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永恒主題,關系到黨的形象、威望和興衰成敗。在決勝“十四五”的重要節點上,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深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推動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不斷贏得人民群眾信任擁護,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反復性,實現風清氣正、海晏河清必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央八項規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規定,而是長期有效的鐵規矩、硬杠杠”,“制定實施中央八項規定,是我們黨在新時代的徙木立信之舉,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十年不夠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夠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風成俗,以優良黨風引領社風民風”。
作為革命后代,筆者深受祖輩影響和紅色家風熏陶,對深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體會深刻,不僅注重嚴格對標對表,更是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常學常新,堅決當好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忠實崇尚者、模范遵守者、自覺宣傳者和堅定捍衛者。
徙木立信之舉優良作風凝心聚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并堅持了一整套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
1949年春夏之際,中國革命形勢已發展到一個歷史大轉折關頭,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執政的考驗。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向全黨發出警告:“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他還定下“六條規定”:一是不做壽,二是不送禮,三是少敬酒,四是少拍掌,五是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是不要把中國同志和馬恩列斯平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隨之也涌入西方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奢靡風氣。共產黨人該以怎樣的作風、面貌去完成新的歷史任務、開創新的時代,這是我們黨一直在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改革開放,越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是長期執政,黨內形形色色的作風問題越是突出,我們越是要加強作風教育和作風建設”。2012年,黨的十八大閉幕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在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充分體現了中央領導同志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帶頭加強自我約束的精神品格,體現了黨始終保持以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趕考”的清醒和堅定、不斷改進作風的優良傳統。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開局破題,嚴字當頭、刀刃向內,以釘釘子精神糾治“四風”,整治力度之大、制度執行之嚴、持續時間之長前所未有,剎住了一些長期沒有剎住的歪風,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破”的是人民群眾最痛恨、反映最強烈的歪風邪氣,“立”的是人民群眾熱切期盼、雙手贊成的清風正氣,順應人民群眾期待,符合人民群眾要求,黨風政風社風煥然一新。
傳承紅色家風砥礪濃厚家國情懷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歷來重視家風建設。“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向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等同志學習,做家風建設的表率,把修身、齊家落到實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歷來講求精忠報國,革命戰爭年代母親教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大家后小家、為大家舍小家,都體現著向上的家庭追求,體現著高尚的家國情懷”。
“延安五老”之一的吳玉章,出生于四川榮縣的余慶堂吳家,自古家風極嚴。故居正堂屋門聯“百年丕振延陵緒,三讓猶存泰伯心”引用了吳泰伯三讓天下的典故,以此教育子孫后代要謙遜禮讓,避免爭執和自私。下堂屋門聯“荊樹有花兄弟樂,書田無稅子孫耕”則鼓勵子孫們勤奮讀書、追求進步。紅色家風,潤物細無聲。從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走過來的革命前輩,更懂得“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的古訓。吳玉章用“創業難,守業亦難,須知物力維艱,事事莫爭虛體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則,行行當立好規模”教育親屬,樹立了“艱苦奮斗、嚴以律己,獻身革命、忠黨愛國”的家風。受家風影響,吳玉章的大哥、二哥、子侄、孫輩參加革命,前仆后繼。二哥吳永錕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而犧牲。大哥吳匡時是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四川左派領導人之一,與楊闇公、朱德、劉伯承等組織瀘順起義,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并追隨部隊至汕頭,1937年逝世。兒子吳震寰是水電專家,從蘇聯回國后致力于實業救國,在重慶長壽設計興建桃花溪電廠、龍淵洞電廠,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侄兒吳鳴和參加八一南昌起義,由黨中央派往鄂豫皖蘇區工作,隨軍入川建立川陜革命根據地并擔任紅四方面軍總部參謀、紅十一師參謀主任,參加鄂豫皖蘇區第二次反“圍剿”、通南巴革命根據地反“圍剿”,1933年在戰斗中負重傷,壯烈犧牲于四川通江。
吳玉章認為教育子女要“愛與嚴相結合”,即在生活上給予晚輩無私的愛,在政治、學習、工作上又要嚴格要求他們。20世紀60年代,他曾寫信給侄孫吳競存(吳本華)說,“我們是革命家庭,事事要起模范作用,并再三強調要有馬列主義的世界觀,既要干好工作,對同志們要和氣親熱,走群眾路線;又要勤儉持家,不能搞特殊化,養成良好家風”。1971年3月,周恩來出席全國增產節約會議,接見重慶電業局(現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代表,關懷吳競存并詢問有什么困難需要黨中央幫助解決。盡管當時家里負擔沉重,吳競存卻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任何困難,并表示要在電力戰線把一切奉獻給黨和祖國。
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系自己的家庭,而且關系黨風政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家庭、家教、家風,把家風建設作為領導干部作風建設重要內容來抓,強調“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清白做人、勤儉齊家、干凈做事、廉潔從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養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良好家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家風傳承問題,指出“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
續紅色血脈獻身重慶電力事業
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是賡續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必然要求。國而忘家,公而忘私,把個人價值寄托在對國家和人民的大愛與奮斗中,這是共產黨人的忠誠信仰和無私情懷。
抗戰時期,吳震寰投身能源電力,為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英勇拼搏。他于1930年在法國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回國后到重慶參加抗戰建設。經中共中央南方局同意,應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聘請,擔任全國水利發電工程總處工程師兼公務長,龍溪河電廠總工程師、工程協理(生產副廠長),主持多個水電廠的設計與建設,設計并監制了當時國內最大的1000匹馬力水輪機組及多臺水電機組,開發建設了我國第一個梯級水電站一龍溪河水電工程。吳震寰為我國電力工業和電機制造工業發展作出了創造性貢獻,被譽為中國水電元老、中國水輪機設計第一人。
在與吳競存的交流中,吳震寰告誡其“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接近工農群眾,多做事、少說話,不能因革命有功勞而搞特殊化”。吳競存先后從事電力規劃設計、建設和營銷等工作,在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尤其在其從事營銷工作期間,經手的電費錢款、革命經費,次數多金額大,但他始終兩袖清風、清廉清貧。1941年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南方局組織中共黨員轉移時,吳震寰、吳競存叔侄協助隱蔽同志,為他們安排工作或提供路費資助,幫助他們安全轉移至外地。
踐行嚴實作風推動創新發展
對于當下奮斗在重慶電力戰線的筆者而言,務必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這既是改進作風的“動員令”,又是“切入口”;既是“緊箍咒”,也是“護身符”。
要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在工作中,將轉作風與數字化轉型有機結合,在破除形式主義中提升服務效能,在檳棄官僚主義中激發創新活力。新形勢下踐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既要做管理創新的推動者,更要做作風建設的排頭兵,創新推動數字化轉型,助力基層減負增效。促進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營銷管理與業務運營,砍掉冗余報表,使數據充分共享;培育負荷側保供數字工具箱等數字化應用,在故障報修、電費結算等環節推行無感辦理,提升用戶滿意度。輕車簡從調查研究,推進新型智庫建設。聚焦重大現實問題開展研究,以“四不兩直”方式開展蹲點調研;建立政策效果回溯機制,對每項建議實施后的政治、經濟、社會效益量化評估,確保研究接地氣、能落地、見實效。謹遵嚴細實恒作風,實干提升企業管理。在企業管理創新中防范官僚主義,切實貼近群眾,開展管理創新創效和QC活動。
當前,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正在全黨開展。作為革命后代,作為電力人,要傳承紅色家風,常態長效深化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保持優良作風,以清風正氣凝聚干事創業的正能量,為開創電力事業蓬勃發展新局面提供堅強保障。
作者單位: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