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各類制冷空調系統中的核心工作流體,制冷劑通過相變循環實現能量轉移和溫度控制,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的工藝冷卻、商業活動的冷鏈物流與環境調控等關鍵領域,以及居民生活的家用電器和汽車空調等關鍵產品。然而,部分傳統制冷劑因其具有臭氧消耗潛能值和高全球變暖潛能值,已對地球環境構成嚴峻挑戰,使得廢棄制冷劑的回收與再利用成為全球環境保護和制冷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議題。與此同時,“兩新”政策正加速各類制冷設備的迭代,急劇增加的報廢量使得制冷劑的妥善回收、無害化處理和再生利用更為重要。為了有效保護臭氧層、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并引領制冷行業走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市場調節和社會協同等多方面構建全面且高效的制冷劑規范回收、處理和安全處置體系。
一、制冷劑回收和再生利用勢在必行
我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制冷設備與制冷劑生產國和消費國,面對國內與日俱增的廢棄電器電子、汽車產生量以及履行《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的雙重承諾,推進制冷劑回收和再生利用既能實現溫室氣體減排,又能減少新產制冷劑的消費,是支撐國家“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
(一)制冷劑回收與再利用是我國履行雙重承諾的關鍵舉措
我國制冷行業面臨淘汰含氫氯氟烴(HCFCs)和削減氫氟碳化物(HFCs)的雙重履約任務,疊加極端氣候與空調需求激增、冷鏈與工業場景擴容,導致兩種類型的制冷劑供應趨緊。2025年,我國HFCs制冷劑生產配額合計達到79.19萬噸,較2024年增加4.63萬噸;而HCFCs制冷劑配額則將按計劃逐步削減。近期發布的《中國履行〈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國家方案(2025—2030年)》要求HCFCs受控用途生產量和使用量在2025年分別削減基線值的67.5%和73.2%,2030年均削減基線值的97.5%,保留的2.5%用于滿足制冷空調維修等用途的需求;HFCs受控用途生產量和使用量在2029年均削減基線值的10%。但是,回收得到的制冷劑不受生產配額限制,在相關設備的維修、運行以及新增需求中具有重要價值。通過積極開展制冷劑回收再利用,可以緩解制冷劑配額限制帶來的供應壓力,節約資源、降低成本。
(二)“兩新”政策進一步激發制冷劑減排潛力
目前房間空調器、工商業制冷設備及汽車空調器的常用制冷劑分別為HCFC-22、HFC-134a,產生的溫室效應能達到二氧化碳的1810倍和1430倍。根據《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商務部等部門計劃到2025年,廢舊家電、報廢汽車回收量較2023年分別增長15%、50%;到2027年,廢舊家電、報廢汽車回收量較2023年分別增長30%和增加一倍。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報廢房間空調器5750萬臺,報廢電冰箱5202萬臺,報廢汽車516萬輛,按照388g/臺、15.6g/臺、600g/輛制冷劑回收量測算,若完成“兩新”目標并且達到上述回收標準,2025年HCFC-22、HFC-134a制冷劑回收總量可分別達到26590噸、4644噸,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5477萬噸,助力全國碳減排0.4%左右。
(三)制冷劑回收及再生利用工作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我國制冷劑回收利用工作起步較晚,雖然回收總量從2015年的100噸左右迅速增長至2021年超過千噸,但是回收總量和回收比例仍然較低。一方面,家用制冷電器、交通設施、工業制冷設備、商業制冷設備的制冷劑回收利用量均遠低于國內生產使用量規模,每年回收的制冷劑總量僅占新投入使用的制冷劑的0.1%,仍明顯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的30%。另一方面,目前國內空調和冰箱制冷劑回收水平僅在160克/臺和2克/臺左右,考慮到制冷劑在正常使用狀態下逸散等情況,目前制冷劑回收比例僅為40%和14%,低于歐美國家80%左右的水平。
二、推進制冷劑回收及再生利用仍存挑戰難點
綜合來看,我國制冷劑回收利用正從政策引導向技術驅動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轉變,但回收利用體系尚不成熟,回收情況仍不樂觀,現階段的主要挑戰難點在于政策銜接度不足、標準體系有待健全、回收利用渠道不暢以及回收利用企業積極性較低。
(一)政策銜接度不夠
一是缺乏回收利用實施細則。我國關于制冷劑回收利用的政策主要側重制冷劑的指導性管理,《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綠色高效制冷行動方案》等均未明確回收率量化要求,在回收管理、處理處置、責任追究等方面未提出具體實施細則,也缺乏關于再生制冷劑的認定要求。二是制冷劑管理政策注重制冷劑的全球變暖潛值,但未對制冷劑的回收利用率、產品能效等進行綜合考量。三是政策激勵并未全面覆蓋。我國目前已建立了基金補貼、以獎代補等機制賦能制冷劑回收利用產業,但主要集中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產業,未覆蓋報廢汽車及工商業設備制冷劑回收利用,導致部分企業回收利用意愿不足。
(二)標準建設不完善
目前,現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要求 第2部分:含制冷劑的電器》《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技術規范》等國家標準為制冷設備回收等環節的制冷劑管理提供了技術規范。但是,制冷劑種類繁多、回收再利用技術復雜,專門針對制冷劑回收再利用安全操作規范及技術要求的標準仍較為缺乏,目前僅有團體標準《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制冷劑回收處理技術規范》正在實施,推薦性國家標準《報廢機動車制冷劑回收利用技術規范》正在起草中,無法覆蓋工商業制冷設備制冷劑回收再利用產業。
(三)回收利用渠道不暢
我國鼓勵發展制冷設備回收、運輸、拆解、利用一體化模式,但全生命周期追溯體系尚未形成,行業依然存在不專業、不規范現象。一是目前制冷劑管理在實際操作中呈現多頭分段特征,側重于回收設備處置環節,拆解利用等環節仍然缺乏有效管控措施,再生利用制冷劑溯源工作也較為薄弱。二是我國專業從事制冷劑回收的企業相對缺乏,制冷劑回收利用主要集中在制冷設備運維、報廢回收企業。根據生態環境部消耗臭氧層物質信息管理系統,單純從事制冷劑回收的備案企業有222家,有再生利用備案的企業僅有9家,有銷毀企業備案的僅有10家,且多分布在東部地區。三是由于中小企業及部分消費者回收意識薄弱,廢棄設備主要通過小作坊拆解等非正規渠道處理,廢棄設備正規拆解比例有限,導致很多制冷劑直接排放。根據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信息管理網站數據,2023年4個批次空調規范回收拆解量1517.8萬臺、冰箱規范回收拆解量2124.0萬臺,僅占理論報廢量的26.4%、40.8%。汽車方面,2023年我國報廢機動車回收量約為516萬輛,占理論報廢量的68.3%,但絕大部分報廢機動車拆解企業并沒有對制冷劑進行回收。
(四)回收利用企業積極性較低
一是回收利用難度較大。制冷劑回收對技術、設備要求較高,我國目前產品設備并未預留制冷劑回收接口,對于拆解企業在處理廢棄電冰箱、空調時收集的制冷劑也沒有分類放置的要求,提升了拆解、回收利用難度。二是回收利用成本較高。制冷劑再生需要企業有相關資質、相應儲存能力和專業設備,導致再生成本高昂,一般為4萬—10萬元/噸,明顯高于新制冷劑的生產成本。三是再生制冷劑市場發展不充分,技術瓶頸亟待突破。當前,精餾技術已是相對成熟的單組分制冷劑再生手段,但能夠經濟高效地處理混合制冷劑并獲得高純度的單一組分再生制冷劑仍具有技術挑戰。現有的低純度再生制冷劑難以滿足產品設備的高標準應用需求,僅能局限于對質量要求不高的擠塑板發泡等市場。
三、推進制冷劑回收及再生利用的建議舉措
下一步工作中,需進一步完善政策監管體系和相關標準、規范回收利用渠道、推進回收利用市場建設等,促進制冷劑資源化、規模化、高值化利用,逐步形成政府推動、市場調節、企業運作、社會參與的制冷劑回收管理機制,提升我國制冷劑回收總量和回收效率。
(一)建立健全政策體系,細化制度設計
一是明確回收利用實施細則。基于擴大生產者責任原則建立報廢產品回收處置機制,從廢舊電器電子、報廢汽車擴展至工商業制冷設備;通過制定回收率指標,提高制冷劑量化回收與國家相關政策的協同;明確再生制冷劑的認定要求及不占用配額的申請方式。二是統籌考慮制冷劑產品能效、回收利用率、生命周期碳排放等因素,推動建立綜合評價體系進行政策體系優化。三是完善保障措施。進一步利用廢棄電器電子、報廢汽車等政策,通過專項基金、稅收政策等補充完善工商業制冷設備的保障措施,支持回收利用技術或者設備的研發應用,減少回收再生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回收及再利用處理企業的積極性。
(二)完善相關標準建設,推進制修訂工作
一是編制行業制冷劑回收再生技術規范。優先針對可燃性制冷劑和多元混合制冷劑出臺相關技術規范,明確拆解環境條件、設備儀器、人員操作、工藝流程、制冷劑存儲、拆解信息記錄要求等。二是對于廢棄家電、報廢汽車、工商業制冷設備回收利用的相關標準進一步完善,明確制冷劑分類收集要求并嚴格操作流程。三是編制再生制冷劑標準,明確再生制冷劑純度等關鍵指標要求,引導行業應用不同品質再生制冷劑。
(三)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規范回收利用渠道
一是建立制冷劑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一方面探索貫穿制冷劑生產、運輸、倉儲、安裝、維修、回收和處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明確制冷劑制造商、產品生產商、消費者、制冷劑回收利用企業各利益相關方職責。另一方面構建制冷劑全生命周期電子追溯系統,推廣使用物聯網技術,建立“生產—銷售—回收”全過程電子臺賬,記錄制冷劑流向和回收量,實現制冷劑實時監控。二是推動專業回收利用企業建設。充分利用生態環境部消耗臭氧層物質信息管理系統,完善回收企業資質考核和定期備案;因地制宜加強回收站點建設,鼓勵商超賣場、電商平臺、廢舊設備回收拆解等企業與專業回收利用企業加強合作。三是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步規范回收市場,加大對非正規拆解企業的懲罰力度,消除非正規拆解的惡意競爭;提升公眾回收意識、鼓勵公眾使用正規回收渠道,推動基層機構與正規拆解回收企業合作,提升制冷劑回收率。四是推動汽車、冷庫、石化化工等細分領域制冷設備更新改造,開展制冷空調設備、冷鏈制冷設備、信息通信設施冷卻設備等制冷劑回收再利用示范項目。
(四)鼓勵多方面協同發力,推進回收利用市場建設
一是鼓勵行業協會、相關部門全面掌握回收企業制冷劑收集來源、收集量、再生技術、再生量、銷售渠道、銷售價格等信息,開展企業成本效益分析,識別制約產業發展的經濟因素。二是鼓勵利益相關方共同為高效回收利用提供支持,探索商業模式。鼓勵產品設備生產商采用模塊化設計,預留制冷劑回收接口,明確制冷劑信息標識;鼓勵建立區域性收集中轉站,要求分類收集回收制冷劑,降低制冷劑回收利用成本;鼓勵上游設備制造企業采用再生制冷劑,提高對再生制冷劑的市場需求。三是加強廢舊制冷設備精細化檢測和拆解技術研發應用,加強制冷劑無害化處理和再利用技術設備研發,提高制冷劑的回收率及再生品質,為制冷劑回收利用提供技術保障。
(郭欣,國家節能中心。韓曉紅,浙江大學。劉曉紅,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