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09-0074-06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力求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廣泛覆蓋與深度融入。自2024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正式施行,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石,在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特別是引領青少年厚植愛國情感、做出愛國行為,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與行動指南。本文以退役復學大學生群體推動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為視角,深入挖掘退役復學大學生的優勢,從國防教育課程、主題學習教育、實踐活動開展、日常生活四個維度提出具體的策略,全方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為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強烈愛國情懷的新時代青年提供有力支撐。
一、退役復學大學生群體在推動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中的獨特價值
愛國主義精神不僅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鍵路徑[1]。近三十年來,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經歷了緩慢發展、快速增長、迅速回落和逐步復蘇等四個階段,研究主題廣泛涵蓋了愛國主義教育基本理論研究、融入課程教學、國別比較、現狀調查及教育基地研究等多個方面[2]。退役復學大學生群體,特指完成兵役后重返校園繼續其學業的高校學生,他們憑借其獨特的軍旅經歷,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注入新的活力[3。退役復學大學生在軍隊之中錘煉的強紀律性、高度的榮譽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可以通過各種教育活動實踐化、具體化。可以說,退役復學大學生群體在高職院校多元文化建設、提升愛國情感以及樹立正面典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獨特的價值不容忽視。
(一)理念引領:當代革命軍人價值觀鑄就愛國主義教育之魂
在高職院校中,退役復學大學生因其身份和過往獨特的經歷,成為愛國主義精神傳播和踐行的關鍵角色。他們不僅在軍隊中鍛造了嚴明的紀律觀念與深厚的忠誠情感,還將“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當代革命軍人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題材和積極推手[4]。
一是紀律與忠誠的雙重鑄造。首先,退役復學大學生通過軍隊生活的洗禮,鑄就了遵章守紀、令行禁止的行為準則,培育了敢于擔當、勇于拼搏的精神風貌,這種紀律作風為其在學校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先鋒、引領作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其能夠以身作則,成為遵守規則、崇尚正義的典范。其次,退役復學大學生通過在軍隊的學習,對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念、使命擔當及國家事業的重要性形成了系統的認知,從而構筑起對黨和國家的絕對忠誠信念體系。在學校各類教育活動中,退役復學大學生通過身體力行,將對黨的忠誠和對國家的熱愛傳遞給其他學生,這有利于培育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二是感悟與傳承的深度融合。退役復學大學生回歸校園生活之后,積極將軍隊中紀律嚴明、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融入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精神的忠實的繼承者和積極的踐行者。他們在學習中通過對軍旅生涯的深刻反思與體悟,對愛國主義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這種深刻的理解與感悟不僅體現在他們對國家大事的關心與參與上,還體現在他們對校園的奉獻和同學的關愛之中。他們在朋輩輔導、朋輩引領中發揮著示范作用,引領更多青年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踐行愛國主義精神,這有利于進一步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和形式,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與感染力。
(二)精神激勵:堅韌意志與榜樣力量深化愛國情懷的培育
一是奠定精神基石與磨礪意志。退役復學大學生通過軍事訓練等鑄就了堅韌不拔的意志,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向精神深處浸潤的基石。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退役復學大學生能夠展現出堅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信念與精神在無形中感染了同齡人,增強了其他學生愛國情感的內在認同和外在表達。二是情感共鳴與價值導向。退役復學大學生群體具有勇敢、正義、剛毅的特質,他們在校園中是愛國者形象的杰出代表,他們通過實際行動與事跡分享,能有效激發廣大青年學生對愛國主義的情感共鳴,促使更多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自覺踐行愛國理念,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面對困難與挑戰時能夠知難而進,彰顯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三)實踐示范:身體力行與先鋒引領踐行愛國 實踐
一是強健體魄與愛國行動的典范。退役復學大學生在軍事訓練中磨煉了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習慣,這使得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生動詮釋愛國不僅僅體現在情感抒發上,還體現在付諸行動上。他們以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傳遞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加貼近學生實際,彰顯可感可知、可學可做的生活哲學。二是責任擔當與集體榮譽的強化。退役復學大學生在軍隊中培育了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成為他們在校園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內驅力。他們積極參與班級及黨團的管理和建設,以實際行動服務同學、服務廣大群眾,展現出青年一代的使命與擔當。這種責任意識的傳遞與強化,為廣大青年學子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奠定基礎。三是模范引領與校園文化的塑造。退役復學大學生作為校園的先鋒模范,他們身上體現的忠誠、勇敢、堅韌等軍人品質,以及他們對健康生活方式和自我發展的追求,能夠激勵周圍學生不斷奮發向上,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這種文化氛圍使愛國主義教育既生動又活潑,提高了愛國主義教育效果,促使學生愛國情感持續升華。
二、退役復學大學生引領開展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多重路徑
(一)在國防教育課程中發揮引導作用,增加國防知識儲備
國防教育課程是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板塊中,開設了國防教育選修課,諸如國防理論、國防歷史、國防法規、軍事理論、軍事技能等,旨在通過全面、系統的國防理論知識教學,讓學生深刻認識國家安全和民族尊嚴的重要性,更加深入地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和優良傳統,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學生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退役復學大學生在服役期間,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和各種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了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獨特的軍旅生活經歷使他們在復學后可以成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和學習榜樣。高職院校可以在“國防教育基礎”和“軍事理論”等課程中設置“退役復學大學生講堂\"模塊,讓退役復學大學生擔任助教,根據課程內容適時穿插分享個人經歷,從而幫助其他學生更好地理解國防與國家安全的關系,增加國防知識儲備和增強責任感[5]。例如,在國防理論課程中,開展“國防安全常識”專題教學,由退役復學大學生擔任助教,輔助任課教師進行國防安全常識宣教。退役復學大學生結合自身作戰經驗與軍事理論知識,設計網絡安全、防恐防暴等教學內容,詳細講解網絡安全的識別與防御、關鍵信息保護方法,以及講解網絡安全中的信息泄露以及信息保密問題。通過講述生動、真實的案例,讓學生直觀感受網絡安全對國防安全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學生自覺增強國防安全意識,加強國防安全知識學習,增加國防知識儲備。
(二)在主題教育中發揮組織引領作用,激發愛國熱情
主題教育是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形式,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當前,部分高職院校以講座、討論、案例分析等形式,開展了諸如國家安全、國防建設以及歷史事件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退役復學大學生是兼具退役軍人與學生雙重身份的特殊群體,其在軍隊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經歷,使其在高校各類主題教育中能夠發揮組織引領作用。例如,退役復學大學生在服役期間,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具備較強的組織力、執行力和領導力,能夠敏銳地辨別重難點問題,根據客觀實際合理組織和策劃主題教育活動。退役復學大學生在各類主題教育中,通過發揮朋輩的引領作用,引導學生探究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的核心議題,深入學習國家的文化歷史、精髓、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國家觀念和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職院校可以組建退役復學大學生宣講團,組織引領其他學生開展愛國主義主題的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建設國家的使命感。一是宣講團定期開展宣講活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宣講團結合學校教學計劃和學生實際,確立一些跟時代熱點相關的與學生成長中普遍遇到的問題作為宣講主題,如“國防教育與國家安全”“革命史與英雄事跡”“青年責任與時代擔當”等,并以主題班會、團日活動、座談會、班級活動等形式開展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思想認識和情感認同。二是系統策劃與活動實施,深化主題教育活動的影響力。宣講團精心策劃并實施節慶紀念日的主題教育,能夠豐富教育內容,促進學生深度思考與積極參與。例如,在春節期間,圍繞傳統年俗組織“春節文化與家國情懷”主題的攝影和小視頻作品征集活動,通過網絡進行作品的展播,讓學生感受濃郁的“年味”,樹立文化自信;建軍節期間,由宣講團組織舉辦“強軍夢,我的夢”主題演講比賽,鼓勵學生分享個人對國防建設的獨到見解及對軍人的崇高敬意;國慶節期間,舉辦包括繪畫、征文、影視作品征集在內的多種形式的“我和我的祖國”主題活動,并與線上的“青春筑夢·同心捐磚”活動聯動,鼓勵學生表達對祖國的情感,共筑“愛國長城”,激發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九一八事變\"紀念日期間,由宣講團組織開展“民族復興與歷史教訓的辯證關系”主題辯論比賽,啟發學生深入反思相關的歷史事件,增強愛國責任感,厚植家國情懷和樹立文化自信。
總體而言,以退役復學大學生為引領,有計劃、分層次、多形式地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對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行動的認同,有效培育了學生的家國情感和責任感。
(三)在愛國主義實踐活動中發揮榜樣示范作用,推動知行合一
實踐活動是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中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環節[7]。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知識,而是學習者基于自身已有經驗和知識結構主動建構的過程[8]。退役復學大學生憑借軍旅生涯中豐富的閱歷和鮮活的事跡,成為引領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實踐的重要力量,可以帶動其他學生深入踐行愛國主義,實現知行合一。
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活動內容包括紅色故事征文比賽、愛國主題演講比賽、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內容的重復性過高,這限制了愛國主義教育開展的深度和廣度。退役復學大學生具有強健的身體、頑強的毅力和高度的忠誠,能夠在活動中用實際行動感染與帶動其他學生積極參與愛國主義實踐活動。高職院校可以設計如“軍事化訓練項目”“志愿服務”“歷史遺跡參觀”等系列實踐活動,賦予退役復學大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借助他們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激勵學生將愛國情感轉化為實際行動。一是組織軍事化訓練,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由退役復學大學生組織學生進行日常體能鍛煉,如跑步、負重訓練、障礙賽、定向越野等,定期開展軍姿訓練、隊列訓練、行進間指揮等軍事訓練,帶動學生走向操場,增強身體素質,凝聚團隊精神;設計消防安全演練等模擬情境,組織學生進行應急反應訓練,提升學生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應變能力與責任擔當。二是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由退役復學大學生組織學生定期開展社區服務、科普下鄉、科技助農、環保行動、校園護衛隊等志愿服務工作,提升學生的應急處突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三是瞻仰革命歷史遺址,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由退役復學大學生帶頭組織開展參觀革命遺跡、紅色文化紀念館、紅色旅游景點等實踐活動,包括參觀粵東會館、南寧博物館、黃文秀先進事跡展館等,將現場參觀與思想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分享心得,加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
退役復學大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中,能夠以自已的影響力、號召力帶動學生將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實際行動落到實處,引導學生實現思想、情感、行動統一,實現培養有家國情懷、有社會良知、有高度責任感的高素養人才目標。
(四)在日常生活中發揮朋輩影響作用,厚植愛國情懷
日常教育是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成效的關鍵環節9目前,高職院校在日常生活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具體通過集體活動和節日慶典等活動落實。退役復學大學生在服役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強烈的責任感,而且培育了團隊協作、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國家的深厚感情,這使得他們具備朋輩引領的天然優勢,學生更容易接受和認同他們引領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10]。高職院校可通過讓退役復學大學生擔任“愛國主義教育班主任”參與建設“愛國主義宣傳角”等形式,潤物無聲地厚植學生愛國情懷。
一是擔任“愛國主義教育班主任”,助力學生適應與成長。退役復學大學生與輔導員相互配合,擔任新生的班主任,讓他們根據自已的服役經歷和成長故事,為新生提供學業輔導、生活指導、情感支持,幫助新生克服大學生活中的困難,并定期圍繞愛國主義教育、國家安全和集體主義精神等內容與學生開展交流,及時掌握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關注焦點及反饋,與輔導員協同開展針對性指導與動態調整,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二是建立“愛國主義宣傳角”,營造濃厚教育氛圍。分別在班級活動室、宿舍樓大廳以及“一站式”學生社區等區域設置愛國主義宣傳角,由退役復學大學生分小組協同建設宣傳角,在宣傳櫥窗中劃分“軍旅故事”“國防知識\"“英雄事跡”等欄目,以墻面、宣傳板、電子屏幕等形式進行展示,便于學生參觀、瀏覽,提高信息傳遞效率和傳播效能。此外,分別于每個宣傳櫥窗顯眼位置設置“心語墻”,倡導學生記錄愛國心聲或思想感悟等。此外,設置“愛國知識問答”板塊,定期更新問題內容,包含歷史、文化、國防等知識題,學生參與答題可領取獎勵,增強互動性和趣味性。
退役復學大學生擔任“愛國主義教育班主任”,參與建設“愛國主義宣傳角”,可以更好地讓愛國主義教育入腦入心,為將廣大青年學生培養為既有家國情懷又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退役復學大學生引領開展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須關注的問題
當前,以退役復學大學生為引領開展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具有諸多優勢,一些高職院校也對此展開了深入的實踐探索,并總結了一些經驗,但退役復學大學生群體仍面臨著一些開展此項工作的困境,包括退役復學大學生的環境轉變與教育挑戰、軍隊經歷與高職院校學術要求的沖突、師生誤解對退役復學大學生教育引導的影響等方面。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退役復學大學生引領愛國主義教育開展的成效。
(一)文化適應困境:退役復學大學生的環境轉變與教育挑戰
大學生退役復學后,第一階段面臨的是文化適應性問題。秦雪梅指出,習慣于軍隊的嚴格規范和集體主義,導致他們在學校寬松自由的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難以適應靈活的學習和生活方式。軍隊強調嚴格的紀律和集體主義,而高職院校則倡導自主性、互動性和個性化。這種文化環境的巨大差異使得退役復學大學生難以迅速適應大學生活,尤其在課堂和集體活動中常表現出拘謹或缺乏靈活性。
具體來說,退役復學大學生可能在課堂中過于保守,不愿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參與討論,從而形成“隔閡感”或“孤立感”。這種文化適應困難不僅影響他們的日常學習和交流,還影響他們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表現。例如,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宣講中,退役復學大學生可能傾向于采用軍隊式的直接命令式表達,忽視高職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獨立思考能力,從而導致教育模式傾向于“單向灌輸”,缺乏互動性和情感共鳴,使教育效果提升受限。因此,高職院校如何在軍隊文化的嚴謹性與高職院校文化的開放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幫助退役復學大學生迅速適應環境轉變,是高職院校應對此類挑戰必須解決的問題。
(二)教育融合難題:軍隊經歷與高職院校學術要求的沖突
退役復學大學生在引領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面臨著另外一個挑戰,即退役復學大學生的軍事生活經歷與高校學術要求之間的矛盾。強調團隊合作和服從的軍隊文化與高職教育強調獨立思考、批判分析、理論認知的訴求存在明顯的分歧。因此,以退役復學大學生為主要力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模式與高職院校原本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較難協調。
從內容上看,退役復學大學生在回歸校園后,學校往往缺乏對他們的持續關注和規劃,尤其是在心理輔導和職業規劃方面,這導致他們在適應校園生活和參與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時,缺乏足夠的支持和指導,難以充分發揮其潛力[]。退役復學大學生的軍旅經歷使他們具備豐富的一線作戰經驗以及較高的團隊管理、組織能力,但由于軍隊教育更多針對服役的士兵,退役復學大學生了解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比較局限,難以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之中,最終導致校園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枯燥,缺少創新;從形式上,劉堯佩指出,退役士兵的軍事背景使他們在教育過程中過度強調集體行動和紀律,而忽視了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學術分析能力的培養。軍隊教育強調情感激勵與團體協作,高職教育則相對更多強調理性思考、理論分析,教育融合的難題極易導致退役復學大學生引領開展的愛國主義的教育模式較為單一,使愛國主義教育缺乏深度和廣度,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及思辨意識。因此,如何幫助退役復學大學生有效地將其軍隊經歷與高職院校學術要求相結合,并在教育內容和形式上找到理想的融合點,是解決教育融合難題,提升愛國主義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
(三)身份認知偏差:師生誤解影響退役復學大學生教育引導作用的發揮
退役復學大學生在學業上面臨較大挑戰,尤其是在專業學習方面,由于長時間脫離校園環境,導致他們在學習上感到困難。部分教師可能因此低估了退役復學大學生的學術能力,認為其難以適應學術要求,進而在教學過程中對其期望較低[11,I2]。同時,學生對退役復學大學生的退役士兵身份也可能存在偏見,認為他們僅是“從軍隊回來的人”,缺乏對其多重身份的全面理解。退役復學大學生回到學校后,如果不能迅速消除師生對自己身份的認知偏差,那么很有可能影響其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適應性。例如,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退役復學大學生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多是國防教育方面的,愛國主義教育視野相對狹窄,讓他們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引領力量難以令人信服。因此,幫助退役復學大學生與師生之間建立起更為全面、清晰的身份認知,消除師生對他們的片面認知和刻板印象,能夠更好地發揮退役復學大學生的身份優勢,使其引領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具信服力。
退役復學大學生是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主力軍,他們豐富的軍旅經歷和較高的軍事素養,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在國防教育課程、專題學習教育、實踐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退役復學大學生通過一系列舉措,可以有效引領其他學生開展國防知識學習、培養愛國情感、踐行愛國行為,這為培養具有時代擔當的青年一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海.愛國主義是軍人政治觀的永恒主題[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9,25(6):109-112.
[2]李臣之,劉芳珍,陳潔敏.近三十年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的回顧、反思與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教育導刊,2021(11):43-52.
[3溫靜,張健豪.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朋輩引領研究:以退役大學生士兵群體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9):22-25.
[4]吳四清.軍隊出版社在部隊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青年記者,2009(6):77-78.
[5]朱海東.基于國家安全的高校國防教育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8.
6]王朵,楊峰.新時代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困境及策略[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4(4):65-69.
[7]李薩.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路徑探析[J].黨史文苑,2024(8):75-77.
[8]王文偉.建構主義視角下促進學生參與意義建構的策略探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3,46(12):1-7.
[9]劉建軍,王尚.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4(3):4-9.
[10]周建成,黃陸軍,鄭引.退役復學大學生朋輩教育優勢及其實踐路徑探究[J].福建商學院學報,2020(6):95-100.
[11]秦雪梅.高職院校退役復學大學生校園適應現狀及路徑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5,24(1):265-267.
[12]劉堯佩,張田.普通高校退役大學生士兵擔任新生軍訓教官實踐與探索:以宿遷學院為例J].中國軍轉民,2024(22):104-105.
注:本文系2024年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黨建專項項目“構建‘1234'高校基層黨建與業務融合模式\"(2024kyzx11)的研究成果。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