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戰略任務,將“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確立為未來五年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這凸顯了文化軟實力建設在民族復興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并對新時代文化國際傳播實踐提出了新要求。
陜西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絲路經濟帶的起點,承載著周秦漢唐等十三朝古都的文明積淀,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譜系。從史前文明的半坡遺址、仰韶文化遺存到世界矚目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盛唐氣象的大雁塔等物質文化遺產;從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的秦腔藝術、獨具匠心的鳳翔泥塑剪紙到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安塞腰鼓、關中飲食文化,三秦大地共同構成了陜西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一帶一路”經濟帶新的起點,陜西擁有獨特的地理優勢。電子媒體的不斷發展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如何創新、有效地傳播成為陜西傳統文化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對外傳播是提升文化影響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文化傳播可以實現地方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方式的對接,對促進陜西經濟發展、加強對外交流、提升陜西文化旅游大省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文化傳播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前者指除本地域外的傳播,后者指對國(境)外傳播,本文主要注重對后者的傳播現狀展開研究。
本文以NOW語料庫動態新聞數據為研究基礎,針對2022年1月1日至2025年1月1日英語媒體對有關陜西的報道進行分析,旨在分析陜西傳統文化在海外媒體的傳播現狀,以及陜西文化國際傳播面臨的挑戰。研究結果有助于評估陜西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通過新聞媒體傳播的現狀和現存問題,對政府媒體今后制定對外傳播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NOW語料庫
NOW語料庫,全稱為NewsontheWeb,是由MarkDavis教授開發的網絡新聞語料庫,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英語新聞語料庫之一。自2010年起開始收集數據,至今已收錄超過167億個單詞的新聞語料。語料庫每月增長約1.8億至2億個單詞,主要來自全球20個國家地區的新聞報道,數據資源豐富。本文主要分析2022年1月1日至2025年1月1日有關陜西的英文報道。2022年之后,陜西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擴大。2024年推出的“144小時免簽政策”,無疑更是推動陜西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國際舞臺的良好契機。
二、檢索過程及分析
筆者使用NOW語料庫的詞頻統計功能檢索“Shanxi”一詞,發現在2022年至2025年的出現頻次為1497次。使用詞頻列表進行檢索發現,自2017年開始,關于陜西的報道逐年減少,至2021年達到最低。2022年,相關報道激增,隨后繼續下降至17年以來的最低頻率。但是,據2022中國城市國際傳播影響力指數報告顯示,西安的國際影響力排在第九名,評分為11.14,32023年提升至第五名,評分為16.20, [4]2024 年下降至第八名,評分為14.81。西安作為陜西的省會城市,是傳播陜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主體,雖然英文媒體的報道總數不斷下降,但西安的國際影響力總體而言有所提高(詳見圖 1)
(一)詞組搭配分析
筆者在節點詞檢索中輸入“Shanxi”,并將時間限制在2022年1月1日至2025年1月1日,跨度范圍設置前后5個節點詞,檢索出與陜西高頻搭配的名詞。筆者選用與陜西搭配頻率超過10的詞匯并分為6類,分別為行政區域、科技教育、經濟發展、歷史文化、地理風貌和其他。對于難以從詞義判斷的詞匯,對原文反復閱讀再進行分類。與陜西文化有關的詞匯有museum、institute、panda、history、folk,相比于科技教育和經濟發展的有關詞匯的出現頻率較低。可見,海外英文媒體對陜西形象的報道主要集中于科技和經濟發展(詳見表1)。
(二)報道國家、地區
檢索發現,NOW語料庫中對陜西進行報道的國家和地區共有20個,但是地域分布不均,其中,美國與新加坡對陜西的報道遠超其他國家和地區。歐洲(除英國和愛爾蘭)和南美洲英文報道數量少的原因與其多語種環境有關(詳見圖2)。
除此之外,對于一些發展中國家而言,傳統媒體仍是主流。就非洲國家而言,隨著數字媒體的興起,報紙等傳統印刷出版物的發行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廣播和電視仍占主導地位。與此同時,根據Statcounter的統計顯示,非洲使用互聯網的人數在2022年1月至2025年1月不斷增長,這對非洲發展數字媒體起到了促進作用,對于之后對陜西報道的增加也有促進作用。
(三)文化負載詞分析
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定義,李宗桂(2013)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積極歷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文化。其中,器物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皆包含于優秀傳統文化中。因此,對于文化負載詞的選擇,筆者沒有局限于思想方面的文化,而是同時選擇了可以代表地域文化的民俗藝術、古建筑遺址、表演藝術以及飲食文化。廖七一(2000)認為,文化負載詞是某種文化所特有,能夠反映一個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活動模式。8因此,在英文報道中,一些詞匯沒有完全相對應的英譯詞匯。本文主要選擇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官方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這些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進行檢索,在所收集的有關陜西的報道中使用Antconc4.3.1對所選文化負載詞進行檢索,結果詳見表2。




根據表2,“一帶一路”、兵馬俑、陵墓、皇帝、唐朝等與歷史遺跡有關的報道較多,但有較強地域特征的非遺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出現的頻率卻不高。海外英文媒體對陜西的報道更注重對有實體的地點或物品進行宣傳,而對能夠表現陜西人民智慧的民俗文化的報道極少,如華陰老腔、皮影戲等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年間在20個國家和地區沒有任何相關報道。
三、結束語
本文基于N0W語料庫對2022—2025年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的英文媒體報道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系統探討了陜西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現狀。研究發現,陜西在國際媒體中的形象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報道數量整體偏低且逐年遞減,表明陜西文化的國際關注度有待提升;第二,報道主題主要集中于科技、經濟等領域,與歷史文化相關的詞匯頻率顯著低于其他類別,反映出文化傳播內容分布失衡;第三,文化負載詞的使用呈現明顯的偏向性,以“兵馬俑”\"唐朝”“絲綢之路”等歷史遺跡類詞匯為主,而“華陰老腔\"“皮影戲”“安塞腰鼓”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鮮少被提及,導致陜西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深度不足,未能全面展現其文化多樣性。此外,報道地域分布不均,區域聯動傳播效應尚未形成。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議:首先,優化傳播策略,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制定差異化內容,重點強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共鳴;其次,整合多模態資源,利用短視頻、虛擬現實等新興媒介形式,生動呈現陜西民俗藝術、飲食文化等非物質遺產;再次,提煉具有獨特性的文化符號,通過故事化敘事增強傳播吸引力;最后,加強國際媒體合作,鼓勵外媒參與陜西文化主題活動,提升報道的深度與持續性。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數據來源囿于英文報道,且時間跨度較短(2022—2025年),未來研究可擴展至多語種語料庫或結合實地調研,進一步驗證傳播效果。此外,如何平衡文化符號的普適性與獨特性、如何量化傳播策略的實際影響力,仍需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米鈺,郭繼榮,李蓓嵐.跨文化自覺視閾下區域形象對外傳播模式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24,32(02):99-102
[2]陳松濤,梁滿玲.論媒介融合視閾下陜西民俗文化域外傳播策略[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23(03):74-77.
[3]韋路,陳曦.2022中國城市國際傳播影響力指數報告[J].對外傳播,2023(01):30-34.
[4]韋路,陳俊鵬.2023中國城市國際傳播影響力指數報告[J].對外傳播,2024(02):32-36.
[5]韋路,徐靚顧.2024年中國城市國際傳播影響力指數報告[J].對外傳播,2025(01):43-47.
[6]李玉潔.非洲媒體發展態勢及中非媒體合作路徑探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9(05):1-11.
[7]李宗桂.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J].學術研究,2013(11):35-39.
[8]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