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祝壽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祝壽儀式【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4.040【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4-0130-03
一、引言
在中國,祝壽文化源遠流長,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之中,是一種獨特且富有魅力的文化現象。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慶祝生日的活動,更是一種文化表達,蘊含著人們對生命的尊重、對長輩的敬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文化學角度來看,祝壽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具體體現,它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以及民俗風情。通過對祝壽文化的研究,能夠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挖掘其背后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同時,在當代社會,祝壽文化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不斷傳承和發展,對于維系家庭關系、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中國祝壽文化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探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祝壽文化溯源
(一)祝壽文化的歷史起源
祝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和生命充滿敬畏,由于生活條件惡劣,壽命普遍較短,長壽成為一種罕見且令人向往的現象。當時,人們通過簡單的儀式來表達對長壽者的祝福,這便是祝壽文化的雛形。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商周時期,禮儀制度逐漸完善,祝壽活動也開始有了一定的規范和程序。在這一時期,祝壽主要是在貴族階層中流行,普通百姓由于生活困苦,較少有正式的祝壽活動。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頻繁,文化思想活躍,祝壽文化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人們開始注重個人的生命價值和生活質量,對長壽的追求更為強烈。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與祝壽相關的記載,如《詩經》中就有不少篇章表達了對長壽的祝愿,“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①“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②,用生動的比喻表達了對長壽和幸福生活的期盼。唐代杜牧的《春日言懷寄虢州李常侍十韻》云:“無計披清裁,唯持祝壽觴。\"③宋代范仲淹《竇諫議錄》云:“父子圖禹鉤像,日夕供養,晨興祝壽。”這些文學作品中都提及了祝壽。由此可見,在當時社會,孝敬長輩之舉備受朝廷嘉許與民眾敬重,這無疑是中華民族優秀敬老傳統的生動展現。正是在這樣尊崇孝道的社會風氣與濃厚氛圍之下,祝壽禮俗得到了統治者的大力倡導與支持,早期的祝壽傳統也得以逐步形成并興起,成了傳統禮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儒家、道家思想對祝壽文化的影響
儒家思想強調“孝悌”觀念,認為尊敬長輩、關愛家人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在祝壽文化中,儒家的“孝”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子女為長輩祝壽,是盡孝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祝壽活動,表達對長輩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祝壽時,子女要遵循嚴格的禮儀規范,如行跪拜禮、敬茶等,這些禮儀不僅是形式上的表達,更是對“孝”的具體踐行。儒家倡導的“禮”文化也對祝壽儀式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得祝壽活動從儀式流程到參與人員的行為舉止都有了明確的規定,彰顯了社會的等級秩序和道德規范。
道家主張順應自然、追求長生。在眾多宗教之中,道教對人類生命的關注與重視程度極為突出。道教的各類活動,始終圍繞著人類生命的存續以及生存時長的延展這一核心宗旨,“重道貴生”正是對道教文化的深刻概述之一。在宇宙萬物中,人們生命呈現出短暫且脆弱的特征,這主要是由內在的生命發展周期以及外在的自然環境因素共同導致的。渴望生存、恐懼死亡促使人們始終懷揣著對長壽的執著追求。從遠古時期開始,先民們就試圖打破生命和自然規律的限制,去探尋長壽乃至永生的奧秘,而在這個過程中,珍視生命的價值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成為壽文化的核心內涵。不過,早期的貴生觀念與行為較為粗陋,缺乏規范與節制,和當今有條不紊、講究禮儀的養生長壽理念截然不同。隨著歷史的演進,中國壽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不再僅僅純粹渴望長生,而是融入了天人合一的長壽內涵。而祝壽文化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慢慢形成并發展的。
三、祝壽文化現象
(一)祝壽儀式與象征符號
在歷史的長河中,祝壽習俗歷經演變,與之相伴的祝壽活動和禮儀亦逐漸成形。祝壽禮儀的多樣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壽主的年齡、身份及個人偏好等。總體而言,祝壽活動通常聚焦于拜壽、獻禮及宴飲等關鍵環節。
壽辰之日,壽星身著象征長壽的服飾,迎接賓客的祝賀與禮拜。賓客們獻上深情的祝詞,祈愿壽星福壽雙全、長命百歲。在此過程中,兒女們行大禮叩拜,表達深切的敬意與感激之情,這一系列儀式構成了莊嚴的拜壽環節。隨后,主人設宴款待賓客。在宴飲環節,品嘗壽桃、享用壽面及飲用壽酒成為不可或缺的傳統項目。其中,酒因諧音“久”,寓意長久;壽面則借其綿長的形態,象征壽命的綿延不絕,正如徐珂《清稗類鈔》所述,“饋人以米面,取其綿綿不斷長壽之意”;壽桃作為長壽的傳統象征,在神話傳說及文學作品如《西游記》中均有體現,其寓意深遠且流傳廣泛。
壽慶中的壽禮同樣具有重要地位。壽禮指壽主舉辦壽宴時,賓客所贈送的禮物。這些禮物種類繁多,其中詩詞、壽文、歌舞及祝壽畫作等藝術形式,最能直觀展現祈福長壽的意愿,它們將長壽文化與文學、藝術巧妙融合,彰顯了古代人們的智慧與才華。例如,北宋梅堯臣的《四禽言》便以提壺鳥的叫聲為引子,婉轉地勸酒祝壽,為壽禮文化增添了獨特的文學色彩。
祝壽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象征符號,這些符號承載著人們對長壽、幸福的美好祝愿。松鶴是常見的象征長壽的符號,松樹四季常青,壽命長久,被視為堅韌和長壽的象征;靈芝也是長壽的象征,它被認為具有神奇的功效,能延年益壽。在祝壽的場合中,這些元素常常出現在繪畫、雕刻、刺繡等藝術作品中,以及壽禮的裝飾上。壽字也是祝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符號,各種字體的壽字被廣泛應用,如篆書壽字古樸典雅,草書壽字飄逸靈動,人們通過書寫、張貼壽字來表達對壽星的祝福。
(二)文學作品中的祝壽文化
祝壽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學作品中有著豐富的呈現。從古代詩詞到現當代小說,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宛如一面鏡子,映射出祝壽文化的深厚內涵與演變軌跡。
在古代文學領域,詩詞構成了祝壽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唐玄宗在《千秋節宴》中的詩句“獻遺成新俗,朝儀入舊章”,生動展現了當時祝壽饋贈成為風尚、朝賀禮儀融入制度的景象。宋代學者吳衡照在《蓮子居詞話》中指出:“生日獻詞之風,至宋尤盛。”在這之后,賀壽習俗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辛棄疾以詞寄情,“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③,將個人志向與祝壽情感緊密結合;李清照則直接贊頌,“鶴瘦松青,精神與秋月爭明;德行文章,素馳日下聲名”,高度評價壽星的品德與才學。
在祝壽文化中,象征物的運用同樣充滿趣味。由于“壽”與“獸”在發音上存在相似性,古代人們常常借助一些象征長壽的動物形象,例如龜、鶴等,來向長輩傳達祝壽的美好意愿。宋代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中記載了一首別出心裁的祝壽詩,詩中借龜鶴之長壽,祈愿壽星福壽綿長:“私藏函谷關中事,來獻蓬萊閣上仙。愿得鬢須如此老,卻教龜鶴羨千年。”元代詩人元好問賦詩曰:“玉環何意兩相連,環取無窮玉取堅。愿得主人如此物,呂翁他日作回仙。”以玉環的連綿不斷與堅固,寄托對友人長壽安康、超凡脫俗的美好愿景。
在小說作品中,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也有諸多關于祝壽的精彩描寫。第七十一回,賈母八十大壽,榮寧二府大擺宴席,場面盛大。從各方送來的賀禮,到家族內外的行禮叩拜,再到宴會上的戲曲表演,每一個細節都體現出封建社會貴族階層祝壽的繁文節。賈母端坐受禮,眾人依次拜賀,這不僅是對長輩的敬重,更彰顯著封建家族的等級秩序與宗法觀念。同時,壽宴上的奢華陳設、珍饈美饌,也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物質文化水平。老舍的《正紅旗下》中,對壽宴的描寫充滿了老北京的生活氣息。書中人物的祝壽方式既有傳統的磕頭行禮,又融入了鄰里之間的溫情互動。壽宴上,大家圍坐在一起,品嘗著具有北京特色的美食,分享著生活的瑣碎與喜悅。在這里,祝壽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是維系人際關系、傳承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賈平凹的《秦腔》也有涉及祝壽的情節。清風街里的祝壽活動,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村民們帶著自家的土產作為賀禮,齊聚一堂。在祝壽過程中,傳統的戲曲表演、熱鬧的鞭炮聲,與鄉村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這種祝壽場景,展現出民間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也體現出壽文化在鄉土社會中對情感凝聚、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
四、祝壽文化的社會意義
祝壽文化源于對“壽”的尊敬與追求。人們對“壽”的追求與熱望驅動了對生命的關懷,如“愛人”就是儒家學派的立足點,從孔孟的“仁愛”主張到后來的理學,尤其是宋明理學,提出“天地之性人為貴”,維護生命的存在,并且認識到一個生命如果有利于群體的生存,那么這個生命無疑會合天理而得到永生,這使壽文化的內涵得到了升華。同時也開了尊老之風。不僅孟子提出“老吾老及人之老”,歷史上幾代帝王都有養老之舉,東漢時,國家就將祭祀老人星與敬老活動結合。宋真宗還要求:凡老人年百歲以上者,州縣以名聞,皆詔賜衣帛、米麥,長吏存撫之。中國壽文化中“以德養生”的長壽思想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周易》中就講過“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即使是在科學知識廣泛普及的今天,人們還是堅信無論是現世的長壽康泰還是后世的子孫滿堂都與積善行德、以德化生有緊密的關系。因此,“以德養生”成為中國長壽文化中的重要內容。
祝壽活動是一種重要的社交儀式。在古代,無論是民間百姓,還是達官顯貴,舉辦祝壽禮往往會邀請親朋好友相聚一堂。這種聚會不僅加強了家族成員之間的聯系,增進了親情,也促進了鄰里、社交圈之間的交流互動。祝壽文化與封建等級制度相互關聯。不同階層的祝壽規格、禮儀有著嚴格的規定。例如,皇室貴族的祝壽儀式往往奢華隆重,從場地布置、宴會規格到賀禮的敬獻,都彰顯著其尊貴地位;而普通百姓則相對簡單樸素。這種等級分明的祝壽禮儀,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強化了社會的等級觀念。
在現代社會,祝壽文化也有著重要意義,祝壽文化傳承著尊老敬老的精神,融合了歷史文化記憶、民間信仰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儀式和象征物件,表達對長輩健康長壽的祝福、對生命的尊重。當今時代應繼續傳承發揚優秀文化,讓尊老敬老美德代代相傳。
五、結語
中國祝壽文化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演變,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從其起源的敬畏生命、追求長壽,到受儒家、道家思想影響而形成獨特的文化體系,再到通過豐富多彩的儀式、象征符號、文學作品等形式展現出來,祝壽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當代社會,祝壽文化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意義。
注釋:
① 阮元:《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刻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880頁。② 程俊英譯注:《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34頁。③ 杜牧著,吳在慶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123頁。④ 范仲淹:《竇諫議錄》,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⑤ 徐珂:《清稗類鈔》,中華書局1984年版。⑥ 李隆基:《千秋節宴》,載《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48頁。⑦ 吳衡照:《蓮子居詞話》,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453頁。⑧ 辛棄疾:《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載《稼軒長短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頁。⑨ 李清照:《新荷葉·薄露初零》,載《全宋詞補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頁。⑩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坤·文言》,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56頁。
參考文獻:
[1]林彬,李健.壽文化圖像及祝壽習俗解析[J].藝術品鑒,2019,(24):175-176.
[2]韓霞.中國壽文化與道教思想略論[J].人文天下,2017,(05):38-41.
[3]候盼紅.中國古代壽文化起源與演變探析[J].黑龍江史志,2016,(02):50-53+59.
[4]劉曉艷.道教麻姑信仰與中華壽文化[J].武漢理
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03):396-400.
[5]劉漢杰.壽星與壽文化[J].百科知識,2007,(03):54-55.
[6]王云莊.中國壽文化[J].尋根,2004,(02):102-109.
作者簡介:
聶小晶,重慶三峽學院,2024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