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是以冷凍工藝、制冷技術和蓄冷技術為手段,使冷藏冷凍產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各環節中始終處于規定低溫環境下,以保證產品質量的物流活動。近年來,隨著生鮮電商、預制菜、中央廚房、線上消費等新業態的火熱發展,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快速增長。與此同時,冷鏈物流行業能耗快速增加,能耗問題日益突出,老舊高能耗冷庫存量較大,新能源冷藏車占比較小,節能降碳潛力十分可觀。
一、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發展潛力巨大,但能耗問題突出
近十年來,隨著新業態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對高品質食物、藥物的需求不斷增長,我國冷鏈物流行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發展潛力十足。與此同時,冷鏈物流行業的用能環節能耗增速較快,已成為全社會節能降碳關鍵領域。
(一)我國冷鏈物流處于快速發展期,市場體量穩步擴大
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經濟規模迅速擴大,盈利能力成倍提升,冷鏈物流貨物價值(冷鏈物流總額)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24年,我國冷鏈物流總收入達到5361億元,約為10年前的3.6倍;冷鏈物流總額達到9.26萬億元,約為10年前的3.7倍;食品冷鏈物流需求量達到3.65億噸,約為10年前的4倍。
與此同時,冷庫、冷藏車等冷鏈物流行業主要設備市場也在不斷發展。一是冷庫總容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冷庫是冷鏈物流貯藏環節中通過人工搭載制冷系統和保溫系統來維持貨物品質的專用設施。“十四五”以來,我國冷庫總容量由1.51億立方米增長到2.53億立方米,年均增長10.9%,占全球冷庫總容量的25%以上。到“十五五”末,我國冷庫總容量預計將突破4.5億立方米,按中溫冷庫的平均投資成本測算,未來5年新建冷庫將拉動投資超萬億元。二是冷藏車市場穩步提升。冷藏車是在冷鏈物流運輸環節中搭載制冷設備和保溫車廂的專用貨車。隨著冷鏈物流政策和標準化體系的逐漸完善,冷藏車行業發展日益規范化,銷量不斷提升,市場保有量持續擴大。2024年,我國冷藏車市場保有量達到49.5萬輛,比上年增加6.3萬輛,同比增長14.6%;冷藏車銷量62956輛,同比增長16.29%。其中,受“兩新”政策補貼激勵,新能源冷藏車銷量達到21368輛,占比超過三分之一,同比增長350.8%,滲透率達到33.9%。
(二)冷鏈物流行業能耗增速較快,已成為全社會節能降碳關鍵領域
2023年,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年耗電量約1700億千瓦時,占全社會年用電量的1.8%,相當于兩個三峽電站的年發電量。冷鏈用能主要涉及冷加工、冷貯藏、冷藏運輸、冷藏銷售4個環節。其中,冷加工主要是低溫加工過程,用能設備為冷卻、凍結裝置和速凍裝置,年耗電約50億千瓦時;冷貯藏主要是冷庫對貨物進行冷卻儲藏和凍結貯藏,用能設備為專業制冷設備、冷藏柜、凍結柜等,年耗電約400億千瓦時;冷藏運輸環節主要用能設備是冷藏車,年耗電量接近300億千瓦時;冷藏銷售主要是指在各種零售渠道對產品進行陳列和展示,主要用能設備是冷藏(冷凍)陳列柜、食品飲料冷藏柜等,保有量為5000萬臺以上,年耗電接近1000億千瓦時。基于發展趨勢測算,我國冷鏈物流行業能耗將以超15%的年均增長率持續攀升,到2030年,預計耗電量將達3500億千瓦時以上。
(三)冷鏈物流行業存量老舊設備問題突出,節能降碳潛力可觀
從行業調研情況看,冷鏈物流行業至少具備15%以上的能效提升空間。冷加工及冷藏運輸環節,由于缺失強制性能耗限額或能效標準約束,相關企業普遍以價格導向采購設備,導致行業設備選型與節能降碳管理較為粗放。冷貯藏環節,雖然制冷設備能效標準已經初步建立,但建筑外圍、保溫隔熱等關鍵環節的標準缺失,冷庫整體能效提升缺乏系統性指引,導致老舊低效冷庫存量居高不下。據行業協會反饋,當前使用年限超過10年的老舊冷庫占比達40%,普遍具備40%以上的節能空間。冷藏銷售環節中,使用年限超過10年的老舊冷柜占比超過30%,且其能效指標低于現行標準3級指標要求(最低門檻)。若將此類設備更換為符合現行2級能效以上的產品,預計可實現節能約30%以上。此外,冷鏈物流行業設備制冷劑碳排放問題也較為突出,據統計,目前我國制冷設備生產中制冷劑年均使用超過28萬噸,折合CO2當量超過4億噸,但只有不到10%的制冷劑得到有效回收,其余多數未得到再利用。
二、冷鏈物流行業設備更新面臨三大挑戰
設備更新是冷鏈物流行業節能降碳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然而,受當前外部環境影響和行業發展現狀約束,冷鏈物流行業開展設備更新還面臨著標準、資金、技術、意識等方面的挑戰。
(一)缺乏統一標準,設備更新和節能改造實操難度大
一是存量冷庫建設標準不一,設備更新、節能降碳改造難度大。與冷藏車等單個用能設備產品不同,冷庫建筑體積龐大,涉及制冷系統、保溫系統、管理系統、建筑構造等多方面建設,且存量冷庫很多屬于無證設計安裝,建設時缺乏統一標準,進行設備更新或節能改造技術難度較大。二是節能效果評價標準缺失,設備更新缺少引導。冷庫的能源消耗量受季節、業態、貨物類型、貨物量、庫溫等多種因素影響,目前沒有科學統一的方法對節能效果進行評價,設備更新缺少標準指引。
(二)回收周期較長,企業缺乏投資能力
我國冷鏈物流行業整體處于“散、小、雜”的無序狀態,目前我國現存冷鏈物流相關企業約為2.7萬家,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成立時間短、規模小、利潤薄。2021年百強企業占冷鏈市場營收的比重僅為18.2%,遠低于美國前五強企業63%的市場份額占比。冷鏈企業經營狀況不容樂觀,2024年,冷庫出租價格下降約15%,運價下降約10%,部分企業只能維持正常運營,處于零利潤或微利狀態。冷鏈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建設萬噸級的冷庫,基礎設施及設備投資需要約1.5億元,通常需要5年以上才能實現成本回收,多數中小企業不具備此項投資能力。同時,隨著節能改造邊際收益降低,冷鏈物流行業節能改造回收期延長,企業節能挖潛動力嚴重不足。
(三)缺少技術支撐,先進設備獲取渠道不暢通
當前,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現有節能技術裝備的整體應用還不夠深入,裝配先進節能技術和設備的企業占比較小,甚至有些企業存在技術和裝備落后等問題。雖然企業對先進節能技術和裝備有很大的需求,但技術提供方與使用方供需對接不充分,導致部分企業獲取技術渠道不夠暢通,面臨設備更新選型困難、節能改造難以推進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設備更新的操作難度。
(四)企業意識不足,開展設備更新意愿不強烈
部分中小企業節能降碳意識缺乏,對節能法律法規、限制淘汰政策、強制性標準等了解不足,據行業協會反饋,多數冷鏈物流企業未配備節能管理崗位及人員,對于企業自身能源消費、設備情況、節能降碳空間等了解不足。同時,企業自身積極性不高,由于缺少節能降碳目標約束,部分企業明知存在國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落后機電設備等情況,但未及時改造。
三、推動冷鏈物流行業設備更新的對策建議
無論是從行業發展還是節能降碳角度來看,冷鏈物流行業設備更新勢在必行。通過推動冷鏈物流設備更新,不僅可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規范行業發展,還能充分挖掘行業節能降碳潛力,提高能效水平,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加強法規和標準支撐
啟動修訂《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辦法》,明確用能企業節能降碳責任任務。推動制定冷加工、冷貯藏、冷藏運輸等行業能耗限額標準,建立健全各環節的節能評價體系。加快更新重點制冷產品設備標準,研究出臺制冷行業淘汰類標準,明確行業節能降碳管理要求。
(二)開展冷鏈物流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
抓緊出臺冷鏈物流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計劃,明確目標任務,推動行業進行大規模設備更新。集聚行業協會力量,指導企業對冷加工、冷貯藏、冷藏運輸等各環節進行節能評價,責令不達標企業限期整改。建立行業節能降碳“白名單”,推動行業進行用能設備節能改造。
(三)統籌多方渠道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優化中央預算內投資、“兩新”國債資金申報領域,將冷庫改造、冷加工設備更新、冷藏車輛更換等納入支持范圍。完善貼息政策,加大對冷鏈物流行業中小企業設備更新項目再貸款支持力度。強化稅收優惠政策實施,支持更換一級能效制冷設備企業稅收減免。
(四)強化冷鏈物流行業節能改造技術支撐
健全冷鏈物流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推廣機制,遴選發布綠色低碳先進制冷設備技術實施案例,為冷鏈物流企業實施設備更新提供技術支撐。各地方通過發布技術目錄、建設交易平臺等方式開展冷鏈物流先進節能技術設備推廣對接,加大供需對接撮合力度。支持節能服務機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冷鏈物流企業提供節能服務。
(五)加強宣傳引導,提高企業對政策的了解程度
聯合行業協會,定期組織制冷設備節能降碳專題培訓,邀請行業專家深入解讀先進技術應用、節能降碳法律法規及項目申報政策要點,全面提升企業節能意識和申報項目能力。豐富宣傳方式,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新興傳播工具,利用短視頻、動漫等吸睛形式,廣泛宣傳行業節能降碳的成功案例,進一步增強企業認同感和參與積極性。
(作者單位:國家節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