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雙碳”目標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的發展策略[J].農村·農業·農民,2025(7):33-37.
中圖分類號:F326文獻標志碼:A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雙碳”目標已成為全球共識。中國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對各個行業的發展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作為連接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的重要紐帶,在保障生鮮農產品新鮮度、減少損耗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該行業由于需要維持低溫環境,能源消耗巨大,引發碳排放問題突出。在“雙碳”目標下,探索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綠色發展路徑,有助于加快推進傳統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轉型升級,促進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模式與新發展理念相契合「2」,進一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提升生鮮冷鏈物流企業運輸效率,對推動中國整體“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的發展現狀
(一)行業規模持續擴大
生鮮農產品作為基本需求產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升級,居民對蔬果肉類等生鮮農產品的需求顯著增加,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從中國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來看,2019年至2023年,全國人均居民消費生鮮農產品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肉類的消費最為顯著,人均消費從2019年的13.6千克增長到2023年的39.8千克。2024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增長至4700億元,環比增長率超過 15% ,生鮮農產品作為冷鏈物流的主要運輸品類,市場份額占比超過 80% 。
2019至2024年,中國冷鏈需求總量從2.4億噸增長到了3.65億噸。其中2019至2020年間,冷鏈物流增長速度最快,增長率為 16.67% 。2019年全年冷鏈物流總收入3391億元,2024年達到5361億元,是2019 年的1.58倍。從事冷鏈物流企業數量也呈現出穩步向前發展的趨勢,2024年中國冷鏈物流企業總量增長至2.7萬家。由此可見,冷鏈物流市場需求量大,增速快。
(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
一是冷庫建設加快。中冷聯盟《全國冷鏈物流企業分布圖》顯示,2022年,中國重點企業冷庫容量為5686噸,環比增長率為 8.9% ;2019—2022年近4年中國重點企業冷庫容量年平均增長218.4噸,年均增長率為 7.19% 。2024年冷庫項目資金投入474.14億元,新增庫容2491萬立方米,冷庫總量達到2.53億立方米。表明生鮮農產品冷鏈倉儲設施正在進一步完善。二是冷藏車保有量增加。冷藏車是實現生鮮農產品冷鏈運輸的關鍵設備。中關村綠色冷鏈物流產業聯盟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冷藏車保有量達到49.5萬輛,環比增長率為 14.58% ;2019—2024年,每年平均增長4.67萬輛,增長率為 21.76% 。其中新能源冷藏車繼續呈現強勁增長勢頭,2024全年累計銷售21368輛,同比大漲350.8% ,滲透率達 33.9% 。
(三)技術水平逐步提升
隨著生鮮農產品物流行業的發展,冷鏈物流技術也在不斷進行著突破。一是冷鏈物流制冷技術的進步。冷鏈物流頭部企業的冷庫(冰山集團、萬緯冷鏈)已經開始逐漸推廣全變溫技術等減碳節能技術,該技術可在冷庫中創造不同溫區的冷藏、冷凍空間,滿足不同種類生鮮農產品的存儲需求。順豐冷運、京東物流冷鏈等通過在冷藏車上安裝智能溫度傳感器,能夠將車廂內的溫度數據實時傳輸至監控中心,一旦溫度出現異常波動,系統會立即發出警報,工作人員可及時采取對應措施進行調整。并且這些新型制冷設備制冷效率更高、能耗更低,更加符合“雙碳”目標,而且也能大幅降低冷鏈物流的成本。二是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提高。大數據等智能技術與冷鏈行業相結合,通過對歷史訂單數據、交通路況信息的深度分析,智能規劃出最優配送方案,提高冷藏車輛裝載率,大幅減少冷藏車的運輸里程,降低能源消耗與碳排放。比如,菜鳥網絡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和地址分布,結合用戶所在地區實時交通狀況,為冷鏈配送車輛規劃出最合理的行駛路線,從而提高整體配送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區塊鏈技術因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點,用來分析冷鏈物流中的數據,實現生鮮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信息的可視化。例如,京東將區塊鏈技術用于生鮮運輸方面,消費者通過掃描生鮮產品的二維碼就可以查看該生鮮農產品的產地來源、種植方式、采摘時間、運輸過程中的溫度變化等信息,讓消費者吃得放心,增強了消費者對京東生鮮的信任。
二、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的發展困境
(一)能耗較高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全程需維持低溫環境,從農產品采摘后的預冷,到倉儲過程中的持續制冷,再到運輸配送途中冷藏設備的運行,每個環節都消耗大量能源。傳統的大型冷庫采用定頻制冷設備,無論庫內貨物存儲量、溫度需求如何變化,設備始終以恒定功率運行,造成大量能源浪費,進而產生更多碳排放。據《中國冷鏈物流發展報告》統計,冷鏈物流成本能耗較普通物流高出 40%~60% ,在眾多能耗源中,冷庫制冷系統能耗約占冷鏈倉儲總能耗的 70% 。大量的能源消耗直接導致了高額的碳排放,中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每年碳排放量超過5000萬噸,在物流領域碳排放占比較高,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點攻堅行業之一。
(二)綠色技術推廣較難
使用太陽能制冷、電動冷藏運輸車輛等綠色低碳技術,雖在理論上為冷鏈物流的碳減排提供了可行方案,但在現實推廣應用中難以普及。以電動冷藏車為例,其購置成本比傳統燃油冷藏車高出 30% 150% ,遠超節能收益,企業無論是對前期資金投人還是后期成本最低化考量,短期都不會用新能源冷藏車替代燃油冷藏車。并且新能源冷藏車的基礎建設尚不完善,尤其是在偏遠地區或農村,電車充電樁覆蓋率低,新能源冷藏車將會面臨無法及時充電,產生車輛續航焦慮,制約了配送范圍。同時,相比燃油車幾分鐘加油時間,電動冷藏車充電時間較長,運輸效率低,拉高了整體營運成本,因而環保型電動冷藏車購買意向乏力,在冷藏車市場占比不高。在倉儲方面,先進的節能冷庫設備和智能溫控系統雖然可以有效降低能耗,但動輒百萬元甚至更高的投資成本,讓多數中小型冷鏈物流企業望而卻步,嚴重阻礙了綠色技術在行業內的普及應用。
(三)標準監管體系不完善
目前,中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在綠色低碳領域缺乏統一、完善的標準和監管體系[3]。在標準制定方面,缺乏明確、權威的冷鏈物流碳排放核算標準,各企業對于碳排放量的計算方法不一,無法準確衡量碳減排成效。同時,綠色冷鏈設施設備認證標準尚未健全,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宣稱節能低碳的設備,但缺乏專業權威認證,企業難以辨別真偽優劣,不利于綠色設備的推廣使用。在監管層面,相關部門對冷鏈物流企業的碳排放監管力度明顯不足,缺乏合理有效的實時監測手段,難以準確掌握企業碳排放數據。而且,即便發現企業存在超標排放行為,相關部門也缺乏明確、嚴厲的處罰機制,導致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缺乏足夠動力和約束力,冷鏈運輸行業在綠色發展進程中呈現無序狀態。
(四)區域發展不平衡
中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受到區域經濟增長不均衡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差異[4]。根據《“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水平表現為東南部較強,西北部相對較弱。以內蒙古為例,內蒙古的牛羊肉產量占到了全國總產量的近三分之一,瓜果類綠色有機生鮮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生鮮農產品總產量約為1600多萬噸,均居全國首列??膳c此相對應的是相對滯后的冷鏈物流建設,冷藏存儲率僅為 30% ,冷鏈運輸率為 15% ,其薄弱的冷鏈物流輸出能力難以支撐龐大的農畜產品運輸[5]。此外,城鄉區域發展不均衡。雖然農村地區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不斷增長,但仍與市場需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與城市已經構建的“樞紐冷庫—區域分撥中心—社區微冷倉”三級冷鏈網絡不同,縣域及農村地區冷鏈設施不足。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全國832個脫貧縣中, 53% 的鄉鎮未配備專業冷庫, 78% 的農村缺乏預冷設施,超 60% 的生鮮農產品通過常溫貨車運輸。
(五)供應鏈協同減排不容易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涉及從農產品生產者、供應商、冷鏈物流企業到銷售商的多層級復雜供應鏈體系,在“雙碳”目標下,實現全過程供應鏈協同減排面臨較多挑戰。首先,農產品生產者主要關注農產品產量和市場價格,而忽略冷鏈物流環節的碳減排品質要求,缺乏主動采用綠色生產方式來配合下游企業實施碳減排的積極行動與關注。其次,冷鏈物流企業更關注自身利益,擔心采用綠色技術、優化物流過程會增加營運成本,在節能減排措施實行上較為保守。最后,銷售商更注重銷售利潤和客戶滿意度,對上游供應鏈的碳減排行動參與度不高,也未對“雙碳”目標做出相應貢獻。此外,供應鏈各環節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無法做到信息透明、數據流通、信息共享,因此全鏈條減排合力困難重重,嚴重制約冷鏈運輸行業整體碳減排目標的實現。
三、加快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冷鏈物流節點網絡布局
合理規劃冷鏈物流節點網絡是減少運輸里程、降低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關鍵。首先,應加大在生鮮農產品產地端建設冷鏈設施的投入。山東壽光是生鮮蔬菜中國主產區,當地政府十分重視農產品產業發展,與企業合作建設了多個大型生鮮蔬菜產地倉和預冷中心。蔬菜采摘后,能在1小時內完成預冷,直接裝車發往全國各地。這種將蔬菜實時冷藏的措施不僅減少了蔬菜在常溫下的損耗,還避免了多次轉運帶來的資源浪費。通過蔬菜即時保鮮模式,壽光蔬菜在運輸途中的損耗率降低了 10%~15% ,運輸能耗減少了約 20% 。在銷地端,應根據城市人口分布、居民消費需求以及各省份的交通樞紐位置,科學布局冷鏈配送中心。以上海為例,按照上述條件經過數據分析并整合周邊城市如蘇州、無錫等地的配送需求,建立了多個區域分撥中心。采用共同配送模式后,物流車輛裝載率從 50% 提升至 70% 以上,車輛空駛里程減少了 30% ,大大降低了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
(二)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應用與創新
在倉儲環節,應積極推廣高效節能的冷庫制冷技術。如黑龍江富賽寶冷鏈物流園的“冷熱聯供”智慧化園區建設,基于哈爾濱地理位置優勢,將二氧化碳制冷技術與智能控溫系統相結合,使全球變暖潛能值(GWP)降低至1,接近零碳目標。并且該物流園也配備了數字技術開發園區3D虛擬模型,模擬不同工況下的能耗分布,針對不同情況優化運行策略,使能效提升和管理升級。在新疆地區,依托當地特有的光照資源優勢,部分冷庫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板。這些光伏發電不僅滿足了冷庫白天 40%-50% 的用電需求,還能將多余電量儲存起來供夜晚使用,降低冷庫對傳統電網的依賴程度,減少了碳排放量。
為降低投資成本,政府可以通過加大對新能源冷藏車的購車補貼、減免購置稅、加速折舊等優惠扶持政策,鼓勵冷鏈企業購買電動冷藏運輸車輛。以深圳為例,新能源冷藏車寬松的購買政策促使當地多家冷鏈物流企業積極響應,紛紛購置電動冷藏車,增加冷藏車在企業物流運輸中的比例。相關部門在城市配送中心周邊建設充電樁與換電站,減少因充電樁不足而產生的續航焦慮。此外,物流運輸企業還可以嘗試使用氫燃料電池冷藏車,實現“氫能 + 智慧運營”的運輸模式。如北京百利威倉儲在冷鏈運輸線路上使用氫燃料冷藏車,實現了運輸過程中的零排放、高效率與低成本,為行業綠色化轉型提供了可供復制的解決方案。
(三)構建完善的行業標準與監管體系
應盡快制定統一、權威的冷鏈物流碳排放核算標準,明確各環節的碳排放計算方法與核算范圍。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可以聯合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和科研機構形成“政策框架 + 行業標準 + 技術指引”的多層次體系,制定一套適用于國內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的碳排放核算指南,企業根據該指南能夠準確核算自身碳減排的成效。建立綠色冷鏈設施設備認證標準,由專業機構對冷鏈中的設施設備進行節能低碳的認證,并由相關部門頒發證書和標識。像福田智藍品牌的冷藏運輸車輛,因其高效節能特性經過專業機構認證后,大幅提升市場占有率。在監管方面,有關部門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技術應用等,對冷鏈物流碳排放搭建實時監測平臺[6]。如北京市交通委與環保部門聯合多部門搭建的碳排放監測平臺,能有效地對市內冷鏈物流企業碳排放數據進行精準檢測與分析,對于超標排放的企業實施嚴厲的處罰措施。
(四)建立區域協同共享機制
基于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城市端高需求、農村端低設施”的割裂現狀,一是在農產品主產區與城市群消費端之間,搭建產地直連社區的城鄉冷鏈直通車,如北京與河北共建“環首都1小時冷鏈圈”,在河北建設區域共享冷鏈,北京社區通過電動冷藏車補貨,實現葉菜類農產品“當日采摘、當日配送”,形成“城市消費升級 + 農村產業增值”的雙贏。二是建立跨區域碳足跡追蹤系統。超市賦予綠色生產的蔬菜“低碳標簽”,定價時給予一定比例的產品溢價,并將溢價按比例以碳積分的方式返還給農戶,激勵農戶低碳生產;消費者則可通過掃碼看到農產品從種植到配送的全鏈條碳數據,購買低碳產品可獲得“碳減排積分”,該積分可兌換公共交通優惠券或綠色低碳產品優惠券,形成城鄉居民共同參與的碳減排閉環。
(五)強化供應鏈協同
對物流結構進行調整,構建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供應鏈協同機制。以供應鏈核心環節為主導,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加強生產者、供應商、冷鏈物流企業與銷售商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實現更大效率的碳減排。例如,在贛南臍橙產地,果農采用精準施肥、高效灌溉的綠色生產方式,在種植環節減少碳排放。同時,生產者也與下游冷鏈物流運輸企業緊密配合,對采摘后的臍橙及時進行分揀、包裝與預冷。冷鏈物流運輸企業也會結合銷售商的訂單需求優化物流運輸方案,使用多溫層運輸等方式來提高運輸效率。盒馬鮮生為供應鏈核心環節,通過銷售大數據分析精準預測臍橙銷量,在簽訂長期合約的基礎上提前與供應商和物流運輸企業溝通,確定供貨的價格、數量和品質,再由供應商負責對果農綠色種植的指導和監管,推動了生鮮物流供應鏈向“精準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
參考文獻:
[1]宋丹,支援.冷鏈物流對中國生鮮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1,43(9):10-12.
[2]張文林.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布局優化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河北企業,2025(2):30-33.
[3]趙雨涵.農產品企業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物流科技,2023,46(6):131-134.
[4]師路路,楊琳,李輝.河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研究[J].中國儲運,2020(3):139-140.
[5]張捷,趙秀清.內蒙古冷鏈物流發展研究[J].北方經濟,2020(6):47-50.
[6]田華文.“雙碳”目標下數字經濟賦能綠色低碳發展論析[J].中州學刊,2023(9):30-39.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cold chain logistics industry for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under the targets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NIUYali1,LIYifei2,LUTengjil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473O61, 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Zhengzhou 45oO46,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core businesses of cold chain logistics,cold chain logistics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plays a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 China. At present,the industry's scale continues to expand,its infrastructure is constantly improving,and its technological level is gradually advancing.However,under the goal of“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its stil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high energy consumption,dificulties inpromoting green technologies,an incomplete standard and regulatory system,and im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To addressthese issues,it is essential to optimize the layout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nodes,accelerate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green and low-carbon technologies,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industry standard and regulatory system,and strengthen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These measures will collctively promot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cold chain logistics industry for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cold chain logistics;the goals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責任編輯: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