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7-0065-04
習近平經濟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在賡續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中國國情及其發展實踐、批判性借鑒國外經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礎上所形成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經濟思想史是經濟學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具有理論性強、知識面廣、歷史跨度長、學習難度大等特點。同時,當前的經濟思想史教材多以介紹西方經濟思想為主,未能全面呈現經濟思想的全景,因此經濟思想史課程所具有的獨特的價值塑造功能未能被充分挖掘。本文以經濟思想史課程為例,以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為抓手,探討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方式等課堂教學要素的優化路徑,探索提升經濟思想史課程育人效果的對策,對于深入推進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助力經濟思想史乃至其他課程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育人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的內涵與邏輯分析
(一)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的內涵及其關系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入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其運動規律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所謂“進教材”就是把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最新實踐成果融入教材之中,實現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的轉變;“進課堂”就是將習近平經濟思想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使課堂更具時代感,體現鮮活的時代特征;“進頭腦”就是讓學生真正理解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并用以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達到知行合一?!斑M課堂”“進教材”“進頭腦”三者密切相連、相輔相成。其中,“進教材”是“三進”的前提條件;“進課堂”是“三進”得以實施的重要渠道;“進頭腦”是“三進\"的最終目標,是從政治性與學術性相統一的高度,引導學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體系轉化為價值體系的重要途徑。
(二)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的內在邏輯
經濟思想史是一門研究經濟思想產生和演化的科學,是經濟學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經濟思想史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系統掌握各流派經濟思想的基本發展脈絡,理解各派代表經濟學家的貢獻及其教訓,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之間的發展和傳承關系,充分認識其本質區別,進而幫助學生正確、客觀地認識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現代西方經濟學之間的關系。
但是,當前課程教材雖然名為《經濟思想史》,但更多的是介紹西方學者的經濟思想。盡管不同性質的國家市場機制的具體運行存在共性,但是西方經濟思想主要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符合資本主義制度,有利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國家經濟秩序和宣傳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目前,尚缺乏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比較視角的《經濟思想史》教材,現有教材內容更是缺乏基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基礎形成的代表無產階級、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融入,導致未能全面呈現經濟思想的全景,該課程所具有的獨特的價值塑造功能未能充分挖掘,制約了其育人效能。
習近平經濟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經濟建設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思想,是在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中形成的具有鮮明時代性、原創性的理論體系,是“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重要理論成果,是新時代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2。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可以彌補經濟思想史教材主要側重西方經濟思想的不足,同時在中西經濟思想的比較、批判中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立場、觀點、方法的理解,為認清西方經濟學的性質與功能以及處理好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關系提供新的重要指引。
二、推進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的實踐探索
(一)推進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的目標
1.啟迪思想
基于應用型辦學定位和專業人才培養要求,使學生在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框架和分析邏輯的基礎上,強化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歷史思維、戰略思維的訓練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塑造。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啟迪和道德熏陶,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2.堅定“四個自信”
通過習近平經濟思想和西方經濟思想的比較以及中國案例剖析,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制度的歷史性變革和國家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勢,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自豪感。
3.深譜國情世情
使學生了解全球經濟發展現狀,知悉國家經濟發展規劃、戰略和政策,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勢,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做好職業規劃,努力成為新思想的堅定信仰者、踐行者、繼承者和發揚者。
4.踐行社會責任
通過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研學、獨立思考、社會實踐能力,將習近平經濟思想注入頭腦、深人心靈、融人行動,以多元化渠道感受社會、服務社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推進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的具體做法
1.加強教師隊伍
組建經濟思想史教學團隊,同時結合本課程流派較多、章節相對比較獨立的特點,分章節、分模塊地給團隊教師分配任務。收集相關資料,加強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學理化研究、體系化凝練、學術化闡釋,形成系統化、結構化的資源庫。團隊教師實行集中統一備課,開展教學研討,增強對專業知識和典型案例的闡釋力,提高主講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授課技巧,深入探索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的切入點,將價值引領潛移默化地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做到不生搬硬套、不走形式主義。
2.融合教學內容
將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核心內容、思維方法、價值理念、思想體系貫穿于原有課程內容之中,實現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創新理論成果向教材體系的轉化。同時,引用國內最新經濟數據和實際案例,以說明抽象的經濟學理論,提升學生對現實經濟運行和經濟政策的分析與思考能力,讓學生了解中國改革的歷程是如何破冰的,體會改革中的艱辛,理解中國改革路徑與發展模式的邏輯與價值,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將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德育、才育目標具體化,彰顯課程育人功能。
3.改革教學方法
采取“講理論、說故事、釋案例\"的方式推進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所謂\"講理論\"就是從基本理論出發,創新授課內容、教學方法,講透、講深課程理論知識點;“說故事\"就是扎根中國大地,講好“本土\"故事,通過“小故事\"講\"大道理”,引導學生關注熱點,把握難點,解除疑點;“釋案例\"就是立足本土案例,搜集媒體發布的社論資料,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在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過程中深化學生認知。同時,注重時間序列的縱向比較以及結構構成的橫向比較,實現對經濟思想不同內容的借鑒吸收或批判。
4.拓展評價方式
根據課程屬性,摒棄單一的考核評價方式,以“教、學、考”互動模式把考核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實現“過程性評價 + 結果性評價”的融合。從評價內容來看,主要包括課堂表現、小組匯報、點評質量、提交的論文或者調研報告質量和教學平臺資源學習情況以及期末閉卷考試情況。多維化的評價內容既能考核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搭便車\"行為;從評價主體來看,主要包括主講教師評價、組間和組內互評以及學生自評等,多元評價主體參與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綜合成績的相對公平和客觀性,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學生學習效果。
三、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的成效分析
(一)以“三個聯動”實現了“四個創新”
上述習近平經濟思想在經濟思想史課程的“三進”實踐,實現了“三個聯動”。一是課內與課外聯動。經濟思想史課程知識點“多”,面面俱到地講授所有知識的難度較大。為此,在教學設計中,依據知識的難易程度,將學習任務劃分為課內和課外兩個環節來完成。學生將能自行理解的知識在課前解決,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地位,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將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共性的問題通過課內教師講授或學生主導的討論解決。在教學過程中,分小組和專題進行討論匯報。課前,學生圍繞匯報主題進行充分準備,課堂匯報后,由授課教師、組內成員和其他小組成員進行提問,再就匯報內容進行充分研討,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二是線上與線下聯動。引導學生利用各類網絡教學平臺、慕課平臺以及QQ、微信平臺在線上完成預習與自學,初步學習該章節內容并了解自身薄弱點,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能力,強化線下課堂學習效果。同時,在線下課堂授課過程中,充分利用線上資源的豐富性和多元化,將線上資源和傳統課堂結合起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升課堂吸引力。三是教師與學生聯動。轉變以“教材、課堂、教師”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更加注重采用案例、研討式教學方法開展教學,組織學生圍繞“如何運用經濟學理論和創新思維來分析并解決中國現實經濟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和頭腦風暴,消化、鞏固所學知識,這不僅提升了學生課堂參與度,還使教師教學能力得到了極大鍛煉和提升。
以上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教師與學生的協同聯動,實現了四個方面的創新。一是育人理念創新。課程以立德樹人、服務需求為主線,改變了過去傳統課堂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形式,樹立“把握理論前沿、扎根中國實踐、堅持應用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著力培養扎根中國大地,能夠運用前沿經濟學理論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高水平應用型經濟學人才。二是育人模式創新。課程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結合經濟學教學特點與中國情境,在保證學生培養方向的準確性和創新內容的實用性的基礎上,構建了經典理論一前沿思想一中國實踐“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三是育人制度創新。通過組織骨干教師參與高質量研修項目、推進教學督導的組織建設和創新制度建設、建立人才階梯式成長支持體系等全面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創新能力,建立全方位的師資培養長效機制。四是育人環境創新。打破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等界限,實現了更廣闊的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和數字空間等育人“軟環境”與“硬環境”的深度融合,創建了開放友好、多元互動、智能高效的育人新場景。
(二)以“六個轉變”解決了“一個脫節、兩個單一、三個融合不足”
當前,經濟思想史課程教學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一個脫節”的問題。受傳統培養方式的影響,課程教學重視經濟思想理論知識的傳授,輕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重視西方經濟思想的講授,輕馬克思主義及其結合中國實踐形成的系統學說的講授,與經濟學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脫節。二是“兩個單一\"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教學模式、方法、手段單一。教學過程中,傳統的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仍然占據主導,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授課工具多是“黑板 + 粉筆 + 幻燈片”,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不足,不能啟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2)師資隊伍學源結構、質量提升渠道單一?,F有授課教師的專業和研究方向多以應用經濟學為主;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提升主要是以自修為主,缺乏系統、有組織的培訓提升。三是“三個融合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國外經濟思想與中國經濟現實融合不足。當前,經濟思想史課程多以介紹西方經濟思想為主,這些思想通常是基于西方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制度而形成的,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中國經濟建設實踐形成的系統化經濟思想在經濟思想史中的地位需要強化。(2)課程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融合不足。囿于課時安排制約以及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足,課程思政建設的思想認識和實踐自覺有待提升。(3)經典經濟理論與時代經濟前沿融合不足。課程更加側重理論的講授,缺乏經典經濟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結合,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闡釋教學內容、探索經典理論與前沿熱點深度融合模式的積極性有待提升。
推進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實踐,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或解決上述不足。其機理為:推進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實踐有助于促進經濟思想史課程實現如下“六個轉變”。一是實現從以西方為主的經濟思想史教材體系向融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故事、本土實踐的教學內容的轉變;二是實現從重專業理論、輕課程思政的培養體系向知識傳授、國情教育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的培養體系轉變;三是實現從單純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研討、社會實踐、線上線下互動的多元化課程學習方式轉變;四是實現從學源結構和提升渠道單一的教師隊伍向多維開源、柔性共建的多元化師資團隊轉變;五是實現從西方經典理論與中國實踐經驗相脫節的教學模式向貫通中西、寓理于事、歷史與現實融合并進的教學模式轉變;六是實現從不能聚焦中國真問題、回應真需求的培養模式向扎根本土實踐、服務現實需求、熟知中國故事的培養模式轉變。
四、推進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材的思政內容有效融入不足
當前,使用的教材存在偏重西方經濟學、忽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內容更新遲緩未能與時俱進的不良現象,這就導致習近平經濟思想在經濟思想史教材中嚴重缺位,即使有以課程思政的形式融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部分內容,但更多的是停留在簡單植入層面,呈現植入的碎片化、膚淺化、牽強化等特征,植入渠道多停留在傳統灌輸方式上,做不到專業內容和思政內容“轉場自然”,導致習近平經濟思想進課堂、進頭腦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能力不強
一是教學過程中多照搬教材編寫的邏輯和教材內容進行授課,未能根據時代發展和學生特點更新和轉化教學內容,使之更加貼近實際,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二是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學理性和理論知識的講授,實踐教學所占比重較低,利用社會大課堂、網絡云課堂等校內外課堂創新開展社會實踐的渠道不夠豐富。三是在教學過程中講授方法缺少針對性、吸引力,導致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較弱。
(三)教學體系向價值體系轉化的效果不佳
囿于課時安排所限和評價機制的弊端,本課程更加側重經典理論知識的傳授,淡化價值觀的塑造和內化。一方面,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落實不深入,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仍占主導,適應學生特點、貼近學生需求、能夠深人引發學生共鳴的教學方式的應用性不足,未能有效引導學生將習近平經濟思想內化于心4。同時,由于社會實踐課程占比較低,未能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化解學生困惑和聯系社會現實結合起來,導致引導學生將習近平經濟思想外化于行的應用性實踐活動開展不足。
五、推進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的路徑優化與對策
(一)以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為抓手,推進教學內容重構
一是系統化凝練習近平經濟思想并融人教材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邏輯及框架體系,同時立足古今貫通、中外比較的視角,將習近平經濟思想置于全球視野下進行考察,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習近平經濟思想在世界經濟思想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和現代價值。二是將蘊含中國元素、貼近當下熱點的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融入課堂,教會學生從經濟學視角分析當下中國經濟發展變化,并在這一過程中將價值觀培育和塑造“浸潤式\"地融人課程教學,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三是在保持經濟思想史的學理性基礎上,增加一些鏈接、資料、案例、數據、圖表等,增強內容的可讀性和吸引力。
(二)以古為今用為基調,推進教學模式重塑
一是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等模式,增加課堂趣味性、互動性、參與性,使學生主動學習,引發思考,強化基本理論的理解與應用。二是探索開展“專題式、項目制、案例化\"的研討式、混合式教學,通過學生進講臺、進課題、進社會提升習近平經濟思想“三進\"效果,構建“雙向三進\"機制,鍛煉學生的高階思維。三是構建以線上學習、課堂互動、小組展示、期末考試為主,以競賽作品、調研報告、咨政建議為輔的多維度、全過程學業評價方式,形成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立體化、評價方式多維化的可操作、可復制和廣泛輻射的應用導向型教學評價模式。
(三)以“互聯網
為支撐,推進教學手段重混
適應數字化發展趨勢,依靠數字技術混合采用傳統與新興教學方式,促進教學手段全面升級。一是借助MOOC、SPOC、超星學習通、雨課堂、騰訊課堂等線上教學平臺開發在線課程作為線下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強化課堂中師生的互動和研討。二是積極采用對分課堂、BOPPPS、PBL、翻轉課堂、研討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三是充分賦予學生權利,讓學生主動、充分地參與學習,激發自我意識,激勵學生承擔學習責任,推動教學從“講得好”向“學得好\"轉變。
(四)以“外引內培”為保障,推進教師隊伍重組
圍繞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定要求,通過“外引內培\"組織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組建復合型教師團隊,為人才培養提供匹配度高的混編制、交叉式師資隊伍,推動教師從原來的“一師一門課\"向“多師一門課\"轉變。大力提高主講教師的教研水平、案例開發能力、理論應用于實踐和跟蹤把握經濟前沿的能力,及時更新教學資源,保持案例的鮮活性和時代感,打造高水平樣板課程。
參考文獻:
[1]吳易風.全面認識西方經濟學的幾個問題[].政治經濟學評論,2010(1).
[2]韓英,余斌.以習近平經濟思想引領高校經濟學教育高質量發展[].中國大學教學,2023(8)
[3]蔡萬煥.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及其對唯物史觀的發展[].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7).
[4]王易.把握思政課課程教材體系構建的根本遵循[N].光明日報,2024-06-10(5).
[責任編輯 劉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