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引言
信息披露是影響資本市場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如何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增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保護一直是監管部門和學界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2020年10月9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國發[2020]14號),強調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完善分行業信息披露標準,優化披露內容,增強信息披露針對性和有效性。在此之前,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別于2015年1月5日和8月24日調整信息披露模式,并根據投資者需求逐步發布行業信息披露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按所屬行業主動披露對投資者決策有重大影響的行業經營性信息。截至2020年12月,上交所共發布了28份行業信息披露指引文件,涉及33個行業,深交所(包括創業板)共發布了26份行業信息披露指引文件,涉及20個行業,總體上共有39個行業受到了分行業信息披露的影響,占我國上市公司行業總數的 43.33% 。債務融資作為企業外部融資的主要渠道,其融資成本高低關乎企業的經營、利潤等目標的實現,債權人也是中國企業需要密切關注的外部利益相關者。隨著分行業信息披露監管政策的普及,按所處行業向外部投資者披露關鍵經營性信息已成為企業進行信息披露的必然要求,分行業信息披露能否滿足投資者的信息需求,降低外部債權人的風險感知進而降低風險溢價是一個亟待探究的重要問題。
目前關于債務融資成本的研究主要從外部治理如利率市場化和法律制度(錢雪松等,2019;王臘芳等,2023)、公司特征如盈利能力和治理水平(王運通和姜付秀,2017;姜麗莎等,2020)、高管特征如團隊穩定性和海外背景(謝獲寶等,2019;羅進輝等,2023)等展開,鮮有文獻從分行業信息披露的角度探究其對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潛在影響。分行業信息披露的根本導向是滿足投資者需求,債務融資成本是企業信息披露能否滿足投資者需求的直接反映,探究分行業信息披露對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也是對這一披露政策效果的直接考察。自前關于分行業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理論層面主要探討了分行業監管的優勢(高鶯和史晉川,2003),實證層面主要研究了分行業信息披露對會計信息質量和稅收規避(林鐘高和李文燦,2021;黃昊和趙玲,2021;劉珍瑜和劉浩,2021)、商業信用(Shi,2022)、企業創新(Liuetal.,2023)和外部監督(黃昊和趙玲,2021;李曉等,2022)等的影響。綜合來看,大部分研究肯定了分行業信息披露通過信息披露對投資者產生的積極影響,但鮮有研究直接探討分行業信息披露對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以及不同約束條件(如市場競爭環境和公司業務復雜程度)下其影響的差異。厘清分行業信息披露對優化信息披露、服務投資者需求并降低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對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于此,本文以2011—2020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以滬深交易所交錯發布分行業信息披露指引為準自然實驗,系統探討了分行業信息披露對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實證研究發現,分行業信息披露顯著降低了企業債務融資成本,并且當企業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環境及更復雜的業務時,分行業信息披露能夠更好地發揮降低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積極作用。以上結論在考慮內生性問題等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仍然成立。機制分析表明,分行業信息披露主要通過降低信息風險——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和抑制盈余管理,以及降低經營風險來緩解企業債務融資約束。
本文可能的研究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拓展了債務融資成本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已往文獻主要從外部治理、公司和高管特征視角研究影響債務融資成本的因素,尚未有文獻直接研究分行業信息披露對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第二,從債務融資成本這一視角剖析行業信息披露服務投資者信息需求的效應及作用機理,豐富了分行業信息披露經濟后果的文獻。以往文獻主要從會計信息質量、公司治理和外部監管等方面探討分行業信息披露的經濟后果,且大多數從公司內外部治理層面展開研究。與之不同,本研究從投資者風險感知層面拓展分行業信息披露對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是對分行業信息披露服務投資者信息需求相關研究的有益補充。第三,本文研究結論契合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會議精神,可為中國資本市場降低債務融資成本約束、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啟示。這對在全面注冊制下進一步深化行業監管,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也可以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證券監管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啟示。
本文其余部分結構安排如下:第1部分為制度背景;第2部分為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第3部分為研究設計;第4部分是實證結果分析;第5部分為影響機制與進一步分析;最后一部分為研究結論與啟示。
1制度背景
1.1分行業信息披露的政策背景
2020年10月5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國發[2020]14號),指出:“應順應投資者需求,完善不同行業信息披露標準,優化披露內容,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上海證券交易所于2020年11月24日發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規則適用指引第3號-信息披露分類監管》第二十二條指出:“本所實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行業監管,公司監管部門設置行業監管組承擔信息披露監管職責。”第二十五條指出:“推動上市公司提高行業信息披露質量、加強同行業交流。”可以看出,企業是否能夠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尤其是增強行業經營性信息的披露,已成為政府部門及監管機構關注的重點。
另外,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行業信息披露指引第1號-一般規定》:行業經營性信息是指與上市公司業務相關的行業信息和經營信息。其中,第四條規定:上市公司應在年度報告中結合所屬行業的宏觀因素、市場環境、發展狀況、經營特點及公司的行業地位,對公司的商業模式、競爭優勢、經營成果、經營風險等能夠反映自身投資價值的事項進行討論和分析。第十條規定:上市公司應當結合公司經營模式和關鍵指標,有針對性地披露具體相關的行業經營性信息,并進行實質性分析,揭示公司經營發展趨勢,提示行業風險因素。第十五條規定:對上市公司就再融資、并購等重大事項出具持續監管意見時,將考慮公司遵守行業披露指引的情況。行業經營性信息通常在年度報告中“公司業務概要”“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財務報告附錄”等部分進行披露。因此,雖然行業經營性信息屬于“披露指引”范疇,但從執行情況及監管力度來看,具有很強的約束力(陳蔚恒和李杲,2018)。上交所、深交所創業板、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規定的適用行業各不相同,差異性較大,這為大樣本實證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準實驗場景(見表1)。


1.2分行業信息披露指引的政策有效性
陳蔚恒和李杲(2018)考察了自2013年以來深交所發布的22套指引的執行情況,發現指引要求的披露監管總體上是有效的,大多數公司都嚴格遵守了指引的核心條款。同時,本文也通過Python軟件獲取所有上市公司的年報,通過年報中“管理層討論與分析”部分披露,對“遵守…披露要求”“是否需遵守(是否需要遵守)……信息披露指引”“行業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指引”等關鍵詞進行判斷并檢查這些公司是否在年報中披露遵守了指引,以確保本研究受指引約束的樣本公司確實在其財務報告中披露了行業特定信息。
根據Shi(2022)的研究,行業經營性信息披露規定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包括兩個方面:(1)披露公司所屬行業共有的特征與變化趨勢,包括宏觀經濟形勢、行業標準、產業政策、國家和地方稅收政策、上下游行業、市場競爭等信息。這部分在指引的規定中占比較少。(2)披露企業特有的、與行業相關的經營性信息。這一部分占指引條款的大部分,也是從(1)引導出來的。表1列示了部分指引的相關披露要求摘要。從表2可以看出,指引的相關條款基本涵蓋了公司行業特征、核心競爭力及行業風險的關鍵信息,有助于投資者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的獨特行業經營性信息。

2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行業信息披露要求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債權人的行為和決策。一方面,分行業信息披露政策要求企業披露如行業發展趨勢、公司業務模式等與具體行業特征緊密結合的經營性信息,并要求保持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企業進行行業經營信息披露將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已有研究發現,相對于轄區監管模式,受分行業監管的企業會計信息可比性更高(林鐘高和李文燦,2021)。同時,行業經營性信息披露使得管理層基于自利動機選擇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行為更易被發現,從而形成對管理層信息操縱行為的有效約束,使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更低,進而降低盈余管理程度。劉珍瑜和劉浩(2021)發現季度的行業經營性信息披露顯著抑制了盈余管理,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
另一方面,行業經營性信息如不同產品的收入、成本和產量等,具有專有信息的特征,披露將降低企業的資產回報率和毛利率,從而降低企業的競爭優勢(Zhou,2022)。潛在的市場進入者或競爭對手可以使用這些信息確定企業的成本領先優勢及其可能面臨的潛在威脅,據此計算不同產品的毛利率,進而調整他們的生產和銷售策略,加劇整個市場的競爭程度。企業應對競爭采取的一系列行為將產生掠奪效應,進而影響企業的經營風險。首先,分行業信息披露導致的行業內競爭的加劇將迫使企業增加研發投資(聶輝華等,2008),通過不斷地創新來緩解競爭壓力。Liuetal.(2023)發現,行業經營性信息披露將促使企業通過創新應對競爭優勢的減少,并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核心專長,提升核心競爭力,降低經營風險。其次,激烈的市場競爭減少了信息不對稱程度以及外部監管成本,使管理層個人能力和努力程度更容易被準確識別。同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面臨較高的破產風險,破產清算的威脅將影響高管的職業安全,使管理層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得到有效的監督與約束,從而降低管理松弛,提高公司經營效率(陳信元等,2014)。最后,激烈的競爭市場也使企業在經營模式、營銷政策(包含優惠、價格、條件等要素)、擴張或收縮規模等方面有所選擇,資本結構和目標資本結構之間產生偏離的幅度降低,從而提高企業價值,降低經營風險(姜付秀和劉志彪,2005)。
分行業信息披露降低了企業信息風險,進行分行業信息披露的公司會計信息可比性更高。類似地,進行分行業信息披露的公司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更易被發現,盈余管理的動機較弱,盈余管理程度更低。因此,分行業信息披露從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和降低盈余管理程度兩個方面降低信息風險。而信息風險是債權人用以篩選和監督債務人的主要工具,是債權人評判企業未來現金流量能否按期償還其貸款的主要依據(Sengupta,1998)。較高的會計信息可比性有助于債權人將公司特質信息與行業間信息進行高度對比,減少信息不對稱。債權人的貨款風險及所要求的風險溢價越低,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也就越低(Bharathetal.,2008)。同時,企業盈余管理會加大企業未來會計盈余的波動程度,債權人預測企業未來現金流時面臨的不確定性會越大,即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加大了債權人面臨的信息風險(陸正飛等,2008),提高了債權人要求的風險溢價,導致債務融資成本更高。
分行業信息披露使得企業經營風險降低,進而降低債權人的風險溢價。一方面,行業信息披露大大改善了監管效率及公司治理質量。外部監督水平的提高會對上市公司形成強大的監管壓力,并進一步迫使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質量。良好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夠通過緩解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代理沖突及監督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來減小企業的債務違約風險,從而降低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王運通和姜付秀,2017)。另一方面,分行業信息披露有助于債權人識別公司個體及行業經營風險。首先,行業經營信息包含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具體數據,如上交所發布的零售行業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每季度披露門店變動情況——按地區及經營業態披露新增及關閉門店的數量、變動時間以及建筑面積等。這些描述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本身的信息使得被操縱的異常會計信息更容易被發現,有助于債權人準確快速地識別出公司的個體經營風險。其次,分行業信息披露加強了同行業公司間的信息傳遞,有助于債權人辨別行業風險。分行業信息披露要求企業結合所在行業特征披露更多實質性的經營性信息及其指標。這將大大降低債權人搜集和處理信息的成本,幫助債權人借助行業間信息的溢出效應識別行業公司的經營風險(李曉等,2022),從而降低債權人的風險溢價。
綜合上述對信息風險和經營性風險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1:
假設1:分行業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
3研究設計
3.1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由于2021年1月上交所刪除了11個行業信息披露指引,并對16項進行了修訂,政策變更較大,故選取2011—2020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作為初始研究樣本,并按以下程序對樣本進行篩選:(1)剔除金融行業及數據缺失的樣本;(2)剔除樣本期間被ST或 ST* 的樣本;(3)剔除模型相關變量缺失的樣本;最終獲得11225個有效數據。為了避免異常值的影響,對在 1% 和 99% 分位數處的連續型變量進行了縮尾處理。本文所需上市公司財務指標等數據主要來源于國泰安(CSMAR)和萬德(Wind)數據庫。
3.2 主要變量定義
3.2.1 債務融資成本(Debt_Cost)
根據陳漢文和周中勝(2014)等的研究,采用以下三種方式衡量債務融資成本: ① 年度利息支出除以期末長短期借款之和,年度利息支出來自CSMAR中財務費用明細項; ② 凈財務費用與期末長短期借款和之比; ③ 凈財務費用與期末總負債之比,凈財務費用為利息支出、手續費、其他財務費用之和,凈財務費用數據來自財務報表附注中的財務費用明細。本文在主回歸中采用 ① 進行度量,并利用方法 ②③ 進行穩健性檢驗。
3.2.2 分行業信息披露(Dis)
若上市公司所處行業在樣本期間需遵循行業信息披露指引,則該公司樣本為實驗組,Treat取值為1,否則為控制組,Treat取值為O。Post表示分行業信息披露政策實施時間前后的虛擬變量,適用分行業信息披露指引的年度及以后為1,否則取值為0。Dis為二者的交互項。
具體地,首先從滬深交易所相關公告中逐一梳理出《上市公司行業信息披露指引》的文件;然后根據文件內容及《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信息表標記政策影響的行業及政策時點,由于適用于各個行業的指引發布時間不同,故設計多期DID模型;對部分無法與行業代碼直接對應的特殊細分行業(如光伏、LED等),通過年報中“管理層討論與分析”部分披露的信息是否遵循行業信息披露指引進行判斷,界定政策處理組和控制組樣本。
3.3 模型設定
借鑒胡奕明和謝詩蕾(2005)的研究,本文構建如下基準模型進行回歸檢驗:

其中,為減輕內生性問題,因變量Debt_Cost為 t+1 期債務融資成本;核心解釋變量Dis為企業是否遵循行業信息披露指引的虛擬變量;Controls為一系列控制變量,包括公司規模(Size)、杠桿水平(Lev)、總資產收益率(Roa)、速動比率(Quick)、公司成長性(Growth)、企業風險(Beta)、現金比率(CF)、有形產比例(Tang)、董事會規模(Brize)、審計意見(Op)、產權性質(Soe)。此外,本文還在模型中控制了公司(Firm)和年度(Year)固定效應。
4實證結果分析
4.1 描述性統計
表3報告了本文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其中,Debt_Cost的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0.097和0.062,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的債務融資成本整體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即仍存在一定的融資阻力。最小值0.004與最大值1.248之間的差別較大,表明各上市公司之間的債務融資成本差異較大。這與陳漢文和周中勝(2014)的統計結果相似。Dis的均值和標準差分別為0.220和0.414,與采用相同方法度量分行業信息年的Shi(2022)的統計結果非常接近。其他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與以往研究文獻類似,不再贅述。

4.2 基本回歸結果
表4報告了分行業信息披露對債務融資成本影響的檢驗結果。其中,第(1)控制了公司財務特征變量:Size、Lev、Quick、Roa、Growth、Tang、 CF ,發現Dis的回歸系數為一0.007,在5% 統計水平上顯著;第(2)列在第(1)列的基礎上加入了公司治理及股票特征變量:Brize、Beta、 Op 、Soe。Dis的回歸系數為 -0.009 ,在 1% 水平上統計顯著,從而支持了本文研究假設1。加入完整的控制變量時,Dis的回歸系數為一0.009,這意味著行業信息披露政策使得受政策影響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幅度下降了約 9.3%(0.009/0.097) 。可見,行業信息披露政策對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是重要的。其他控制變量的回歸系數與之前相關
研究基本一致,不再贅述。

4.3穩健性檢驗
為了盡可能緩解遺漏變量、反向因果等導致的內生性問題對研究結論的不利影響,本文還采用傾向得分匹配(PSM)法、Heckman 兩階段法、安慰劑檢驗等一系列措施以增強研究結論的可靠性。
4.3.1平行趨勢檢驗
雙重差分法估計的前提條件是實驗組和控制組之間需要滿足平行趨勢假設。據此,本文構造式(2)進行平行趨勢檢驗并設置如下啞變量:公司進行分行業信息披露的前 i 年
Pre(i)取值為1,否則為0;樣本起始年份至公司進行分行業信息披露的前三年 Pre(?-3) 取值為1,否則為0;公司進行分行業信息披露的后 i 年Post(i)取值為1,否則為0。公司進行分行業信息披露的后三年及以后年份 PostC≥3; 取值為1,否則為0。本文以 Pre(1) 作為參照基準,實證結果如表5所示:(1)在公司進行分行業信息披露之前, Pre 的系數估計值均不顯著,表明在進行分行業信息披露之前,與控制組相比,實驗組的債務融資成本并沒有顯著的下降趨勢,滿足平行趨勢假定;(2)在公司進行分行業信息披露之后,Post的系數估計值顯著為負,表明進行分行業信息披露后,實驗組的債務融資成本顯著下降。上述結果清晰地展示了分行業信息披露與債務融資成本之間在時序上的因果關系。
,LΛ,Λ++1=α+β1Pre(3)+β2Pre(2)+β3Current+β4Post(1)+β5Post(2)+


4.3.2 傾向得分匹配
進行分行業信息披露和不進行分行業信息披露的公司之間自身特征可能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可觀測的特征差異可能影響本文結論。為了緩解該擔憂,本文采用PSM方法以使得遵守分行業信息披露和不遵守分行業信息披露的兩類公司特征盡可能相似。具體地,分別將進行分行業信息披露和未進行分行業信息披露的公司歸為處理組和控制組;然后,利用基準回歸模型(1)中的所有控制變量作為匹配變量,并按 1:2 卡尺最近鄰匹配方法篩選出配對樣本。未列示的平衡性檢驗結果顯示,匹配后所有協變量的標準化偏差 (% bias)小于 10% ,表明所有公司特征變量在處理組和控制組之間均無顯著性偏差,PSM匹配效果較好。表6第(1)至(3)列報告了PSM檢驗結果,第(1)列為使用權重(Weight)不為空的樣本的回歸結果,第(2)列為滿足共同支撐假設的樣本的回歸結果,第(3)列為根據權重來復制控制組中被匹配上樣本的回歸結果,即頻數加權回歸,最終有12503個樣本參與回歸。發現Dis的系數均在 1% 統計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進行分行業信息披露顯著降低了企業債務融資成本,與前文的基本回歸結果類似,說明本文研究結論是穩健的。

4.3.3 安慰劑檢驗
本文在樣本公司中隨機抽取150個公司作為處理組,假設這些公司進行了分行業信息披露,Dis取值為1;其余公司作為對照組,Dis取值為O。隨機抽樣后構建分行業信息披露對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本文進行了500次隨機抽樣回歸,圖1報告了隨機抽樣后回歸系數估計的均值①。本文發現Dis的估計系數分布在零的附近,且服從正態分布,符合安慰劑檢驗的預期。這說明并不存在不可觀測的變量驅動本文的實證結果,從而再次驗證研究結論的穩健性和可靠性。

4.3.4 Heckman兩階段
分行業信息披露與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負相關關系可能會受到樣本自選擇問題的影響。如分行業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行業屬性,而這些行業債務融資成本較低。因此,本文使用Heckman兩階段檢驗是否存在企業非隨機行為造成的樣本選擇性偏誤。在一階段構建Probit回歸模型,其余控制變量同上文。回歸結果如表7所示,一階段的回歸結果顯示,規模越大、現金流越多及資產負債率越低的企業越傾向于披露行業相關信息,民營企業也更傾向于披露相關信息。二階段的回歸結果顯示,分行業信息披露與企業債務融資成本之間的回歸系數為一0.008,且通過了 1% 的顯著性測試。這說明,在考慮了可能存在的樣本自選擇問題后,分行業信息披露能夠降低企業債務融資成本的結論依然成立。

4.3.5替換被解釋變量
借鑒季文子和劉力(2009),用以下兩種方法度量債務融資成本,
凈財務費用/((短期借款十長期借款)/2),反映企業當期所發生的與債務融資有關的總成本,其中,凈財務費用通過加總“利息支出”“手續費”和“其他財務費用”。Debt_ Cost2= 凈財務費用/((短期借款十長期債務)/2),其中,長期債務包括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其他非流動負債。在此基礎上重新進行回歸,結果如表8第(1)、(2)列所示,Dis的系數仍然在 1% 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為負,再一次證實了假設1,表明在使用不同債務融資成本指標的情況下,分行業信息披露依然能夠顯著降低債務融資成本。

分別表示在 1%.5% 和 10% 水平上顯著。5影響機制與進一步分析
5.1 潛在影響機制檢驗
前文的檢驗結果表明分行業信息披露能夠降低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那么其中的作用機制是什么呢?接下來,本部分將基于前文的理論分析對潛在的影響機制進行探索檢驗。
5.1.1 信息風險
正如前文所述,分行業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抑制企業盈余管理,從而減少信息風險。因此,如果分行業信息披露降低債務融資成本是由于減少債權人的信息風險,那么分行業信息披露預期能夠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并抑制盈余管理。為檢驗上述推測,本文借鑒DeFranco etal.(20l1)的方法度量公司的會計信息可比性(Comp)。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衡量盈余管理程度(DA),DA代表操控性應計利潤的絕對值,其值越大說明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式(3)和式(4)分別檢驗分行業信息披露與會計信息可比性和盈余管理程度之間的關系。表9第(1)列至第(4)列報告了檢驗結果,第(1)列和第(2)列的結果表明,無論是否添加控制變量,Dis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且在 5% 的統計水平上顯著,表明分行業信息披露能夠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第(3)和(4)列的回歸結果顯示,添加控制變量前后DA的回歸系數均在 1% 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分行業信息披露能夠顯著抑制企業盈余管理程度。這些結果表明,分行業信息披露通過減少企業信息風險從而降低債務融資成本這一影響機制成立。

5.1.2 經營風險
分行業披露信息同時具有外部性的特征,將降低企業的競爭優勢,從而加劇整個市場的競爭程度。企業應對競爭采取的一系列行為將產生掠奪效應,進而減少企業的經營風險。因此,本部分檢驗分行業信息披露能否通過降低經營風險從而減少債務融資成本。企業經營風險以企業過去三年盈利的標準差 σ(Roai )進行度量。企業盈利的波動性越大,其面臨的經營風險就越大。式(5)檢驗分行業信息披露與經營風險之間的關系,表10第(1)、(2)列報告了檢驗結果,發現無論是否添加控制變量,Dis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負,且在 5% 的水平上顯著,表明分行業信息披露能夠減少企業經營風險。表10的結果表明,分行業信息披露通過減少企業經營風險從而降低債務融資成本這一影響機制成立。


5.2進一步分析
5.2.1 行業競爭程度
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一方面公司有動機差異化自已的產品,投入資本用于研發、廣告宣傳、渠道拓展,甚至開展價格戰等行為;另一方面企業有可能犧牲自己的現金流來換取市場份額,進行更多的信用銷售(吳育輝等,2017)。因此,增加信息披露并提高質量有助于緩解信息不對稱進而提高融資便利性并降低融資成本,即在“融資成本效應”下企業有動機主動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和數量來降低融資成本,并且這種效應對處于激烈競爭環境的公司更明顯。本文的行業競爭程度用赫芬達爾一赫希曼指數(HHI)來衡量,即行業內各公司營業收入占行業總營業收入比重的平方和。按年度HHI的中位數將樣本分為競爭程度高和競爭程度低兩個子樣本,并利用模型(1)重新進行分組回歸檢驗。表11的第(1)和第(2)列報告了檢驗結果,發現Dis的回歸系數僅在競爭程度高的一組顯著為負(對應的 Ψt 統計量為一3.829)。組間差異Chow檢驗發現,系數差異在 1% 水平上顯著,表明分行業信息披露在市場競爭程度較高的企業樣本中能夠更好地發揮降低債務融資成本的積極作用。
5.2.2 業務復雜程度
較高的業務復雜程度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如經營管理者的自利主義、低質量和低效率的信息傳遞等。因此,企業的業務復雜程度越高,投資者對更透明會計信息的需求越大。行業信息披露指引強調了公司在行業宏觀影響、市場發展、關鍵資源現狀、盈利戰略規劃和關鍵流程執行方面的披露義務,有助于投資者了解公司的真實價值與風險,壓縮了企業信息粉飾的空間,降低了企業的經營風險。企業業務復雜程度越高其更可能通過分行業信息披露向投資者傳達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及較低的企業經營風險,進而降低公司的融資成本。因此,我們預測,企業業務復雜程度越高,行業信息披露對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更加明顯。借鑒陳冬等(2020)的研究,以控股子公司數量(Num)的對數作為衡量業務復雜程度的指標。企業控股的子公司數量增多,企業組織結構隨之增加,不同經營風格的復合業務也增加,即業務越復雜。根據行業年度控股子公司數量的中位數將樣本分為業務復雜程度高和業務復雜程度低的組,并利用模型(1)進行分組回歸。表11第(3)和第(4)列報告了檢驗結果,發現在業務復雜程度高
)的一組中Dis的系數為一O.O13,在5% 的水平上顯著,而在業務復雜程度小 (Low-Num )的一組中Dis的系數不顯著。組間差異Chow檢驗發現,系數差異在 10% 的統計水平上顯著,表明分行業信息披露在業務復雜程度更高的企業樣本中能夠更好地發揮降低債務融資成本的積極作用。

5.2.3分行業信息披露與債務融資規模
本文進一步考察了分行業信息披露與債務融資規模的關系,以此全面分析分行業信息披露對企業財務行為的綜合影響。借鑒劉行等(2017)的研究,我們采用長期負債占總資產比重(Long_lev)測度債務融資規模。這源于企業大額的銀行貸款(包括債券發行)都會反映在長期負債中,而且長期負債中的細分類別相對短期負債較少,從而噪聲相對較小。事實上,眾多關于資本結構的研究均直接采用長期負債占總資產比重作為債務融資規模的衡量指標(Dhaliwaletal.,1992)。同時,借鑒陸正飛等(2008)的研究,以新增長期借款作為債務融資規模的度量。對于短期借款,銀行主要關心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面臨的不確定性相對較小,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相對較少;對于長期借款,銀行面臨的不確定性較大,必須掌握充分的信息來進行信貸決策,以保證企業未來有充足的現金流償還到期借款。此時,銀行對會計信息的依賴程度相對較高。由于銀行長期借款余額是企業多年累積的結果,本文以企業年度新增銀行長期借款作為被解釋變量,具體地,企業年度新增銀行長期借款(LLoan)
(期末長期借款 + 一年內到期長期負債一期初長期借款)/期初資產總額。
表12報告了分行業信息披露與債務融資規模的檢驗結果,第(1)、(2)列分別為長期負債規模和新增銀行長期借款的檢驗結果,發現Dis的系數均顯著為正,即分行業信息披露與長期借款規模及新增長期借款均顯著正相關。以上結果表明,分行業信息披露通過降低企業信息風險和經營風險降低債務融資成本,有助于企業獲取融資,尤其是獲取融資成本相對較低的長期借款。

6 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2011—2020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分行業信息披露與公司債務融資成本的關系,研究發現:(1)分行業信息披露與企業債務融資成本顯著負相關,即分行業信息披露能夠導致公司債務融資成本顯著降低。(2)分行業信息披露對行業競爭激烈公司的影響更加顯著,且對業務復雜程度更高的公司債務融資成本的負向影響顯著大于業務復雜程度低的公司。(3)分行業信息披露與信息風險和公司經營風險均顯著負相關,表明分行業信息披露主要通過降低會計信息風險和經營風險的途徑降低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
本文研究結論具有以下啟示:(1)交易所應進一步規范和加強針對特定行業的信息披露,保證資本市場的有序健康發展。分行業信息披露通過信息效應和治理效應發揮著重要作用,使整個市場的信息不透明程度降低,各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信息溝通環境更加透明,降低溝通成本,幫助企業更好地獲得融資。(2)上市公司應不斷優化對行業特定信息的披露。債權人的信貸決策會受到企業各種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的影響,企業應當合理主動地進行一些行業信息披露,在提高信息披露程度的同時提升披露質量,緩解企業與債權人之間的信息阻礙,降低債權人在信息獲取層面的時間和成本,從而提高對企業償債能力的評價,提高公司的市場競爭力,減輕對企業融資產生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陳冬,陳愛貞,劉志彪,2021.重大風險預期、企業投資與對沖機制.中國工業經濟,(2):174-192.Chen D,Chen A Z,Liu Z B. 2021. Expected major risks,corporate investment,and hedging mechanisms[J].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174-192.(inChinese)
陳漢文,周中勝.2014.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債務融資成本[J].南開管理評論,17(3):103-111. Chen H W, Zhou Z S. 2014.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and corporate bank credit loan cost[J]. Nankai Business Review,17(3):103-11. (in Chinese)
陳蔚恒,李杲.2018.深市公司執行行業信息披露指引情況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11):60-65. Chen W H,Li G. 2018.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guidelines for listed companies in Shenzhen stock market[J]. Securities Market Herald,(11):60-65.(in Chinese)
陳信元,靳慶魯,肖土盛,等.2014.行業競爭、管理層投資決策與公司增長/清算期權價值[J].經濟學(季刊), 13(1):305-332. Chen XY,Jin Q L, Xiao S S,et al. 2O14. Industry competition,managerial investment,and equity value of growth/put options[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13(1):305-332. (in Chinese)
高鶯,史晉川.2003.對企業信息披露進行分行業監管的經濟學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7):109-113. Gao Y,Shi JC. 2oo3.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industry-specific regulation on corporate information disclosure[J]. Quantitativeamp; Technical Economics Research,(7):109-113.(in Chinese)
胡奕明,謝詩蕾.2005.銀行監督效應與貸款定價——來自上市公司的一項經驗研究[J].管理世界,(5):27-36. Hu Y M, Xie S L. 2Oo5.Banking supervision efect and loan pricing—Empirical research from listed compani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5): 27-36. (in Chinese)
黃昊,趙玲.2021.分行業信息披露、同儕壓力與企業稅收遵從——基于準自然實驗的研究[J].當代財經,(5): 40-51. Huang H, Zhao L. 2021. Industry-classified information disclosure,peer pressure and corporate tax compliance A study based on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J]. Contemporary Finance amp; Economics,(5): 40-51. (in Chinese)
姜付秀,劉志彪.2005.行業特征、資本結構與產品市場競爭[J].管理世界,(10):74-81. Jiang FX,Liu Z B. 2O05. The industrial feature,the 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1O) : 74-81. (in Chinese)
姜麗莎,李超凡,馮均科,2020.新審計報告降低了債務融資成本嗎?[J].審計研究,(3):68-76. Jiang L S,Li CF,Feng JK. 2020. Does the new audit report reduce the cost of debt financing?[J]. Auditing Research,(3):68-76.(in Chinese)
李廣子,劉力.2009.債務融資成本與民營信貸歧視[J].金融研究,(12):137-150. Li G Z,Liu L. 2Oo9.Debt financing cost and credit discrimination on private listed firms[J]. Journalof Financial Research,(12):137-150.(in Chinese)
李曉,張家慧,王彥超.2022.分行業信息披露監管對審計師的溢出效應——基于行業信息披露指引發布的證據[J]. 審計研究,(5):95-105. Li X,Zhang JH,Wang Y C. 2022. The spillover efect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regulation by industries on auditors—Evidence from the indust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guidelines[J].Auditing Research,(5):95-105.(in Chinese)
林鐘高,李文燦,2021.監管模式變更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嗎?——基于信息披露分行業監管視角的經驗證據 [J].財經理論與實踐,42(4):58-65. Lin ZG,Li W C. 2021. Does the change of supervision mode help to improve the comparabi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dustry regulation[J].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42(4):58-65. (in Chinese)
林鐘高,李文燦,2021.監管模式變更影響會計穩健性嗎?——基于信息披露分行業監管視角的經驗證據[J].財務研 究,(4):22-31. Lin Z G,Li W C. 2O21. Does the change of supervision mode affect the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dustry regulation[J]. Finance Research,(4): 22-31.(in Chinese)
劉行,趙健宇,葉康濤.2017.企業避稅、債務融資與債務融資來源——基于所得稅征管體制改革的斷點回歸分析[J]. 管理世界,(10):113-129. Liu H,Zhao JY,Ye K T. 2o17. Corporate tax avoidance,debt financing,and debt financing sources—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analysis based on the reform of income tax col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10):113-129.(in Chinese)
劉珍瑜,劉浩.2021.季度經營信息披露與會計信息質量提升——基于監管創新的信息間作用研究[J].財經研究,47(4): 139-153. Liu ZY,Liu H. 2021. Quarterly opera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A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of information in regulatory innovation[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47(4):139-153.(in Chinese)
陸正飛,祝繼高,孫便霞.2008.盈余管理、會計信息與銀行債務契約.會計研究,(6):35-43. Lu Z F, Zhu JG, Sun B X. 2008. Earnings management,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bank debt covenants[J]. Accounting Research,(6):35-43.(in Chinese)
羅進輝,劉玥,楊帆.2023.高管團隊穩定性與公司債務融資成本[J].南開管理評論,26(5):95-106. Luo JH,Liu Y,Yang F. 2O23. Top management team stability and corporate debt financing cost[J]. Nankai Business Review,26(5): 95-106. (in Chinese)
聶輝華,譚松濤,王宇鋒.2008.創新、企業規模和市場競爭:基于中國企業層面的面板數據分析[J].世界經濟,(7): 57-66. Nie H H,Tan S T,Wang YF. 2oo8. Innovation,firm size,and market competition: Panel data analysis based on Chinese enterprises[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7): 57-66. (in Chinese)
錢雪松,唐英倫,方勝,2019.擔保物權制度改革降低了企業債務融資成本嗎?——來自中國《物權法》自然實驗的經 驗證據[J].金融研究,(7):115-134. Qian X S,Tang Y L, Fang S. 20l9. Does reform of the security interests system reduce the cost of corporate debt?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7):115-134.(in Chinese)
王臘芳,袁甜,謝銳.2023.環境違法違規行為與債務融資成本[J].管理科學學報,26(4):193-208. WangLF,Yuan T,Xie R. 2023.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and debt financing cos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26(4):193-208.(in Chinese)
王運通,姜付秀.2017.多個大股東能否降低公司債務融資成本[J].世界經濟,40(10):119-143. Wang YT,Jiang F X. 2O17.Do multiple blockholders reduce the cost of debt financing?[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40(10):119-143.(in Chinese)
吳育輝,黃飄飄,陳維,等.2017.產品市場競爭、客戶關系與企業信貸政策選擇.管理科學學報,20(5):51-65. Wu Y H,Huang PP,Chen W,et al. 20l7.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customer relationships,and corporate credit policy choic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5): 51-65. (in Chinese)
謝獲寶,丁龍飛,廖珂.2019.海外背景董事與債務融資成本——基于董事會咨詢和監督職能的中介效應[J].管理評 論,31(11):202-211. Xie H B,Ding LF,Liao K. 2019. Overseas background of directors and debt financing cost: The mediating effect based on board advisory and supervisory functions[J]. Management Review,31(11): 2O2-211. (in Chinese)
Bharath S T, Sunder J, Sunder S V. 2008. Acounting quality and debt contracting[J]. The Acounting Review, 83(1):1-28.
De FrancoG,KothariS P,Verdi R S. 2o11. The benefi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comparab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49(4) : 895-931.
Dhaliwal D,Trezevant R,Wang SW.1992. Taxes,investment-related tax shields 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ation Association,14(1) : 1-21.
LiuJY,YeKT,LiuYR.2023.Mandatoryinformation disclosureand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thedisclosureof operational information[J].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6(2):100294.
Sengupta P. 1998. Corporate disclosure quality and the cost of debt[J]. The Acounting Review,73(4): 459-474.
Shi GF. 2022. Does industry-specific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mprove trade credit financing?[J].China Journalof Accounting Studies,10(2):203-227.
Zhou Y.2022.Proprietary costsand corporate lobbying against changes in mandatory disclosure[J].Management Science,68(11):8483-8505.
Abstract Industry-specific information disclosure,guided by investor demand,seeks to enhanc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quality by refining industry-specific disclosure standards. Its effect on external investor risk perception and,consequently,the reduction of corporate debt financing costs is a crucial issue that needs to explore. Using a natural experiment based on the cros-listing of industry-specific information disclosure guidelines by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s,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mpact and mechanisms of industry-specific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n corporate debt financing costs, utilizing a sample of Chinese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Oll to 202o.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industry-specific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ignificantly reduces corporate debt financing costs. Furthermore, when considering market competition and business complexity,it is observed that increased market competition and business complexity enhanc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industry-specific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reducing debt financing costs.Mechanism analysis suggests that industry-specific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rimarily reduces corporate debt financing costs by mitigating information risk and operational risk.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ofer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optimizing industry-specific operation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reducing external investor risk perception,and subsequently lowering corporate debt financing costs.
JEL Classification G32,M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