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移風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準實際推動的具體辦法,創新用好村規民約等手段,倡導性和約束性措施并舉,綿綿用力,成風化俗,堅持下去,一定能見到好的效果。來賓市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壯、瑤等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 78.1% ,是典型的民族地區,也是經濟后發展地區。近年來,來賓市以強化引導群眾做到紅白事節辦簡辦為切人點,因地制宜推行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工作法,將婚喪禮俗改革融入鄉風文明建設,讓紅白事“瘦身”,推動全市移風易俗工作走深走實。
工作措施及成效
找準具體方法,從“無標推動”到“有標實施”。來賓市集宣傳、民政、農業農村等多部門力量,以紅白事節辦簡辦為切入點,按照“一村一策”原則,推行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工作法,為基層移風易俗工作提供具體抓手和可參照標準。一是統一操辦規模。各村屯根據本村人口規模、經濟情況,確定紅白事宴請桌數、紅事車隊數量、白事舉辦天數等。操辦的事主向村屯紅白理事會報備,經紅白理事會集體研究后,根據不同戶的情況和需求確定宴請規模,有效避免互相攀比。二是統一宴席標準。堅持簡辦儉辦原則,各村屯統一規定每桌宴席菜品檔次和經費總額,由各村屯紅白理事會與村民商議制定“節儉套餐”,供村民自行選擇。象州縣妙皇鄉思高村推出298元、358元、398元三個不同檔次的古琶茶宴套餐,包含茶香扣肉、醬香門墩肉、天蓋山白切雞等菜品,既簡樸又有地方特色,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認可。三是統一隨禮上限。倡導“禮輕情義重”,因事因時制定本村屯紅白事隨禮上限標準,提倡“相對困難群眾不用隨禮”。同步倡導“零彩禮”,對確實需要有彩禮的,以本村群眾議定的彩禮標準為上限,不另外巧立名自索要“上橋費”“改口費”等其他禮金。四是統一服務隊伍。由各村屯紅白理事會牽頭,引導村“五老”、返鄉創業人才、留守婦女等組建紅白事志愿服務隊伍,人員數量保持在20人左右,包含主召集人、司儀、廚師、采購人員、隨禮登記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明確分工,負責統籌操辦村中紅白事,并對事主操辦標準規模進行把關。五是統一監督管理。把節儉操辦紅白事有關規定和流程統一納入村規民約,列入村民委員會組織監督評議范疇,由紅白理事會成員組織村民簽訂履約承諾書,并落實事前審核、事中監管、事后報告職責,以紅白事的制度化監管推動全市移風易俗工作落到實處。同時,有條件的部分村屯還統一就餐地點,統籌閑置的村小學校、文化廣場、屯級綜合樓等場地建立“家宴中心”、紅白事服務中心或“鄉村食堂”。
創新宣教載體,從“單方推動”到“集體參與”。創新宣傳教育形式,由“被動”變“主動”,有力推動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入腦入心,實現從上級“單方推動”到群眾“集體參與”的轉變。一是村口談心集民意。組織黨員干部、志愿者走進村屯開展“敲門行動”,在家門口與群眾進行交流,了解村情民意。通過遍訪群眾,找準各村需“統一”的重點難點問題,明確群眾最期盼移何種舊風、易哪種舊俗,再由縣、鄉黨員干部牽頭組織一場全體村民移風易俗“懇談會”“戶主會”等,引導村民共同商定本村屯需“統一”的標準內容。2023年以來,“敲門行動”覆蓋近80萬人,在村屯召開“懇談會”“戶主會”“一杯茶議事會”2000多場次,解決各村群眾擔憂和疑慮難題1萬多件。二是活動交心聚民心。“‘十規兩約’樹新風,‘五個統一’移舊俗;紅白喜事要報備,簡辦新辦不浪費。紅事不超20桌,500元一桌已歡樂;白事少于3天辦,400元一桌菜品足….”此為忻城縣隆光村傍晚時分在文明實踐舞臺舉辦移風易俗“忻風夜話”主題活動時,山歌手通過山歌向群眾宣傳本村“五個統一”的內容。結合桂中地區群眾愛唱山歌的特點,來賓市以全國品牌“貝儂山歌傳理論”為基礎,通過群眾愿聽、想聽、愛聽的說唱形式,融入快板、山歌、壯歡、三句半等元素,將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工作法說清楚、唱明白、記得牢,推動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在娛中學、學中悟、悟中踐。三是服務暖心解民憂。依托全覆蓋建設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聚焦群眾共性需求,實施“文明實踐圩日一條街”“夜話小廣場”“農技加油站”等普惠性服務項目800多個;聚焦“一老一小一殘”等特殊群體,推出“銀光閃閃”“群爸群媽”“‘藝’路陽光”“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過寒、暑假”等特惠性項目500多個,在文明實踐服務中倡導孝老愛親、和諧鄰里、文明新風,在潤物細無聲中加強宣傳引領。
獎懲約束并舉,從“行政推動”到“基層自律”。堅持倡導性和約束性措施并舉,由各地結合實際,制定可行性長效機制,實現黨風民風良性互動。一是黨員帶頭體現示范性。來賓市把黨員干部推進移風易俗、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列入基層黨建“兩隨機”日常督導和年度述職述廉報告中,納入黨員個人積分和“爭星”范疇,錄制《鎮村書記說唱移風易俗》視頻,推動黨員帶頭簽訂承諾書、帶頭參加村屯紅白事志愿服務隊、帶頭執行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基層黨員干部的“敢為”“愿為”“善為”,有效帶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參與度。二是積分兌換撬動積極性。全面推行鄉村振興文明實踐積分制度,以家庭或個人為單元建立積分檔案,對遵守村規民約、執行移風易俗“五個統一”等行為加分,村民累計一定積分后可兌換商品。在村民大會上公開表揚或“紅榜”公布積分較高的群眾,采用實物獎勵與精神激勵并重方式,調動了村民參與積極性。當前,來賓市714個行政村鄉村振興文明實踐積分卡制度實現 100% 全覆蓋,做到積分兌換常態化。三是履約規定彰顯約束性。各村屯不僅將節儉操辦紅白事有關規定、流程統一納入村規民約,列人村民委員會組織監督評議范疇,部分村屯還結合農村人情社會特點,明確履約踐約規定,制定未遵守村民“懲罰措施”。例如,忻城縣里伴村通過村民大會規定,對于違約超標準操辦紅白事的家庭,此后涉及該戶直系親屬的紅白事大家不再隨禮到場。正向“鼓勵”加反向“懲戒”有效推動群眾主動落實“五個統一”工作法,保證了移風易俗工作真正取得實效。
存在問題和困難
部分村屯工作浮于表面。部分基層干部對移風易俗工作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足,工作浮于表面,未能扎扎實實指導村屯召開會議征求群眾意見,以及結合本村實際制定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內容和標準,群眾知曉率有待提高。
缺乏長效激勵約束機制。當前,基層實施的激勵管理機制主要依靠積分兌換、評選評優等措施,雖然已推行落實,但由于獎勵物品少、激勵形式單一,難以從根本上激發群眾參與和踐行移風易俗“五個統一”的內生動力。違反規定的“懲戒措施”以引導勸導、教育宣傳為主,無具體懲戒舉措,導致群眾認為這些規定和制度可有可無。
群眾接受認可時間較長。由于民族地區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上城鎮化進程的影響,農村部分地區出現空心化、老齡化現象,思想觀念較為滯后,短時間內難以割舍本民族地區傳統觀念和習俗。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人”思維影響著農村社會,衣錦還鄉、爭強好勝、攀比炫富等虛榮心理和思想觀念一時難以根除。
人員經費難以保障到位。目前農村自治力量主要是“一約四會一隊”(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移風易俗勸導隊)等群眾性自治組織,移風易俗工作主要依靠“五老人員”、個別返鄉創業帶頭人、村干部的個人情懷推進,缺乏對其相應的資金支持、政策支持、場地支持等,“四會”成員工作積極性不高,未能充分發揮相應的管理、監督、服務、引導等作用。
對策建議
堅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推進移風易俗。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推行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工作法不能千篇一律,要按照重點整治、特色保護、鞏固提升、城鄉融合發展、突出服務等類別對轄區所有村屯開展摸底排查和精準分類,認真梳理各村屯需要移什么風、易什么俗,以及可以持續保持哪些優秀傳統文化習俗。分類后,按照“一村一策”制定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內容和標準,可根據情況變為“四個統一”“六個統一”,也可變為不同內容的“五個統一”,做到各村有各村推進的重點內容。
堅持激勵為主,建立多措并舉的有效獎懲機制。在積分制的基礎上,推行“紅黑榜”獎懲機制,建立“紅、黑”名單動態管理制度。對“紅名單”家庭進行張榜通報表揚、大會點名表揚,在政策、補助支持上對以上家庭給予傾斜;對“黑名單”家庭不僅要公開“示丑”,還要在其家庭成員入黨、參軍、就業招考等事項考察、政審時如實記錄不文明、不遵守村規情況。同時,依托市縣兩級融媒體建立“點贊臺”和“曝光臺”宣傳機制,廣泛宣傳新式婚禮、厚養薄葬、鄰里和諧等先進事跡,表揚移風易俗先進典型;及時曝光過度操辦紅白事、奢靡浪費等行為,推動形成鄉村文明新風尚。
堅持久久為功,潛移默化引導群眾認可踐行。常態開展議事協商、文明實踐、鄰里互助、道德評議、好婆婆好媳婦評選等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通過文藝展演、主題宣講、入戶宣傳等多種形式,確保所有村民熟知村規民約和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具體內容。發揮駐村第一書記、村“兩委”干部、致富能人以及威望較高的黨員、鄉賢等重點人群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動他們率先執行本村移風易俗“五個統一”。寓服務于管理,做好村屯婚喪嫁娶服務“總管”的教育引導工作,由其統一制定節儉套餐供村民參考;做好白事“道公”的思想工作,引導其簡化程序,達到白事簡辦目標。
堅持資源整合,保障移風易俗真正落地見效。移風易俗工作涉及多個主體和部門,要自上而下統籌各系統各領域資源參與,形成工作合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公共文化服務和精神文明建設經費,設立移風易俗工作專項財政經費,給予“四會一隊”自治組織相應的經費和場地支持,保障移風易俗工作順利開展。指導和支持鄉鎮、村屯積極吸納社會資本,搭建合作平臺,引入市場主體,打造農村婚喪事宜完整鏈條,提供一站式服務。
(作者系來賓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責任編輯 閆宏偉 申兆琳
數字編輯 趙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