉率仍高達 86.02% ,這可能與疫情暴發后B區產房病毒載量高(CT值19.55)有關,但仔豬斷奶成活率仍達到 89.59% ,說明母豬產生的抗體對拉稀仔豬是有保護作用。而返飼后第51天、65天分娩的第三、第四批仔豬腹瀉率又上升至 90% 以上,成活率降低至 83.18% 和 63.69% ,說明豬群野毒感染產生的免疫力隨著返飼時間延長而逐漸下降,與病毒載量較高(CT值約26)、母豬產前未免疫有關。返飼后第83天、100天分娩第五、第六批仔豬(母豬產前3周免疫PED活疫苗和滅活苗),仔豬腹瀉率降低至 2.84% 和 10% ,成活率提高至 95.67% 和 95.18% ,說明野毒感染的母豬經過產前疫苗免疫能更好的激發機體產生更高的保護性抗體。
結語
研究表明,母豬返飼可以使PEDV野毒在豬群長期存在,返飼15d帶毒生產起效,80d左右野毒載量明顯下降(CT值34.21)且臨床腹瀉率降低至正常水平( 2.84% ),100d后能夠清除PEDV對豬場的影響,通過疫苗免疫可以長期穩定防控PED。需要注意的是,嚴格篩選病料是返飼成功的前提條件,本研究通過鑒別診斷確定疫情為PEDV感染,并排除TGEV、PRoV、ASFV、CSFV、PRV和PRRSV,避免返飼導致重要豬病的傳播。同時,返飼物PEDV含量要適度,應根據母豬耐受度和恢復力來調整返飼用量,確保豬群整體安全。此外,建議返飼后盡快全面實施PED疫苗免疫,降低豬群病毒載量,以便縮短疫情持續時間。
參考文獻:
[1]顏忠.我國豬流行性腹瀉流行現狀與防控進展[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4,(07):7-10,17.
[2] 伊淑帥,張易瑞,孫晶,等.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分子特征、基因分型及流行現狀[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4,(07):1-6.
[3] 李春英,何奇松,馮淑萍,等.廣西部分豬場豬流行性腹瀉病毒S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J].動物醫學進展,2022,43(2):20-24
[4] 史秋穎,段寶敏,李穎,等.2020—2021年中國部分地區豬流行性腹瀉病毒S1基因遺傳變異分析[J].中國畜牧獸醫,2023,50(6):2468-2478.
[5] 梁雨萱,龐勝美,劉梅,等.豬流行性腹瀉疫苗研究進展[J].河南農業科學,2023,52(8):1-10
[6] 龍進學.中國豬群豬流行性腹瀉返飼操作的關鍵點分析[J].豬業科學,2018,35(04):58-60.
[7] 廖少山,湯德元,曾智勇,等.預防豬流行性腹瀉返飼技術的研究進展[J]豬業科學,2018,35(10):104-107.
[8] 陳志林,衛恒習,李莉,等.返飼對仔豬流行性腹瀉的防控效果[J].豬業科學,2014,(5):134-135.
收稿日期:2025-06-05
作者簡介:梁小梅(1974一),女,漢族,助理獸醫師。研究方向:基層動物疫病防控。*通信作者:秦毅斌(1983—),男,漢族,碩士,高級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傳染病綜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