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寫生;以形寫神;創新;時代精神【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2.024【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2-0083-03
寫生在重彩人物畫創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能夠鍛煉畫家的觀察能力和造型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加強畫家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積累,提升畫家對現實人物的創造性把握,由此增強繪畫形象的藝術感染力,形成作品的獨特風格。寫生的傳統在中國繪畫里早已有之。中國古代人物畫寫生是對客觀對象的“意象”觀察和提煉,不是眼睛看到后直接畫出來,而是要經過藝術家的提純、心造來轉化為心象境界,將客觀升華到一個新高度。
一、寫生是中國人物畫“以形寫神”的基礎積累
中國人物畫的發展離不開寫生的訓練和積累。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是中國人物畫創作重要的審美思想和藝術追求,歷代畫家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不斷探索形與神的關系,通過刻畫人物形象來表現其精神內涵。內在的精神本質存在于客體形象之中,神應以形為依據,傳神的基礎是寫形,形具而神生,所以中國人物畫貴在造型,造型要準確而深刻,這是創作能夠成功的前提。造型問題是人物畫的關鍵,唯有通過深入生活面對現實對象進行人物寫生才能得以解決。只有堅持到現實生活中去,對社會活動中的真人進行觀察和研究,理解發現“人”這個復雜形象的體態結構,搜尋捕捉人不同的精神氣質和個性神態,通過大量寫生訓練來提高造型能力、增強寫實功力。寫生其實是一個思考和轉化的過程,它不斷深化對人的認識,不僅僅是外在形象形體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對人精神和情感上的感知和體會,形式結合內容并將形與神做到統一,這是“以形寫神”法則的重要基礎,也是畫家最寶貴的創作積累。
在中國繪畫歷史中,人物畫寫實造型觀念是逐漸發展而形成的。戰國時的帛畫《人物龍鳳圖》和《人物御龍圖》是我國已知最早的獨幅人物畫,人物形象呈側面造型,人體比例把握準確,通過有代表性的服飾和動態來體現人物肅穆莊嚴的神情,畫意靜謐悠遠。在《人物龍鳳圖》中,女子面容清秀,寬袖長裙,是典型的“小腰秀頸、若鮮卑只”的楚地細腰美女。《人物御龍圖》里駕馭巨龍的男子、龍鶴魚都栩栩如生,神態十分生動。這兩幅人物畫在形象刻畫上雖然帶有遠古繪畫的簡略、樸拙的特點,但依然能夠感受到作者在努力觀察生活、學習自然的態度,只不過由于當時的繪畫技法還不成熟,所以制作不夠精致罷了。根據這些特點分析可以把先秦畫家在創作前的形象準備理解為寫生性的一個過程。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解放,宗教畫盛行,專業畫家促成人物畫由略而精,逐步走向成熟。東晉顧愷之在總結前人藝術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以形寫神”的論點,強調形與神的和諧與統一,實現形神兼備,對形自此有了明確的要求。唐代人物畫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時期,從重彩人物畫和敦煌造像來看,造型準確,形象寫實,人物動態和人體解剖都有深入的研究,足以體現出藝術家們對現實人物對象的洞察力和表現力。所以在唐代,人物畫經常參與到政治事件中,承擔政治紀實的功能。
宋代以后,雖然人物畫開始趨于衰落,但是依然有表現市井生活的人物風俗畫,比如《清明上河圖》生動記錄了北宋人民的生活面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作者若不是長期堅持體察和觀察當時人民的生活場景,以大量寫生和搜集素材作為基礎積累,又怎能進行如此創作呢。
明清時期,人物畫脫離生活,創作乏力,畫家不重視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寫生,一味臨摹傳統,沒有時代特征。
近現代人物畫家則是堅持對人寫生,認為藝術的“真”是具體的,并提出國畫人物寫生的目的,在于理解形象的結構,不為表面的光影所影響,而要刻畫其精神實質,這正是對中國人物畫“以形寫神”藝術思想的體現和傳承。
二、重彩人物畫創作中寫生的意義
寫生對重彩人物畫創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重彩人物畫是中國人物畫的一種表現形式,以“傳神”觀作為創作的造型標準,通過造型形象來全力表達人物的神情和氣度,將外在氣質與內心品格合而為一,不僅反映著不同人物的個體面貌,而且深刻體現出不同時代的精神特征和社會整體風貌。可以看到,重彩人物畫創作離不開人物對象的造型表現與精神特質,這就需要畫家關注當下的生活和人文背景,通過實地考察直面人物進行大量的寫生練習,積累創作素材,練就扎實的基本功,完成自然形態向藝術作品的轉化。
寫生與創作相互依存,寫生能讓藝術家從生活實踐中汲取營養,把觀察到的客觀人物進行梳理概括,提煉成藝術語言符號,結合自我的思想情感、審美觀念,達到與自然之象融化、“心中有丘壑”之境。
寫生在中國繪畫史上古已有之,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就有畫家直接面對客觀人物作畫的方式。在古代,人物畫寫生被稱為“寫照”“傳神”“寫真”,主要有兩種方式:直接對人寫生和憑記憶背畫,后者是古代人物畫家常用的寫生方法。
“以形寫神”“遷想妙得”是中國人物畫寫生與創作的基本法則,畫家對生活中的人物進行深刻描繪,表現出對象的形神特征,經過反復推敲與升華最終完成藝術創作。寫生是訓練繪畫造型能力和積累創作資源的方法,重彩人物畫創作中始終貫穿著寫生的傳統,寫生本身就是一種創作手法。在中國人物畫的發展歷程中,古人傳統的寫生傾向于憑記憶背畫,也稱為“背擬”,就是觀察對象、理解對象后憑記憶作畫,畫家對寫生對象的理解尤為重要,強調寫心、寫意、傳神,特別看重人內在精神的表現。例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畫中利用人物的肢體動作、眼神、表情等細節描寫,來傳達情感與心理狀態,體現了當時極高的人物畫創作水準,同時也足以看出藝術家寫生水平之高。
在中國歷史上很長的時間里,重彩人物畫也擔負著記載歷史事件、人物事跡的功能,比如唐代《步輦圖》、五代《韓熙載夜宴圖》等。《步輦圖》中人物衣著紋飾等細節,反映出唐代宮廷的風格特色、漢族與吐蕃地區不同的服飾文化特點,從表情和動作的刻畫上,能讓人感受到畫面人物在當時外交場合中的心理狀態。作者通過觀察人物的形神特點,以及了解他們的生活背景,將寫生轉化為藝術創作,很好地呈現了這場重大的外交歷史事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繪制了南唐大臣韓熙載家夜宴的場景,包括聽樂、觀舞、休息、清吹、送別五個部分。當時畫家受南唐后主李煜的委派到當朝重臣韓熙載府上,觀察其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過后憑借記憶與想象力將夜宴場景復原寫真,得而創作出這幅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畫中的人物形態各異,通過細膩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展現出不同人物在夜宴中的不同狀態和心理活動,既有韓熙載的沉穩,又有賓客的歡快,每個人物都被賦予了獨特的個性。《韓熙載夜宴圖》既是一幅藝術作品,又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文獻,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在中國重彩人物畫的發展史上,寫生的作用也體現在風俗人物畫的藝術創作中。如《虢國夫人游春圖》塑造了唐朝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游的場景。畫面人物栩栩如生,馬兒漫步前行,顯示出從容悠然的春日出游氣氛。作者張萱是宮廷畫家,有機會親眼看見虢國夫人一行人出游的景象,他通過觀察與體會,將寫生與創作融合,成功地刻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畫面上洋溢著雍容、自信的盛唐風貌。再如宋代蘇漢臣的《貨郎圖》和《嬰戲圖》都體現了畫家深入百姓日常生活進行寫生積累、搜集素材、獲取靈感的創作手法及其重要價值。
三、以寫生實踐為途徑,增強重彩人物畫的創造力
(一)寫生能力是重彩人物畫進行創新的必要條件
中國畫的學習往往先從臨摹古人和先輩的優秀作品開始,重彩人物畫也是如此,通過臨摹掌握基本的繪畫技巧和形式語言,由此傳承中國畫程式化、規范化的特質。臨摹古人是學習繪畫的重要方法,但是一味地臨古也要防止陷入程式化的窠白中,限制畫家的個性發展。而寫生則是打破程式化、沉悶不生動、摹古僵化的唯一手段。寫生能夠鍛煉畫家的藝術表現力、提升畫家的想象創造力。寫生的不同,創作的技巧和語言就不同,畫面就有了不一樣的氣質神韻。寫生是創作者對人物形象刻畫處理的重要形式之一。
當下在重彩人物畫創作中完全照搬古人的繪畫語言是不可取的。因為古代畫家的形式語言是建立在古代人物的精神面貌之上,表現的是歷史上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況和氣質神采,但現代人的精神氣質和生活環境與古代人具有很大差別,所以不能直接挪用古代繪畫的造型和形式,而要進行創新地探索,創造出有特色、有新意的作品。古代人物畫是一種集體精神的體現,是一個由個體抽取提煉共性的結果,其造型觀念是典型化的造型,雖然也表現人物的個性神態,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強調等級和類型的差異。還有在古代文化認知和世俗觀念的影響下,繪畫里把帝王和其他有身份的人畫得比較高大,凸顯他們尊貴的社會地位,在人物排列順序上,也是按照地位的高低排列。
在新時代不能再照搬這些古人標準來表現當代人,要有自己的時代特征和思想觀念,注重人對自我的思考和關注,通過寫生捕捉和描繪當代人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形式語言。當然古代傳統繪畫的精神和精華還要堅守,但新時代人物畫的形式語言應該有發展性的開拓創新。寫生的目的是通過把握造型實現對人的精神性認識。畫面的形式語言和造型手法不只是一個視覺效果,而是建立在一種精神內容之上的,精神性是語言的根本。寫生是走向創新的途徑,若想創造出有創新性的重彩人物畫就要提升寫生能力,因為良好的寫生能力是作品創新的必要條件。
(二)寫生實踐是重彩人物畫體現時代精神的重要途徑
寫生貼近現實生活體現時代精神。藝術源于生活,寫生是藝術家深入體驗生活的重要途徑,通過寫生積累創作素材和審美經驗,汲取生活中的營養獲得情感啟發。當走進現實生活中時,真實的情感會隨之而來。藝術反映時代面貌,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畫家在寫生中獲得真實感悟,創作出體現時代精神的藝術作品,古代經典的重彩人物畫都反映了他們那個時代的審美品位和時代特征。當代很多重彩人物畫抒寫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人的精神氣質,畫家深入大山生活、奔赴少數民族地區、往返于文化古城之間,進行實地寫生,創作出具有時代性的作品。還有的畫家立足于自己的生活,著眼于本地的風土人情,寫生周邊感受美好的時代環境,展現新社會新氣象。
當代重彩人物畫家重視寫生,體察生活,筆下的人物呈現出積極進取、自由灑脫的精神風貌,詮釋了當代社會的生命意義。劉大為主張情系腳下黃土地,深入基層,扎根生活,不能浮光掠影。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是劉大為去過的最多的地方,他的重彩人物畫作品中真實再現“原汁原味”的民族生活,體現樂觀向上的不屈精神。蔣采蘋的重彩人物畫創作始終堅持寫生,她畫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打動了無數人。何家英一直從寫生中獲得靈感,追求藝術表達的高度,作品中韶華正盛的女性形象婉約溫和、勤勞勇敢,成為當今時代精神的象征。
四、結語
當下中國重彩人物畫創作中造型是關鍵因素,部分作品在造型表現上出現浮夸、陳舊、僵化、不真實的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缺乏人物寫生練習和寫生方法不當是主因。寫生是解決人物復雜形體造型的重要手段,是學習繪畫的根本方法,唯有重視寫生,勤于實踐大量積累,方能使作品充滿活力和生動氣韻。
在寫生過程中,寫生方法尤為重要,中國古代人物畫寫生重在寫心、寫意、寫神,不是對眼前對象的簡單描摹,而是看重人的精神內涵和真實情感。可是當下很多人對人物寫生方法的理解存在偏頗,有的是寫生人物照片而不是鮮活的真人,有的則是寫生真人但又流于表面沒有真情實感,缺少對意的抒發,這與古代人物寫生是相悖的。古代人物寫生方法是傳統精華,當代畫家要繼承發揚,不能丟棄。人們要真正走入生活進行寫生,對人物有精神性的認識和感受,以此為基礎建立新的形式語言,來探索重彩人物畫的創新發展,并且作品在創新的同時要體現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上編[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3:257-273.
[2]周京新.大象有形[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40-56.
[3]梅墨生.現當代中國書畫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75-82.
[4]高師.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42.
[5]李萌.對中國畫寫生和創作關系的再認識[J].藝術評鑒,2017,(6):14-15.
作者簡介:
王曉松,女,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碩士,現任教于,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