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在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中提出要不斷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健全信用評價制度,全面建立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價格信用是社會信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價格治理機制的意見》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工作要點中都提出要開展價格信用評價工作。
近年來,價格失信問題時有發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為減少市場仍存在的經營不誠信、價格不守信等問題,政府部門還需創新手段、加強監管。目前,稅務、海關、統計等多部門均采用了信用評價手段對相關企業進行監管,通過歸集信用記錄、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和標準,實現對企業信用狀況的分級分類,并據此實施差別化管理,對誠信守法企業實施鼓勵激勵措施,對違法失信企業實施嚴密監管。在市場經濟活動參與者眾多的情況下,采取信用監管作為行政部門監督管理市場各類經濟活動和企業的手段之一,能夠有效提高監管效率。
一、信用監管作為行政執法的補充手段,能夠提升監管效能,實現“放得活”“管得住”
(一)信用評價分級監管更加精準高效
信用監管通過收集和分析經營主體的信用信息,能夠更精準地識別潛在的風險點和失信行為,從而實現對經營主體的差異化監管,這有助于提升行政監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信用監管通過搭建平臺還能實現跨地區、跨部門的信息共享和協同監管,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
(二)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信用監管強調以信用為基礎進行有限監管,即根據市場參與者的信用狀況分級分類從而確定監管的強度和頻次,這種方式有助于減少政府對市場的過度干預。通過信用監管,政府可以更精準地了解市場參與者的信用狀況和需求,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政府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信用監管關注市場參與者的違法違規行為,可通過將其信用狀況與行政資源分配、行政許可、資質認定等掛鉤,形成多元化的懲戒措施,能夠更有效地震懾失信行為,有助于提高企業自覺性,維護市場秩序。此外,信用監管機制還能夠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通過公開披露失信信息、鼓勵公眾參與等方式,形成對失信行為的廣泛監督和制約,從而形成社會共治格局,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三)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加快建立民營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信用監管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信用監管機制,有助于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不斷健全和完善,并將信用體系應用于政府監管實踐。
二、開展價格信用評價工作的必要性
我們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信用監督管理司及價格監督檢查和反不正當競爭局、全國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服務中心(國家代碼中心)、國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間信息中心等單位開展座談交流,在開展價格信用評價工作的必要性方面達成了一致。我們認為,在現行價格主管部門依法對價格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并決定對價格違法行為進行行政處罰的基礎上,建立價格信用評價體系并對生產經營者開展分級分類監管,能夠更好提升監管效率,推動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秩序。
(一)優化資源配置
價格是引導消費、調節生產和消費結構的重要經濟信息,其合理性直接影響到資源的有效配置。對價格行為進行信用評價,市場參與者可以根據經濟主體的信用狀況來決定是否與其進行交易或合作,推動資源向守信企業流動,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使得市場競爭更加公平。同時,價格信用評價體系對守信企業起到正面評價和激勵的作用,如可得到貸款優惠、政府采購優先等政策支持;對失信企業則起到負面評價和懲罰的作用,如限制參與政府采購、限制融資等。
(二)維護市場秩序
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企業的價格行為信息,形成客觀、全面的信用評價結果,并向社會公開,使得市場各方都能夠便捷地獲取企業的價格信用狀況,減少信息不對稱,促進公平競爭。以此可以規范經營者的價格行為,防止惡意低價傾銷、價格欺詐、價格壟斷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消費者、經營者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市場價格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促進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三)保障消費者權益
價格是消費者選擇商品或服務時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價格信用評價能夠揭示商家在價格方面的誠信度、價格行為的合法合規程度等,幫助消費者識別出價格合理、質量可靠的產品和服務,減少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消費陷阱,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一定程度促進消費者放心消費。
(四)降低企業交易成本
目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交易平臺之間信息并未完全互通共享,對于生產經營者來說,為避免產生較大經濟損失或違約成本,往往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選擇信譽良好的供應商或合作伙伴。信用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交易雙方能夠更便捷地獲取對方的信用信息,減少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交易風險。尤其是在當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完善市場信息公示渠道,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不僅利于提升企業購銷商品和服務的效率,更利于提高商品和資源要素的跨區域配置效率,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五)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明確提出全面建立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以信用風險為導向優化配置監管資源,在價格等重點領域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價格信用評價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價格信用評價機制,可以推動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健全和完善,為構建誠信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六)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必然要求
在推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過程中,一方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競爭規律和供求規律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切實提高市場配置資源要素的效率;另一方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政府既要為市場機制作用發揮創造有利條件和環境,也要及時有效彌補市場的失靈和不足。價格信用體系建設是上述兩方面要求的有機結合,以信用為導向對價格進行分級分類管理是政府彌補市場失靈的手段,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以信用監管更好發揮政府職能作用。
三、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價格信用評價體系
(一)當前我國價格信用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法律依據
我國雖然開始了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但還未將價格信用納入其中,尤其是頂層立法不完善,致使信用監管在價格領域未能充分發揮作用。目前,我國價格法律體系形成了以《價格法》為基礎,以《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其他法律涉及的價格條款為重要支撐,以《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政府制定價格行為規則》等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規章為配套的法律制度。但國家層面針對價格信用等內容還未出臺相應法律文件和規章制度,開展信用評價工作缺乏法律依據。
2、實操層面未大范圍應用
針對價格違法行為,我國已制定一些法律法規對生產經營者的價格行為進行規范、約束和處罰。但尚未建立完善的價格信用管理制度體系,包括信用立法、信用監管、信用獎懲等方面的制度還不健全,難以有效約束和規范市場主體的信用行為。目前我國價格信用的應用范圍還比較窄,在藥品和醫用耗材采購方面和部分地區如江蘇省出臺了價格信用等級管理制度相關文件。
3、政府監管與執法力度有待加強
監管部門的人力和資源不足,難以覆蓋所有市場領域,導致一些價格失信行為未能及時發現和處理,建立新體系更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展相關工作存在一定難度。據我們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座談溝通了解到,當前市場監管部門人員有限,基層監管單位負擔較重,需要創新監管強化執法。
(二)建議從頂層設計入手,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文件
1、建議同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文,出臺部門規章
做好價格信用評價工作,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多部門聯動、綜合施策,以確保評價過程的公正性、科學性和有效性,構建使生產經營者“不敢、不能、不想”發生價格失信行為的治理體系。建議和市場監管總局及有關單位會商,研究出臺相關指導意見、操作規范等文件,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明確評價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規范評價行為,保障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
2、建議首先建立評分體系或“黑名單”制度
借鑒江蘇省價格信用評價體系、醫藥價格和招采信用評價制度、納稅信用等級評定、企業統計信用管理、海關企業信用管理等相關制度文件,構建價格信用評價體系的第一步是建立“黑名單”,確立評價評級方式。如根據生產經營者的違法、違規、違約等價格行為的輕重程度劃分為嚴重失信、輕度失信和一般失信,并分別處以公示5年、3年、1年或其他懲罰。之后可深入研究評分體系,最終形成“評分+直接判級”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并對不同等級采取激勵和懲罰措施,建立激勵守信、懲罰失信的完善體系。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和認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