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碩士,旅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旅游發展與管理;蘇雪艷,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中圖分類號:F592.3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文旅產業生產力的創新發展、積極應對文旅市場迭代,成為文旅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夜間經濟搭建起夜間消費平臺,對延展消費時空、提升經濟繁榮度與文化自由度、打造城市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發展夜間經濟有助于文旅新質生產力培育,進一步擴大內需,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蓄能添勢。據商務部發布的《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中國 60% 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購物中心每天18時到22時的消費額占比超過全天的一半,“夜間經濟”行業市場規模已從2018年的22.54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50.25萬億元。當前,夜間經濟已逐漸成為各地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重要載體,實現“以游興夜”“以夜興城”,必須立足游客個性化、多層次、品質化的消費需求,以文旅深度融合為抓手,探索推動夜間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激發點亮夜間消費活力的內生動力,形成持續優化夜間文旅消費體驗的強大支撐。
一、文旅融合視域下夜間經濟的實踐探索
自1990年起步以來,我國夜間經濟歷經了延長營業時間、豐富夜間經濟業態的初級發展階段4。2019年后,北京、天津、成都、重慶、上海等各大城市出臺相關舉措,夜間經濟拉動實體消費、激發新一輪消費升級的作用進一步顯現。近年來,我國經濟進人消費提振階段,“夜間經濟 + ”成為豐富國民消費場景的重要落腳點,夜間經濟開始集約化經營,以文旅深度融合為專項夜游產品逐漸走向成熟,涌現出一批以南京“夜泊秦淮”、西安“大唐不夜城”等為代表的綜合性夜游產品,夜游、夜演、夜娛、夜食成為潮流,文旅融合與夜間經濟同頻共振、共同繁榮,開辟文旅消費新賽道。
(一)頂層設計指導文旅夜經濟規范發展
多年來,“月光經濟”“夜市經濟”“夜間經濟”等主題詞在促進城市發展、恢復擴大消費、繁榮文旅消費等相關政策文本中屢被提及。各級政府不斷強化頂層設計,系統謀劃,科學布局,加快研究制定政策、規劃、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夜間經濟與文旅消費加速融合,夜間文旅消費市場需求與消費意愿不斷激發,為有序促進夜間經濟規范繁榮發展、文旅夜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表1,表2)。
2004年青島市出臺了加快發展市區夜間經濟的實施意見,率先對以文旅活動為核心的夜間經濟進行探索。2010年河北省專門就發展夜間經濟召開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繁榮城市文化夜生活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發展城市夜經濟的指導意見》等政策。2014年后,全國各地對夜間經濟發展的推動進入新紀元,重慶、西安、廣州、天津等地結合本地發展實際陸續出臺相關政策,著力推動夜間消費產品走向成熟化、多元化,通過建設夜間消費場景和集聚區、規范夜間經營主體行為、強化夜間文旅市場秩序與治安管理等途徑來優化夜間文旅發展空間布局,持續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與消費環境,完善夜間文旅市場監管體系,重構消費者與城市空間。2018年12月19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促進形成國內強大市場”,提振夜間經濟、繁榮夜間消費成為新戰略下增添城市消費新動能的重要選擇,國家及各地政府對夜間經濟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夜間經濟迅速演變為文旅市場的“黃金陣地”。202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舉措》,順應國民夜間休閑需求變化趨勢,將發展夜間文旅經濟作為培育消費場景的重要層面,提出支持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豐富文旅業態,舉辦民俗演藝、燈會廟會、光影秀等活動,因地制宜發展“水上夜游”文旅產品等具體舉措,進一步為夜間經濟良性發展指明方向,為文旅夜經濟帶來更多發展新機遇。

(二)業態融合優化文旅夜經濟產品供給
多元業態深度融合是豐富文旅消費內容、提升文旅消費品質、推動文旅夜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伴隨夜間經濟的蓬勃發展,“文旅 + 夜間經濟”已成為城市消費的新亮點,國內各地將構建多元共生的夜間文旅生態體系作為點亮文旅夜經濟的重要抓手,將餐飲、演出、文博、購物、民俗、體育賽事等元素注人夜間文旅場景,著力通過全業態融合打通不同要素、鏈條和場景,營造夜游消費生態圈閉環,強化夜間經濟作為釋放城市消費活力的主陣地作用。
當前,各地不斷探索文旅業態與城市夜間消費空間的結合模式,持續以文旅深度融合為抓手推進夜經濟的創新融合發展,夜間文旅品牌不斷煥新。以泛娛樂化的音樂演出、傳統戲曲與曲藝表演、旅游演藝、沉浸式實景演出等現場演藝活動為媒,長沙、太原、成都等地持續作好“文旅 + 特色演出 + 夜間經濟”的融合文章,通過演唱會、音樂節、“戲曲夜市”等演藝活動集聚人流,拉動文旅、交通、住宿、餐飲等系列夜間消費。以集教育、鑒賞、社交、研究和知識共享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元體驗空間一—博物館為載體,湖北、上海等地結合文物活化、非遺或文創市集、舞臺展演等形式,將“夜游博物館”嵌入城市夜間經濟,“博物館奇妙夜”作為博物館功能與城市消費空間結合的新模式成為文旅新風尚,極大豐富游客夜間文化體驗內容。以體育賽事、嘉年華、休閑運動等集體育健身與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活動為突破口,各地放大體育的強線下屬性,帶動更多客群趕赴線下產生消費,主動迎合上班族在夜間的休閑運動、增進社交需求,推出北京“夜動京城 潮你而來”體育嘉年華,天津“哪吒體育嘉年華”,合肥“體育夜市”,吉林夜場滑雪、末班冰球等活動,夜間體育消費呈現多元、繁榮的發展態勢,“體育+”的消費模式成為激發城市夜間消費活力的增長點。以國風巡游、主題音樂會、主題街區實景還原等為依托,各地聚焦國風沉浸式體驗,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瞄準夜景“亮化”、形象“美化”、內容“文化”,打造了一批以杭州清河坊“夏夜漫游”、西安大唐不夜城、北京歡樂谷“天光夜譚”、鄭州“唐宋夢華”國風演藝為代表的強屬性、強文化、強體驗夜游項目IP,培育漢服寫真店、文創商品體驗店、煙火市集、戲劇秀場、街頭音樂等精品業態和多元場景,串聯起夜演、夜購、夜景、夜游消費全鏈條。

(三)科技賦能豐富文旅夜經濟呈現方式
高新技術的應用是文旅夜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支撐。以5G、大數據、VR、裸眼3D、智能化影像視覺等前沿技術為基礎,夜間消費和夜游場景不斷升級,水幕電影、無人機秀、大型燈光秀、音樂噴泉秀等呈現方式讓城市夜間經濟不再局限于傳統實體店鋪,文旅消費市場更加活躍。此外,數字技術的應用蝶變推動夜間經濟與文旅產業融合形成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共同體格局,文旅夜經濟的智能化和互動性實現質態飛躍,形成文旅夜經濟新質生產力。
夜間場景的科技創新是撬動夜間消費的“流量密碼”,各地在發展文旅夜經濟中以高新技術實現創新驅動,推動夜間經濟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持續推出系列兼具文化屬性與科技屬性的夜間文旅產品。西安大唐不夜城、平遙古城等通過“主題 IP+ 聲光電 + 演員”模式打造光影場景,引入3D成像、互動影像等新技術重現古城的繁華景象,在聲光電的融合加持、主題IP的復原打造、人物角色的情景設定和網紅場景的氛圍打造下,形成集夜游、夜娛、夜食、夜購、夜賞為一體的文旅夜經濟宏大圖景;以杭州《狐妖小紅娘》、武漢《夜上黃鶴樓》、廣元《夢境光霧山》等為代表的夜游項目集合行浸式的觀賞方式、多舞臺的靈活切換、情景化的生動演繹,采用“光影 + 演藝”的手法,通過聲光電和投影成像技術、動畫光影特效及燈光渲染創造豐富多彩、多維度沉浸式夜游景觀,讓游客擁有移步換景的沉浸式體驗,極大提升了夜游活動的多樣性、藝術性、互動性和持久性;燈光秀、光影市集、音樂噴泉秀、藝術影像秀、無人機編隊表演等則因綠色環保、節約成本、設計感十足、能夠滿足不同場地和環境要求被更多城市、景區選擇,成為美化原有建筑設施、營造視覺效果、提升游客參與度與體驗度的重要選擇,被廣泛應用于傳統民俗活動、商業步行街、城市公共空間等“夜游”“夜市”“夜秀”場景。
(四)服務創新提升文旅夜經濟消費體驗
服務創新是文旅夜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夜間經濟在延長消費時間、拓展消費空間的同時,對城市管理與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延長商戶營業時間、公共交通運營時間,也要應對夜間經濟發展帶來的治安管理、噪聲控制、垃圾處理問題,更要對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問題加強監管8。為保障文旅夜經濟在提升城市活力、促進消費等方面引擎作用的持續釋放,需不斷提升公共資源保障效率,改善夜間文旅消費環境,為游客提供品質化、人性化的服務體驗,為夜間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為突破制約文旅夜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消費環境問題,各地不斷推進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從時間、空間兩大層面優化公共服務效能,在硬件配套、軟件服務兩大維度構建夜間文旅活動配套服務保障機制。立足時間層面,北京、上海、哈爾濱、廣州等地為增加延續文旅消費熱度,主動延長商場綜合體、博物館等場所夜間營業時間,在周末、節假日延長公交車、地鐵運行時間,增加夜間公交線路;立足空間層面,長沙、成都、昆明等地以夜間消費空間拓展促進文旅消費擴容,將夜間文旅活動場所和公共文化服務陣地拓展到商場、餐廳、公園、藝術街區等夜間人流集聚地,推出“商場 + 脫口秀”“餐廳 + 音樂演出”“公園 + 夜市”“藝術街區 + 小劇場”等夜間文旅消費模式。在硬件配套上,上海、重慶等地在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出實招,著力解決夜間燈光設施、停車設施、公共交通、餐飲購物、衛生環境、公共Wi-Fi及5G通信等關乎消費體驗的配套設施問題;在軟件服務上,南京、沈陽等地積極構建夜間旅游智慧監管平臺,依托大數據平臺實現夜間旅游信息線上查詢、線上預定,景區線上導覽等服務功能供給,同時加強對夜間文旅產品、服務質量的監管,要求各類經營主體誠信經營、強化服務,持續營造安全有序、規范健康、便利活躍的夜間文旅營商環境,為“越夜越美麗”的夜間文旅消費環境保駕護航。
二、當前國內文旅夜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及特征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24中國夜間經濟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國內夜間旅游總花費達1.91萬億元,同比增長 21.7%[14] 。在文旅融合驅動下,夜間經濟由點及面,已成為旅游目的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當前,全國文旅夜經濟“全面開花”,逐步向產業化、品質化、專業化邁進,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及特征。
(一)夜間文旅活動內容正在從夜景觀光轉向多維深度體驗,但供需結構性失衡問題較為突出
伴隨文旅消費轉型升級、高新科技日益革新、文化藝術繁榮興盛,夜間文旅產品全面開發、頻頻“上新”已成為大趨勢,夜間文旅活動內容從單一的夜間景觀觀賞向多維、深度體驗拓展,游客夜游對“在地性、藝術性、松弛感”的內涵需求升級,古鎮古村、文娛綜合體、城市夜行、逛“三園”(公園、動物園、植物園)成為夜游熱門吸引物。但總體來看,面對游客對夜游產品自身的價值主張,即便過去傳統的夜游模式正在升級,就產品類別、品質、創新、內容等方面而言仍未滿足大眾需求。當前,國內夜間文旅產品仍以“夜景”觀賞、“夜演”觀看、“夜食”品嘗、“夜市”游覽為主,歷史文化街區、商業綜合體、夜間市集等重點商業場景,街道、公園、廣場等主要公共空間融合科技、時尚、娛樂等元素的業態創新組合結構性不足。同時,由于缺失對項目“量體裁衣”的系統化打造步驟、缺乏主題深度挖掘與創意凝練,各地出現產品同質化嚴重、辨識度低的實景演藝、古鎮夜游、國潮夜市,特別是燈光秀、夜間演出、夜市幾乎成為各大城市夜游“標配”,而更為契合公眾夜游新休閑需求的觀影、賞劇、夜讀、康養、休閑娛樂、社交等“小而美、小而精、小而暖”的休閑空間則被忽略,持續激發游客夜游興致面臨困境
(二)夜間文旅場景和產品正在以品牌為核心形成體系,但其中文化表達與價值傳遞仍有欠缺
作為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一環,通過文化賦能、文旅共促,夜間經濟正在從以餐飲、購物為主的傳統形態向多業共生的新空間、新場景轉變,夜間文旅消費呈現出多元、高品質、體驗佳的生動局面[0-11],各地涌現出一批以品牌門店、品牌產品、品牌活動、品牌企業等為主的夜間文旅供給體系,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夜間文旅品牌項目,如長沙的太平老街、上海的南京路、重慶的洪崖洞、濟南的芙蓉街等,以及一系列具有地方文化符號的夜間文旅產品,如南京的夜泊秦淮、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天津的海河夜景游。目前,仍有不少城市為追求消費拉動作用,將日間餐飲、娛樂、購物等文旅活動簡單延伸至夜間,或側重利用炫目的燈光秀、街頭表演、街區美食等刺激游客情緒,表面上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引客能力,但整體來看,這部分城市對本地特色文化的挖掘尚停留在粗淺層次,以大眾化、常規性夜間文旅項目為主,新興潮流產品和沉浸式體驗項目徒有其表、缺乏文化底色甚至嚴重匱乏精神內涵,夜間文旅產品的文化附加值不高,并且由于夜間文旅場景和產品文化表達和價值傳遞不足、文化內核缺失導致人均消費低,游客重游意愿并不高。
(三)夜間文旅活動場所正在趨向于本地生活場景,但同時滿足游客及居民需求仍有挑戰
充滿活力的文旅夜經濟應當是以同時滿足游客和本地居民夜間多元消費需求為導向。本地居民傾向短距離、高頻次的夜間文旅休閑活動,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24中國夜間經濟發展報告》顯示,游客夜游活動同樣更趨向于本地生活場景,具有煙火氣的夜市集市,不同調性的文化街區、文創園區、休閑文娛場所更受外地游客青睞[14。然而,當前夜間消費場景打造仍以重點商圈、街區為核心,呈現點狀集聚發展特點,容易出現“排隊長、擁擠、走馬觀花”等問題,整體缺乏休閑、輕松的氛圍,降低游客夜間出行意愿與文旅體驗。另外,當游客大量選擇本地生活場景后,在空間上出現住宅密集區與文旅夜經濟密集區重疊、擠壓等問題,在城市管理上出現交通擁擠、噪聲污染、燈光污染、垃圾污染、擾民等問題,根植社區生活的休閑場所以及對社會公眾開放的慢行空間、休憩空間開始短缺,夜間便民公共休閑空間不足、配套設施與服務跟不上,難以支撐起主客共享的夜間文旅活動空間。
(四)大城市夜間文旅消費市場熱度十足、競爭激烈,但區域性失衡問題仍不容忽視
在較長的一段發展階段內,國內文旅夜經濟集中在城市、景區等核心吸引地帶構建夜間文旅消費場景、培育夜間文旅消費業態,熱門目的地夜間文旅市場熱度十足、競爭激烈。據美團研究院發布的《2024中國夜間經濟發展報告》顯示,國內夜間消費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廣州、重慶、杭州、武漢、西安、長沙,均為國內一線、新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無一上榜。而目前國內二三線城市消費市場持續火熱,社會零售消費已超過 60% ,在購買力、購買意愿方面已超越一線城市,蘊藏著更為龐大的消費群體和消費潛力[2]。就夜間文旅消費而言,近年來二三線城市居民消費意愿同樣上升,夜間文旅產品、場景、業態的創新動態從一線城市向下傳遞,越來越多的夜間文旅產品在下沉市場涌現,如江西景德鎮沉浸式體驗秀“浮瑤映月”、四川樂山美食文化情景體驗街區“樂山味道”等。但對正在成為消費市場的新亮色、新途徑、新藍海的二三線城市而言,與一線城市相比國內普遍對其夜間文旅發展關注較少,投資熱度不高,特別是廣大城鄉區域、非旅游熱門城市夜間文旅供給長期難以滿足居民及游客需求,致使文旅夜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失衡在消費熱度、產品供給等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
三、文旅融合賦能夜間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 (圖1)
(一)提質擴容,繁榮消費市場,夜間經濟成促進消費升級新支點
據統計,2021年以來國內夜間消費金額及成交筆數占比均實現持續上升,同比2021年,2024年前三季度夜間消費金額占比增長近4個百分點[13]。同時,無論是大型購物中心每晚6~10點的消費額占比超過全天的 50% ,還是美團、餓了么等大型主流外賣平臺的夜間外賣成交率及“24小時營業”餐飲商家、書店、便利店等搜索大幅上升4,都反映出夜間消費在整體消費中日益上升的地位,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傾向于在夜間進行消費。為適應消費新熱點,進一步挖掘夜間消費潛力,各地基于巨大的夜間消費需求,依托新技術新力量打造了系列特色夜間消費場景。從夜市、夜間經濟商圈,到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高品質夜間消費生態圈拓展了文旅消費空間、時間,創新了文旅消費模式,集聚了多元、新潮、特色消費元素,吸引了越來越多以“90后”“00后”為代表的年輕消費群體為高品質夜間文旅產品及服務買單。特別是擁有完整夜間消費服務業體系和影響力的標志性夜間文旅消費中心,以其強大的消費集聚、品牌匯集、業態引領功能迅速成為文旅消費高地,對周邊消費升級轉型形成輻射帶動效應,釋放出強大的消費集聚、提升、示范效能,為推動消費市場持續繁榮、助力消費升級注入強勁動力[15]。
(二)升級重塑,優化產業質態,夜間經濟成經濟內生增長新抓手
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建設現代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面對產業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任務,文旅融合驅動夜間經濟串聯起“食住行游購娛”消費鏈,并與當地三產產業鏈相互嵌套,對零售、交通、餐飲、住宿、就業、地方稅收等帶來新的增量,消費、投資兩駕“馬車”有了新的著力點。從前端的消費形態看,文旅融合助力夜間經濟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增長”,叢“短期流量”轉向“長期增量”,從政策、科技、空間、資本、場景等多個方面協同發力強化產業結構升級、產業質態提質、產業形態煥新,并重點以發展模式的場景化、內容化、IP化積極回應市場需求的結構性變化,以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創新投入實現迭代升級,催生了一批如博物館夜游、深夜書房、二次元主題夜市、夜間動物園等為代表的“無邊界”場景和“拓邊界”業態,形成多業態融合的創新產品供給。從后端看,文旅夜經濟的升級重塑作用體現在對目的地文旅、資金、勞動力等資源的挖掘、重構維度,在加速城市更新蝶變、擴大有效投資、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等方面持續發力,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與創新能力,實現經濟內生增長。
(三)創新引領,塑造城市品牌,夜間經濟成城市價值提升新引擎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夜間經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陣地。作為文旅消費市場的新亮點,以文旅融合為引領的夜間經濟,在城市空間盤活、人文記憶再生、城市文化喚醒、旅游地標打造等方面持續賦能加碼,正在成為城市魅力與價值提升的新動能,持續強化城市品牌和核心競爭力。城市品牌形象方面,以創新引領、業態驅動、場景賦能、項目支撐的文旅夜經濟生態體系是城市文化稟賦的高度凝練,能夠在展現城市文化形象、重塑城市特色標識、賦能城市品質發展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城市空間方面,在文旅融合驅動下,大量老舊廠房、歷史街區轉型為夜間消費新空間,煥發出時代新魅力,開始承擔融合多元信息流、涵養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角色,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和文旅產業的重要空間載體,實現以文旅為特色的風貌空間重塑、城市空間文脈延續、城市精神品格提煉。城市功能方面,“文旅 + 夜間旅游”的多產業聯動模式,使夜間經濟空間承擔起“煙火氣”的多元文化集散地、“有溫度”的城市面貌展示區、“有情懷”的文旅消費集聚區等多重角色,全面帶動城市業態升級迭代,加速強化城市和文化旅游的復合功能。
四、文旅融合視域下夜間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
(一)把握消費趨勢脈搏,培育文旅夜經濟消費熱點
聚焦當前夜間休閑新趨勢、新需求,做足產品業態創新,積極探索夜食、夜購、夜養、夜行、夜演、夜賽等多元化產品業態]。瞄準人們當前的觀演新風尚,鼓勵演出機構側重不同類型觀眾需求,精準“夜演”市場細分與定制化服務。例如:針對中青年及少年兒童群體,在暑假、周末期間定制演出,演繹親子互動劇、魔術秀、科學秀等;針對“Z世代”群體,在商場、藝術街區、會館、公園景區等場所引入演藝新場所,大膽創新演出場景、表演形式,引入音樂劇、相聲、脫口秀,打造夜間“咖啡戲劇夜”“脫口秀大會”“相聲大會”等夜演品牌[18]。瞄準康體、體育鍛煉、觀賽需求,策劃體育用品商家展銷、運動教學與體驗、體育比賽等內容,搭建體育平臺,推出“體育夜市”“夜間體育嘉年華”“夜間訓練營”等系列品牌活動,點燃城市夜間運動激情[19]瞄準獲取知識、社交等夜間需求,推出集多種閱讀場景于一體、一步一景的集活化創意與知識創作24小時書店,在博物館、天文館、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場館舉辦“奇妙夜”等活動,為公眾奉上藝術課堂、劇本體驗、文藝演出、主題展覽、互動工坊等夜間文化盛宴。
以“Z世代”與社群經濟為驅動,推動夜間文旅活動向小眾化、興趣化、交叉化延伸,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聚集年輕人康體、社交、求知等多重夜間需求探索“斜杠增收”新路徑,如在24小時健身房內設置“深夜自習室”,提供健身后的免費閱讀空間,升級成為城市青年“夜間精神棲息地”;推出串聯起夜間開放的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等的騎行路線,舉辦“夜間騎行 + 露天電影”“夜間騎行 + 露營燒烤”等活動。聚焦年輕人“圈層認同”“悅己消費”需求[2,深挖當下消費者需求及興趣點,積極培育夜跑社團、電競酒吧、二次元主題夜市、夜間動漫展、文創夜市等夜間消費新增長點,力圖實現夜間休閑與興趣愛好、情感表達相統一。

(二)厚植在地文化底蘊,提升文旅夜經濟地域特色和文化濃度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準確把握地方文化基因、文化元素與文旅夜經濟的契合點,以新場景、新業態搭建起更加多元的夜間文化產品及服務,實現文化的創意性表達2。結合時令特色、重要節日及紀念日在商場、文化場館、街區等地舉辦夜間文化創意市集,配合選取非遺、書籍、食品、首飾、擺件、古董、音樂等豐富的主題,設置現場快閃、商品展銷、節自展演等活動類型,打造多主題、多業態、多品牌的夜間文化創意市集場景。依托標志性建筑、城市精神和文化底色,開發步行街園游會、曲藝體驗館、露天戲臺等地方文化濃度高的夜間休閑娛樂項目,推出集章地圖、citywalk路線、主題巡游、賞燈會、“踩街”等特色活動,把傳統文化、地方文化融入時代潮流、融入現代夜經濟市場,不斷依靠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將文旅夜經濟發展推向高潮。
堅持科技支撐、以虛強實,推動文化創意與科技融合,圍繞文旅夜經濟煥發新生機、呈現新風貌,集成運用高新技術,探尋拓展夜間經濟新空間。支持文旅企業利用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元宇宙等前沿技術,開發沉浸式、互動式夜間體驗項目,采用戲劇、舞蹈、音響、音樂制造奇特空間,推出一批有文化內涵、有體驗深度的數字創意、展覽展示、沉浸式演藝產品。引導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科技館等文化場館引入智能終端、體感設置、高清顯示屏等數字文化裝備,策劃館內體驗探索活動、互動工坊、非遺劇場、“文化夜校”等夜間主題活動,創新陳展形式、優化展覽內容,持續借力高新科技提升夜間文化場館的品位及檔次,打造一批集教育、鑒賞、社交、研究和知識共享于一體的多元體驗空間。
(三)深化步進式慢游體驗,打造主客共享、松弛感的夜間文旅消費場景
聚焦夜間“排隊長、擁擠、走馬觀花”的難題,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強化安全保障及智慧服務,做好夜間文旅活動的兜底性保障。建立集軌道交通、公交車、出租車、網約車于一體的多樣化載乘體系,合理規劃和擴建停車場,延長公共交通運營時間,改善整體夜間交通情況,緩解夜間停車設施、道路承載力不足,居民生活空間受擠壓問題。打造公共交通接駁集散中心至休閑空間的夜間精品慢行游徑,鼓勵游客慢行入街區、人景區、人社區,通過導入本地文化元素、設置特色化標識系統等方式,串聯交通接駁站、網紅店鋪、美食店、夜游地標等,構建獨具地方特色的夜間慢行空間。借力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優化景區安全管理、游客互動等線上服務功能,及時傳遞夜間文旅信息,建立夜間巡邏小組和應急中心,配備各類應急設施設備,組織志愿者服務、定期開展安全檢查,強化夜間安全技術保障,保障夜間文旅消費便捷與安全。
打造“一刻鐘夜間便民休閑圈”,實現夜間文旅消費從點狀集聚到網狀分布的轉型,在滿足居民日常夜間休閑文娛消費需求的同時,增加游客接待彈性供給。采取集街區、景區、社區“三區融合”于一體的建設模式,在居民社區生活圈引入“小而美、小而精、小而暖”的休閑空間和商業空間,如夜間營業的特色小吃、咖啡輕食、時尚買手店,氛圍感極強的書店、小酒館、酒吧、劇本殺等沉浸式文化業態品牌,形式新穎的小劇場、livehouse等演藝新空間。根據各社區圈歷史風貌及文化特色、夜間文旅活動主題、消費業態類型、智慧化管理、游客消費習慣,增設天橋、連廊、戶外樓梯、空中廣場等人流動線,創意集市、地攤集市、網紅集市等適宜在社區空間內主題型、小型流動商業,進一步激發居民社區魅
力,創新社區消費場景。
(四)拓寬發展新通道,解鎖中小城市及縣域文旅夜經濟火爆密碼
中小型城市、縣域要從局部空間著手,單點突破,形成規劃合理、設施完善、業態多元、管理規范的夜間經濟發展格局,以文旅夜經濟推動城市發展上水平、出品味、生財富。創新夜間經濟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支持購物、餐飲、娛樂、休閑、洗浴、美容美發等行業延長營業時間,鼓勵超市、百貨商場、集貿商場開展豐富多彩的夜間營業活動,增強夜間消費活力,引導夜間消費。按照城市規劃、商業網點布局和城市管理規定,合理布局夜市街區,引進培育高水平運營主體,規劃既有利于人氣集聚,又不影響公共安全、不影響道路通行、不擾民的品牌夜市街區,打造規范化經營、專業化運作、特色突出的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聚焦夜間經濟核心產品,通過報刊、廣播、電視、官方網站等傳統媒體,廣泛開展夜間經濟系列宣傳活動,充分發揮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新媒體作用,講好夜間經濟故事、做好個性化包裝,同時大力引進第三方專業商業運營策劃公司,提升夜間商業活動營銷水平,尤其注重對青年群體的精準性營銷,強化網紅式、直播式營銷宣傳,進一步提升文旅夜經濟的知名度、美譽度。
參考文獻
[1]鄭群明,曹靈.基于百度慧眼的長沙市主城區夜間經濟活動人群時空特征研究[.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25(1):85-93.
[2]金融界.夜間經濟激活中國消費新活力[EB/OL].(2024-12- 29)[2025-3-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975233015 3525067amp;wfr=spideramp;for=pc.
[3]何浩淼,崔校寧.夜間經濟的發展特點及趨勢[].人民論壇,2024(18):93-95.
[4]鄒統釬,常夢倩,韓全.我國夜間經濟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N].中國旅游報,2019-04-16(3).
[5]呂曉鳳.文旅融合視域下京津冀夜間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J].城市觀察,2024(2):60-70+161.
[6]白光迪,祝佳祺,孫超.夜間經濟激發消費活力[N].人民日報,2023-04-13(7).
[7]馬劍平,何燕,楊金花.論數字技術驅動夜經濟文旅產業變革與應用[].中國商論,2024,33(17):135-138.
[8]吳雨桐,雷達,陽鑫.文旅融合視域下“夜經濟”實施路徑與發展策略[].北方經貿,2024(6):107-110.
[9]喬利利.夜間經濟文旅融合創新路徑研究[].產業創新研究,2024(4):65-67.
[10]任莉莉,劉民坤,鄧小桂,等.“人—憶—場”:文化融入夜間旅游的內在機理研究[].人文地理,2024,39(4):160-170.
[11]王春梅,郝煥.文化賦能“夜經濟”點燃城市發展新引擎:景德鎮“夜珠山”消費帶的實踐與探索[].景德鎮陶瓷,2024,52(4):6-8.
[12]新浪財經.下沉市場:另一面中國[EB/OL].(2024-9-7) [2025-3-15].https://finance.sina.cn/2024-09-07/detail-incnment 9805840.d.html.
[13]南方都市報.今年夜間旅游消費將達近2萬億元,場景同 質化問題何解?[EB/OL].(2024-11-29)[2025-3-15].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 ? 1817037133101555420amp;wfr=spideramp;for=pc.
[14]中國旅游報. ??2024 中國夜間經濟發展報告》:今年國內夜間旅游總花費預測將達1.91萬億[EB/OL].(2024-12-2)[2025-3-15].https://www.mct.gov.cn/wlbphone/wlbydd/xxfb/zsdw/202412/t20241202_956616.html.
[15]吳清,鐘佳珊,張莉婷,等.文旅融合背景下肇慶市夜經濟發展潛力及策略研究[J].肇慶學院學報,2025,46(1):100-106.
[16]劉華清,成浩,曹楊.文旅融合促進長沙城市夜間旅游創新發展研究[].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4):36-38.
[17]李翠軍.比較視域下城市夜間經濟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以湖北武漢為例[J].決策與信息,2023(12):46-55.
[18]胡磊.文旅融合視角下衢州美食經濟、演藝經濟與夜間經濟協同發展研究[J].西部旅游,2024(14):84-87.
[19]余笑,陸紅江,田廣,等.城市體育夜間經濟發展路徑:以貴陽市為例[J].體育科技,2024,45(6):116-119.
[20]周潔怡.Z世代夜間文旅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現代商業,2024 (21):131-135.
[21]韓渡薇,李經龍.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夜游氛圍對游客重游意愿的影響:以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為例].常州工學院學報,2024,37(5):75-82.
(責任編輯:楊艷軍)
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of Nightime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WANG Chunlei, SU Xueyan
(Tourism Research Center,Hebei AcademyofSocial Science,Shijiazhuang O5Oo51,China; Hebei Daily Newspaper Group, Shijiazhuang O5o081,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the nighttime econom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ngine to boost consumption and expand domestic demand,and plays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consumption upgrading, promoting endogenous economic growth and realizing urban value enhancemen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thecultureand tourismnightimeeconomy in various places is developing in full swing,and the nightimeconsumption formatsarecontinuously enriched,thescenesareconstantlyinnovative,and thenighttme consumption formats show a development trendof diversification and quality.However,nightimecultural tourist activities have such problems as in the serious structural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the lack of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value transmisson,the diffculty inrealizing the sharing of hosts and guests,and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Basedon this,this paperreviews the practice path ofthedomesticcultural tourism nightime economy,explores the internallogic ofrealizing the value ofthenightime economy,and puts forwardthe high-qualitydevelopment path of the nightime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thatis,cultivating the hotspots of cultural tourism nightime economy consumption,improv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centr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nightime economy,creating anight cultural tourism consumption scene with host and guest sharing and relaxation,and accelerating thedevelopment process of cultural tourism nighttime economy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counties.
Key Words: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Nighttime econom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