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但其長期面臨的融資困境問題嚴重制約其高質量發展。本文基于金融抑制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與信貸配給理論,結合新時代最新政策實踐與金融科技案例,從企業內生特征與金融供給體系雙重維度展開分析,研究發現,企業信用資質薄弱與金融供給體系缺陷形成雙重擠壓效應,導致中小微企業融資可得性與融資成本呈現結構化失衡。分析提出構建“政府引導-制度創新-科技賦能”三位一體的路徑優化方案,包括完善擔保體系、深化金融科技應用、優化信貸機制等,為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提供路徑優化參考。
新時代,我國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向中高速。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小微企業貢獻了我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和80%以上的就業崗位,但其融資可得性與融資成本的結構性失衡問題長期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導致中小微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這一困境背后,既源于企業自身信用資質薄弱,也與金融供給體系的結構性缺陷密切相關。本文通過理論分析并結合最新實踐,系統探討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路徑優化方案。
一、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現狀特征
當前,我國中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融資困境。融資難方面,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62.3%的中小微企業將“融資困難”列為主要經營障礙。部分銀行金融機構寧愿向國有企業貸出大額信貸資金(即使貸出的該筆信貸資金資產質量存在下滑的可能),也不愿向中小微企業貸出小額且對中小微企業來說非常重要的資金。融資貴方面,中小微企業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的融資成本往往相對較高,財務成本支出較大,不利于其可持續經營。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22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我國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雖保持15.2%的年增速,但信貸覆蓋率仍不足30%。企業融資成本呈現明顯分化特征,AAA級企業平均融資成本4.35%,而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普遍高于8%。根據2024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普惠型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33.3萬億元,但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貸款覆蓋率不足40%,綜合融資成本普遍高于大型企業2~3個百分點。中小微企業這種融資難融資貴的融資困境表現出顯著的結構性特征:短期流動性缺口難以填補、固定資產融資渠道狹窄、創新型企業風險資本供給不足、財務成本支出較大等。
二、理論框架與融資困境的形成機制
(一)金融抑制理論視角:抵押依賴與制度約束。金融抑制理論強調,政府對金融體系的過度干預會導致資源配置扭曲。我國傳統信貸體系長期依賴不動產抵押,而中小微企業固定資產占比不足,導致輕資產企業被排除在外。例如,深圳某科技公司因缺乏廠房抵押,融資需求長期無法滿足,最終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實現突破,其案例反映了抵押依賴對中小微企業的制度性排斥。目前,金融機構受監管部門的宏觀及微觀監管力度持續加大,銀行等金融機構為控制風險,在信貸支持及成本控制方面進行管控,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
(二)信息不對稱理論視角:信用折價與風險溢價。信息不對稱理論指出,中小微企業財務信息透明度低,導致金融機構采用“信用折價”策略。如山東省通過“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整合稅務、電力等15類數據,構建動態信用評估模型,使授信效率提升60%,不良率下降1.2個百分點。這一實踐驗證了穿透信息壁壘對降低融資成本的關鍵作用。
(三)信貸配給理論視角:風險規避與融資限額。信貸配給理論指出,銀行因風險控制需求對中小微企業實施融資限額。某城商行對初創期企業貸款拒絕率達67%。這一現象在科技型企業中尤為突出,反映出傳統風險定價模型難以適配中小微企業的成長特征。
三、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內生性成因
(一)資產規模與抵押能力不足
中小微企業的平均資產規模較小,固定資產占比不足40%。在商業銀行現行的抵押貸款模式下,超過80%的中小微企業因缺乏合格抵押品被拒貸。相關調查顯示,企業主個人房產抵押占中小微企業貸款擔保的76%,這種過度依賴不動產抵押的信貸模式,將輕資產型科技企業排除在傳統融資體系之外。
(二)財務信息透明度缺陷
相關抽樣調查顯示,建立規范財務制度的中小微企業占比不足35%,財務數據失真率高達42%。很多中小微企業財務人員素質不高,財務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對稱導致金融機構普遍采用“信用折價”策略。部分股份制銀行中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浮動區間較基準利率上浮50~150個基點。這種信息劣勢在供應鏈融資中更為突出。
(三)經營風險與生命周期特征
相關工商登記數據顯示,中小微企業3年存活率低于79%。部分中小微企業成立后相關業務停滯,公司經營存在困難,最后進行注銷,經營周期相對于大型公司較短。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相對于公司類貸款平均水平較高。這種風險特征導致金融機構實施嚴格的信貸配給,某城商行對初創期企業的貸款拒絕率達67%,成長期的企業融資缺口占年均營業收入的35%。
四、金融供給體系的結構性缺陷
(一)間接融資渠道的供給約束。現行銀行信貸體系與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存在三重錯配:一是期限錯配,3個月以內短期貸款占比82%,難以滿足中小微企業設備更新等中長期需求;二是額度錯配,單戶授信500萬以下貸款占比不足40%,無法滿足中小微企業發展資金需求;三是風險偏好錯配,銀行風險定價模型難以準確識別中小微企業真實信用狀況。
(二)直接融資市場的準入壁壘。債券市場方面,我國中小微企業集合票據發行規模僅占信用債市場的0.7%,且發行利率較同評級公司債高出120~180個基點。股權融資方面,新三板創新層企業平均融資成本達15%,區域性股權市場流動性匱乏,某省股權交易中心年換手率不足5%。
(三)融資擔保體系發展滯后。全國融資擔保機構資本金平均放大倍數僅為2.3倍,遠低于政策要求的10倍上限。擔保費用普遍在3%~5%之間,疊加銀行利率上浮,實際融資成本超過LPR的150%。再擔保體系覆蓋不全,省級再擔保機構對市縣級擔保機構的風險分擔比例平均不足30%。
(四)金融科技應用的效能局限。雖然大數據風控技術已滲透至大部分銀行業務,但“數據孤島”問題導致風控模型有效性不足。大部分銀行的中小微企業貸款審批通過率遠低于其個人消費貸的通過率水平。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仍處試點階段,核心企業確權意愿低制約了技術擴散。
五、國際經驗與國內實踐
(一)國際經驗:多元化融資模式的啟示
一是德國政策性銀行與信用擔保聯動模式。德國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體系以政策性銀行為核心,通過“轉貸模式”向商業銀行提供低息資金,要求其定向投放中小微企業貸款。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的風險分擔比例為80%:20%,政府通過財政貼息將貸款利率壓低至2%~3%。2024年數據顯示,該模式下中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僅為1.8%,遠低于市場平均水平。同時,德國建立覆蓋全國的信用擔保體系,由地區擔保銀行提供最高80%的貸款擔保,政府再對擔保機構進行風險補償。這種“雙軌制”有效降低了金融機構的風險敞口,使得中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高達75%。
二是美國SBA貸款擔保與資本市場銜接。美國小企業管理局(SBA)通過7(a)貸款計劃為中小企業提供最高85%的貸款擔保,并將貸款利率上限設定為基準利率+2.75%。2024年,SBA擔保貸款規模突破450億美元,服務企業超20萬家。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將擔保貸款與資本市場結合,允許金融機構將SBA貸款證券化,吸引養老基金、保險資金等長期資本參與。此外,納斯達克專設中小企業板塊,上市門檻較主板降低50%,2024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IPO數量達120家,融資總額超300億美元。
三是日本地方銀行與信用保證協會協同機制。日本通過信用保證協會為中小企業提供全額擔保,政府通過中小企業基礎整備機構對信用保證協會進行再擔保。地方銀行(如橫濱銀行)與信用保證協會合作推出“無抵押貸款”,僅需企業提供經營計劃書即可獲得最高5000萬日元融資。2024年,日本中小企業貸款擔保覆蓋率突破90%,平均融資成本降至1.5%。同時,日本推行“企業信用數據庫共享計劃”,整合全國52家信用保證協會的2000萬條企業數據,使金融機構審批效率提升40%。
(二)國內實踐:政策創新與科技賦能的突破
一是深圳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雙鏈融合”模式。深圳市通過“知識產權+產業鏈”雙鏈融合,建立全國首個知識產權金融公共服務平臺。企業可將專利、商標等無形資產評估后質押,銀行通過平臺實時核驗權屬,單筆融資審批時間縮短至5個工作日。2024年,深圳專利質押登記金額突破1200億元,服務企業超5000家,其中輕資產科技型企業占比達72%。例如,大疆創新通過專利質押獲得20億元研發貸款,推動新一代無人機技術迭代。
二是浙江“信貸工廠+數據畫像”的普惠金融改革。浙江省依托“金融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整合市場監管、稅務、水電等32類數據,構建企業“信用評分-風險預警-融資匹配”全流程模型。杭州銀行推出“數智貸”產品,基于數據畫像實現“3分鐘申貸、1小時放款”,2024年累計發放貸款超800億元,不良率控制在0.8%以下。此外,浙江試點“貸款碼”模式,企業掃碼即可向多家銀行提交融資需求,系統自動匹配最優方案,平均融資成本下降1.2個百分點。
三是山東政府性擔保基金的“三級風險分擔”實踐。山東省構建“省級再擔保-市級擔保-縣級機構”三級體系,省級再擔保集團對市縣擔保機構的風險分擔比例提升至50%,并設立代償補償專項資金。2024年,全省政府性融資擔保余額達2800億元,放大倍數從2.3倍提升至6.5倍。以青島為例,某海洋科技企業通過“見貸即保”模式,在無抵押情況下獲得2000萬元貸款,利率僅為4.35%,較傳統模式降低2個百分點。
四是江蘇供應鏈金融區塊鏈平臺的“多級穿透”應用。江蘇省搭建“蘇鏈通”供應鏈金融平臺,依托區塊鏈技術實現核心企業信用向上下游小微企業的多級穿透。例如,徐工集團通過平臺為32家供應商提供應收賬款融資,融資利率較市場水平低1.5個百分點,最快實現T+0放款。2024年,該平臺累計交易規模突破1000億元,服務中小微企業超1.2萬家,確權效率提升60%。
以上這些國內外經驗均可根據區域實際情況進行推廣并進行革新,以進一步滿足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融資需求。
六、路徑優化建議
一是完善融資擔保體系。建立政府由主導的擔保基金,中央與地方按1:2比例出資,設定代償率上限(建議5%);發展“再擔保-擔保-銀行”風險分擔機制,將省級再擔保風險分擔比例提高至60%;創新“見貸即保”業務模式,縮短擔保審批流程至3個工作日內。
二是深化金融科技應用。建設國家級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平臺,整合稅務、海關、電力等部門數據;推廣“信貸工廠”模式,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將貸款審批時間壓縮至24小時內;發展供應鏈金融區塊鏈平臺,實現核心企業信用信息多級穿透,提高中小微企業信息透明度。
三是優化銀行信貸機制。實施差異化考核,將中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寬至4%(目前為3%),放寬銀行信貸人員對中小微企業放貸的問責考核;創新動產質押融資,建立全國性存貨、應收賬款登記系統;發展“投貸聯動”模式,允許銀行設立科技金融子公司等。
四是拓展直接融資渠道。發展高收益債券市場,放寬中小企業集合債發行門檻;建立區域性股權市場轉板機制,打通四板與新三板對接通道;設立國家級中小微企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其早期的投資建設。
五是加強政策協同支持。實施定向降準與再貸款政策,要求金融機構將釋放資金的70%投向中小微企業;完善貸款貼息機制,如設立啟動貸并進行貼息,針對中小微企業前期發展的問題,銀行設立啟動貸產品,利率參照同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執行,同時可按相關政策向當地財政申請貼息(如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給予3%的利率補貼),進一步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建立融資性票據貼現綠色通道,將貼現利率控制在LPR+50BP以內。
七、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融資困境需要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金融服務體系。通過政府引導和制度創新打破“風險-收益”失衡的格局,借助金融科技賦能,穿透信息壁壘,實現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建議實施以上“三步走”的路徑優化策略:短期強化政府引導,中期完善制度機制創新,長期培育信用生態。只有實現金融供給體系與中小微企業成長周期的動態適配,才能真正建立起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中小微企業的長效機制,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重慶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貴陽分行)
作者簡介:王世海,1987年9月出生,男,漢族,貴州遵義人,大學本科,雙學位(法學學士和經濟學學士),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方向(金融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