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全球開征“對等關稅”,首先是美國國內問題。美國政府已經逼近破產狀態。白宮現在的看法是,要拯救美國,就要搞“讓美國再次偉大”那一套,不然美國就會破產。反正美國債務越來越多,償債壓力非常大,到了臨界點,必須搏一搏。
他針對的國家,至少有兩類讓他覺得完全可以“敲竹杠”:一是盟友,安全上依賴美國;二是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國家。
當然還有地緣政治考量,最終沖著中國來。所以此次關稅最高檔的都是亞洲國家,低一點的是盟友、拉美。地緣政治的因素很明顯。關稅背后是國家實力的較量。沒有力量的,就會妥協;想繼續從美國得到一些好處的,也會選擇妥協;安全上不得不依靠美國的,可能不得不選擇合作;有力量較量的,就會選擇以牙還牙。
歐洲如果有強烈的意愿,是有能力反擊的。特朗普只看貨物貿易,卻不看美國服務貿易、知識產權、美元霸權方面的收益。在這些領域,歐洲是美國非常重要的市場。但歐洲內部有分化,德國、法國跟意大利、英國的態度就不完全一致,所以美國還會敲詐勒索下去,比如要挾“誰反抗就向誰征更高的稅”。
特朗普看上去出拳很魯莽,但還是有他的邏輯。這是給美國來了一套“休克療法”,能不能醒過來不知道,但首先要休克。
關稅的第一層意思最直接,向外國人收錢。“對等關稅”就是弄錢,特朗普最崇拜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當時美國財政的主要收入是關稅,不是現在的個稅。特朗普說加征關稅能給美國政府帶來1萬億美元收入,智庫普遍估計6000億~7000億美元,數字很可觀。
第二層目標是讓制造業回到美國,要讓美國人可以在工廠打螺絲、造iPhone。照他們的邏輯,高關稅下,企業覺得從中國或者其他國家出口美國不賺錢,就會選擇回美國建廠,從而提供就業和稅收。
第三層目標,就是地緣政治上針對中國。中國對此看得很清楚。
這幾層目標能不能實現?第一層可以,因為還有很多國家想跟美國做生意。但特朗普只看到可能的收獲,沒有看到可能的失去。這樣做說不定搞垮了美元霸權,萎縮了美國的服務業,這里的損失可能會超過關稅的所得。而第二層、第三層目標就很難了。
關于“去工業化”,我們一定要吸取英國、美國的教訓。
撒切爾革命之前,英國是制造業大國。當時英國戰略判斷錯誤,覺得金融最賺錢,就轉向了,放棄了制造業。倫敦有了金融城,但英國失去了制造業。美國好一點,里根革命后,美國高端制造業還有,但是失去了中低端制造業,因為資本自由流動,去其他國家建廠了。就業、稅收流失,中產萎縮,社會矛盾激化,根子都在這里。
創新一定表現在制造業里面,然后再到消費端。金融只是工具,目的是制造業。但是,制造業流出去了想再拿回來,太難。我看過一些資料,如果在亞洲設廠的企業回到美國,成本高達5倍以上。這要加多少的關稅才能抵消?還有勞動力的問題,即便美國想打螺絲、造iPhone,有沒有足夠合適的技能人才?特朗普第一任期就想做這件事,拜登也想做,八年了,都不成功,也不可能成功。
特朗普的團隊里面,馬斯克等人圍繞第四次產業革命,搞了一個等式:(生命科學+人工智能)×能源=現代產業。但也有問題。美國對能源去監管,要大量開采,俄羅斯和沙特立馬不干,要增加產量把價格打下去。因為對這些能源國家來說,如果美國這個最大的消費市場都自己采能源,他們的能源賣給誰?而如果只是圍繞AI、生命科學,這些高端產業解決不了特朗普的問題。
對我們來說,一定要堅持制造業,堅持實體經濟。我們的目標應當是構建一個具有強大經濟韌性的產業體系,這樣才能使我們在和美國的長期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中美現在拼的就是經濟的韌性。
美國的強項是在服務業、知識產權、美元霸權這些方面。其他國家生產商品,美國作為終端消費,是美國的比較優勢。這樣美國既有了廉價商品,又能循環美元。現在特朗普將焦點集中在貨物貿易,但問題是如果美國什么都要生產,其他國家要美元干什么?
一直這樣搞下去,反而可能導致美元霸權解體。其他國家儲備美元,就是為了跟美國人做生意。生意都不做了,要美元干什么?德國已經在討論把存在美國的黃金運回去了。日本呢?其他各國呢?會不會拋美債?可以觀察。
有一些分析認為,特朗普的最終目標就是搞一個把中國排除在外的貿易圈,在產業鏈、供應鏈上排除中國,在貿易領域制造新的陣營。這是幻想,不可能實現。美國搞了很多年“印太經濟框架”,實際上就是這個意圖,想讓周邊國家跟中國脫鉤,投靠美國。
這個框架為什么沒成功?因為美國沒有開放市場。拜登如此,特朗普更是如此。不僅不開放,還征高關稅。要吸引別人參與,就要提供公共產品,這剛好是特朗普反對的。那還有什么辦法吸引大家呢?相反,中國是更加開放的,又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市場。
況且,你讓別人選邊站,別人就一定聽嗎?各國也會犯嘀咕,畢竟最多四年任期,是不是忍一忍、拖一拖就過去了?有些國家就拖,反正白宮一任四年,不夠就八年,熬過去。
中國面臨的不是短缺問題,不是沒有足夠物資,而是考慮產能過剩,琢磨貨不賣到美國該賣到哪兒去。但美國的問題就大了,它自己不生產中低端的東西,這些東西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美國馬上就會面臨通脹。
如果通脹太高、國內失控,危機一來,民主黨當然會起勢。
關稅之爭是有限度的。只要關稅加到60%~70%,跟加到500%其實沒區別,都沒法做生意了,就是脫鉤了。
在這一波美方的打壓中,中國還是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短期內減少震動,比如通過國有大資金和國央企增持護盤、穩定股市等;中長期更重要的,還是通過改革釋放內部潛力,把區域大市場、統一大市場弄好,這是真正的進步。我們已經到了技術引領經濟的階段。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大量技術企業正在產生,中國正慢慢轉向“0到1”的原創創新階段。這個格局一旦真正形成,10~15年后,也許美國和其他國家還要依賴我們的技術。新能源汽車方面,德國已經要跟中國合作了,這放在十年前是很難想象的。
同時,既然美國是一個不可靠的自私形象,中國就更要展現出理性和公正,我們繼續保持開放,大家自然會有選擇。中國不拉幫結伙,而是用自己的行動來吸引人,這很重要。
(摘自“俠客島”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