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思路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它不僅促進了國際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優化,提升了教育質量,還推動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同時,這種合作模式精準對接產業需求,推動了專業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了新的動力。此外,中外合作還提升了我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推動了國內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影響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
(一)文化融合度
“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深入發展,其中,文化融合度作為關鍵因素,對人才培養質量具有深遠影響。文化融合度不僅涉及語言和習俗的表層交流,更深入到教育理念、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相互理解和接納。高文化融合度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壘”,促進中外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互動,形成包容開放的學習氛圍。同時,它能夠激發創新思維,推動教學方法和內容的國際化改革,提升教育的全球競爭力。此外,文化融合度還直接影響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和國際視野,對于培養具備全球勝任力的人才至關重要。
(二)經濟支撐點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思路強調跨學科綜合培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動國際合作辦學,培養既具備專業知識又擁有跨文化交流、外語溝通等能力的人才。通過實地考察、實習實訓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沿線國家高校和機構合作,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在經濟基礎方面,大量經濟合作項目為國際化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和發展空間。文化交流通過語言學習和文化交流,增進了相互理解和信任。貿易和投資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對熟悉國際規則、跨文化溝通的財經、法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教育和文化交流項目促進了語言學習傳播,為相關領域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平臺。
(三)安全穩定基礎
“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但安全穩定作為基礎因素,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政治穩定是保障合作順利進行的前提,需加強國際合作,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經濟安全直接影響教育投入的持續性,應促進經濟互利共贏,確保資金穩定流動。法律安全為合作提供制度保障,需完善法律法規,保護各方合法權益。文化安全要求在交流中尊重多樣性,促進文化互鑒,避免文化沖突。網絡安全是信息時代的重要議題,要求加強網絡防護,保障信息交流安全。人身安全是基本保障,需建立應急機制,確保師生安全。此外,社會穩定和公共衛生安全同樣不容忽視,應加強社會治理,提升公共衛生水平。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
(一)搭建文化交流的橋梁
隨著全球化的深人發展,語言互通成為國際化人才的基本素養。掌握多種語言,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能夠有效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為國際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這類人才不僅具備專業知識,還擁有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國際視野,能夠在不同領域和環境中發揮橋梁作用。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也是當務之急。通過提升教育質量、加強學術合作,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人才,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智力支持。此外,應構建立體化人才培養體系,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人才培養網絡,以滿足不同領域和層次的國際化人才需求。
(二)培養具備全球視野的跨界精英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對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培養具備全球視野的跨界精英。這些人才需掌握專業知識,同時,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卓越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為滿足這一需求,需加強外語教育,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注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的學習。2推動教育國際化,通過學分互認、聯合培養等項目,增加學生的國際交流機會。鼓勵跨學科學習,培養復合型人才,以應對多領域的挑戰。提供豐富的國際實習和交流項目,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鍛煉成長。政府應制定支持性政策,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加強與國際組織及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拓展實踐平臺。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以應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加強人文素養教育,提升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
(三)優化國際合作的教育環境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日益增長,優化國際合作的教育環境成為關鍵。應加強政策支持與協調,制定有利于國際學生流動的簽證、獎學金政策,簡化入學與居留手續,吸引更多優秀國際學生。推動學分互認與學位互授,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教育評估體系,提升學歷的國際認可度。加強跨文化教育,培養師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營造包容多元的校園文化。提升外語教育水平,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的教學,增強學生的跨語言溝通能力。加大國際師資引進力度,構建國際化師資隊伍,提升教學與科研的國際化水平。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思路的特點
(一)多元化合作
合作主體多元化,涉及政府、高校、企業、非政府組織等多方參與,形成合力。合作形式多樣化,包括聯合辦學、項目合作、學術交流、人才互派等,滿足不同需求。合作內容豐富,涵蓋語言學習、專業教育、技能培訓、文化體驗等多個領域,培養復合型人才。合作機制靈活,建立雙邊或多邊合作框架,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區域廣泛,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合作層次分明,既有高端人才培養,又有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形成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合作理念創新,強調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推動教育國際化進程。通過多元化合作,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益,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可持續發展
注重人才培養的長期效益,確保教育合作項目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不斷為沿線國家輸送高質量人才。強調綠色教育理念,融入環保、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培養具有全球責任感的人才。推動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縮小區域間的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投入、技術共享等手段,保障合作的持續進行。關注人才的終身學習與職業發展,提供持續教育和培訓機會,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強化產學研結合,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實現教育與經濟的良性互動。
(三)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思路突出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強調多元化、實踐性和前瞻性。通過構建跨學科、跨文化的課程體系,融合中外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本土情懷的復合型人才。強化實踐教學,依托國際項目、海外實習等平臺,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同時,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確保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此外,注重個性化培養,實施靈活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環境,拓寬學習渠道。
四、國際化人才培養面對的問題
(一)人才流動結構失衡
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成為推動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的重要舉措。然而,這一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人才流動結構失衡問題尤為突出。經濟發展水平、教育資源和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影響其可持續發展。同時,國際化人才培養在課程設置、教學質量、認證體系等方面存在差異,難以實現無縫對接,影響了人才流動的順暢性。此外,政策壁壘、簽證限制等也制約了人才流動,使得國際化人才培養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二)跨文化溝通能力不足
由于“一帶一路”涉及眾多國家,各國的語言、文化、習俗差異巨大,導致學生在交流中經常遇到障礙。語言不通是首要問題,不僅影響學術交流,而且妨礙日常溝通,使得學生難以融入當地社會。文化差異易導致誤解和沖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差異容易引發矛盾,影響合作效果。此外,缺乏跨文化溝通的意識和技巧也是一大挑戰,許多學生并未接受系統的跨文化培訓,不懂得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導致溝通不暢。教育體系在跨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也加劇了這一問題,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未能充分體現跨文化元素,使得學生在實際交流中顯得力不從心。
(三)教育資源整合難度大
各國的教育體制、課程設置、教學標準存在顯著差異,導致教育資源難以有效對接和整合。此外,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師資力量、科研水平、教學設施等方面差距明顯,進一步加劇了資源整合的難度。語言障礙也是一大挑戰,不同國家的語言差異使得教學資源難以共享和傳播。文化差異同樣不容忽視,各國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影響了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政策壁壘和合作機制不完善也是重要因素,各國在教育合作方面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合作模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教育資源整合缺乏統一規劃。
(四)安全保障問題
國際化人才培養涉及大量學生和教師的跨國流動,部分沿線國家政治局勢不穩、治安狀況復雜,給人員安全帶來潛在風險。此外,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上升,進一步加劇了安全環境的復雜性。文化交流中的誤解和沖突也可能引發安全問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差異容易導致摩擦,甚至演變為安全事件。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也是潛在的安全隱患,需要提前預防和應對。同時,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網絡攻擊、數據泄露等風險對國際化人才培養造成威脅。當前,安全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和應急響應體系,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安全挑戰。
五、“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思路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頂層設計
應建立跨部門、跨國家的協調機制,確保政策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形成人才培養的合力。需制定長遠規劃,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路徑和評估標準,實現人才培養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有效對接。推動教育標準國際化,建立互認機制,提升人才培養的全球競爭力。加大財政投人,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強化產學研合作,搭建國際化平臺,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有效對接。
(二)構建文化認同氛圍
將文化教育融人課程體系,開設跨文化溝通、區域國別研究等課程,提升學生的跨文化素養。鼓勵學生參與國際志愿服務、文化交流項目,親身體驗不同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建立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機制,促進教學理念的融合,打造多元文化課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線上文化交流平臺,打破時空限制,拓寬文化交流渠道。注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本土情懷的復合型人才,使其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
(三)重視外語教學
要強化外語課程設置,將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國際通用語言以及沿線國家語言納人必修或選修課程,提升學生的多語言能力。采用沉浸式教學法,營造全外語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引進外籍教師,加強與海外高校的語言教學合作,提升教學質量和國際化水平。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在線外語學習平臺,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鼓勵學生參加國際語言考試,如托福、雅思等,以檢驗語言水平,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注重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育相結合,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不同文化。
(四)提升安全保障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在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思路的策略中,提升安全保障至關重要。需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體系,確保人才跨國交流與合作的順利進行。加強國際協作,與沿線國家共同制定安全規范,建立應急響應機制,對潛在風險進行及時預警和處理。提升人才培養機構的安全管理水平,加強安全教育和培訓,提高人才自我保護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安全信息共享平臺,實時監控和評估安全狀況。同時,完善法律法規,為國際化人才提供法律保障,維護其合法權益。
(五)語言互通,夯實民心根基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在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新思路中,語言互通成為夯實民心根基的關鍵策略。通過強化語言教育,提升學生的跨語言溝通能力,不僅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閡,還能促進深層次的人文交流。語言互通促使國際化人才更好地理解沿線國家的文化、歷史和社會,從而在合作中建立信任,增進友誼。此外,語言互通也是推動教育資源共享、優化合作模式的重要手段,通過共同開發語言課程、互派語言教師等方式,提升教育合作的質量和水平。[4
六、結束語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外合作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思路,為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與人才交流開辟了廣闊前景。通過多元化合作、創新培養模式、注重可持續發展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益。展望未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中外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將迎來更多機遇與挑戰。各國應繼續深化合作,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共同培養更多具備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本土情懷的復合型人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繁榮與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馮坤,趙丹,相啟森,等.“一帶一路\"背景下基于科教融合理念的食品加工工藝課程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食品,2024(22):51-53.
[2]吳浪.“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4(31):1-4.
[3]劉錫冬,楊林.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背景下的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J].河北職業教育,2024,8(01):9-13.
[4]賀騰飛.“一帶一路\"與我國教育對外開放[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1(12):13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