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病和條銹病是小麥種植中的常見病害,當出現這兩種病害大流行時會嚴重降低小麥產量與品質,導致小麥種植業減產減收,影響本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赤霉病和條銹病具有危害性大、循環侵染、傳染能力強、傳播范圍廣等特點,在小麥種植中要掌握這兩種病害發生規律,應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這樣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帶來的危害,實現小麥穩產高產目標。
一、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
1、發生特征(1)危害性大
小麥赤霉病的病原菌為多種鐮刀菌,從苗期到穗期都可能發生病害,可導致小麥植株出現苗腐、莖基腐、稈腐、穗腐等病狀,其中危害程度最大的是穗腐。當小麥發生赤霉病后,會降低小麥千粒重和出粉率,造成面粉質量較差,當年減產 20% 以上。同時,感染赤霉病后的病麥含有一定毒素,當人畜食入后可能會引發急性中毒。
(2)循環侵染
赤霉病的病原菌以菌絲體的形態寄住到病殘體上,潛在土壤中生存。當氣溫回升后,菌絲體形成子囊殼,逐步釋放出子囊孢子,在風力、雨水的作用下子囊孢子快速傳播,侵染穗部。之后,產生大量粉紅色霉層,經過風雨作用再次侵染小麥植株,造成循環侵染。
(3)病狀多樣
山東地區小麥揚花期容易發生赤霉病,在發病初期小穗與穎片部位可見水浸狀淺褐色病斑。如果未能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則病斑逐步擴散到整個小穗部位,導致病害部位出現枯黃狀。隨著病害的發展,病斑擴散到穗軸部位,造成穗軸抽出枯白穗。除了穗腐病狀外,還有稈腐病狀,此病狀發生在穗下第1、2節。在發病初期,小麥植株葉鞘可見褪綠斑,呈水漬狀,之后病斑逐步向莖稈部位蔓延,病斑顏色從淡褐色變成紅褐色。隨著稈腐病狀的不斷加重,導致病害部位整體出現枯黃狀態,植株無法正常抽穗。
2、發生原因
(1)氣候環境因素
赤霉病屬于高溫多濕性病害,適宜病菌發育的溫度為24-28°C 。如果麥田內的平均溫度超過 20% ,且相對濕度超過 85% 時,容易發生小麥赤霉病。
(2)播種時間因素
在早播麥田中,因小麥花期、灌漿期相對較早,可以在時間上錯過赤霉病高發期,降低小麥病害程度;在晚播麥田中,因小麥花期相對較晚,抽穗期處于高溫、高濕天氣條件下,導致小麥病害較為嚴重。
(3)田間病源因素
赤霉病的病原菌具有繁殖能力強的特點,當病原菌寄住在病殘體后,會成為翌年的侵染源,增大赤霉病的發病風險。山東大部分地區實施了秸稈還田耕作方式,由于還田秸稈粉碎不充分或掩埋較淺,使得秸稈腐熟度不足,容易造成秸稈作物殘體上積累大量的赤霉病病原菌,導致田內病源基數過大,為病害暴發流行提供條件。
(4)主栽品種因素
不同小麥品種其抗性存在一定差異,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小麥品種對赤霉病的抗性由高到低依次為小穗型品種、中穗型品種、大穗型品種。同時,紡錘形品種的抗性強于寬形穗品種。山東地區主栽的小麥品種為大穗型品種,雖然有利于實現小麥高產目標,但是也存在著對赤霉病抗性不足的問題,這樣導致部分品種的病穗率偏高。
(5)田間管理因素
在小麥田間管理中,如果田內排水條件較差、過量施入氮肥、過度密植,則會造成小麥生長環境較差,導致小麥貪青晚熟,再疊加通風采光不足的因素影響,可進一步加重病害;當小麥成熟后,若未在最佳時期內及時收獲,且遇到連續陰雨天氣,則可能會繼發赤霉??;在小麥病害防治中,當使用不當農藥進行殺菌時,則會造成赤霉病防治效果較差。如果麥田內雜草較多,且未能及時進行化學除草,則會增加小麥病穗率。
3、防治措施(1)優選抗病品種
在小麥栽培前優選豐產、優產以及對赤霉病抗性較強的品種,擴大優良品種的種植面積,合理搭配不同的品種,優化小麥田間種植布局。農戶要根據品種特性合理確定播種量,以促進小麥植株健壯生長,提高小麥成穗率和結實率,降低赤霉病發生率。
(2)優化秸稈還田
為規避傳統秸稈還田帶來的弊端,本地區應進一步優化秸稈還田技術,采用粉碎翻壓還田、堆區還田等方式促使秸稈充分腐熟。對還田的秸稈進行深埋處理,小麥播種前深耕整地,將秸稈埋至深度 20cm 以上的耕層內。農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摻入腐熟劑,加速秸稈腐熟分解,直接破壞病菌存活條件,以減少赤霉病病源。
(3)加強田間管理
為降低赤霉病大流行概率,可以采用提前早播的方式前移小麥抽穗揚花期,使抽穗揚花期盡量避開4月下旬到5月上旬的高濕天氣,早播時間為10月底之前。在田內開挖廂溝、圍溝和腰溝,使溝與溝之間相互連通,形成排灌體系,及時排出田內積水。在施肥管理中,控制氮肥用量,適當增加磷肥、鉀肥用量,起到促生壯苗的作用。
(4)加強病情監測
本地區農業部門要加強病情調查與抗藥監測工作,根據小麥主栽品種的全生命周期內生長規律,密切監測揚花期前后的天氣變化和田內溫濕度情況,提前制定精準的赤霉病防控方案。本地區應完善抗藥整治預警系統,重視對病菌抗藥性的監測,指導農戶科學選擇防治赤霉病的化學藥劑,以提高赤霉病防治效果。
(5)化學防控技術
① 防治時期。赤霉病的最佳防治時期為小麥揚花初期,應在揚花 5%-10% 時噴藥1次,可起到預防效果。之后,在小麥盛花期噴藥1次,前后兩次噴藥間隔時長為7d左右。如果種植高感品種,則要在雨前噴藥防治,雨后晴天補噴,以降低田內赤霉病病源基數。
② 選藥。在第1次噴藥時,推薦選用 25% 氰烯菌酯懸浮劑或45% 戊唑·咪鮮胺可濕性粉劑。在第2次噴藥時,推薦選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 40% 多酮可濕性粉劑。
③ 用藥量。在用藥過程中嚴格把控用藥量,戊唑醇、氰烯菌酯、多菌靈單用純品含量,每公頃用量分別控制在 18g,30g 和50g? 在抽穗期時每畝麥田噴施 30% 多酮可濕性粉劑 100g ,在揚花期時每畝麥田噴施 7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75g? 當麥田內發生較為嚴重的赤霉病時,應適當噴施 70% 福甲硫磺可濕性粉劑進行防治,此藥劑可以同時抑制其他病害的病菌繁殖,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④ 施藥方法。在施藥前可以向農藥中加入適量的增效劑,以提高藥液在小麥植株上的附著率,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如,在使用多菌靈藥劑時,可以將 5% 白醋加入到藥劑中,或者將適量有機硅加入到藥劑中,以擴大藥劑在葉片上的覆蓋面積,提高藥劑利用率。噴藥時采用電動噴霧器、無人機或自走式寬幅施藥機械,盡量避免采用人工手動噴霧方式。噴霧器選用小孔徑噴頭,使藥液均勻噴施到植株上。
二、小麥條銹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
1、發生特征
(1)傳播范圍廣小麥條銹病由條形柄銹菌引起,此病菌主要生長于小麥細
94|農天致富波
胞間隙,在小麥植株患病部位形成孢子堆,待成熟后經過風力、氣流的作用擴散到其他區域,條銹病的傳播范圍可達幾百里甚至上千里,使此病害呈現出傳播范圍廣的特點。當一片麥田發生條銹病后,如果未能及時采取防控措施,則容易讓相鄰麥田發生此病害。在條銹病發病初期表現為點狀發病特征,隨著病害的加重,點狀病害發展成面狀、片狀病害,對麥田產量造成嚴重影響。
(2)傳染能力強
條銹病屬于氣候性病害,病原菌易在潮濕溫暖的環境下擴散,從發病中心向四周快速傳播,呈現出反復侵染的特點,進一步加重已發生條銹病麥田的病害程度。已發生病害的麥田出現廣泛蔓延,其傳染能力較強。山東地區春季多風,會加速條銹病的快速傳播,一般在4-5月份出現條銹病高峰期。
(3)危害性大
小麥條銹病主要危害葉片、葉鞘、穗部和莖稈部位,苗期發病率較高,當苗期葉片感染病菌后出現多層輪狀排列的孢子堆,呈鮮黃色。成株期的小麥葉片感染病菌后逐漸出現褪綠條斑,在褪綠條斑逐步積累一段時間后形成皰疹斑,導致葉面表皮破裂,散發出粉末狀物質,粉末狀物質擴散到周圍,侵染其他健康植株。當葉片堆滿孢子后,背面也會出現鮮黃色夏孢子堆,到發病后期,葉片上出現短線狀黑色冬孢子堆。在大流行年份,條銹病可導致小麥減產 40% 以上。
2、發生原因(1)氣候環境因素
條銹病的發生與氣候環境因素有著直接關系,當遇到適合的溫度、濕度條件時,條銹病的病原菌快速傳播。山東地區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平均氣溫為 20% 左右,相對濕度一般不小于 70% ,這為條銹病流行創造了條件。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下,小麥植株容易感染條銹病,并加速病原菌生長與繁殖,如此增加了條銹病擴散傳播的可能性。
(2)種植密度因素
當小麥種植密度過大時,麥田內通風不良,夜間露水較多很難消退,白天麥田透光性不足,導致條銹病病原菌快速繁殖,增加了發生條銹病的風險。
(3)病菌源因素
條銹病屬于真菌性病害,不僅可以侵染小麥多個部位,而且還可能在小麥不同生長階段發病,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條銹病的菌源較為充足。到每年3月份氣溫回暖時,容易出現大量病原菌,為引發條銹病提供條件。同時,條銹病的菌株屬于有性生殖,在這種情況下其后代群體變異率較高,超過 70% ,這樣促使條銹病產生新的毒力因子,增強條銹病的致病性。如果在條銹病的防治中長期使用同種化學藥劑,則會使病原菌產生抗藥性,難以達到化學防治效果。此外,當病原菌變異后,進一步增強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力,增加循環發生條銹病的風險。
(4)小麥品種因素
不同的小麥品種對條銹病的抗病能力不同,如果在大面積麥田中種植單一的小麥品種,則會增加麥田發生嚴重條銹病的可能性,導致病原菌快速擴散。這是因為單一小麥品種缺乏抗病品種阻隔,當發生病害后會加速病害傳播。
(5)病害防控因素
在小麥種植中,部分農戶對小麥病害的防控意識不強,存在著不正確使用農藥、不科學施肥和灌溉的情況,如此造成小麥生長環境變差,容易受到病菌侵害。
3、防治措施
(1)科學選種
在小麥種植中盡量在同一區域內選種不同的小麥品種,利用不同品種對條銹病的抗性有效切斷病原菌傳播路徑,整體提升大片麥田的抗病能力。
(2)種植結構優化
本地區小麥種植要根據條銹病的發生情況優化調整種植結構,以確保病害傳播得到有效控制。如,在麥田中套種玉米,可減少土壤中的病原菌,阻斷病源傳播。
(3)種子處理
科學篩選種子,對種子進行去雜處理,剔除碎粒、癟粒。將篩選后的種子使用多菌靈、噻菌靈藥液進行拌種,起到殺菌作用,有效去除種子表皮附著的條銹病病原菌。播種前10d,將種子放在防水布上進行晾曬,避免高溫環境下暴曬種子,以免造成種子灼傷。
(4)加強田間管理
① 科學播種。本地區小麥種植要選在適合的時間內完成播種,播種深度不超過 4cm ,精準控制播種量,每公頃播種量為210-225kg 0
② 除草。在小麥田間管理中定期除草,盡量采用除草機進行除草,減少化學除草劑的施用量,降低田間病原菌基數。
③ 合理密植。小麥種植中保持合理的種植密度,有效改善田間的通風性和采光條件,一般每畝種植15-20萬株小麥,行間距為 18-20cm ,既能夠保證小麥產量,又為小麥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降低條銹病傳播風險。
④ 科學施肥。在小麥不同生長階段采用相適應的施肥方案,在小麥生長初期施足氮、磷、鉀基礎肥料,促進小麥根系健壯生長。在小麥生長中后期適當追肥,保持充足的養分供給,提高小麥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如,在小麥返青期施入尿素,每畝施入10kg ,起到壯苗作用。小麥起身期再次施入尿素,每畝施入15kg ,促使小麥分藥成穗。當小麥生長進入到拔節期時隨水施入尿素,每畝用量為 15kg ,有利于促使小麥植株控旺轉壯。
⑤ 灌溉管理。在綜合考慮土壤類型、小麥生長需水量規律等因素的基礎上科學灌溉,避免出現水分過多或過少現象。合理掌控灌溉時間,避免在高溫時間段灌溉,以免因水分快速蒸發增加植株蒸騰壓力。當遇到降雨天氣時,要及時排出田內積水,改善土壤通氣性,避免因田內濕度過高引發條銹病。
⑥ 加強定期巡查。在小麥田間管理中定期巡查小麥生長情況,當發現病害苗情和初期癥狀時,立即采取早期預防措施。在巡查過程中重點觀察葉片、莖稈、穗部等關鍵部位,在看到病斑后要準確鑒別是否為條銹病,搜集整理病害類型、部位、程度等信息,對病害進行基礎評估。之后,采取剪除病葉、拔除病株、噴施化學藥劑等方式有效控制條銹病傳播。
(5)化學防治技術
① 種子處理。使用藥劑拌種降低條銹病發病率,每 10kg 種子使用 15% 粉銹寧粉劑 15g ,或者 3% 苯醚甲環唑粉劑 25g 拌種,可起到有效殺菌作用。
② 在小麥分蘗期、拔節期和抽穗前期開展統防統治,以降低田內病原菌基數,控制條銹病的發病率。在小麥拔節期前后,農戶可以選用 20% 三唑酮進行噴霧防治,每公頃噴藥675-900mL ,每間隔7d噴藥1次,根據條銹病的嚴重程度確定噴藥次數。在小麥孕穗期、抽穗期選用氟環唑懸浮劑防治,每公頃用藥量為 37.5go 或者,使用烯唑醇、粉銹寧、戊唑醇等藥劑進行防治,也能夠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當條銹病的病葉率達到 1%?1%. 2% 時,可以使用粉銹寧可濕性粉劑、粉銹寧乳油或丙環唑乳油進行噴灑防治,遵循“發現一片、控制全田”的原則進行全田噴藥防治。
③ 本地區要推廣采用無人機植保技術,每公頃噴藥量控制在30L左右,無人機飛行高度不超過 2.5m ,飛行速度不超過 6m/s 以保證藥液均勻灑落到植株上。
(6)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是一種綠色環保的病害防治技術,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在條銹病防治中,可以選用拮抗細菌或真菌進行防治,也可以采用生物農藥、有益微生物進行防治,以提升防治效果。
綜上所述,小麥種植過程中要加強赤霉病和條銹病的有效防控,結合赤霉病和條銹病的發病原因采取綜合防控措施,以有效抑制病原菌傳播,降低病源基數。在病害防治過程中,要采用科學田間管理和科學用藥的措施,這樣才能提高防治效果,促進本地區小麥種植業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273213中冊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