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7-0105-04
隨著我國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汽車后市場服務領域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現專業化、精細化趨勢[。中職學校作為為該行業輸送人才的重要陣地,面臨著課程設置與崗位能力要求錯位的困境:機電維修崗位需掌握新能源汽車診斷技術,但教學仍以傳統燃油車為主;汽車美容崗位強調服務流程標準化,而現有課程卻缺乏情境化實訓設計。這種培養模式導致學生所掌握的技能與企業需求不匹配,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而且限制了學校在汽修專業領域的發展。
桂平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桂平一職校)創新構建“學生中心一崗位導向”分方向精準培養模式,為破解人才培養結構性矛盾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法。該模式以職業能力標準為依據,采取三階段遞進方式,其中基礎能力奠基階段夯實專業通識,專項技能強化階段實施模塊化教學,綜合素養提升階段深化產教融合。通過動態調整專業方向、重構課程體系、推進校企協同,實現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有機銜接。在新能源汽車維修等前沿領域,重點強化新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確保教學內容與技術發展同步。
一、實施人才精準培養模式
桂平一職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是廣西示范性專業,該專業以特色求發展,全面實施“特色專業”發展戰略,2021年成為 ?1+X? 智能新能源汽車技能等級證書試點單位。目前,該專業有1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730人,專業設備總價值達700余萬元。學校汽修專業實行“學生中心一崗位導向”的分方向精準化培養人才模式(如圖1所示),根據汽車售后維修崗位的差異,基于服務區域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實施分方向精準培養模式改革。
桂平一職校在汽修專業推行這一模式時,深入分析汽車售后維修行業不同崗位的需求,如機電維修、汽車美容、汽車營銷等崗位對技術、服務、溝通等能力的側重差異,然后開展針對性的教學。
第一學年著力夯實學生專業基礎知識,開設汽車基礎理論、發動機原理、電氣控制等課程,通過系統教學與實習實訓,讓學生全面了解汽車構造、運行原理等基礎知識,為后續深入學習筑牢根基。
進入第二學年,基于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估及興趣調研,實施分方向培養。桂平一職校設置了汽車機電維修、汽車美容、汽車營銷、新能源汽車維修等多個方向。對傾向技術型崗位的學生,引導其選擇汽車機電維修方向,深入學習維修診斷、故障排查等技能,通過實操課程與案例分析,掌握汽車復雜故障的解決方法;對溝通能力強、對客戶服務感興趣的學生,推薦其選擇汽車美容或汽車營銷方向,培養其服務流程設計、客戶關系維護、產品銷售技巧等能力。
到第三學年,學生依據所選崗位方向,進入企業進行跟崗實習。汽車機電維修方向學生投身汽車品牌售后服務團隊,參與實際維修項目,學習運用高端診斷設備獨立判斷車輛故障;汽車營銷方向學生則選擇加入經銷商銷售團隊,實踐汽車產品推銷、銷售策略制訂及客戶溝通技巧。這種分階段、按興趣與能力分方向培養的路徑,精準匹配學生個體發展與崗位需求,幫助學生快速成長為各崗位專業人才。
二、培養汽修“雙師型\"教師團隊
桂平一職校創新構建了“專職教師 + 企業專家”的雙導師協同育人機制,在汽車機電維修專業領域形成了優勢互補的教學團隊。專職教師團隊由理論功底扎實的專職教師組成,他們不僅系統掌握汽車構造與電控系統等核心理論知識,而且能將抽象的機械原理轉化為直觀的可視化教學內容。來自知名汽車品牌的技術專家團隊則帶來了行業最前沿的實戰經驗,包括引入4S店最新的故障診斷流程、分享典型維修案例庫以及指導學生操作最新型號的電子診斷設備。例如,學校聘請的某品牌4S店技術總監開展兩次實操教學,指導學生完成從故障檢測到排除的全流程實訓。這種雙導師協同模式有效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崗位實踐的深度對接,使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
在汽車美容與營銷方向,桂平一職校構建了由4S店資深從業者與專職教師組成的特色教學團隊。教學團隊引進的2名企業導師中,一名是營銷經理,另一名是美容技師,營銷經理擅長客戶需求分析與營銷方案設計,美容技師精通隱形車衣、液態玻璃等高端美容工藝。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校創新采用“真實工單+角色扮演”的教學模式,通過還原4S店真實服務場景(如客戶投訴處理、增值項目推介等),系統培養學生的服務規范意識和商務溝通能力。
新能源汽車維修方向的師資建設有三大特色:一是能力建設方面,要求教師必須同時持有傳統汽車維修高級工證書和新能源汽車高壓電工作業證,目前已有3名教師獲得新能源汽車高壓系統操作認證資質;二是教學內容創新,重點開發了包括電池管理系統(BMS)故障診斷、電機控制等前沿實訓項目,確保了教學內容與行業技術發展的同步性。
在此基礎上,桂平一職校構建了“三位一體”的教師專業發展體系,與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第一,實施教師企業實踐制,要求專業教師完成一定的實踐課時,并納入課程考核指標;第二,學校與企業共建技術研發中心,并共同開展新技術攻關;第三,創新企業專家駐校機制,聘請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實訓導師,組建混編教學團隊。通過這種立體化培養模式,學校汽修專業取得顯著成效:近兩年,8名教師參與企業新技術培訓項目,基于真實案例開發了12個教學項目。這種“標準共定、資源共建、人才共育”的合作機制,促使專業教學內容與企業技術發展保持同步更新。
三、開展\"崗課賽證\"融通的校企合作模式
“崗課賽證”融通,是學校實現精準育人的重要路徑,該模式將企業崗位需求、課程教學內容、技能競賽活動、職業資格認證有機結合,構建起實踐價值突出的教學體系[2。在汽車機電維修方向的人才培養中,桂平一職校構建了“崗課賽證”融通的特色培養體系(下頁如圖2所示)。通過深入行業調研,精準對接4S店及大型維修企業的技術崗位需求,重點打造“汽車發動機調試與故障排除”“汽車電控系統診斷技術”等課程,系統培養學生從基礎維護到復雜故障診斷的全流程技能。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創新性地將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汽車技術”賽項標準轉化為教學項目,并設計模擬競賽情境的實訓任務和定期舉辦校級技能比武,有效激發學生的專業競爭意識。此外,學校還將“汽車維修工”職業資格標準深度融入課程考核體系,通過組織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實現以考促教、以證促學的良性循環。這種培養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而且確保了人才培養質量與行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這種模式有力推動了校企合作基地建設,企業深度參與課程設置與教學,提供先進實訓場地、設備及真實崗位,如此學生在校內就能接觸到企業實際工作環境與工作流程,提前適應職場環境。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革新,學校依據企業反饋,動態調整優化課程內容,及時更新新能源汽車維修課程內容,融入最新電池技術、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維修知識。通過“崗課賽證”融通,學校與企業協同培養出契合市場需求的汽修人才,形成校企共贏格局,推動區域汽車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精準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3]。
四、產教融合驅動中職專業群建設
(一)打造特色鮮明的專業集群
在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桂平一職校緊密圍繞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辦學宗旨,依托西江“黃金水道”的區位優勢和貴港市新能源電動車產業集群的發展契機,創新性地打造了以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為龍頭、多專業協同發展的特色辦學體系。基于“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的構建原則,學校將傳統汽車維修、新能源汽車技術、電子電器應用及計算機應用等專業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專業集群,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最優配置和人才培養的協同效應。在課程實踐層面,學校通過與區域龍頭企業的深度合作,構建了“引企入校”與“送教入企”的雙向互動機制。這一機制不僅將企業的真實生產項目和技術難題轉化為生動的教學案例,而且實現了教學過程與生產實踐的無縫對接。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前沿領域,學校建立了動態課程調整機制,確保教學內容始終與行業最新技術標準保持同步。這種產教融合模式產生了多重效益:教師通過參與企業技術研發提升了實踐教學能力,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培養了創新思維,企業則獲得了持續的技術支持,最終形成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技術保障。
(二)建立分方向專業課程與評價體系
基于“學生中心一崗位導向”理念,桂平一職校創新構建了“一基、二精、三獨立”的階梯式課程與評價體系(如圖3所示)。該體系采用“基礎夯實一專業精進一獨立實踐”的三段式培養路徑:第一學年聚焦汽車構造與原理等核心基礎課程;第二學年根據專業方向開設精細化課程,如機電維修方向強化發動機拆修與電路檢修,新能源方向側重電池管理與驅動系統維護;第三學年通過模擬真實工作場景的實踐考核,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復雜的故障診斷與維修,并考取職業資格證書。這一遞進式培養模式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的有機銜接,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崗位勝任力,為汽修行業輸送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該體系從基礎到精通再到獨立工作,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崗位能力,使課程與評價精準對接崗位需求,助力學生成長為專業汽修人才。
本研究實施的“學生中心一崗位導向”分方向培養模式成效顯著。桂平一職校調查數據顯示,學生專業技能顯著提升:獨立完成汽車故障診斷維修的比例從 34% 提升至 76% ,汽車美容方向標準化流程執行準確率達 88% 。就業質量明顯改善,初次就業率從 67% 提升至 84% ,專業對口率達 73% ,企業反饋畢業生適應能力強、上手快。 81% 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與職業規劃契合,教學滿意度從 61% 提升至 83% 。該模式為區域汽車產業輸送了大量高素質技術人才,有效緩解了行業人才短缺問題,促進了產教協同發展。實踐證明,這種精準化培養模式不僅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而且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然,在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該模式仍有三個待改進之處:首先,課程更新滯后于技術發展,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電池管理、自動駕駛等前沿技術未及時納入教學內容;其次,實訓設備老化且企業師資不足,現有資源難以滿足實踐教學需求;最后,部分學生職業規劃模糊,存在專業方向選擇的盲目性。針對上述問題,桂平一職校將實施三項優化措施:一是動態配置教學資源,2025年建成智能網聯汽車實訓中心,設立教師研修基金支持企業實踐;二是完善職業指導體系,開發智能評估系統輔助學生專業選擇,建立方向調整機制;三是深化標準對接,聯合行業協會構建崗位能力標準庫,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學習成果認證。這些舉措將有效提升桂平一職校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精準度。
參考文獻
[1汪永智,李理.新時代中職學生德技并修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4):25-29.
[2]陳虎,何道材.淺談中職汽修專業德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J].時代汽車,2023(8):35-37.
[3]于海生.新能源汽車維修人才培養與技能提升路徑探討[J].時代汽車,2024(14):90-92.
(責編周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