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常往來。當前全球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升級加劇,跨境人員流動限制措施未在疫情后全面退坡,部分國家甚至將限制國際交往作為地緣博弈工具,對全球化健康發展造成較大負面影響。2023年以來,我國陸續出臺便利外國人來華的政策措施,持續優化入境、過境和口岸免簽政策,實施72/144小時過境免簽,取得積極成效。“免簽擴容”政策的核心是瞄準跨境人員流動便利化進行鏈條式設計,重點是處理好邊境開放和邊境后開放的關系,不斷豐富跨境人員流動便利化的制度供給,這對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建議借鑒吸收“免簽擴容”政策創新經驗,在后續推進制度型開放的過程中,堅持宏觀戰略指導和具體試點實踐相結合,注重通過“小切口”政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擴大高水平開放積累經驗。
一、免簽“朋友圈”持續擴容效果明顯
(一)從內部看,國際人員流動更加便利,促進入境游市場復蘇發展
一是入境人流快速增長。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移民管理機構累計查驗出入境人員6.1億人次,同比上升43.9%。全國各口岸免簽入境外國人2011.5萬人次,同比上升112.3%;其中,過境免簽政策適用人數同比上升113.5%,特別是全面放寬優化過境免簽政策后,適用該政策來華人數環比上升29.5%。二是熱門“打卡地”紛紛涌現。“去哪兒”網數據顯示,廣州、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等“明星城市”及兵馬俑、長城、故宮、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明星景點”深受外國游客喜愛。三是旅游市場快速恢復發展。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4年旅游業發展指數》顯示,我國對全球旅游業的貢獻位列第8名,是前10名中唯一的發展中經濟體。
(二)從外部看,跨境信息流動更加通暢,撕開西方對華信息繭房
一方面,全面立體化展示中國形象。隨著越來越多海外視頻博主帶著好奇心進入中國,來華旅游成為海外社交媒體的“流量密碼”,大量外國博主在 TikTok、YouTube等社交媒體上分享真實的中國游記,向世界展示中國現代、開放、包容的國家形象。另一方面,改善對華“刻板印象”。大量視頻博主在其視頻中表示“中國并不是想象的那樣”,外國民眾對我國“貧窮”“不安全”等刻板印象正在減少,還有博主進而探索“中國為何進步如此巨大”等宏大話題,試圖深度解析中國發展經驗。
二、“免簽擴容”對我國制度型開放的啟示
(一)提升主動性,做好擴大開放乃至單邊開放的制度設計
“免簽擴容”是以跨境人員流動便利化為“切口”進行的制度設計,具有主動性、單邊性和有效管理等特征。一是主動開放,在全球經濟復蘇關鍵期,通過調整入境管理制度和措施,釋放我國積極擁抱全球化并愿意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便利的明確信號。二是單邊開放,“免簽擴容”是我國單方面向部分國家提供的便利化措施,實踐表明,這種措施能夠為我國帶來消費和服務出口增加、國際形象改善等實實在在的經濟外交利益。三是精準開放,要主動擴大開放,也要做到有效管理,“免簽擴容”不是“撒胡椒面”式的開放,而是經綜合評估后的精準開放。
(二)注重協同性,推動邊境開放和邊境后開放制度銜接
邊境管理要有靈活性,邊境后要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快構建相銜接適應的制度體系。一方面,邊境管理要更加自由便利。結合出入境實際需求變化建立更加靈活的管理模式,采取優化簽證和通關政策、恢復和增加國際航班等措施,減少出入境存在的卡點賭點,提升人員跨境流動的便利度。另一方面,邊境后服務要做好銜接配套。積極推動各地應用多語種服務設施,解決外籍人員來華后面臨的金融支付、移動通信、旅游住宿等難題,提升外籍人員來華后工作、學習、旅游便利度。
(三)提升多樣性,豐富要素跨境流動便利化的制度供給
持續優化入境免簽、過境免簽和口岸免簽政策,豐富面向不同群體的制度供給。一是完善過境停留政策,優化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適用國家、實施口岸、停留期限和活動區域等,方便短期過境旅客停留暫住。二是豐富入境旅游方式,相繼推出港澳地區外國旅游團入境廣東及海南144小時免簽、東盟國家旅游團入境桂林144小時免簽、59國人員入境海南30天免簽、沿海省份外國旅游團乘坐游輪入境15天免簽等政策,推動來華旅游入境方式多樣化。三是改善商務活動便利性,放寬口岸簽證申辦條件,為外籍商貿投資人士提供再入境簽證等便利服務。
三、有關思考和建議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作為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首要改革舉措進行部署。現階段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對外要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內要疏通體制機制的堵點卡點,并推動國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通相容,打造更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推進制度型開放要堅持宏觀戰略指導和具體試點實踐相結合,在確保開放整體性全面性的同時,要重視通過“小切口”政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經驗。一方面,整體方向上要堅持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要依托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等開放平臺,積極開展對接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壓力測試,推動壓力測試范圍由“邊境上”向“邊境后”延伸,倒逼國內有關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和營商環境優化,實現國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與國際的相通相融。另一方面,實踐操作要以“小切口”政策為突破。圍繞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等領域結合實際開展先行先試,積極借鑒各具體領域國際通行做法,找準國內體制機制卡點堵點,以具體領域“小切口”政策創新為制度型開放積累經驗。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外部援助、國家能力與非洲國家發展和治理現代化”(23CJY081)研究成果〕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外經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