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旨在探討頻閃效應在圖像設計領域的創新應用及其潛在價值,通過挖掘頻閃效應的原理與特性,以豐富圖像設計的表現手法,提升視覺效果的層次感和動態感,為圖像設計領域帶來新的靈感突破。文章首先介紹了頻閃效應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義、發展歷史、產生原理及視覺效果。并通過案例分析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探討頻閃效應在圖像設計中的應用價值,將頻閃效應中的抽象的語言運用于設計實踐之中,創造具有強烈動態視覺效果的設計作品。研究表明,結合頻閃效應能夠顯著提升圖像的視覺吸引力和律動感,使其更加生動、有趣。因而頻閃效應在圖像設計中的應用具有廣闊的前景和潛力。通過合理利用頻閃效應,可以創造出更加獨特、富有吸引力的作品,為圖像設計領域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意。
關鍵詞:頻閃效應;圖像設計;設計應用;歷時性;律動性
中圖分類號:J5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5)12-0131-05
引言
頻閃效應作為一種能夠在靜止樣式中表現出強烈動感的形式,其每一運動碎片的連綴直觀表現出了歷時的特性。根據設計思維中的視知覺層面分析,這種現象表現在圖像中,可以使人在視覺上形成一種動態感。因而將頻閃效應應用于設計中,有助于增強圖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震撼的視覺效果。
一、關于頻閃效應的概述
(一)頻閃效應的概念
從本質上說,頻閃效應是一種視覺和心理學現象,常常是攝影技術的表現形式之一。通常指的是人眼看到發光物后在視網膜留下形象,通過視覺神經傳入大腦視皮層形成的視覺形象并未立即消失,而是短暫保留在腦海中,從而讓人們能夠捕捉到物體在一定速率下的運動軌跡,感受時光的流逝[1]。但這種運動在圖像上的呈現其實并沒有發生任何的物理運動,而是通過有規律的多次迭合或相似形體的連續變動,從而形成心理上的運動,觀者會把整個過程中相似的形象迭合在一起,這種明顯的運動現象通常被心理學家稱作PHI現象[2]。從學科邏輯來看,頻閃效應所表現出的視知覺形式動力是格式塔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與人的審美感知息息相關[3]。德國心理學家馬克斯·韋特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在頻閃運動研究中,不斷改變兩個發光物的時距,并進行測量。結果發現,當視網膜受到發光物的刺激后,會引起大腦視皮層相應區域產生興奮并生理短路,從而得到運動的印象即頻閃效應的呈現。
(二)頻閃效應的形成原理
隨著科學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在長期以來多次的實踐與學習中對頻閃效應的形成原理越來越清晰。攝影作為記錄時間某一瞬間的手段,往往能夠留下生活中運動的痕跡。而頻閃效應作為攝影技術的形式表現之一,是一種記錄時間與運動的特殊載體。如今攝影領域已可以實現用特別長的時間來拍攝一些具有特殊運動光源的技術[4]。在拍攝過程中對運動形態的光源進行長時間曝光拍攝,就可以使單一的光點在圖像中呈現出流光溢彩線條,這些線條的運動走向便是光點在拍攝過程中的運動軌跡。通過高速的頻閃能夠捕捉到肉眼無法看見的物體運動過程及其運動形態,從而使靜止的照片運動起來,給人們帶來一場豐富的視覺盛宴。將頻閃圖像拍攝下來并不是隨時隨地可以實現的,想要達到頻閃效果需要合適的拍攝環境與攝影設備。首先,需要在足夠黑暗的環境下拍攝,且拍攝對象最好為淺色,才能避免畫面過曝,使其呈現出更為清晰和高級的頻閃圖像。其次,需要使用慢門拍攝,并合理把握拍攝的效率。頻閃的次數越多,需要曝光的時間也越長,若頻閃次數過少,畫面所呈現出的運動感不強,若頻閃次數過多畫面則容易顯得凌亂。只有把握好曝光的時長才能夠使畫面的律動感達到和諧的美感。第三,為了呈現更好的畫面效果,在拍攝之前需要規劃好物體運動的軌跡,可以多次試驗直至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
二、頻閃效應的起源與發展
在早期,繪畫圖像更多的是具體某一時刻的寫照,而不是連貫性的時間呈現,例如瓦罐上的圖騰、埃及的壁畫等,所描述的都是某一時刻的時間切片。古希臘時代,藝術家們開始抓住運動過程中的某一瞬間,即頻閃圖像中的某一層面。如古希臘最知名的雕塑之一——《擲鐵餅者》,其造型是對運動員即將拋出鐵餅的瞬間截取,從而暗示前后的動作,讓人們在心中留下運動過程的縮影[5]而我國早在漢代時期就已經明白如何通過對畫面的把控,讓靜止的畫面運動起來,于是“頻閃效應”就經常被運用于繪畫之中。河北安平逯家莊東漢墓的壁畫中,生動描繪了馬車出行的景象,隊列中的車馬橫向排列,不斷連續,形態相似,仿佛一架架真實的馬車正在浩浩蕩蕩地朝前走去。這種圖像上的連續排列與“頻閃”特征極為相似。
19世紀末到20世紀的歐洲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洗禮,對藝術的理解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也更為多樣化起來,頻閃效應開始在攝影領域、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的作品中體現出來。如圖1,1882年攝影師艾蒂安·朱爾·馬雷發明了一種可以在一秒內捕捉到12個連續性的精確動作瞬間的攝影槍,并用這種攝影槍拍下了飛翔過程中的鵜鶘[6]。可以看出,頻閃技術在攝影領域萌芽。
1907年,立體主義卷起了西方藝術運動新的浪潮,前期的立體主義被稱為分析階段,此時的繪畫作品所呈現的畫面像是照相似的將視覺捕捉的圖像在人腦中試圖解讀或拆分的過程,通過反復地描繪圖像來試圖建立時間的秩序感。其中畢加索的許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頻閃”的影子。如圖2,畢加索所畫的雙側面人頭像,其中兩個頭像看似有區別卻又相互聯系,當把這兩個側面看成一個整體時,便構成了一個統一的知覺整體,讓人在腦海中產生女人的頭部好像動了起來的錯覺,類似于將頻閃圖像簡化到只留下開始和結束兩個圖像,此時的畫面便成了整個形象運動的過程[7]。未來主義畫派把頻閃更直接地應用到了藝術設計當中,通過空間與形式破碎重組,來表現物體的動態過程。如圖3,波丘尼的雕塑《空間中連續的獨特形體》,其形體被分成許多連續的局部來暗示人物正在向前行走的姿態,將形體以幾何化、立體主義化的語言連貫起來,傳達出運動的視覺感染力,是頻閃效應在藝術作品中的典范[8]。如圖4,巴拉的《被拴住的狗的動態》中,藝術家通過物體運動過程中重影的描繪,使物象運動的多個軌跡同時呈現在觀者面前,再現了一種連續運動的視覺殘像效果,從而表現物體運動的狀態與速度感[9]。把頻閃攝影融入繪畫的技術也在這一時期初步顯現,畫家用抽象的線條講物體的運動過程融入到立體主義繪畫中去。如圖5,杜尚的《下樓梯的裸女》就是受到了攝影重復曝光的啟發,用靜態的方式表現了一個連續的下樓梯過程[10]20世紀三十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攝影設備與攝影技術。有所提升,頻閃效應在攝影領域中的應用開始成熟。瓊恩·米利(GionMili)發明了電子閃光燈,并開始研究頻閃攝影,成為了最早捕捉光的運動軌跡的人,標志著頻閃技術在攝影領域的成熟。圖6是米利于1949年記錄畢加索用光繪畫所拍下的作品,是通過攝影技術對頻閃效應的詮釋。此外,如圖7,19世紀70年代,埃德沃德·邁布里奇拍攝的《奔跑中的馬》通過攝影呈現出馬在奔跑運動中的姿態,頻閃的視覺印象在物體延續性運動中的表達開始在影像藝術中頻繁出現[11]。
三、頻閃效應的特點及其在圖像設計中的應用價值
(一)頻閃效應的特點
頻閃效應具有規律性特點。通過頻閃效應可以顯示出同一物體在運動中的各種位置以及各種位置所組成的軌跡。其和諧的規律性運動形式與人的心理結構相互對應,形成主客合一,從而使得這種規律性的動態符合知覺感受,能夠使人產生美感愉悅。頻閃效應將某一圖像規律性地重復,在空間連續的基礎上進行分節運動,從而表現出形體運動的規律性,讓人們在靜止的二維圖像中也能感受到物體規律性的運動狀態,使其呈現強烈的視覺沖擊性與豐富和諧的律動感,從而更具有活力。如圖8,美籍阿爾巴尼亞攝影師瓊恩·米利1947年的攝影作品,將芭蕾舞演員的舞動過程拍攝下來,利用頻閃技術將芭蕾舞者的翩翩舞姿定格在同一畫面中,飄逸靈動的規律性軌跡極具藝術氣息。
頻閃效應具有歷時性。歷時性在視覺領域常指對象在一段時間內形態的變化與運動的表現。在平面構成中,當一系列圖像按照一定的次序不斷重復排列后,其先后順序被我們所感知,從而產生歷時性的運動。在形體相似的圖像不斷重復與逐次增減的節奏運動中,使人產生運動感,這種歷時性的延續正是要素漸變排列的主要特征之一。
圖像設計的歷時性就是利用時間和空間的關系,構成視覺上靜止或運動的時空關系,并成為考量視覺設計的一種自覺的、必然的因素[12]。
(二)頻閃效應相關作品的案例分析
德國視覺藝術家托比亞斯·格雷姆勒(Tobias·Gremmler)熱衷于大膽探索數字媒體與圖像運動在藝術上的表現。如圖9,托比亞斯2016年利用CAD渲染技術制作的動畫藝術作品《武術運動可視化》,用簡單的線條和幾何圖形描繪出人物輪廓,將武術運動過程中不同的動作連貫地演繹出來,抽象的形體相互連綿,不斷做著重復運動從而呈現出頻閃圖像。在頻閃效應的表現形式下,所呈現出的作品節奏有序、靈動飄逸,美感十足,極具藝術性。
此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向帆專注于研究數字視覺化設計,她以視覺設計為語言,試圖將移動數據可視化。向帆教授收集了一系列太極的移動數據,以線性的表達形式繪制成小動畫發布至視頻網站上,對觀看數據進行分析并將這一移動過程組合成統一的圖像,從而呈現線條深淺不一、錯落有致,富有節奏和韻律的圖像。圖10是利用頻閃效應的表現形式來進行實驗,得出動畫觀看者對太極運動中手腳的移動與停頓的韻律為更關注的結論,實現數據可視化。英國工作室UniversalEverything利用科學技術對一名當代舞者舞動過程中的動作進行捕捉,將所得到的數據制作成動畫。如圖11,該動畫將舞者的運動過程以線性的方式呈現出來,數百個光點隨著舞蹈動作的運動軌跡不斷變化并改變色彩,研究人員將動畫投影高分辨率的屏幕上制成數字雕塑供人展覽,作品藝術表現性極強。
(三)頻閃效應在圖像設計中的應用價值
從市場價值來看,圖像設計作為設計師理念的載體和時代的產物,是產品較直觀的視覺表達,而頻閃效應作為一種慢鏡頭下所產生的攝影現象和心理學上視覺殘留,在將動態的過程以靜態的形式展現出來的同時營造出一種動態、跳躍的視覺效果,強化設計作品的視覺記憶點,突出視覺重點,迅速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市場價值。從審美價值來看,頻閃圖像這種經過多次的重復和疊加所產生的規律性和極為獨特的律動感,具有形式美,并且為圖像設計帶來極強的藝術表現性。如圖12,LOEWE2023秋冬發布的新款女裝印花中,也運用了頻閃圖像,虛幻的圖案、繽紛的色彩,搭配獨特的材質,使服裝在光線下呈現出若隱若現的動態美,完美詮釋出品牌服裝在時尚與藝術之間的美學張力。
四、頻閃效應在圖像設計中的應用實踐
(一)圖像設計理念
本設計靈感源自于頻閃效應的歷時性表現,每一運動碎片的連綴都能直觀地表現出時間的流逝。將頻閃效應與圖像設計創新結合,以新穎的切入角度詮釋時間的流動性。用抽象的線條來概括人物形態,通過重復與變化的形式將人體的舞姿動態轉換為靜態的設計要素。其圖像可以使人在視覺上形成一種動態的力,一種律動感,從而使圖像在充滿美感的同時體現出時光飛逝的速度感,形成表現事物運動狀態的新式圖像。
動態與靜態的結合是設計的首要亮點。在圖像設計的構思中,以流暢的線條來表現鏡頭捕捉到的不同人物姿態瞬間,抓住頻閃效應的律動性特點,以靜態的形式營造出動態的氛圍。抽象與具象的結合是激發視覺表現力和深化作品內涵的關鍵策略。作品以具象的人物和動作為載體,通過生動的描繪,使得畫面中的形象躍然紙上;以抽象的線條為表象,為作品增添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和視覺張力。使其保留現代感特征的同時,讓觀者能較為輕易地識別出畫面中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作品的觀賞性和理解性。
(二)頻閃效應實驗所得圖像分析與元素提取
在實驗的過程中,文章將散點光源和單個光影兩組實驗對象在相同環境下以不同的速率進行運動(數據為人工測量,存在一定誤差),并利用延時攝影技術對其進行拍攝,記錄其運動軌跡,并對所得圖像進行分析。具體拍攝實驗情況如表1所示。
由實驗結果可知,發光物體在相同的距離下,延時攝影的時間越長,圖像越豐富,律動感越強,所形成的圖像也更為清晰。其中,物體在約1m/s左右的運動速率下所呈現的運動軌跡視覺效果最佳,具有較高美學價值。因此,在此實驗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拍攝實驗,將人體舞動的過程和肢體運動軌跡利用頻閃攝影技術記錄下來。可以從中觀察到所攝圖像多為線性,造型婉轉流暢,圖像清晰明確,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此外,在實驗過程中發現通過改變拍攝環境,為運動對象提供額外的光源,可以使拍攝對象的運動過程得以顯現。
頻閃效應下的圖像通過人物重影的不斷疊加來同時展現運動過程中的各個切片,具有一定的韻律感。針對以上拍攝所得結論,繼續進行多次拍攝,并從所得圖像中提取出線性元素應用于圖像設計,營造光點運動的氛圍感。具體攝影圖像分析與元素提取如表2所示。
(三)圖像設計過程
圖像主要從背景、主體、色彩3個角度著手設計,其中圖像背景與主體的設計過程如表3所示。在背景的設計過程中,將實驗圖像中所提取出的線性元素進行組合設計,并對所拍攝的圖像利用電腦技術進行處理,改變圖像色彩的同時,增強其層次表現。但由于頻閃攝影實驗所的圖像較為復雜,簡單提取其線條走向并結合容易使畫面線條過于雜亂,在這一基礎上融入從頻閃圖像中提取的設計元素,將光線概括為圓弧形等幾何形態,通過多個單位幾何形體的排列組合來組織錯落有致,虛實分明的畫面語言,并把控各個單位形體內部線條的粗細程度和疏密程度,從而處理背景整體的空間關系和疏密關系。最后將線條進一步調整,刪除重疊的線條,同時進一步修改其疏密感,達成最終效果。
在主體圖像設計的初始階段,利用電腦技術將人物舞姿的分節動態連貫起來,從而達到頻閃的視覺效果。其圖像雖有頻閃的效果,從整體來看卻較為模糊,律動感不強,缺少疏密與層次變化。針對該現象,轉而使用抽象的線條對為各態舞姿進行拆分繪制并對其造型進行修改,削弱線條藝術化處理,以疏密結合的形式對各圖像進行波浪式的有序排列,強調律動感。在色彩選擇上,主要采納了拍攝實驗中具有未來感的燈光色彩,尤以藍綠色調為核心,營造強烈的現代感與科技氛圍,使其與頻閃的主題與風格相呼應,理智且冷靜的淡藍色也為觀者提供了沉思和感受的空間。此外,藍色與綠色在色相上緊密相鄰,使得畫面效果呈現出高度的和諧與統一,進一步增強了作品整體的視覺吸引力和藝術感染力。
在圖像的整體構圖上,不斷探索單個元素在陳列上的空間關系,按照一定規律改變元素之間的疏密和色彩,拉開虛實關系,使畫面更為和諧美觀的同時增加其韻律感和空間感,形成最終效果如圖13所示。此設計成果將頻閃效應特性和人物動態融入圖像設計之中,以現代的審美趨勢組織畫面形式,配合具有現代感的色彩,使圖案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暗示時間的可視化效果。
(四)成品應用與制作
力噴印基礎上運用激光雕刻技術對其進行局部鏤空,利用其反光效果在圖形的成品應用上,以亞克力為載體,增加其現代感。在亞克增加光感和空間感,同時利用鏤空效果梳理人物動作間的層次關系,配合燈光的照射,打造出光影效果,整體營造出一個通透的空間。圖14為最終成品和細節展示。
結語
闡述其發展過程,并利用其能夠在靜止的圖像中表現出強烈的動感的特點,為圖像設計提供了新的表現手法。在實驗部分,通過頻閃攝影技術記錄了不同光源、距離和時長下的圖像,并分析了圖像的律動感、清晰度和美學價值。實驗結果表明,發光物體在相同的距離下,延時攝影的時間越長,圖像越豐富,律動感越強。為后續的設計實踐提供了有力依據。在設計實踐部分,通過合理利用頻閃效應,對其線性元素的組合和排列,營造出韻律美的圖像設計,提升視覺效果的層次感和動態感,為圖像設計領域帶來了新的靈感和突破。
基金資助:2024年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暨新苗人才計劃(2024R406B074)
參考文獻
[1]羅菲.頻閃效應在繪畫中的運用——主要以立體畫派和未來畫派作品為例[J].西部皮革,2021,43(02):102-103.
[2]王偉.漢代墓室壁畫形態中的“頻閃效應”[J].四川文物,2010,152(04):73-75.
[3]張凱,劉奕彤.視知覺形式動力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設計,2022,35(20):80-83.
[4]陳琳.攝影用光創意手法論[J].影像技術,2007,81(06):19-22+18.
[5]諸葛鎧.藝術設計十講[M].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
[6]朱墀.時間性觀念在抽象繪畫中的運用與表達[D].湖南師范大學,2019.
[7]魯道夫·阿恩海姆.騰守堯,等,譯.藝術與視知覺達[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0.
[8]徐毓.視覺藝術語言中的時間與空間[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116-119.
[9]張淑亞.西方現代油畫中“時空異構”的表現方式[J].藝術評鑒,2020,614(15):48-50.
[10]鄧尚.西方繪畫中時間主題的發展與表達[J].美術觀察,2022,324(08):64-65.
[11]繆孝杭.生成與消解:在時間因素中呈現的公共藝術樣式解讀[D].南京藝術學院,2022.
[12]孫紅權,孫湘明,陳昳.視覺設計的歷時形式探究[J].包裝工程,2015,36(02):42-45+54.
[13]章丹蕓.“圖像”與“意象”雙重驅動下的景區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設計,2024,37(24):6-9.
[14]張琳,劉欣,石麗秀.視覺關聯量化評價下文創產品設計應用研究[J].設計,2024,37(1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