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帝文化產業園位于,園區占地面積420多畝。東山關帝廟是關帝文化產業園的核心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歷經600多年仍保存完整。廟宇內裝飾精美,剪瓷雕、石雕、金漆木雕、鎏金畫等藝術瑰寶琳瑯滿目,集多種傳統工藝于一體,被譽為“閩南建筑藝術博物館”。沿廟后石階上行,可見一塊高4米、重200噸的“風動奇石”懸于崖邊,明代抗倭的銅山古城墻豌蜒其后,古城腳下的黃道周紀念館、黃道周故居靜謐古樸,這位明末大儒的錚錚鐵骨與關帝的忠勇精神遙相輝映,成為東山人世代傳承的精神圖騰。
近年來,園內古建筑經修復成為閩臺文化紐帶與濱海歷史景區,2020年央視紀錄片《記住鄉愁》更將園內銅山古城“海疆鐵壁”的精神傳揚于世,使這座融合軍事智慧、建筑藝術與史前巖畫的文化瑰寶煥發新生。
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承載著我們的文化基因與集體記憶。它們如同大地的根系,滋養著文明的脈絡,一旦損毀便永難復現。202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關帝文化產業園時強調,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傳承好。
初夏的東山島海風輕拂,蝴蝶形的島嶼在碧波中若隱若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社與漳州市委宣傳部組成聯合調研組,沿著總書記足跡,走進關帝文化產業園,感受海洋文明與忠義文化的交融,感悟兩岸同胞一脈相承的骨肉親情,探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創新實踐。
守正創新,科技賦能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東山縣堅持“保護第一、科技賦能”的理念,精心構建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體系。一是聚焦規劃引領。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深入調研,編制《銅山古城復興規劃》等9項成果,聯合臺灣團隊完成“關帝文化一條街”“南門灣夜間經濟一條街”等特色項目設計。漫步在古城中,老街兩旁古色古香的店鋪錯落有致,傳統的建筑風格與現代的商業元素巧妙融合,共同組成南門灣夜間經濟一條街,于2023年人選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名單。統籌謀劃關帝廟文物本體安防與消防工程建設,同步推進銅山古城龍脊沿線綜合改造項目,設計團隊結合古城歷史特色與專家意見,全面優化完善改造方案并報送國家文物局審批。二是突破技術攻堅。2013年,面對修繕廟宇的重任,工程技術人員大膽運用“屋脊整體吊裝”技術,用毫米級精度的三維激光掃描儀對屋脊進行數字化建模,隨后在殿內架設可調節式鋼桁架支撐系統,將整個屋脊系統拾升,最終完整保留了明代彩瓷工藝。該項目獲評“全國優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三是實施智慧管理。2023年,關帝廟接人國家文物局智慧監管平臺,工作人員可在監控室內密切關注屏幕上各種數據,進行病害預警、環境監測數據實時共享等,使文物保護效率提升了 40% 。2025年,建成全國首個“四維時空數字孿生大數據中心”,36套全自主無人機巡檢系統在園區天空盤旋,實現全域厘米級監測,精準采集關帝廟的三維數據,建起數字化檔案系統,進一步加大保護管理力度。
活化傳承,賡續關帝文化精神內核。東山縣深入挖掘關帝文化中“忠、義、仁、勇”的精神內涵,以構建活態傳承與創新表達的雙輪驅動模式為抓手,積極推進關帝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推動當地文化繁榮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一是打造文化品牌。關帝廟是臺灣關帝信仰的發祥地。作為海峽兩岸延續時間最長的文化節慶,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游節自1992年創辦以來已連續舉辦33屆,累計吸引超50萬人次臺胞參與。其中,2024年第三十三屆文化節活動創下臺灣宮廟代表及各界人士近千人跨海參加的盛況。活動創新推出“關帝文化 .+ ;矩陣:在非遺民俗踩街隊伍中,震撼上演富有東山海島特色的非遺舞蹈《大海歡歌》;百人誦讀《神源一脈兩岸情》,集中展現關帝文化的磅礴力量;聯唱由昆曲、京劇、漢劇、豫劇、普劇、潮劇6個傳統劇種組成的關公戲曲《慶壽獻戲》。另外,音樂MV《關公》融合南音古韻與電子國潮,成為YouTube平臺兩岸青年熱議話題。二是產學研一體化。東山縣與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聯合編撰的《東山關帝廟建筑藝術》等教材,系統解析閩南傳統建筑技藝,成為全國高校建筑學推薦讀物。聘請臺灣設計師參與街區改造,開發“關帝信俗研學”等品牌課程,并以關帝文化產業園為核心推出4條研學主題路線。2021年以來,東山縣共實施6個閩臺鄉建鄉創項目,依托臺灣建筑師和文創團隊進行“陪伴式”服務,系統性推進鄉村環境整治、產業培育和品牌打造,為傳統村落保護和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有效提升縣域鄉村建設水平,助推兩岸融合發展。其中,樟塘鎮南埔村依托自然村古村落,筑巢引鳳,聚才引智,打造“謝謝里”新農人部落,成為古厝保護開發新樣板;西埔鎮梧龍村遵循“修舊如舊”原則活化利用6棟古建筑,創建“國學龍村”青少年國學交流中心;前樓鎮下西坑村探索“生態養殖 + 智慧漁旅”發展模式,走出一條鄉村特色發展之路。三是創新文旅融合。東山縣以關帝文化為核心紐帶,串聯風動石景區海蝕奇觀與銅山古城明代海防遺址,打造“景城一體”文旅線路。東山島銅陵頂街形成了“古韻 + 新潮”的特色模式,街區在保留明清古厝、石板路等傳統風貌的基礎上,將老建筑活化利用為設計師民宿、文創茶館和手工作坊,既延續歷史肌理又注入年輕業態,頂街還與風動石、南門灣等周邊景點串聯,通過電動車租賃、智慧導覽構建全域旅游動線,成為東山島“逛古街、品文化、玩濱海”的核心文旅地標。熱門影視綜藝帶動旅游熱潮,《左耳》取景地“南望天臺”、《旅行任意門》同款打卡路線等吸引大量游客觀光游覽。此外,游客還可參與簪花圍頭飾、古法海蠣煎制作等傳統民俗活動,逛國風市集淘閩南特色文創,嘗東山肖米、看光影表演。銅山古城核心區域以谷文昌筑海堤工程為基礎,通過珊瑚修復、污水治理打造出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當地居民在巷道種花、廣場泡茶,與游客自然互動,打造原生態生活場景,讓彩色民居與海灣相映成趣。大量本地青年返鄉開設影像工作室、海鮮主題民宿,形成創意社群。2024年園區接待游客突破300萬人次,文旅綜合收人達28億元。2024年6月,“兩岸同緣天下關公”第二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創大賽在東山縣舉辦,共征集414份參賽作品,孵化非遺手作、文創潮玩等產品,助推關帝文化IP與現代設計深度融合。
兩岸共融,厚植精神家園文化根基。關帝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紐帶。東山縣以文化為媒,構建多層次交流平臺。一是搭建交流載體。2023年,關帝廟被國臺辦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促成兩岸宮廟結對36對,累計吸引臺胞尋根褐祖超50萬人次。聯合臺灣團隊編撰《海峽兩岸關帝文化》等書籍12部,舉辦學術研討、文創設計等活動,促進關帝文化研究與現代傳播結合。二是講好兩岸故事。東山地處閩南“金三角”,與臺灣一水之隔,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東山縣立足區位優勢,以關帝文化為橋梁,服務國家統一與文明互鑒大局。通過關帝文化旅游節、學術論壇等活動,講好兩岸故事,深化“兩岸同根同源”共識,增強中華文化向心力。三是科技助力傳播。建設“智慧關帝文化云平臺”,實現關帝信俗、閩南建筑等資源全球共享。依托數字化技術推動文化出海,以關帝文化為媒介促進海絲沿線民心相通,為增進中華文化影響力貢獻東山力量。
此次東山之行,帶給我們諸多啟示與思考。
守正創新,重塑文化遺產傳承的價值坐標系。文化遺產的傳承需以守正為精神內核,構建跨越代際的文化認同體系。守正不僅是對物質遺存的保護,更是對文化基因的凝練與重構,要將關帝“忠、義、仁、勇”等精神符號升華為當代社會價值共識,使之成為破解價值虛無主義的文化錨點。通過系統性修復歷史文脈,如銅山古城“半城煙火半城海”的閩南文化肌理復原,激活集體記憶的深層共振。要以制度創新驅動價值轉化,將文化遺產保護標準融入地方立法,建立動態評估體系,推動“預防性保護”理念從技術實踐上升為文化治理范式,推動從“器物守護”到“精神共同體建構”的躍遷,為社會筑牢抵御價值碎片化的文化基石。
科技賦能,重構文化遺產的全球話語體系。技術演進正在重塑文化傳播的底層邏輯,科技賦能需超越技術工具屬性,成為文明對話的新語言。通過構建“數字孿生 + 元宇宙”的文化傳播矩陣,文化遺產可突破物理邊界,形成虛實共生的全球敘事場域,如裸眼3D重現鄭成功練兵場景等,讓文物成為可觸可感的跨時空對話媒介。進行數據主權重構,建立世界文化遺產數字基因庫,運用區塊鏈確權、生成式AI等技術,使中華文化符號在國際數字空間中形成標準化表達,推動“技術應用”向“話語權建構”轉型,將文化遺產從區域資源變成人類文明對話的通用符號。
融合發展,構建文明互鑒的命運共同體范式。文化遺產的終極價值在于成為文明交融的“超鏈接”,通過構建“精神共融一產業共生一民生共享”的立體融合生態,實現文化認同與利益聯結的辯證統一。兩岸關帝文化作為共同精神圖騰,可通過數字經濟紐帶轉化為文化消費符號,如NFT數字藏品的跨境聯名開發等,使信仰認同轉化為產業協作的內生動力。此外,要以“大遺產觀”打破地域壁壘,將海絲沿線關帝文化遺址串聯為文明互鑒走廊,通過數字化圣火傳遞等活動,形成超越地緣政治的“文化引力場”。這種從“地理近鄰”到“文明共同體”的升華,為破解文明沖突論提供了中國智慧。
(執筆人:閆宏偉 祁琪 林錚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