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獻綜述
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要持續強化金融風險防控能力和金融安全穩定保障體系,“十四五”規劃中也突出強調了實施國家金融安全戰略的重要性。金融作為國民經濟的核心血脈,其韌性的增強不僅關乎金融系統自身的安全與平穩運行,更對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建設金融強國重大戰略目標,將金融發展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并作出金融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論斷。基于此,探究如何提升我國金融體系韌性便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然而,目前學界對于金融韌性的討論相對較少,對金融韌性的內涵和測度方式也未形成較為成熟的框架(林春等,2024a)。從金融韌性內涵來看,有學者將金融體系的高穩定性與低風險性等同于金融韌性,也有學者認為應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及金融創新的強度納入金融韌性的考察體系中(Buietal.,2017),從而形成基于抵抗與維穩能力、吸收與恢復能力以及創新與改革能力的金融韌性內涵(曹強等,2021)。在此基礎上,林春等(2024b)進一步完善了金融韌性的理論框架。從金融韌性測度來看,現有研究在討論金融韌性時,多基于經濟韌性的研究范式(曹強等,2021)。此外,也有學者采用TVP-FAVAR模型對我國金融市場韌性進行測度(湯淳和劉曉星,2022),并進一步使用網絡拓撲方法分析可能影響金融市場韌性的因素,發現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市場穩定性均會顯著影響金融市場韌性。可見,金融體系內部發展情況是影響金融韌性的重要因素。
數字普惠金融作為金融體系內部發展的重要一環,是近年來我國金融體系最為突出的金融創新。首先,相比于傳統普惠金融,數字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寬了金融服務廣度與服務深度,提升了普惠金融的政策效果(Ozili,2018)。其次,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數字技術提升金融服務的同時也有效緩解了傳統模式下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并提高了地區正規金融服務的可得性(Buchaketal.,2O18)。此外,數字普惠金融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更精準有效地為微觀主體提供所必需的金融服務,緩解了微觀主體的融資約束,促進了金融公平(張勛等,2019)。可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有力推動了我國金融發展模式的改革。然而,隨著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流動性風險、監管風險以及“數字鴻溝”風險等均逐步顯現,從而對金融穩定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華秀萍等,2023)。鑒于此,數字普惠金融會不會成為影響我國地區金融韌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本文嘗試打開兩者之間影響關系的“黑箱”。
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在于:(1)將數字普惠金融與金融韌性納入統一的研究框架,實證探究了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為構建富有韌性的金融體系提供理論支撐與現實依據。(2)精準識別數字普惠金融影響地區金融韌性的作用機制,包括教育水平和消費水平的中介機制以及創新創業水平的調節機制,旨在挖掘推動區域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可行路徑。(3)深入考察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影響的異質性特征,包括數字普惠金融的子維度與分業務方面、地理區位方面、傳統金融發展水平方面及對外開放水平方面,為因地制宜推動區域金融穩健運行提供政策參考。(4)綜合運用門檻模型與機器學習剖析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非線性影響,以期準確把脈數字普惠金融與地區金融韌性之間的密切關系。
2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2.1 數字普惠金融與地區金融韌性的關系
從金融韌性的內涵出發,數字普惠金融對金融韌性的影響總體可以分為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夠增強金融系統的抵抗與維穩能力、吸收與恢復能力以及創新與改革能力。從抵抗與維穩能力來看,已有大量研究指出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分散風險促進地區金融穩定。一方面,通過與數字技術結合,數字普惠金融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金融產品與金融工具,有效分散了金融體系內部風險,促進了金融穩定。同時,數字技術的應用提升了金融機構風險識別與信用評級的管理能力,使得金融機構能夠更加便捷安全地為經濟主體提供金融服務,降低了信用風險。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將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小的低收入與小微群體納入金融體系(任碧云和張熒天,2024),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社會存款規模,稀釋金融機構的系統性風險,還能夠降低由影子銀行帶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Hannigand Jansen,2OlO)。向小微群體提供金融服務也使得金融機構資產多樣化,既降低了金融機構貸款組合的整體風險,又增強了金融體系抵抗外部沖擊的能力。此外,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矯正資本市場存在的錯誤定價問題,為金融市場健康平穩運行提供重要保障(賴曉冰和岳書敬,2023)。從吸收與恢復能力來看,數字普惠金融的應用能夠有效增加金融服務的連續性,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在2020年全球公共衛生事件的沖擊中,我國金融體系之所以能及時調整資源配置,迅速恢復至原有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線支付、在線交易等數字普惠金融技術的廣泛普及。換言之,數字普惠金融具有“宏觀金融穩定器”的重要作用。從創新與改革能力來看,數字普惠金融本身就是金融發展的重要創新,借助于數字技術的長尾效應,在滿足不同群體金融需求的同時也提升了金融創新的效率。同時,數字普惠金融作為金融科技的應用前沿,不僅促進了自身的創新發展,也為傳統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較好的技術引領。微觀層面,數字普惠金融增加了微觀主體的金融資源可得性,使更多的微觀主體能夠得到正規的金融服務,對非正規金融市場形成擠出效應,進而降低微觀主體參與非正規金融活動的可能性,減少非正規金融機構的風險累積,提升家庭對金融風險的抵抗能力(Jain,1999)。同時,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能夠有效改善微觀主體的流動資產配置能力,提高家庭的自身保險能力及風險分擔與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家庭的風險平滑能力,強化微觀主體對外部沖擊的吸收與恢復能力(王勛和王雪,2022;黃磊和黃思剛,2023)。綜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顯著促進地區金融韌性的提升。
2.2數字普惠金融提升地區金融韌性的作用機制
2.2.1 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因與金融體系發展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故對金融韌性的影響不言而喻。首先,從金融供給側來看,一方面,在人力資本理論中,教育水平往往被視為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較高的教育水平意味著地區高技能人才儲備的增加。換言之,教育水平的提升能夠推動勞動力質量上升,進而促進金融業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相比于低教育水平的勞動力,高素質的專業化與技術化從業人員可以有效改善金融體系運行效率。另一方面,新興技術在教育水平較高地區的傳播與應用速度相對較快,這為地區金融體系現代化發展以及創新能力的躍升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技術進步與金融創新在提升金融效率的同時也會進一步降低潛在風險。此外,教育水平的提升能夠增強勞動力的適應性與靈活性。具備較高教育水平的勞動力能夠更迅速地適應市場變化,從而增強金融體系對外部沖擊的吸收能力。因此,教育水平的提升所帶來的人力資本積累與金融創新能力增強能夠顯著提升金融體系的吸收與恢復能力以及創新與改革能力。其次,從金融需求側出發,隨著地區教育水平的提高,地區居民的金融素養也會逐漸提高①。一方面,對于金融知識的正確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會提升居民參與正規金融活動的積極性(張笑等,2024),降低非正規金融活動造成的風險累積的同時也有助于增加地區金融機構的活力,促進金融業健康發展。現有研究也指出較高教育水平可以增加經濟主體對股票、貸款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低信任程度的金融資產發展。另一方面,金融素養的提高能夠增強地區居民對金融風險管理的認識,提升居民進行理性金融決策的能力,避免大量過激的投機行為,從而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因此,教育水平提升帶來的金融知識普及以及金融素養提高能夠很好地改善金融體系的抵抗與維穩能力。綜上,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地區人力資本水平、技術創新水平以及金融素養水平,促進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優化,以此從抵抗與維穩能力、吸收與恢復能力以及創新與改革能力方面全面推動金融韌性的提升。同時,教育水平的提高也離不開數字普惠金融的有力支撐。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的不斷發展能夠持續有效地緩解低收入群體、貧困人群所面臨的信貸約束問題,通過信貸支持的方式,原本因資金缺乏而無法提升自身素質的人群實現受教育需求,進而促進地區教育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的推進會進一步降低地區居民對預防性風險準備金的需求,從而加大教育支出及教育投資。綜上,本文提出假設2。
假設2: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提高教育水平促進地區金融韌性提升。
2.2.2 消費水平
消費的持續性增長是促進國內循環與金融平穩運行的重要動力與關鍵保障,同時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對地區經濟增長路徑轉型與金融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從需求理論來看,消費是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微觀經濟循環中與企業、就業等緊密相連的重要環節。消費水平的提升是暢通金融循環以及增強金融流動性的重要基礎,而金融循環、金融流動性等均是金融體系平穩發展的重要前提,故消費水平的提升是金融韌性發展的重要基礎。其次,消費增長是擴大內需的關鍵,內需的提升以及國內大循環的暢通使得金融體系可以更好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在外部沖擊發生時,內部循環的暢通能夠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以及金融體系的平穩運行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現有研究也指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既是金融穩定的基礎,也是金融體系在沖擊中保持韌性及維持基本功能不喪失的關鍵(丁志國等,2022)。此外,消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費信心,消費信心與投資信心具有較為緊密的聯系,消費信心的提升可以有效抑制金融波動,克服金融脆弱性。綜上,消費水平上升能夠從增強金融穩定、提升金融服務實體能力兩個方面強化金融韌性。而在數字化浪潮的席卷下,消費潛力的釋放愈發依賴于新興金融業態的重要代表——數字普惠金融,其對消費的作用不僅體現于消費總量的提升,還體現于消費結構的升級。從消費總量來看,數字普惠金融對金融資源的再分配作用,可以使得消費者尤其是“長尾群體\"更加便利地利用金融工具實現消費的跨期平滑,減少預防性儲蓄,進一步釋放被流動性約束抑制的消費需求,從需求側顯著刺激居民消費增長(易行健和周利,2018)。同時,數字普惠金融也為中小企業的要素采購、生產銷售等關鍵環節提供了資金支持,降低了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風險,從供給側促進內需增長,推動國內經濟循環。此外,數字普惠金融還能夠通過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與便利性促進消費總量的增長。從消費結構來看,數字普惠金融帶來更為便利的線上支付與移動支付方式,極大降低了搜尋成本與交易成本,顯著促進了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易行健和周利,2018;張勛等,2020)。綜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設3。
假設3: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提高消費水平促進地區金融韌性提升。
2.2.3 創新創業水平
隨著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新舊動能轉換加速推進,創新創業也因此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創新創業活動不僅有效推動了產業升級,也激發了經濟主體對于金融資源的多元化需求,推動數字普惠金融進一步發揮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降低金融風險的作用。首先,從經濟結構的多樣性來看,創新創業活動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增加了地區產業結構的多樣性,使得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能夠更好地支持不同行業與群體的金融需求,避免金融資源服務產業的單一化與服務群體的同質化,降低金融風險集中度,強化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正向影響。其次,創新創業水平的提升也會形成新的金融服務需求,進而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的創新,提高其在地區金融活動中的滲透度。此外,創新創業通常能夠形成新技術和新模式,這也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更為強大的技術支持,強化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提升效果。最后,政府部門往往更加注重創新創業水平較高地區的基礎設施升級與維護,而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恰恰是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基礎。誠然,創新創業活動在促進數字普惠金融參與區域經濟良性運轉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一定的風險,但這種風險對地區金融韌性產生的沖擊并沒有預想中強烈。事實上,這類風險更多的是由創新創業主體來承擔,而金融機構對于該類項目往往有較為嚴格的考察方式以及資金限制,同時機構投資者也會在不同的領域分散風險,這樣即使某些創新項目失敗,出現了債務違約等現象,整個投資組合的穩定性也能夠得到維持,并不會由于此類項目的不確定性造成整體金融體系的波動。此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是我國現階段推進的國家重大戰略之一,在此背景下對于創新創業的配套監管也較為完善,能夠較好地管控其造成的風險。總的來說,創新創業能夠通過優化經濟結構、提升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滲透度強化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提升作用。綜上,本文提出假設4。
假設4:創新創業水平強化了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提升的正向影響。
2.3數字普惠金融與地區金融韌性的非線性關系
普惠金融對金融穩定可能存在先升后降的倒U型關系(華秀萍等,2023),這主要歸因于它在發展中所帶來的風險。而數字普惠金融是數字技術與普惠金融的有效結合,在增加服務便捷性的同時,也增加了金融監管的難度,其帶來的風險更是不容小視,由此不難推斷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正向影響也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所帶來的風險主要分為內外部兩個部分。從外部風險來看,數字技術的應用提升了金融服務的便捷性,但也將其自身所具有的網絡信息技術風險附加到金融體系運行之中,加大了金融體系風險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從內部風險來看,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迅猛,但與其配套監管體系仍有待完善。首先,目前對于數字普惠金融的準入條件、權利義務及退出機制均不夠明確,故數字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很有可能導致投機性融資的出現,造成資本的無序擴張。正是由于目前缺少配套的監管體系,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可能產生創新過度以及概念扭曲等現象,例如許多互聯網貸款公司假借數字普惠金融的名義進行違規借貸,加大了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風險。同時,這種異化的金融創新對于正常的金融創新活動也具有嚴重的負外部性,使金融體系缺乏創新動力,影響地區金融韌性的整體提升。其次,各平臺之間的信息尚未實現較好的整合,有可能因此導致對信貸主體評級的精度下降,這樣一旦發生大規模惡性違約就會造成較為嚴重的信用風險。最后,數字普惠金融也有可能引發過度借貸的問題①,失衡的金融供給可能會導致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增加,對地區金融韌性產生負面影響。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平臺為了提升市場占有率而產生的競爭行為,在監管有效性不足的情況下,有可能導致對個體交叉授信或過度授信的現象出現。另一方面,原本受到金融排斥的微觀主體在接觸相對低成本的正規金融服務時容易高估自身的償債能力,造成過度借貸的現象(李政和李鑫,2022)。此外,目前一些平臺將投資信息以廣告的形式發送,盲目增加了市場中投資者的樂觀情緒,不利于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因此,伴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而來的金融風險的增加,有可能會抑制地區金融韌性的提升。綜上,本文提出假設5。
假設5: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可能存在門檻效應,隨著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其帶來的風險可能會抑制地區金融韌性的提升。
3研究設計
3.1 模型設計
3.1.1 基準模型
依據前文理論分析,本文進一步通過實證模型考察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具體模型構建如下:
FRii=β0+β1DIFii+β2Xii+μi+νi+εii
其中, i 代表地區, t 代表時間。 FRit 代表被解釋變量地區金融韌性, DIFit 代表核心解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 Xit 代表其他控制變量, μi 代表地區固定效應, ui 代表時間固定效應, εit 為隨機誤差項。
3.1.2 機制檢驗模型
依據前文機制理論分析,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可能通過提高教育水平和消費水平提升地區金融韌性,具體構建中介效應模型如下:
Mit=c0+c1DIFit+c2Xit+μi+νt+εit
FRit=d0+d1Mit+d2DIFit+d3Xit+μi+νt+εit
其中, .Mit 代表中介變量,包括教育水平和消費水平,其他變量定義同模型(1)。
同時,為進一步檢驗創新創業水平對數字普惠金融在提升地區金融韌性中的調節作用,具體構建調節效應模型如下:
FRit=?0+?1DIFit+?2IEit+?3DIFit×IEit+?4Xit+μi+νt+εit 其中, IEit 代表調節變量,即創新創業水平,其他變量定義同模型(1)。
3.1.3 門檻效應模型
為進一步考察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是否存在非線性關系,這里將數字普惠金融同時作為核心解釋變量與門檻變量,具體構建門檻效應模型如下:
FRit=φ0+φ1DIFit?I(Ti?r1)+φ2DIFit?I(r1i?r2)+
φ3DIFit?I(Tigt;r2)+φ4Xit+μi+εit
其中, Ti 代表門檻變量, r1 與 r2 分別代表第一個門檻值與第二個門檻值, I(?) 代表指示函數,其他變量定義同模型(1)。
3.2 變量說明
3.2.1 被解釋變量:地區金融韌性
本文主要參考林春等(2024b)的研究方法,將2008年的金融危機作為一次較大的外生沖擊事件,通過構建金融業產出與就業之間的回歸模型,分別計算我國各地區金融業實際勞動生產率與反事實勞動生產率。最終,以2008—2019年我國各城市金融業實際潛在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與反事實潛在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差值作為地區金融韌性的衡量指標(FR)①。
3.2.2核心解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
本文采用北京大學郭峰等(2020)編制的中國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作為核心解釋變量(DIF)。該指數在數字普惠金融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僅對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做了詳盡科學的測度,并且指數所涵蓋的地區范圍較廣,能夠與本文數據樣本較好地匹配。同時,本文也選取了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中的覆蓋廣度(Cover)、使用深度(Use)及數字化程度(Digital)三個子維度的面板數據,以此來分析不同維度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對地區金融韌性影響的異質性。此外,本文還選取支付(Payment)、保險(Insurance)及信貸(Credit)三個三級指標的數據用于探究不同數字普惠金融業務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②。
3.2.3 控制變量
借鑒以往研究,本文選擇經濟發展水平(Lpgdp)、政府干預水平(Gov)、產業結構(Ind)、科技水平(Tech)、全要素生產率(TFP)作為控制變量,分別以地區人均GDP對數值、公共預算支出與公共預算收入的差值、第二產業產值與第一產業產值的比值、地方財政科技支出與一般公共支出的比值、采用隨機前沿算法測度的全要素生產率來衡量。
3.2.4中介變量與調節變量
參考相關文獻,中介變量教育水平(Edu)和消費水平(CS)分別采用人均教育支出和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來衡量。調節變量創新創業水平(IE)采用北京大學企業大數據研究中心編制的創新創業指數來衡量。
3.3 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③
本文選取2011—2019 年中國283個城市的面板數據,其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
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及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年鑒等。部分缺失數據通過插值法補齊。
4實證結果與分析
4.1 基準回歸檢驗
本文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檢驗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相關影響,結果見表1。可以看出,數字普惠金融的估計系數均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逐步引入控制變量后僅系數大小出現略微波動,顯著性水平與方向均未發生變化,驗證了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顯著正向促進作用,即假設1得證。

4.2 穩健性檢驗
為了保證基準結果的準確性,這里將采用多種方式進行穩健性檢驗。 ① 剔除直轄市。本文將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四個直轄市予以剔除,結果見表2第(1)列。 ② 截取時間。考慮到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影響直至2012年才逐漸恢復的事實(孫楚仁等,2024),這里擬截取2012年及以后的數據進行檢驗,結果見表2第(2)列。 ③ 雙邊縮尾與雙邊截尾。考慮到離群值可能會對實證結果的準確性產生影響,本文對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進行 1% 水平上的雙邊縮尾與雙邊截尾,結果見表2第(3)和第(4)列。從表2可以看出,核心解釋變量的估計系數均顯著為正,較好地驗證了本文基準結論的穩健性。

4.3 Placebo檢驗
雖然前文采用了多種方法就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進行穩健性檢驗,但金融發展受政策影響較大,地區金融韌性也與政府干預等因素具有密切聯系。因此,本文參考李文貴和路軍(2022)研究中的方法進行Placebo檢驗。本文對1000次的Placebo檢驗進行統計,表3匯報了虛擬處理效應回歸結果的統計分布。從結果可以看出,隨機匹配得到的虛擬數字普惠金融估計系數的均值為0,無論是均值還是各分位數上的結果均與基準回歸的結果相差較大,且 ΨtΨΨ 值的均值為0.0098,即上述構建的虛擬處理效應并不成立,進而表明數字普惠金融與地區金融韌性之間的確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

4.4內生性處理
盡管本文已經控制了各地區主要特征變量和固定效應,但因變量遺漏等問題所造成的內生性依舊存在,故本文采用工具變量法對上述問題予以處理。 ① 與杭州的距離。本文參考張勛等(2020)的研究,將城市與杭州的距離作為地理距離變量,并將數字普惠金融均值(除本市)與該距離變量交乘,作為工具變量IV1。 ② 與光纖節點城市的距離。本文參考王勛和王雪(2022)的研究,將城市與“八橫八縱”光纖通信干線節點城市的最近距離作為地理距離變量①,并將數字普惠金融均值(除本市)與該距離變量交乘,作為工具變量IV2。本文在上述工具變量選取的基礎上運用2SLS法進行回歸分析,具體結果見表4。從回歸結果來看,經過工具變量處理后,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促進效應依舊顯著,并且工具變量估計結果與基準回歸結果存在明顯差異,說明工具變量有效。同時,工具變量法得到的核心解釋變量估計系數明顯變大,說明潛在的內生性問題導致基本模型低估了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綜上,前述基準結論依舊穩健。

4.5 機制檢驗
以教育水平為中介變量的檢驗結果見表5第 (1)~(3) 列,其中第(2)列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提高教育水平,第(3)列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對地區金融韌性產生了積極影響,即假設2得證。以消費水平為中介變量的檢驗結果見表5第(4)和第(5)列,其中第(4)列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提高消費水平,第(5)列表明消費水平的提高對地區金融韌性產生了積極影響,即假設3得證。以創新創業水平為調節變量的檢驗結果見表5第(6)列①,其中數字普惠金融與創新創業水平的交互項 (DIF×IE) 在 1% 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表明創新創業水平在數字普惠金融提高地區金融韌性之間起到了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即假設4得證。


5異質性檢驗
5.1數字普惠金融子維度異質性檢驗
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涵蓋了覆蓋廣度、使用深度以及數字化程度三個維度,且每個維度各有側重,其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也可能存在差異,故這里展開對其子維度異質性的討論,結果見表6。可以看出,使用深度與數字化程度分別在 10% 與 1% 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覆蓋廣度系數為正但不顯著,即數字普惠金融主要通過使用深度以及數字化程度對地區金融韌性產生顯著正向影響。覆蓋廣度不顯著的可能原因在于:覆蓋廣度更多地表現為數字普惠金融的金融供給能力,并未有效反映出對實際金融服務需求的覆蓋程度。事實上,在金融服務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過度的金融供給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金融風險累積,故覆蓋廣度未能對地區金融韌性呈現出顯著的促進作用。綜上,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提升主要在于使用深度及數字化程度兩個維度。


5.2 數字普惠金融分業務異質性檢驗
除上述從數字普惠金融分維度探討外,這里將進一步從分業務(支付、保險以及信貸)異質性角度挖掘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結果見表7。可以看出,支付與保險的估計系數均在 1% 的水平上顯著為正,但信貸的估計系數不顯著。信貸業務不顯著的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的信貸業務通過降低貸款門檻等方式緩解地區微觀主體的融資約束,金融服務的門檻降低有可能會導致惡意借貸的發生,使得數字普惠金融的信貸并不能發揮其正常的普惠作用,反而形成不良貸款,惡化地區金融環境,削弱地區金融韌性;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的信貸業務包括消費信貸等多種類型,金融科技使得信貸業務的可得性增加,有可能引發家庭的過度消費,出現消費者貸款遠超其債務償還能力的現象,進而打破了微觀主體原有的良性金融環境。綜上,數字普惠金融的支付和保險業務對地區金融韌性的促進作用較為顯著。

5.3地理區位異質性檢驗
由于我國南北地區存在發展模式的差異,南方地區的數字化技術發展具有顯著優勢(曾世宏等,2022),故地理區位差異也有可能影響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提升的作用。本文以秦嶺—淮河為分界線,將樣本分為南方地區(South)和北方地區(North),結果見表8第(1)和第(2)列。可以看出,無論在南方地區還是北方地區,數字普惠金融均會顯著地促進地區金融韌性提升,但對北方的促進效果略高于南方。可能的原因在于:南方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產業結構較為完善,金融市場能夠很好地進行風險分散,抗風險抗沖擊能力及恢復能力相對較強。而北方地區經濟基礎較差,一方面,經濟結構的局限性可能導致金融資源集中在某一產業,引致金融風險聚集,而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能夠推動地區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使得原本由傳統金融發展造成的金融風險得以分散。另一方面,受限于金融發展水平,傳統金融體系未能較為有效地與地區發展相匹配,數字普惠金融的線上交易與保險等業務可以有效地填補落后地區的金融服務缺口,強化地區金融體系的抵抗與維穩能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以此更好地提升地區金融韌性。

5.4傳統金融發展水平異質性檢驗
數字普惠金融作為新時代金融的拓展與創新,是傳統金融的重要補充,其對地區金融韌性的提升效應可能會因傳統金融發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基于此,本文以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衡量地區傳統金融發展水平,按照樣本期內信貸規模的中位數將樣本分為低水平組(LF)與高水平組(HF),結果見表8第(3)和第(4)列。可以看出,低水平組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而高水平組的估計系數不顯著。可能的原因在于:傳統金融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金融體系建設相對完善,成熟的金融服務網絡在維護金融穩定的同時也為經濟主體提供了較為完備的金融服務,地區金融需求相對能夠得到滿足。而在傳統金融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由于金融服務效率低下、金融資源供給稀缺,微觀主體參與到非正規金融業務中的概率增加,進而形成了金融風險累積。數字普惠金融利用其普惠與數字化的優勢,能夠有效提升地區金融服務的深度,彌補傳統金融供給不足,緩解影子銀行帶來的金融風險。同時,數字普惠金融也加快了低傳統金融發展水平地區的金融資源流動,完善了地區金融服務網絡。綜上,相比于傳統金融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提升作用在傳統金融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更為明顯。
5.5 對外開放水平異質性檢驗
對外開放不僅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影響地區金融體系發展的重要因素,故本文以外商直接投資占GDP的比重衡量地區對外開放水平,按照樣本期內對外開放水平的中位數將其分為低開放水平組(LO)與高開放水平組(HO),結果見表8第(5)和第(6)列。可以看出,高開放水平組與低開放水平組的估計系數均顯著為正,且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促進效果在對外開放水平較低的地區更為顯著。可能的原因在于:對外開放水平相對較低地區,受限于貿易與金融的密切聯系,其金融服務體系呈現出較為薄弱的態勢。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國家通常會給予更多的金融政策支持,數字普惠金融政策也因此在這些地區迅速“生根發芽”,通過增強金融包容性和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實現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強勁提升。相較于對外開放水平較低的地區,對外開放水平較高地區在金融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方面較為完善,這些地區的金融需求相對能夠得到更為充分的滿足,從而導致數字普惠金融所能發揮的補給功能受限。綜上,相比于對外開放水平較高的地區,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提升作用在對外開放水平較低的地區更為明顯。
6進一步分析:非線性探討
6.1 門檻效應檢驗及門檻估計
前述研究均在數字普惠金融與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為線性關系的假設上進行,為了檢驗數字普惠金融與地區金融韌性之間是否存在非線性關系,這里擬采用門檻模型進行相關檢驗。本文將數字普惠金融設置為門檻變量,使用Bootstrap方法依次進行單門檻、雙門檻及三門檻檢驗,并通過反復抽樣得到門檻檢驗的 F 值以及 p 值,具體結果見表9。結果顯示,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存在雙門檻效應。表10匯報了對應門檻值的估計結果,其中第一門檻值為一1.2415,第二門檻值為0.4497。


6.2 門檻模型回歸結果
在上述檢驗的基礎上,本文利用雙門檻模型研究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非線性關系,表11報告了雙門檻的回歸結果。從結果可以看出,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存在邊際效應非線性遞減的特點。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小于第一門檻時,其對地區金融韌性的估計系數為0.1205,在 1% 的水平上顯著,即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可以顯著提升地區金融韌性。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數字化技術打破了金融服務的時空限制,使金融的普惠性得到更好發揮,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和金融體系中的潛在風險,強化了金融穩定運行的能力。另一方面,數字化創新加速了金融體系在遭受沖擊后的恢復速度,并增強了金融體系在風險事件發生后的學習與創新能力。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在雙門檻之間時,其帶來的風險逐漸顯現,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不顯著。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高于第二門檻值時,其對地區金融韌性的估計系數為一0.1335,在 1% 的水平上顯著。可能的原因在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程度較高時,其帶來的內外部風險也相對較大,加之網絡借貸、金融異化及監管不完善等原因,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使得地區金融體系運行承載更大的風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區金融韌性的提升。綜上,不難研判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存在非線性關系。

6.3非線性關系的機器學習模型驗證
為了進一步檢驗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非線性關系,本文使用機器學習模型對其進行穩健性檢驗。鑒于地區金融韌性為連續性變量,故本文選用連續變量的隨機森林模型,并選擇回歸樹作為基學習器。同時,為了保證結果的合理性和客觀性,在分裂節點的選擇上本文以最小平方誤差為優化準則。
隨機森林模型檢驗結果如圖1所示。圖1(a)匯報了各變量的重要性,圖1(b)匯報了地區金融韌性對數字普惠金融的偏依賴函數。首先,從各變量的重要性來看,在機器學習模型中,數字普惠金融依舊是影響地區金融韌性最重要的因素,各控制變量的重要性均低于數字普惠金融,該結果也驗證了本文的基本假設。其次,從偏依賴函數可以看出,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存在兩個較為明顯的轉折點,且兩個轉折點上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與前文門檻值基本一致。綜上,隨機森林模型所得結果與門檻效應模型結論互相印證,即假設5得證。

7結論與政策啟示
數字普惠金融作為新時代金融發展的風向標,為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基于此,本文選用2011—2019年我國283個城市的面板數據,嘗試探討數字普惠金融對我國地區金融韌性提升的影響。得出如下結論:數字普惠金融對我國地區金融韌性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在經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該結論依舊成立。從機制分析來看,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通過提升教育水平與消費水平間接提升地區金融韌性,創新創業水平可以正向調節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積極影響。從異質性分析來看,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呈現出顯著的異質性特征:數字普惠金融子維度方面,使用深度與數字化程度的作用效果較為明顯;數字普惠金融分業務方面,支付與保險業務作用效果較為明顯;地理區位方面,對北方地區的作用效果較為明顯;傳統金融發展水平方面,對傳統金融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作用效果較為明顯;對外開放水平方面,在對外開放水平較低的地區作用效果較為明顯。進一步分析結果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影響存在非線性關系,即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到更高水平時,其帶來的金融風險有可能對地區金融發展產生較為顯著的負面影響,進而對地區金融韌性的提升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依據上述結論得出相關政策啟示:(1)統籌推進數字普惠金融建設,進一步完善其頂層設計,利用數字普惠金融的數字與普惠優勢,為我國構建多層次、高韌性的金融體系注入新動力。以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為數字普惠金融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使數字普惠金融更好地融入區域金融建設戰略當中。同時,建立更為符合我國金融發展模式的有效防護機制,助力地區金融韌性的全面提升。(2)重視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教育水平的改善,以教育水平的提高推動金融知識的普及,全面提升居民金融素養,助力地區金融發展進入良性循環。同時,充分發揮擴大內需對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助推作用,以數字普惠金融為基礎,加大對特定群體的補助與支持力度,有效激發需求側消費意愿和潛力,以此提振投資者信心,為金融高效平穩運行輸送持續性動力。此外,加快建立一站式創業創新服務機構,為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構建良好的外部環境,以此提高數字普惠金融參與實體經濟發展的滲透度,進一步發揮數字普惠金融對地區金融韌性的積極影響。(3)在適當的監管下,大力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的覆蓋廣度與信貸業務發展,優化數字普惠金融自身發展結構,以更好地發揮數字普惠金融對城市金融韌性的提升作用。同時,應考慮對發展環境較差的地區給予適當的資源傾斜,為落后地區金融韌性的提升創造新動力。拓寬數字普惠金融的資金來源,保障數字普惠金融在傳統金融發展水平較低地區的持續推進。此外,憑借數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便捷性和創新性等特點,為對外開放水平較低地區積累更多的“后發優勢”,強化數字普惠金融在地區金融韌性提升中的引領作用。(4)推動數字普惠金融與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防范潛在金融風險,全面助力地區金融韌性的提升。一方面,在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應以地區實際發展情況為依據,制定與地區經濟和金融發展水平相匹配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目標,強化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設計,避免由同質化發展造成金融供給錯配。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監管體系與法律法規建設,完善數字普惠金融的準入條件與退出機制,明確數字普惠金融運行中各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最大限度防范因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過快導致的潛在風險累積,促進數字普惠金融回歸普惠本源。
參考文獻
曹強,楊修琦,田思雨.2021.中國金融韌性、疊加效應及其與經濟周期的交互分析[J].財經科學,(6):12-25. Cao Q,Yang XQ,Tian SY.2O21.Financial resilience,additive effect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business cycles [J].Financeamp; Economics,(6):12-25.(in Chinese)
丁志國,丁坦竹,趙宣凱.2022.債務違約的生成機理與風險測度——基于資本收支均衡的經濟學邏輯[J].數量經濟 技術經濟研究,39(4):127-146. Ding Z G, Ding Y Z, Zhao X K. 2022. Debt default generation and risk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amp; Technological Economics,39(4):127-146.(in Chinese)
郭峰,王靖一,王芳,等.2020.測度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編制與空間特征[J].經濟學(季刊),19(4):1401- 1418. GuoF,Wang JY,Wang F,et al.2O2o.Measuring China’s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Index compilation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19(4):14O1-1418. (in Chinese)
華秀萍,畢堅達,石豪騫.2023.普惠金融的適度水平:金融穩定的視角[J].經濟學(季刊),23(3):1131-1149. HuaXP,BiJD,Shi HQ.2o23.The appropriateleveloffinancial inclusion:The perspectiveof financialstability [J].ChinaEconomicQuarterly,23(3):1131-1149.(inChinese)
黃磊,黃思剛.2023.數字金融、居民勞動參與及家庭財務脆弱性[J].技術經濟,42(12):109-124. HuangL,Huang SG.2O23.Digital finance,resident labor participation and household financial vulnerability[J]. Journal of Technology Economics,42(12):109-124. (in Chinese)
賴曉冰,岳書敬,2023.金融科技發展如何影響股票錯誤定價?[J].經濟學報,10(1):85-124. LaiX B,Yue SJ.2023.How does the development of fintech affect stock mispricing?[J].China Journalof Economics,10(1):85-124.(in Chinese)
李文貴,路軍.2022.網絡平臺互動與股價崩盤風險:“溝通易”還是“操縱易”[J].中國工業經濟,(7):178-196. Li W G,Lu J. 2022. Online platform interaction and stock price crash risk:“Easy communication” or“easy manipulation\"[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7):178-196.(in Chinese)
李政,李鑫.2022.數字普惠金融與未預期風險應對:理論與實證[J].金融研究,(6):94-114. Li Z,Li X. 2o22.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and resilience to unanticipated shocks:Theoryand evidence[J]. JournalofFinancialResearch,(6):94-1l4.(inChinese)
林春,文小鷗,孫英杰,2024a.金融韌性研究進展與展望[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4):184-195. Lin C,Wen X O,SunYJ.2O24a.Fortifying financial resilience:Charting the advancements and future horizons [J].Comparative Economic amp; Social Systems,(4):184-195. (in Chinese)
林春,張鑫,孫英杰.2024b.中國城市金融韌性測度、區域差異及動態演進[J].國際金融研究,(4):14-23. Lin C,Zhang X,Sun Y J.2024b.Measurement,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urban financial resilience in China[J].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4):14-23.(in Chinese)
任碧云,張熒天.2024.數字普惠金融與貧困地區經濟增長:效應檢驗與機制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45(6):2-9. Ren BY,Zhang YT.2024.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poor areas:Effect testing and mechanism analysis[J].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45(6): 2-9. (in Chinese)
孫楚仁,史兆晨,劉雅瑩.2024.貿易伙伴國被制裁對中國企業出口的影響[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6):133-159. Sun C R,Shi Z C,Liu YY. 2O24. Impact of sanctions against trading partner countries on the exports of Chinese enterprises[J]. Forum of World Economics amp; Politics,(6):133-159.(in Chinese)
湯淳,劉曉星.2022.中國金融市場韌性研究——基于風險沖擊視角[J].金融經濟學研究,37(3):3-18. Tang C,Liu X X. 2o22. A study of financial market resilience in China from a risk shock perspective[J]. Financial Economics Research,37(3):3-18. (in Chinese)
王勛,王雪,2022.數字普惠金融與消費風險平滑:中國家庭的微觀證據[J].經濟學(季刊),22(5):1679-1698. Wang X,Wang X.2O22.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household risk smoothing:Chinese household level evidence[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22(5):1679-1698. (in Chinese)
易行健,周利.2018.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是否顯著影響了居民消費——來自中國家庭的微觀證據[J].金融研究, (11):47-67. YiXJ,Zhou L. 2o18.Does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household consumption? 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data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11) :47-67. (in Chinese)
曾世宏,鐘純,劉迎娣.2022.數字化技術吸收會減少服務就業嗎——基于新興古典經濟學分工理論的分析[J]。經濟 學報,9(3):158-187. Zeng S H, Zhong C,Liu Y D. 2022. Will digital technology uptake reduce service employ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theory of new clasical economics[J].China Journalof Economics,9(3):158- 187.(in Chinese)
張笑,姜澤輝,劉曉宇.2024.互聯網理財與居民消費:擠出效應還是財富效應?[J].技術經濟,43(5):32-42. Zhang X, Jiang Z H,Liu X Y. 2024. Internet money management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Crowding-out effect or wealth effect?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Economics,43(5):32-42. (in Chinese)
張勛,萬廣華,張佳佳,等.2019.數字經濟、普惠金融與包容性增長[J].經濟研究,54(8):71-86. Zhang X,Wan G H,Zhang JJ,et al. 2o19. Digital economy,financial inclusion,and inclusive growth[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54(8): 71-86. (in Chinese)
張勛,楊桐,汪晨,等.2020.數字金融發展與居民消費增長:理論與中國實踐[J].管理世界,36(11):48-62. Zhang X,Yang T,Wang C,et al. 202o. Digital finance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 36(11) : 48-62. (in Chinese)
Buchak G,Matvos G,Piskorski T,et al. 2O18.Fintech,regulatory arbitrage,and the rise of shadow ban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30(3):453-483.
Bui C,Scheule H,Wu E. 2O17. The value of bank capital buffers in maintaining financial system resilience[J].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33: 23-40.
HannigA,Jansen S.2olo.Financial inclus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Current policy isses[R].Tokyo: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Jain S.1999. Symbiosis vs.crowding-out: The interactionof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59(2):419-444.
Ozili PK.2o18. Impact of digital finance on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stability[J].Borsa Istanbul Review,18(4): 329-340.
Abstract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s an important engine for enhancing regional financial resilience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takes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uses the panel data of 283 cities from 201l to 2019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China's regional financial resilie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nhancing regional financial resilience.The education level and consumption level areimportant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between the two,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evel is conducive to the effective play of this role. Meanwhile,this role shows significant 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ub-dimensions, business segments,geographical locations,tradit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gree of opening up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 addition,there is a certain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ac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regional financial resilience, specifically presenting an inverted U-shaped structur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not only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China’s financial development,but also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for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financial powerhouse in the new era.
JELClassificationG1O,G2O,R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