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現場執法”作為公安院校的實踐類課程,其課程思政建設對于培養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的預備警官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公安現場執法”課程思政建設,提升公安民警現場執法能力和水平,必須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在課堂教授與實訓過程中幫助學生深刻領悟其精神理念、價值意蘊,培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完善制度保障、筑牢思想根基、創新課程教學,實現理想信念教育、法治精神教育以及執法能力教育的統一。
“公安現場執法” 課程思政的價值
課程思政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價值在于實現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的協同發展,構建“大思政”育人體系,為黨和國家培養既有專業能力又有崇高理想的高素質人才。公安院校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既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也是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培養合格預備警官的必然要求。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公安院校的學生,將來從事現場執法工作時,應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者、捍衛者和傳播者。“公安現場執法”課程思政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人專業課程,能夠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這一課程可以通過正面引導,幫助學生辨析錯誤觀點、堅定政治立場、筑牢意識形態防線,培養對黨忠誠、服務人民的政治品格。
落實“三全育人”機制。“三全育人”指通過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協同育人機制,構建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模式。“公安現場執法”課程思政使思政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實踐訓練環節,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課程凝聚了專業教師、實訓教官、行業導師等全員育人合力,將思政元素融入案例教學、模擬執法、跟崗實踐等全過程,通過課堂理論浸潤、實訓作風錘煉、社會服務體悟實現全方位價值塑造,讓忠誠警魂培育貫穿人才培養各環節。
筑牢“公安現場執法” 課程思政思想根基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公安現場執法工作必須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筑牢課程思政思想根基。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為“公安現場執法”課程思政指明了政治方向。公安機關講究政治性,“公安姓黨”是公安機關的根本政治屬性。“公安現場執法”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中的一環,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建設和發展。因此,課程要全程貫徹、不斷強化學生對“公安姓黨”的思想認識,確保黨對現場執法工作的全面領導。這一課程不能僅僅注重培育學生執法業務方面的能力,也應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政素養,尤其要強調政治素養的培養、道德修養的提高及理想信念的堅守,實現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塑造相統一的效果,培養信仰堅定的高質量法治人才。
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公安現場執法”課程思政建設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公安現場執法工作必須體現人民利益、回應人民需求、接受人民監督。要秉持執法為民立場,牢記“權力來自人民”,所有執法行為應以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為出發點,杜絕特權思想和官僚作風。在打擊違法犯罪、維護公共安全、處理糾紛等現場執法工作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優先考慮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具體而言,在現場執法過程中,對涉及人民內部矛盾的案件,要堅持新時代“楓橋經驗”理念,將調解優先、源頭治理貫穿執法全過程,適用沖突降級策略化解矛盾糾紛,體現柔性執法的理念。講解現場執法規范時,還應引導學生在面對老年人、殘疾人、低收入群體等弱勢群體時給予必要幫助和體恤,提高人文關懷意識。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法治社會的核心價值追求,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法工作的目標,這一理念應貫穿課程思政建設的始終。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應將公平正義融入專業知識的講解,要求執法相關課程的學生明確:未來在履行職責時確保法律平等適用,保障公民權利,糾正不公現象,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在案例分析、課堂討論中讓學生深刻理解公平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人民群眾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在現場執法過程中,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保證執法公開透明,自覺接受人民群眾和公共媒體監督,能夠不斷提升公安機關執法公信力和執法權威,維護黨和政府的形象。這種將公平正義價值引領與專業實踐結合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與責任擔當。
加強“公安現場執法” 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路徑
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建設的規章制度。學校應健全“公安現場執法”課程思政建設的規章制度,明確建設的具體目標、責任主體、評價標準等相關內容;設立課程負責人制度,明確課程負責人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第一主體的職責;建立課程思政建設的激勵機制,比如設立專項經費,支持教師培訓、示范課程建設和教學研究,在職稱評審、評優評先中增設成果指標,激發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
建立課程思政建設的負面清單,對于與建設目標相悖的教學設計或相關舉措,有一定的監督和懲罰機制,從而完善制度保障。
全面提升學生法治素養。政治理論教育深度與法治素養培育水平,影響著“公安現場執法”課程思政建設成效。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鮮活案例與理論講解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法治中國、法治公安建設的重大意義,并認識到自已作為共和國預備警官對于法治公安、法治中國建設所肩負的神圣職責。通過剖析典型執法案例,生動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與法治體系的優越性,闡述德才兼備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和立德樹人之間的內在聯系。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堅定理想信念,更能助力青年學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為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培養可靠的新生力量,發揮公安院校在青年意識形態教育中的關鍵作用。
根據實踐需求創新教學方法。公安現場執法具有對抗性強且情景復雜、風險性高、法治性強的特點,需要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此,教學中應引入典型案例分析和紅藍對抗實戰訓練,將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潛移默化融入實戰各環節,實現業務能力培養與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機融合。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執法過程,分析典型案例中執法人員的優缺點,思考最佳處置方式;緊密結合社會發展和執法實踐,將最新的執法要求及相關法律法規、司法解釋融入課程教學體系,重點講解現場執法如何踐行法治精神與執法理念,如尊重當事人、堅持公開透明、換位思考、理性執法,耐心做好群眾思政工作,體現人文關懷;針對現場執法情況復雜、執法人員心理壓力大等特點,通過模擬情景訓練,培養學生抗壓、情緒管理和沖突降級能力。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警體戰訓學院。本文系公安部軟科學2024年重點項目“新質公安戰斗力的生成邏輯與實施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4LL07)
責任編輯 張德瑩隆
數字編輯 申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