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五色鸚鵡圖》;色彩;構圖;繼承【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4.026【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4-0085-03
一、時代背景影響下院體風格成因
宋代民間啟蒙兒童的歌謠唱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民間流行的俗諺則是:“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在此基礎上,宋代開局便崇尚“重文抑武”的制度,大力發展文化,崇文的風氣也逐漸蔓延,宋代也出現了短暫的文藝復興和經濟繁榮的景象。
院體風格的形成和發展,首先便歸功于宋代經濟的繁榮。宋代(北宋)的中國經濟體量在世界處于領先的地位。工商業的興起,小農經濟向商業化的發展過渡,讓藝術創作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物質基礎。經濟繁榮必定會引起人們對于藝術品和審美的需求增加。需求增加帶動了藝術市場的興起和繁榮,繪畫足以謀生的前提下,更是可以激勵更多的藝術家投身于藝術創作。正是在這種經濟背景下才萌發了眾多的表現技法和繪畫風格。
文化的發展、士大夫階層的重視讓院體風格有了“東風”之勢。經歷了盛唐之風和五代文人氣質,再加上宋代文人階層的崛起,文人畫和院體畫并駕齊驅。院體畫受文人畫多形式的表達手法影響,文人畫受皇家貴胄的審美引領。整體風格工整嚴謹又不失文人風格的繪畫表達。同時藝術理論的出現也引導著這個時代的整體走向。郭熙的《林泉高致》繪畫理論對這個時代具有指導意義。引導畫家重觀察、入自然,是對前期的繪畫風格總結和后期風格的引領。
制度的完善是宋代院體風格出現的重要原因。宋代設立了翰林圖畫院,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畫家,有專門的官職和具體的分工,設立了完整周密的畫院制度。五代時期的黃筌父子和南唐的畫院畫家周文矩、顧閎中都是畫院著名畫家。宋代畫院是全國繪畫創作的中心。為了挑選為新建的玉清照應宮繪制壁畫,畫院對外招募畫家,報名畫家竟超3000人,武宗元就是其中之一。畫院的出現為畫家提供了穩定的創作環境,還通過嚴格的考核制度提升了整體水平。另一方面就是皇室的支持,宋代皇室對于繪畫的重視和支持程度歷來最好,其中徽宗趙佶本人對于藝術的癡迷程度也直接推動了整個繪畫發展。皇室的重視和支持使得繪畫成為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代院體風格對于中國畫的影響最主要的在技法和審美格調上。從《無色鸚鵡圖》到《瑞鶴圖》,再到文人畫的墨竹、山水,都有著強烈的時代風格。經濟、文化、制度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宋代成為中國繪畫的黃金時代。
二、以趙佶為主導的院體風格
(一)繼承傳統,發揚院風
趙佶生于帝王之家,繼承大統,專愛繪畫。趙佶的皇家收藏巨富,上至魏普初唐作品,下至當代名家經典作品,都在他的畫院宣和畫譜之列。中國畫學習的第一步就是傳移模寫,入門即臨習古人格調和技法。趙佶可以看到宮廷所藏歷代大家的珍品,耳濡目染下自然就以古人為師。對其影響最大的就是五代時期的院體畫家黃筌的皇家富貴。黃筌畫風細致典雅,重寫生、寫實,色彩濃麗飽滿,造型細致工巧,對于動植物的觀察尤其入木三分,所刻畫的禽鳥極其傳神。同時徽宗趙佶也很重視在野畫家徐熙的野逸風格,強調重寫生深入自然,以自然為師,在尊重規律的前提下再進行刻畫。院體風格層次分明、金碧輝煌、注重對比、寫實自然、細膩精致,體現了宋代院體畫的高超技藝和審美追求。
在趙佶留存的作品中常能發現既有大刀闊斧的“粗筆”水墨,又有精細嚴謹的造型技巧。趙佶奠定了畫院繪畫風格,主導著當時繪畫的發展方向,給后人留下了極其豐富的藝術遺產。
(二)重寫生,重觀察
《畫繼》卷十記載:“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結實,喜動天顏。偶孔雀在其下,亟召畫院眾史令圖之。各極其思,華彩燦爛,但孔雀欲升藤墩,先舉右腳。上曰,‘未也’。眾史愕然莫測。后數日,再呼問之,不知所對。則降旨曰‘孔雀升高,必先舉左’。眾史駭服。”從《畫繼》中可知,趙佶會通過細致的觀察洞悉動物的生活習性,對動植物的形態、色彩了然于心,所以才能刻畫得如此生動自然。畫中飛禽構思精巧,立意深遠。
趙佶對造型的要求也極其嚴謹,從本文重點論述的《五色鸚鵡圖》中可以看出,無論是鸚鵡的頭部還是軀干都刻畫得十分細致,色彩的還原程度極高,絲毫不亞于今日相機拍攝的特寫鏡頭。宋代院體風格下的系列的小品花鳥畫也成為那個時代的經典。
(三)莊重典雅的設色
院體風格的畫家多重色彩輕粗筆水墨,色彩鮮艷富麗,通常色彩采用寫實的現實主義手法。用色時并不強調文人畫的“墨分五色”,院體畫強調“隨類賦彩”。色彩采用鮮明的色彩搭配,大膽使用對比色,跟傳統花鳥畫有著很大的不同。宋代院體繪畫色彩,有著濃厚的時代政治風采,北宋末年政治動蕩,國家長期受游牧地區滋擾,宮廷借華麗的色彩和富麗裝飾效果粉飾太平。選題和用色都是有極強的寓意。在謝赫的六法論“傳移模寫,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氣韻生動”中,隨類賦彩就是院體風格的具體刻畫。除此之外,院體畫風格也是用色精準,宮廷繪畫講求寫實,注重對自然的色彩模仿,色彩的寫實能將動植物會聲會影的刻畫,并采用暈、點、罩、分等設色技法,極大地豐富了色彩的可塑性。
院體畫的色彩追求工整細致,設色注重色彩的層次感和凹凸有致的過渡,設色手法較為細膩,借用細膩的手法來表現所繪題材的光影明暗的效果。在色彩對比上,院體以工整、柔麗、典雅為主,如淡粉色、淡藍色、淡青色、淡灰色等,這種弱對比避免了畫面落于俗套。總體來說院體繪畫的設色精致典雅,注重寫實與和諧,體現了宋代畫院的高超技藝和審美追求。
(四)為粉飾江山用的祥瑞題材
在題材上,院體畫家多選取名貴動植物入畫,能體現富貴寓意。如《瑞鶴圖》《芙蓉錦雞圖》《果熟來禽圖》《出水芙蓉》等,色彩艷麗,造型飽滿。大多的題材為祥瑞降臨的涵義,充滿向往太平,對盛世的期待。在翰林圖畫院所編纂的《宣和畫譜》中,諸如瓜果、石榴、茉莉、桃花、梅花、蘭花、竹子、枇杷、桃子、蘋果等,以及所記錄的珍禽異獸、龍鳳麒麟、全景式山水、道釋門等作品題材和名稱來看,趙佶對于祥瑞寓意的題材比較喜歡。如趙佶的作品《瑞鶴圖》以祥云環繞的飛鶴象征“天降祥瑞”,宣誓君權神授,直接服務于皇權,并宣揚皇權合法性的構思。宋代院體畫本質上是皇權政治、儒家倫理與藝術審美的深度融合。
三、《五色鸚鵡圖》的藝術特點
(一)題材選取
趙佶的《五色鸚鵡圖》是一幅典型的祥瑞題材的小品工筆花鳥畫作品。作品選取一只五色的鸚鵡作為畫面的主體,鸚鵡斜于枝上,得意自適,似與人語,俏姿可掬。配以盛開的白色折枝杏花與之交相呼應,正值陽光明媚之時,杏枝抽條,白花朵朵。《五色鸚鵡圖》有題詩、有圖畫、有題跋,是趙佶的三絕全品。
《五色鸚鵡圖》構圖精致、風格獨特,是趙佶眾多花鳥作品中較為經典的作品。在靈感階段,據說宋徽宗趙佶在御花園看到一只色彩鮮艷別致的鸚鵡飛鳴于杏花林間,姿態煞是可愛,遂御筆彩繪,復作詩并序。趙佶在題材的選取是十分嚴謹的,鸚鵡名為五色鸚鵡,在趙佶看來,既代表“仁、義、禮、智、信”,又是祈福國家社稷的一種圖像表達方式。五色鸚鵡恰好與社稷壇供奉的五色土相接近,“五色”為青、黃、赤、白、黑,象征著五個方位,同時也象征著天下。同時,趙佶正是想用“五色”,來教化百官和子民,借珍禽、異獸和非同尋常的嚴謹美、和諧美、統一美,來粉飾這風雨飄搖的北宋江山。
(二)造型、構圖嚴謹寫實
在造型上,趙佶受崔白和黃筌的影響較大,主體常選取珍禽,配以花卉和折枝,造型較為寫實嚴謹,鸚鵡和盛開的杏花均是雙勾設色、線色相融、工整華麗。圖中的杏花用色整體為中墨色,先以有力的用筆勾勒輪廓,再配以點染、分染賦予樹枝的質感,造型詳略得當。杏花的姿態多樣,全盛開、半盛開、側面、正面、背面都翔實記錄,極盡杏花姿態。圖中的鸚鵡姿態靈活生動,色調鮮明,只露一腳緊緊地抓住杏枝,另外一只腳受角度影響只是微微露出一點,姿態俏皮。鸚鵡造型準確,線色柔和自然,渾然一體。
《五色鸚鵡圖》的構圖采用“全枝式”構圖,這是花鳥畫較為常見的一種構圖方式,在畫幅中間的主要空白處出枝,進行疏密搭配,錯落有致地安排布局。《五色鸚鵡圖》選取自然中的瞬間,枝干生疏密有致,布局嚴謹。鸚鵡處于畫面的主體地位,被布置在了杏枝的中間靠右的位置,這個位置處于視覺中心位置,背景留出大面積的空靈意境,產生了強烈的疏密、虛實對比,整幅畫構圖大開大合,布置精巧,更見趙佶的獨特的構圖技巧。當時是宋代小品花鳥畫的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折枝花鳥畫精彩奪目,有較為豐富的題材和種類。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在宋人工筆小品花鳥畫中得到生動體現。
(三)設色富麗細膩
《五色鸚鵡圖》整體設色為工筆重彩,風格富麗不失清雅,濃重不失輕靈,背景、杏花、杏枝、鸚鵡、詩、鈐印,形成這幅畫整體體制規整的繪畫風格。工筆重彩多表現賦色濃厚的畫面,但是用于典雅清靈的花鳥畫上就很難呈現出畫面的協調性。在墨色的基礎之上,用分染、統染的方法去染石綠色,而石綠色是礦物質顏料,稍有不慎就會將畫面呈現粉氣。在《五色鸚鵡圖》整體的配色中,并沒有將畫面色彩處理得厚重感很強,如鸚鵡背部的這一塊就很薄,筆法顯得很生動。樹枝的勾線用筆結實,富有變化,用筆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都體現在了杏花的枝干上。在花瓣、花蕊的色彩處理上,層層白色的運用,讓畫面中的香花躍然勝出。鸚鵡的整體為全幅畫的刻畫重點,鸚鵡的眼晴大而有神,正炯炯有神地盯著眼前的一處盛開的花瓣,歡愉的狀態也被畫家刻畫出來。鸚鵡的羽毛呈五色,鮮麗奪目,脖子呈深紅色,翅膀和尾巴羽毛呈亮色調,為畫面增添了溫暖的色彩基調。
整幅圖以精微的色彩寫實技藝,成為院體花鳥畫的典范。它不僅是對自然生靈的禮贊,更是趙佶的政治文化理想的視覺表達,展現了北宋宮廷藝術“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美學高度。
四、院體繪畫對后世的影響
院體畫體制規范、嚴謹,簡潔的風格,樸素的自然主義題材,給后人留下了諸多臨摹學習的珍貴藝術作品。宋代的院體工筆畫已然到達頂峰,中國傳統的文人畫、寫意畫、工筆畫等都像是璀璨的明星一樣,留下了太多可以深入研究和學習的珍貴內容。
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論”貶低院體為“匠氣”,極力推崇文人畫的“士氣”,這種觀點符合明代的時代風格,宋代的院體并沒有隨著時代的洪流而被湮沒在歷史中,反而脫穎而出,成了學習、臨摹的典范。
宋畫里的美學基因就是對自然萬物的敬畏與提煉,藝術家在自然中尋求靈感來源,用自然萬物規律來破解畫面的色彩、造型和構圖。“天人合一”“澄懷味象”,將釋道儒文化內化到方寸丹青之中,運用“氣韻生動”的用筆來刻畫自然萬物。花鳥畫從來都是選自然為主題,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品味自然、了解自然,以自然之胸襟將所見植物、動物等一一描繪,是一種人與自然互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44.
[2]宣重光.畫筌[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6.
[3]黃庭堅.山谷集[M].長春:吉林出版社,1999.
[4]惲壽平.南田畫跋[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
[5]周思聰.談藝術造型[J].美術研究,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