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3年我國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黨中央認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
作為宏觀調控及資源配置的重要工具,金融在供應鏈體系建設和優化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鄉村振興必然需要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這一系列工作也需要完善農村供應鏈建設,引入金融理論和實踐。通過建設和完善農業供應鏈金融體系,能夠實現金融科技賦能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二、研究現狀
本文基于選定的主題:農業供應鏈金融分析與研究,以“農業”“供應鏈金融”作為組合關鍵詞在學術信息共享平臺知網進行檢索,對檢索的時間范圍未做限制。截至2024年11月23日的統計結果顯示,相關文獻共計875篇(本),其中學術期刊論文616篇,學位論文226篇,報紙刊發29篇,圖書2本,會議論文1篇,研究成果1篇,文獻的年度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相關研究整體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自2007年起,以農業供應鏈金融為主題的研究逐漸興起,經過幾年平穩的發展,相關研究在2017—2019年迎來爆發式增長,并在此后呈現穩步增長態勢。既往研究中,關于“供應鏈金融”“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研究最多,分別為371篇和318篇;其次是供應鏈、農業供應鏈、供應鏈金融模式、鄉村振興、信用風險等;其中金融模式和金融風險成為該領域下細分研究子類的重點研究內容。
三、農業供應鏈金融相關概念
1.農業供應鏈
農業供應鏈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針對農產品進行的供應鏈管理。最初的農業供應鏈定義多數是基于供應鏈概念向農業生產的延伸。但由于供應鏈概念自身與物流概念的復雜關系,仍有部分學者在定義中更傾向以物流為主體脈絡。張晟義(2002)在研究農業現代化發展時,融合供應鏈管理概念,認為供應鏈管理深入到農業產業化之中將是歷史的必然,并由此提出“涉農供應鏈”的概念:以農業原料作為后續各階段生產加工和運銷主要對象的供應鏈的總稱。張思華(2004)則基于物流視角,在綜合供應鏈管理概念的基礎上,結合物流形式的分類方式,提出現代農業物流管理的概念,認為現代農業物流管理是對農業產業包含上游、中游、下游在內的全過程的科學管理,并將其分為三個物流階段。其中,上游是產前采購階段的產前物流—農業供應物流;中游是生產過程這一階段的物流形式—一農業生產物流;下游是銷售或再加工階段的產后物流形式一一農業銷售物流。此外,也有學者對當時不同的概念進行了匯總分析。例如,冷志杰(2006)在研究集成化大宗農產品供應鏈時發現,關于農業供應鏈的相關概念未能統一,存在農產品供應鏈、涉農供應鏈、農業供應鏈、食品供應鏈、農業綜合企業、農產品物流網絡、農產品物流體系等多種概念。但其形式基本一致,是由上游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中游農產品生產加工者、下游經銷商、消費者以及相關配套物流服務提供方等共同組成的組織或網絡結構。由此,其指出農業供應鏈本質是實現農產品產、供、銷全流程協同,由各環節中的主要企業(鏈主企業)組織管理,串聯鏈上相關各方,完成信息、資金、物流的集成與交互,共同組成的供應鏈。

此后,供應鏈、全鏈協調概念逐漸成為農業供應鏈概念的核心。陳冬冬(2008)認為,農業供應鏈是以農業生產為核心進行的全流程多方協同網絡。一方面,其強調農業供應鏈是由眾多參與方共同連接形成的網鏈結構,因囊括了從農資提供商到批發零售商等在內的全鏈路各相關方而具有整體功能;另一方面,其也強調,因貫穿生產資料供應到產品完成銷售的全過程,其中所涉及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也都應屬于農業供應鏈的組成部分。
結合過往研究,農業供應鏈可以簡要概括為以農業生產為核心的、從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供應到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再到售后反饋和處理的全流程中涉及的個人和組織組成的,包含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相關要素在內的網絡結構。
2.供應鏈金融
與農業供應鏈相似,由于初期供應鏈與物流概念的復雜關系,研究初期的供應鏈金融中,物流概念占有較大比重。但隨著供應鏈概念的清晰化,供應鏈金融中的物流概念逐漸被“供應鏈”理念取代,成為供應鏈的組成部分之一。例如,王光石(2005)認為供應鏈金融是一種附加了金融服務功能的供應鏈服務,這一服務將物流和金融相結合,是一種由銀行提供的包含評估金融咨詢、監管、融資、對賬、清賬、資產處理、供應鏈信息等在內的創新服務。此后的相關研究指出,供應鏈金融是以鏈上參與主體為對象進行的全面金融服務,是一種為實現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充分融合而構成的金融系統。供應鏈金融由資金供給方為主導,通過金融資本與實業經濟穩固協作形成“產一供一銷”鏈條,并使其順暢流轉,實現銀行與鏈上企業互利共存、持續發展、良性互動,形成優質的產業生態。彎紅地(2009)在對供應鏈金融與銀企聯盟供應鏈進行研究時,認為供應鏈金融的形成要從整個產業供應鏈角度考量,銀行將供應鏈中的相關企業看作一個整體,通過綜合授信提供相應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與供應鏈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協同關系,提升供應鏈競爭力。2020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8部委(部門)發布《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對供應鏈金融做了明確定義:供應鏈金融是指從供應鏈產業鏈整體出發,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實交易背景下,構建供應鏈中占主導地位的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一體化的金融供給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提供系統性的金融解決方案,以快速響應產業鏈上企業的結算、融資、財務管理等綜合需求,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產業鏈各方價值。
3.農業供應鏈金融
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定義,多源于馬九杰(2011)、關喜華(2011)等學者對龍江銀行“五里明模式”的研究。研究認為,農業供應鏈金融是金融機構為農業產業鏈提供的系統性金融解決方案,利用核心企業的信用為農戶和小微企業增信。方案以特色農業和優勢農產品的供應鏈核心企業為中心,但同時要考慮鏈上小微企業、農戶或消費者的利益。通過將個體風險轉變為供應鏈整體風險的方式,實現了不可控風險向可控風險的優化;通過更充分地處理融資需求和風控要求間的平衡,進一步推進了整體的協調運轉。雖然此后仍有相關研究對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概念有所延伸,但也多遵循這一定義,在此基礎上針對細分領域做進一步的研究。基于以上研究,農業供應鏈金融可以定義為:以多種形式服務于農業供應鏈上單個企業或上下游多個企業的、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針對金融供給和風險評估需求構建的全鏈條一體化系統性金融解決方案。
四、農業供應鏈金融主要研究內容
1.農業供應鏈金融主要模式
2009年11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金融機構加速對農業供銷合作社賦能。2010年,龍江銀行與中糧公司合作,在政府主導推動下,因地制宜,結合地方農業特點,融合供應鏈金融理論,成功設計了“五里明模式”并取得豐碩成果。自此,各地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不斷創新發展,相關研究愈加豐富。龍江銀行也因此被譽為“全國第一家按照農業供應鏈來整體統籌謀劃機構發展和農村金融服務的銀行”。隨著十幾年的探索、創新與演變,當前農業供應鏈金融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模式。
一是鏈主企業主導型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在該模式下,鏈主企業(鏈上核心企業)利用其在供應鏈上的獨特優勢與金融機構達成合作或自建金融平臺,為供應鏈上下游參與方提供高效的融資服務。其優勢在于鏈主企業與鏈上各方關聯密切,在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具有優勢,能夠更有效地把控整體供應鏈風險。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包括伊利的乳業通寶、甘肅定西市“藍天模式”、新希望的“好養貸”、大北農“互聯網 + 農業產業鏈”模式、唐德祥設計的“三社”融合發展模式、得利斯集團生豬供應鏈金融模式等。以甘肅定西市“藍天模式”為例,該模式以馬鈴薯龍頭企業(鏈主企業)為核心,協同合作社、農場、種植大戶和農戶,加大授信額度和貸款規模,進而獲取更大的融資支持。
二是金融機構主導型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該模式由金融機構主導推動,主要通過與政府、龍頭企業、擔保公司合作,為鏈上各參與主體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其優勢在于金融機構有較強宏觀風險防控能力,能夠顯著提升農業供應鏈整體的抗風險能力。以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的“五里明模式”為例,黑龍江省政府在聯合各大地方銀行的基礎上,融合大正投資集團、中糧集團和北大荒集團等優質股東成立一家城市商業銀行—龍江銀行,以該銀行為牽引,由政府推動,聯合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并由此協同各方多個鏈上主體,共同實現金融賦能。
三是電商綜合平臺主導型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該模式以電商綜合平臺為核心,借助互聯網及大數據技術,對整個產業鏈上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等進行全環節的分析、優化和重塑,利用電商綜合平臺強大的數據優勢進行風險管理并針對供應鏈上下游參與者的特點,更加快捷、高質、高效地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務。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包括京東的農業供應鏈金融等。
四是交易市場主導型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該模式依托于由眾多供應鏈交易主體形成的交易市場,金融機構主要利用市場中穩定的交易關系開展業務。比較典型的是甘肅中藥材市場、馬王堆蔬菜批發市場等。
此外,還有部分學者從科技賦能等角度,對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進行了研究,但多數較符合上述分類中某種或多種模式的特點。例如,李孟真(2022)從數字農村的角度研究了數字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提出以大數據平臺為依托,涉農企業與農戶組成供應鏈向平臺提供有用數據,平臺將整合數據分析處理后與金融機構協同,共享分析結果。金融機構據此為供應鏈上涉農企業、農戶等參與方提供更合理、定制化的金融服務,這與電商綜合平臺主導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基本一致。吳江(2023)引入區塊鏈技術,以“龍頭企業 + 個體農戶 + 銀行”為供應鏈金融基礎模式,由個體農戶、核心企業、金融機構、農業監管部門作為聯盟鏈主體,搭建了一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金融服務平臺原型。雖然該模式以監管部門主導,但其主要功能特點仍與平臺主導型基本一致。
2.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
部分學者針對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的成因進行了研究。例如,潘永昕等(2020)設計梳理了32個風險生成因素,根據其特點劃分為9層,建立了相應的骨架矩陣及解釋結構模型,以解釋各層級、各因素之間的影響關系。此研究結論認為,核心企業的選擇、供應鏈各主體之間利益關系的穩定性、供應鏈上信息有效共享的程度及效率、鏈上各方在自然災害、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等情況下的抗風險能力是影響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水平的重點因素。鄒建國(2023)認為,信號傳遞機制、能力顯示機制、網絡嵌入機制、橫向選擇、橫向監督、激勵機制等因素對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有較大影響。劉學文等(2022)提出,完善農業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評價體系,應加強對農業供應鏈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的信用風險管控,做好對農業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預警、應急及貸后監控工作,重視人才引進與培養,建立先進的風險管理團隊。李光榮(2020)將風險影響因素分為內部元素、外部環境以及彼此間的相互影響。內部元素包括核心企業、融資企業、融資資產等;外部環境為農業供應鏈所處的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等;彼此間的相互影響則體現在供應鏈關系、網絡信息技術應用、政府政策調控、風險中介服務等。
3.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意義
部分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意義。多數研究集中在農業供應鏈金融對減貧扶貧效果、鄉村振興的正向效應上。申云等(2019)利用A一F雙界線分析法構建了農戶多維貧困綜合指數,并采用傾向得分匹配一雙重差分法比較評估了農業供應鏈金融在助推金融扶貧方面的效用。研究表明:農業供應鏈金融對農戶、各類農民合作社具有顯著的增收減貧效果。戴德寶等(2022)利用面板數據回歸模型和中介效應模型檢驗了我國30個省份農業供應鏈金融對農民恩格爾系數的影響。結果表明:農業供應鏈金融在農民增收和降低恩格爾系數方面具有顯著效果,且在中西部地區的減貧效應更為明顯。郭捷等(2022)通過分析相關企業財務數據發現,農業供應鏈金融能夠顯著緩解涉農企業,尤其是參與精準扶貧的企業的融資約束問題。吳若冰等(2021)從上游農資供應商、核心企業動產質押、下游經銷商訂單式農業三個維度分析了農業供應鏈金融對邊疆地區的影響,認為通過金融科技賦能,農業供應鏈金融能有效地緩解邊疆地區金融供給不足和供給結構不平衡等問題,對于邊疆地區實現鄉村振興具有獨特的戰略價值。
此外,李嚴(2023)在研究金融數字化過程中,發現農業供應鏈能夠很好地實現數字金融與農業的結合。也有部分學者在探究農業供應鏈金融具體問題時指出,農業供應鏈金融能有效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不足、缺乏抵押物以及融資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約束,是中小企業融資困局破解的有效路徑。
五、結論
隨著鄉村振興、補鏈強鏈等國家戰略的持續推進,農業供應鏈的重要性日漸凸顯。通過金融科技賦能,農業供應鏈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農業經濟穩步增長,農民增收減貧效果顯著。農業供應鏈金融相關研究的文獻數量也在近些年快速增長。當前研究重點集中在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和風險研究領域,此外還包含部分關于農業供應鏈金融的貢獻、意義及其他相關內容的研究,這與農業供應鏈金融通過金融模式創新,滿足農業供應鏈金融供給和風險控制需求的核心任務不謀而合。當前研究表明,農業供應鏈金融主要包含鏈主企業主導型、金融機構主導型、電商綜合平臺主導型、交易市場主導型四類模式。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是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風險防范機制的優化也應綜合考慮內外部因素及其彼此間的相互影響。其中,所選的核心企業的綜合抗風險能力、鏈上各主體之間利益關系的穩定性、信息共享程度及效率、金融信用風險評價體系、信用風險預警機制、應急及貸后監控工作、人才、團隊和政府支持、災害預防及處置等是影響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等級的重要因素。
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對農業供應鏈金融主題下的文獻進行了整體綜述,但進一步的分析研究略顯不足;本文重點梳理了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的相關研究,對風險研究有所欠缺。今后的研究重點仍應以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風險防控及處置為主,通過創新的、符合實踐的金融模式及風險防控辦法,加強金融科技賦能對農業供應鏈的影響,促進鄉村振興、農業供應強鏈補鏈。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3-02-12)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7]彎紅地.銀企聯盟供應鏈與供應鏈金融的比較分析[J].經濟問題,2009(4):86-89.
[8]馬九杰,周向陽,蔣逸,等.土地流轉、財產權信托與農業供應鏈金融創新—龍江銀行“五里明模式”剖析[J].銀行家,2011(11):107-109.
[6]王光石,馬寧,李學偉.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的探討[C]//2005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論文集(上冊)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4]冷志杰.集成化大宗農產品供應鏈模型及其應用[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5.
[3]張思華.用現代農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方法指導現代農業建設[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6.
[2]張晟義,張衛東.供應鏈管理:21世紀的農業產業化競爭利器[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2(5):62-66.
[9]關喜華.“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探索與實踐—基于龍江銀行農業產業金融創新的調研分析[J].銀行家,2011(11):110-113+7.
[10]唐德祥,彭天禹.“三社”融合發展融資機制的演化博弈研究[J].運籌與管理,2023(9):57-63.
[11]李孟真.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數字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與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2(8):120-122.
[5]陳冬冬.農業供應鏈管理若干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8.
[12]吳江,楊亞璇,鄒柳馨,等.基于區塊鏈的面向小農主體的農業供應鏈金融信息共享模型研究[J].情報科學,2023(9):97-106.
[13]潘永昕,胡之睿.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生成因素探究———基于解釋結構模型[J].農村經濟,2020(7):103-110.
[14]鄒建國.農業供應鏈金融視角的農戶信貸約束緩解效應研究——來自湖南農戶的經驗證據[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3(3):35-42.
[15]劉學文,譚學想.高質量發展引領下的農業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研究[J].農業經濟,2022(9):104-105.
[16]李光榮.農業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致因研究:系統框架與實證分析——來自黃河中上游五省區的780份調查數據[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0(3):17-24.
[17]申云,李慶海,楊晶.農業供應鏈金融信貸的減貧效應研究——基于不同主體領辦合作社的實證比較[J].經濟評論,2019(4):94-107.
[18]戴德寶,周丹,范體軍.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減貧效應及傳導機制研究[J].統計與決策,2022(14):60-64.
[19]郭捷,谷利月.農業供應鏈金融能有效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涉農企業參與精準扶貧的實證研究[J].運籌與管理,2022(3):112-118.
[20]吳若冰,蒙啟,劉嬋嬋.農業供應鏈金融助力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138-146.
[21]李嚴,宋文正.金融數字化驅動與民族地區農業供應鏈發展[J].云南社會科學,2023(4):118-124.
作者簡介:朱文昊(1990一),男,山東濟南人,副主編,出版專業中級職稱,研究方向:供應鏈管理、期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