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決策部署,推動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2025年3月,國務院審議通過《關于修改〈快遞暫行條例〉的決定(草案)》(下稱《條例》),以專項立法重塑行業生態,進一步呼應“雙碳”戰略,系統化解轉型制度梗阻及企業成本承壓、消費習慣惰性、城鄉發展差異等“發展陣痛”。為有效推動快遞包裝“綠色革命”,仍需進一步完善政府規制體系、激發市場內生動力、構建社會共治格局,實現從“政策盆景”到“生態風景”的轉變。
一、我國快遞業態勢與綠色發展深層矛盾
(一)發展動能與經濟效應凸顯
202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到1745億件,日均服務超4.8億人次,連續11年穩居全球第一。一方面,行業發展呈現三大核心動能。一是與電商深度融合,快遞業支撐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突破15.8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7.6%,成為消費增長主引擎;二是下沉市場激活,農村快遞業務量突破420億件,村級寄遞服務站覆蓋率達82%,帶動農產品網絡零售額超6000億元;三是技術創新驅動,無人配送網絡應用加速,構建低空經濟新生態,智能分揀設備、智能客服、監控系統等前沿技術不斷升級。另一方面,行業發展形成顯著經濟效應。一是直接創造就業崗位已超400萬個,帶動關聯產業就業超8000萬人;二是快遞業務增速遠超同期GDP增速,不斷拉動消費增長,特別是“快遞進村”工程累計建成村級服務站34.6萬個,構建起“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通道,推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11年高于城鎮居民。
(二)快遞業高速發展背后的“綠色之困”
當前快遞業年消耗包裝材料超2000萬噸,近10%的塑料類材料循環利用率不足1%。行業呈現塑料使用強度高(單票塑料均量0.23kg)、回收處置難度高(復合包裝占65%)、標準化水平低(綠色包裝產品認證覆蓋率僅7.3%)、協同治理效能低(跨部門監管銜接不暢)等兩高兩低特征,結構性矛盾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轉型。一是制度性梗阻。現行法規對生產企業、電商平臺、快遞企業及消費者權責劃分尚不清晰,導致全鏈條治理存在“九龍治水”現象。例如,商品出廠包裝與快遞物流需求存在標準脫節、電商平臺與快遞企業在減量化目標上缺乏協同機制等。二是成本收益矛盾。根據行業研究報告顯示,采用生物基等綠色材料包裝平均成本較傳統材料高25%—40%,且回收使用率低,質量完好的瓦楞紙箱復用比率不足1%。短期成本壓力與長期環境效益不對等,使得企業轉型動力不足。三是消費行為惰性。根據相關研究報告顯示,超過70%的消費者認可綠色包裝價值,但僅56%的消費者愿為環保包裝支付10%以內的溢價,遠低于企業環保成本增幅。道德認同但行為規避反映出社會層面缺乏有效激勵相容機制。四是城鄉二元分野。一方面,由于農村地區消費認知壁壘,大多數選擇將快遞包裝直接焚燒或填埋,快遞包裝回收率僅為城市的30%。另一方面,受農產品易腐等特性影響,農村電商件單重較城市高40%,為降低破損率,企業普遍使用多層包裝,塑料用量超城市件30%,而目前農村快遞網點密度僅為城市的1/3,西部部分偏遠村莊由于缺乏集中回收點,需騎行15—30公里至鄉鎮網點,加劇循環包裝復用率低下。
二、《條例》修訂三大突破
為破解快遞業可持續發展難題,新修訂《條例》順應時代發展之需,立足行業痛點,對快遞包裝進行專項修改,標志著我國快遞包裝治理進入法治化新階段。
(一)確立綠色轉型目標方向
明確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和可循環的發展導向及加快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這一核心任務。通過設立快遞業綠色發展坐標體系,既為快遞企業、包裝供應商及上下游產業鏈相關方提供行為指引,更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進包裝綠色革命,著力降低環境承載壓力,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效能,以法治力量推動快遞業向綠色、低碳、可持續方向發展。
(二)引入全鏈條治理視角
突破以往治理模式中存在的責任邊界模糊、環節銜接不暢、各自為政等局面,強調堅持系統治理、協同治理,夯實快遞企業主體責任。同時,對上游生產企業、商家和下游消費者加強引導規范,推進全鏈條治理,形成從包裝生產商到電商平臺、快遞公司及消費者上下游聯動、產供銷協同的治理格局,實現快遞包裝從生產到再生產的全流程綠色管控,提升整個快遞產業鏈綠色化水平。
(三)完善綜合性支持政策體系
全面統籌和推動經濟性與環保性動態平衡,提出完善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綜合性支持政策,有效降低包裝、回收、清洗、調撥等運營成本,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營造綠色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實施短期紓困政策穩定企業轉型預期,同時著眼長效機制建設激發技術創新動能,培育綠色發展新生態,提升市場主體參與度,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綠色發展氛圍。
三、加快推進我國快遞業綠色轉型的意見建議
此次《條例》修訂破冰外部性治理難題,既壓實各方主體責任,又構建起政策激勵相容機制。為有效落實《條例》修訂精神,需進一步形成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元協同發力的良性格局。
(一)筑牢制度根基,夯實轉型基礎
一是完善配套政策規制體系。建議加快制定與《條例》配套的實施細則及快遞包裝綠色產品認證管理等辦法,因地制宜制定包裝材料禁用清單和可循環比例要求,確保法規落地實施的可操作性。二是加大技術攻關支持保障力度。建議設立綠色轉型專項基金等,結合地方資源稟賦發展生態友好型快遞包裝產業,重點支持可降解材料研制、循環設備改造等技術開發、試點項目及扶持農村地區循環包裝設施建設,突破“卡脖子”問題和關鍵技術瓶頸。三是加強監管與執法力度。建議利用大數據等提升快遞包裝生產、流通、回收的全流程監控管理效率。同時,定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對違規使用不可降解材料、過度包裝等行為實施信用懲戒,形成有效震懾。
(二)深化創新驅動,培育新型業態
一是加速技術迭代升級。一方面,建議推進包裝輕量化設計,基于產品特性優化包裝結構,減少填充物使用量、破損率等。另一方面,建議優化質量管控體系,推進異物檢測、實時監控包裝材料等智能檢測設備改造升級,提升違規包裝攔截率。同時,推動淀粉基、竹纖維等低成本可降解材料、工藝產業化進程,實現規模應用。二是構建成本分擔與共享機制。建議鼓勵快遞企業、電商平臺、包裝供應商等探索包裝成本共擔共享機制,通過聯合采購、共享物流等方式降低綠色包裝成本。三是深化產業融合應用。建議推動快遞與制造業、農業等深度融合,推廣“原箱直發”模式,減少二次包裝需求。
(三)塑造全民生態,構建共治格局
一是培育綠色發展理念。建議進一步利用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科普綠色包裝。同時,在校園、社區積極開展包裝設計大賽等,培育環保意識,提升全民行動自覺。二是激發多元主體活力。建議健全激勵機制引導消費者參與包裝回收,例如,在社區部署智能回收終端,居民通過回收包裝掃碼獲取積分,可兌換商品或抵扣快遞費等,提升消費者參與度。同時,將居民參與度納入社區文明創建指標。三是建立社會監督機制。鼓勵環保組織、行業協會等社會力量參與快遞包裝綠色轉型評估,同時倡導消費者檢舉過度包裝等行為,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治理氛圍。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和認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