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791.24;S763.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2.023
白皮松作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樹種,不僅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還在園林綠化和經濟林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陜西省藍田縣有較為豐富的白皮松資源,白皮松產業的發展推動著當地林業經濟的發展。然而,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和氣候變化的影響,白皮松面臨的病蟲害問題日益嚴峻,嚴重威脅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以藍田縣白皮松種植為例,深入探討了白皮松常見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危害特征及防治措施,旨在構建一套符合當地實際的綜合防治體系。這不僅對保護藍田縣白皮松種質資源、提高種植效益具有重要意義,還為其他地區的白皮松病蟲害防控提供了參考。
藍田縣白皮松種植現狀
藍田縣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東南,地處秦嶺北麓、關中平原東南部,地理位置東經 109°07′~109°49′ 北緯 33°50′~34°19′ 。藍田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 13.1°C ,日照時間 2148.8h ,無霜期 212d ,年降水量 720.4mm 主要集中在7一9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 55% 。藍田縣境內地形復雜,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地貌類型多樣,包括河谷沖積階地、黃土臺塬、黃土丘陵、秦嶺山地。這種多樣化的地形地貌和適宜的氣候條件為白皮松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環境。近年來,隨著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求逐漸增加,藍田縣白皮松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4年3月,藍田縣白皮松天然林規模已達0.2萬 hm2 ,白皮松數量高達500萬棵,是我國最大的天然白皮松連片純林區;人工育苗種植面積達0.73萬 hm2 ,形成了我國最大的白皮松繁育基地,占地 906.67hm2 ,擁有115萬棵以上樹高 2m 以上的白皮松。這不僅使藍田縣成為我國最大的天然白皮松原產地,也使其成為我國最大的白皮松交易市場。藍田縣白皮松以其獨特的生態價值和觀賞價值,在園林綠化、生態建設等領域備受青睞,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之一。2023年,藍田縣白皮松銷往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銷售收入達2億元。然而,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病蟲害問題日益突出,對白皮松的健康生長構成嚴重威脅,成為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對于保護這一珍稀資源、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藍田縣白皮松常見病害及防治措施
2.1松針銹病
松針銹病是藍田縣白皮松種植中常見的一種真菌性病害,由一枝黃花鞘銹菌引起。藍田縣地處秦嶺北麓,氣候溫和濕潤,春季多雨,為病原菌的侵染和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或冬孢子在病落葉上越冬,次年春季形成擔孢子,通過風雨傳播感染新葉。藍田縣白皮松松針銹病的發病高峰期通常在4一6月,此時溫度適宜且降雨較多[1]。發病初期,白皮松針葉上出現淡黃色小斑點,隨后逐漸擴大為橙黃色或橙紅色皰狀突起,即為夏孢子堆。嚴重時,整個針葉變黃后褐化,大量脫落
針對白皮松松針銹病,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加強林地管理,適當疏伐,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林內濕度。2)及時清除并焚燒病葉和林下落葉,減少病原菌傳播源。3)合理施肥,特別是增加鉀肥用量,提高樹木抗病性。4)化學防治方面,建議在發病初期使用 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600~800 倍液或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灑,每 7~10d 噴施1次,連續 2~3 次。
2.2 白紋羽病
白紋羽病是藍田縣白皮松種植中常見的一種真菌性根部病害,由褐座堅殼菌引起。病原菌主要通過土壤傳播,侵染白皮松的根系。藍田縣白紋羽病的發病高峰期通常在5一9月,此時溫度和濕度較高,有利于病菌繁殖[2]。發病初期,白皮松表現為生長緩慢、針葉變黃或褐化。隨著病情發展,樹冠稀疏,枝條枯萎,嚴重時整株死亡。受害根部表面覆蓋白色或灰白色扇形菌絲,形成特征性的白色菌絲網,后期產生黑色菌核。
針對藍田縣白皮松白紋羽病,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改善種植環境。在山地和丘陵地帶,采用等高種植,并修建排水溝,避免雨季積水。在平原地區,適當加大種植行距,增加通風。定期檢查并修剪過密枝條,保持林下空氣流通。2)化學防治。推薦在發病初期使用 70%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根部灌注和土壤噴灑[3]。施藥避開中午高溫時段,在早晨或傍晚進行。每 15~20d 進行1次噴施,連續2~3次。對于重度感染區域,可適當增加用藥濃度和次數,但需要注意避免藥害。
2.3松落針病
松落針病是散斑殼屬的真菌引起的一種病害,病原菌主要以子囊孢子在病落葉上越冬,次年春季隨風雨傳播感染新葉。藍田縣松落針病的發病高峰期通常在3一6月,此時溫度回升,降雨增多,有利于病原菌繁殖和侵染[4。發病初期,白皮松針葉出現黃褐色斑點,隨后逐漸擴大為褐色病斑,病斑上形成黑色小點狀子實體。嚴重時,整個針葉變黃后褐化,大量脫落,導致樹冠稀疏。
防治松落針病,可采取以下措施。1)改善林地衛生條件。在平原和緩坡地區,定期清除并焚燒病落葉和枯枝,減少病原菌傳播源。在坡度較大區域,可采用就地覆蓋或深埋的方法處理病落葉。2)化學防治。
推薦在發病初期使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 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600~800 倍液進行噴灑防治。根據當地氣候特點,第1次施藥時間選在3月中下旬,之后每 15~20d 噴灑1次,連續2~3次。對于發病嚴重的區域,可適當增加噴灑次數。噴灑時應注意藥液均勻覆蓋針葉,特別是樹冠內部和下部的針葉。
2.4松赤枯病
松赤枯病由枯斑盤多毛孢引起,主要通過風雨傳播,為害白皮松的針葉。藍田縣松赤枯病的發病高峰期通常在4一10月,春末夏初和秋季多雨潮濕時期尤其多發。發病初期,白皮松針葉出現淡黃色小斑點,隨后逐漸擴大為紅褐色病斑,病斑邊緣常有暗紅色環圈。嚴重時,整個針葉變為紅褐色,呈現枯萎狀,最終脫落。
針對松赤枯病,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營養調控。針對藍田縣不同地區土壤條件,制訂科學的施肥方案。例如,在酸性土壤區,適當施用石灰等堿性物質調節土壤pH值。增加鉀肥和微量元素的使用比例,提高白皮松的抗病性。建議在早春和秋季各進行一次全面的土壤檢測和施肥。對于生長勢弱的樹木,可在樹冠外緣進行根外追肥,提高樹木活力。2)生物防治。利用昆蟲病原線蟲等天敵生物,控制可能傳播病菌的害蟲的數量[5]。在林下種植具有驅病作用的草本植物,如艾草、薄荷等,形成多層次的生態防控體系。
3藍田縣白皮松常見蟲害及防治措施
3.1 松大蚜
松大蚜是藍田縣白皮松種植中一種常見害蟲,屬同翅目蚜科,主要為害白皮松的針葉、嫩梢和樹干,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藍田縣松大蚜的為害高峰期通常在4一10月,尤其是春季和秋季溫度適宜時期。為害初期,白皮松被害部位呈現黃綠色斑點,隨后針葉逐漸變黃、卷曲,嚴重時針葉脫落。大量松大蚜聚集時,會分泌大量蜜露,誘發煤污病,影響樹木光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樹勢。
針對藍田縣白皮松松大蚜為害,可采取以下措施。1)生物防治。培育和引進松大蚜的天敵,如七星瓢蟲、食蚜蠅、草蛉等。在蟲害發生初期,每 667m2 釋放七星瓢蟲成蟲 500~1000 頭,或草蛉卵片 2000~ 3000粒。同時,使用昆蟲病原真菌制劑,如白僵菌,對松大蚜進行生物防控。2)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在平原和低山區,可使用高壓水槍沖洗樹冠,物理清除蟲體。在蟲口密度較大時,選用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進行防治,每 7~10d 施用1次,連續 2~3 次。注意在晴朗天氣的早晨或傍晚施藥,避開高溫時段。對于生長勢弱的樹木,可采用樹干注射法,使用 4% 吡蟲啉溶液,每株注射 50~ 100mL ,以達到持續控制的效果。
3.2松梢斑螟
松梢斑螟是藍田縣白皮松種植中的一種嚴重蛀梢性害蟲。松梢斑螟屬鱗翅目螟蛾科,主要為害白皮松的新梢、針葉和樹皮,幼蟲鉆入枝條取食其內部。藍田縣松斑梢螟的發生高峰期通常在5一9月,尤其是夏季高溫多雨時期。發生初期,被害枝梢出現褐變和萎蔫癥狀,隨后針葉變黃脫落,嚴重時導致整個枝條枯死。松梢斑螟不僅直接影響白皮松的生長勢和樹形,還會導致樹木抵抗力下降,易受其他病蟲害侵襲,嚴重時可致整株死亡,造成藍田縣白皮松產業巨大經濟損失。
針對松梢斑螟為害,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生物防治。引進和培育松梢斑螟的天敵,如赤眼蜂。蟲害發生初期,可每 667m2 釋放赤眼蜂 2000~3000 頭。同時,使用蘇云金桿菌制劑進行噴灑,對幼蟲進行生物防控。2)化學防治。在成蟲產卵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噴灑 20% 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 2.5% 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每 7~10d 噴灑1次,連續2\~3次。
3.3強大小蠹
強大小蠹是藍田縣白皮松種植中的一種嚴重蛀干性害蟲。強大小蠹屬鞘翅目小蠹科,主要為害白皮松的樹干和主枝,成蟲和幼蟲在樹皮下鉆蛀形成蟲道,破壞樹木維管組織。藍田縣強大小蠹的發生高峰期通常在4—9月,春季樹木萌芽期和夏季高溫時期尤其多發。蟲害發生初期,樹干表面出現針眼狀小孔,周圍有紅褐色樹脂流出;隨著蟲口密度增加,樹皮開裂,大量紅褐色樹脂混合蟲糞溢出,形成特征性的“紅脂包”。
為防治強大小蠹為害,可采取以下措施。1)物理防治與生物防治。在蟲害發生初期,人工剝除被害樹皮,清除蟲體和蟲道。同時,在林間懸掛誘芯式捕獲器,每公頃安裝2~3個,誘捕成蟲。利用藍田縣本土天敵資源,如啄木鳥或蒲螨,捕食或寄生強大小蠹,以減少其數量;或者在林下種植具有驅蟲作用的植物,如薄荷、萬壽菊,既可豐富生物多樣性,又可驅趕害蟲。2)科學化學防治。在平原和低山區,可在成蟲羽化期(4月中下旬)噴灑 40% 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 2.5% 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重點噴灑樹干下部和地表落葉層。對于高山區域,考慮到生態敏感性,優先使用低毒生物農藥,如印楝素或苦參堿制劑。
3.4 縱坑切梢小蠹
縱坑切梢小蠹是一種隱蔽性強、危害性大的蛀梢害蟲,屬鞘翅目小蠹科,主要為害白皮松的新梢和枝條,成蟲在枝條內部鉆蛀形成縱向坑道,幼蟲取食形成不規則的蛀道。藍田縣縱坑切梢小蠹的發生高峰期通常在5一10月,尤其是夏季高溫多雨時期。發生初期,被害枝梢針葉變黃萎蔫,隨后整個新梢枯死下垂;嚴重時可導致白皮松大量枝條枯萎,樹冠稀疏。
針對縱坑切梢小蠹,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物理防治。在蟲害發生初期,組織人工及時剪除被害枝條,就地粉碎或深埋處理,減少蟲源。對于樹勢較弱的白皮松,可在樹干涂白,增強樹皮抗性。在高發區域,可懸掛簡易粘蟲板,物理捕獲成蟲。2)藥劑防治。在平原和低山區,可在成蟲羽化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噴灑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 20% 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每 7~10d 噴施1次,連續2~3次。對于生態敏感的高山區域,優先使用生物農藥,如蘇云金芽孢桿菌制劑或白僵菌制劑。
4結語
系統探討了藍田縣白皮松種植中的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通過分析這些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特征,提出了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的多樣化防治策略。未來,藍田縣仍需加強病蟲害預警系統建設,深化生態友好型防治技術研究,并推廣科學化、精準化的管理模式,以實現白皮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魏穎.白皮松主要病蟲害種類與防治技術[J].新農業,2023(22):16-17.
[2] 辛軍寶.白皮松育苗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鄉村科技,2023,14(10):121-124.
[3] 洪彥龍.白皮松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種子科技,2022,40(17):130-132.
[4] 多海霞,高進軍.白皮松的育苗技術及常見病蟲害防治措施[J].廣東蠶業,2022,56(5):84-86.
[5] 魏穎.白皮松育苗栽培與病蟲害防治[J].河北農機,2022(11):148-150.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