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要充分發揮作用,需要全體干部職工勸力同心、團結奮斗。從個人層面而言,必須切實增強榮譽感,凝聚再立新功、再創佳績的原動力。對企業來說,將各種榮譽制度構成的榮譽體系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促其在培育員工共同信念、凝聚人心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下簡稱:研究所)黨委將國有企業榮譽體系建設作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方面,秉持傳承航天基因的文化要求和遵循市場規律的管理邏輯,以“五原則五強化”為牽引,把榮譽體系打造成為推動企業戰略落地、激發組織活力的有效載體,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以雙維驅動原則,強化政治引領與價值創造導向
國有企業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榮譽體系作為績效管理、職務體系等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的補充,對企業發揮激勵和引導作用,推動職工和企業共成長有著重要意義。
堅持問題導向,用好“傳家寶”。研究所黨委充分使用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深挖傳統榮譽表彰評選工作與新時代員工成長需求等各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發放覆蓋全部門的調查問卷、組織7次專項座談會、開展3家標桿企業及2家科研院所對標學習后,系統梳理出現階段榮譽體系存在的“核心問題清單”,即:評選標準規范性不足、榮譽項目覆蓋不全、激勵效果持續性不夠。
強化制度保障,打好“基本功”。面對“核心問題清單”,研究所黨委制定并發布了《榮譽體系建設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對榮譽體系包含的業務內容和具體名詞術語進行規范解釋,明確了榮譽評選涉及的組織體系及具體職責內容,統一了榮譽評選的業務活動方法、管理要求、執行標準,以“全鏈條、立體化”的制度體系,打好榮譽體系建設“基本功”。
突出價值引領,用好“指揮棒”。面對現有榮譽表彰無法完全發揮激勵作用和價值導向作用的問題,研究所黨委要求各業務部門在設立具體榮譽項目時,充分考慮其與戰略目標、上級或外部榮譽的雙重銜接,突出榮譽的價值導向功能,使其在員工成長過程中能夠產生價值追求作用,形成“表彰一個、帶動一片”的輻射效應。
以動態適配原則,強化戰略格局與業務特性導向
國有企業榮譽體系建設是企業戰略目標與業務創新的落地載體之一,研究所以增加戰略決策的靈活性為原則,促使激勵作用在企業戰略和業務層面發揮最大功效。
戰略解碼,構建“兩橫三縱”大格局。結合“戰略一業務一榮譽”三級穿透機制,研究所黨委將榮譽體系框架與五年規劃、改革目標等戰略充分結合,通過設置對應的榮譽表彰項目,形成“兩橫三縱”的榮譽體系大格局。根據頒發主體,將榮譽縱向劃分為集團級、院級、所級三個層級;根據榮譽類別不同,將榮譽橫向劃分為綜合類和專項類,其中綜合類包含2項終身成就和2項年度榮譽,專項類包含11個專業領域的專項榮譽,形成了145類覆蓋集體、團隊、個人的榮譽體系。
動態適配,打造激發活力的榮譽。研究所黨委以“戰略需求-榮譽供給”的動態適配機制,平衡貫穿戰略、經營、組織三個維度。例如:在綜合類榮譽中增設功勛獎這一所級最高榮譽,以五年規劃收官為評選觸發點,用于獎勵前一階段在科研生產、經營開發和改革發展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團隊和人員,使榮譽體系能夠正向指明企業戰略發展與在業務突破局面對員工的需求。
以一體協同原則,強化程序規范與儲備人才導向
榮譽對于員工的內在動能激發成效,與這個榮譽的含金量和員工為獲得榮譽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有關。研究所從宏觀層面聚焦實現榮譽激勵的生態協同,進一步優化相關布局。
構建制衡式評選架構。研究所構建了榮譽評選機制,通過權力制衡實現科學評審。研究所黨委系統行使戰略規劃權,統籌制定榮譽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每類獎項的設置周期、晉升路徑及退出機制,便于獎項層層對應支撐和識別;監督部門掌握資格審查權,構建包含廉潔從業、安全合規等八個方面的合規審核體系,業務歸口部門在資格審核過程中擁有一票否決權,專家委員會專司專業評審權,使評選更有“分量”。
涵養規范化評選生態。針對榮譽類型差異化特征,研究所構建“雙軌并行”管理模式。結合具體類別,在綜合類榮譽由人資、黨建和工會部門統籌管理、專業類榮譽由業務歸口管理部門管理,形成了“歸口管理 + 專業否決”的評選模式,如:研究所增設了所級“勞模”榮譽,制定了專業的評審細則,在向上申報和對外申報勞模類榮譽時,可從所級獲獎者中進行擇優推薦。同時,建立榮譽追溯機制,對已獲獎項實施動態跟蹤,切實維護榮譽“純度”,有利于形成多類專業人才的儲備。
以系統耦合原則,強化數字賦能與合規監管導向
作為新時代提升企業治理效能的關鍵舉措,研究所將數字賦能與合規監管手段有機融合于榮譽體系建設工作中,既能夠契合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戰略的需要,又能夠提升榮譽評選的公正性。
構建貫穿式數字流程。研究所依托自身信息化平臺,開展榮譽表彰全流程的流程地圖建立、建模、要素融合等工作,分別上線了榮譽申報、榮譽評審和負面清單錄入三個流程,實現負面清單管理、獎項申報與獎項評審的一體化管理。在負面清單管理端,擁有一票否決權的資格審核部門主要負責人通過負面清單錄入流程,能夠在確保數據合規的情況下實現跨部門的信息融合,破解信息孤島導致的評選失真問題。在申報端采取智能導航設計,員工申報人通過一個獎項申報流程的具體選擇,便可一鍵完成三十余個內置模板的自動匹配,實現“一鍵式\"申報。同時,榮譽評選歸口部門也可發起評審流程,直接抓取全部申報人員信息。
實現透明化評審閉環。研究所通過重構“全線上、無接觸”的評審流程,在流程設計上實施三個100% 標準: 100% 線上申報消除人為干預、 100% 交叉驗證保證信息準確、 100% 流程留痕強化責任追溯。申報人通過流程中的內置模板,可迅速完成格式校驗、邏輯校驗和合規校驗;評審專家隨機分配、審閱原始評審材料,僅從專業維度進行打分,避免情感及傾向性打分;歸口管理部門通過數字化流程實時管控評審進度、公示評審結果。自該流程投入使用以來,材料錯漏率下降近九成、評審周期壓縮近三成。
以有機融合原則,強化文化傳承與多重激勵導向
榮譽體系是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企業文化的延伸和深化。研究所在榮譽體系建設的保障、激勵、宣傳和選樹培育等方面,將企業文化滲透到員工的思想意識中,形成“文化 + 思想”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榮譽引導和激勵作用。
構建浸潤式激勵生態。在榮譽的后續管理上,研究所通過立體化激勵網絡,將榮譽價值融入組織肌理。在傳播維度,將榮譽授獎人員納入“榜樣人才庫”,結合人物特點開展專題策劃,報送多個主流媒體平臺開展宣傳,增強榮譽獲得感激勵效應。在展示維度,以多部門聯動開展宣傳工作,以“微陣地”建設、事跡宣講會、榮耀時刻參觀等活動為載體,塑造員工可追可及目標,增強典型帶動激勵效應。
打造長效化傳承機制。構建“制度 + 文化”雙輪驅動的文化榮譽保險制度,在制度層面,建立榮譽檔案管理制度,將榮譽檔案與個人信息主頁關聯,設置個人榮譽展示專欄,增強以可視化手段強化顯性激勵效應。在傳承維度,設計制作推出年度榮譽徽章,在年度工作會等重要場合對獲得年度綜合榮譽的人員和團隊進行頒發表彰,以儀式感強化隱性激勵效應。
研究所通過構建精神激勵與價值創造的雙向通道,讓榮譽體系促成個人價值追求與組織戰略目標的深度耦聯,為全員干事創業注入強勁動能。使“敢為、敢闖、敢干”的干事情懷轉化為可量化、可感知、可傳承的組織記憶,為中國特色現代化企業制度注入了新的奮斗哲學。 (責任編輯:任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