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創民族歌劇《與妻書》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出品、福建省歌舞劇院創排,并由導演鄧一江執導、周長賦編劇,章紹同作曲、王燕擔任指揮。該劇講述了在20世紀初風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身在獄中、慷慨赴死之際,留下與妻子的訣別信一《與妻書》的故事,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救國救亡的悲歌。全劇以林覺民的訣別信為主線,根據時間線推進故事發展,串聯起“寫書”“搶書”“嘆書\"“傳書\"四幕情節。同時運用多時空的表現手法,將人物情感、角色關系以及戲劇沖突清晰地勾勒出來,并適當留白,使得音樂、舞蹈、舞臺美術等諸元素的優勢也在歌劇中得以展現。[1]
一、歌劇選段《有一種愛》中的家國情
(一)家庭之情
《有一種愛》是貫穿全劇的主題唱段,它以家書為紐帶,構成了一段連貫的音樂敘事,其旋律有明顯的段落對比感。在前8個小節中,男女主人公緩慢、輕柔的演唱方式,宛若將珍視的小家之情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此時旋律呈現以級進為主的小波浪式起伏,較為平穩(見歌劇演唱總譜378小節),二者的旋律走向也完全重合,交織展現出雖生逢亂世,但彼此的感情依然相互珍惜、同頻共振。同時,先緊后松的抑揚格節奏將情緒層層遞進,以小家之情為全劇的巨慟大哀與至真博愛的情感氣質奠定了基礎。
歌詞所寫“有一種愛感天動地,有一種情刻骨銘心,刻骨銘心”,道出了現實的殘酷,卻也表明這份愛永遠不會變質,并通過歌詞的重復強調了情之刻骨?!坝幸环N愛燃燒自身,照亮他人前程”,該句則將妻子對林覺民的支持展現得淋漓盡致,唱到此處,主音上八拍長音的演繹,生動地刻畫出了林覺民與陳芳佩對彼此真切的愛。有一種愛,愛得深切,深切到想獨自承受茍活的悲哀;有一種愛,愛得溫馨,溫馨地追敘初婚時二人情投意合的生活場景,回憶二人甜蜜的愛情與幸福的往昔;有一種愛,愛得悲痛,悲痛到不忍將真相告知妻子,生怕她擔憂。隨著副歌的到來,旋律在跨度、力度以及時值上的變化不僅進一步抒發了“吾至愛汝\"的深情,并在迎接大愛的同時,也肯定了小家情的安穩。
(二)楚囊之情
家書中聲聲、字字、音音都在與妻書,同時也在與國書。隨著旋律以鋸齒型級進向上攀升,逐步變化為大波浪式起伏,小家之情升華為大家之愛,是對革命的愛、對祖國的愛。副歌部分大量運用混聲合唱,其代表的是人民群眾的聲音,人民對革命者的支持與敬重,于旋律之中體現。
男女主人公演唱時,四聲部混聲合唱與其旋律產生輪唱搭配(見譜例1),好似革命隊友在呼應著領軍人物,支持他們的抉擇。在主旋律部分,混聲合唱采用三連音與長音的搭配,不僅烘托出主旋律的行進,又填補了主旋律行進時音響效果上的空白,使音響效果更為飽滿,將愛的內涵推向革命的高度?!氨娙耸安窕鹧娓摺?,除了革命領軍者,還有眾多支持革命的留學生與百姓。與此同時,合唱團的演唱力度與主旋律的力度變化一致,由mp到ff的跌宕起伏,人民的反響如此熱烈。祖國之愛寓意濃厚,通過力度與旋律特點得以表達,該劇運用了中華民族歌劇特有的藝術魅力和文化韻味來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選段中的歌詞創作中強調了人民性與藝術性。
“像黑暗里劃過的閃電,像夜空中飛過的流星”,唱詞中運用自然物“閃電、流星\"借物喻人。一方面將林覺民比作想要打破當時黑暗時局的閃電,又喻其為國家繁榮前夜空里劃過的、帶來希望的流星;另一方面表明國家形勢正處于兩極分化,既有光明初現,又告訴世人,成功需要努力與團結,終有一天將在慘痛中綻放精彩,于瞬間得到永恒。家書看似是在與妻子道別,但本質卻是在歌頌偉大的革命者林覺民對祖國獨特而深刻的愛。愛有落腳點,林覺民對妻子的愛也是對普天下天眾的愛,愛身邊人,是愛國家的具象化。同時,陳芳佩也無條件支持著丈夫的選擇,與他同頻。祖國之愛并非口頭承諾,而是通過具象的行為燃燒自身、點亮他人。歌詞“有一種生命燃燒自身,照亮他人行程”,深刻體現出林覺民的內心充滿善良,他愿意拋灑自己,從而改變這個尚缺大愛的世界。
二、歌劇選段《有一種愛》中音樂要素的情感塑造
(一)寫書場景 音色中蘊含的人物形象
劇中通過對林覺民演唱時音色的細致處理,不僅呈現出一位鐵骨柔情的丈夫形象,還深刻塑造出無畏生死的戰士形象。
在與妻子訣別時,林覺民運用高難度的半聲弱聲演唱,音色溫暖且空靈,仿佛是在妻子耳邊輕輕地訴說,敘事感極為強烈。演員以柔板的速度,用mp的力度在中音區演唱(見歌劇演唱總譜376小節),表達了人物的思念和牽掛。而在唱到“刻骨銘心”時,輔音爆破,弱化了元音的發聲,人物沖破阻礙去傾訴,把對妻子深切的愛隨著音高的走向逐步釋放。與此同時,林覺民緊握家書,在舞臺上奔跑,通過肢體的舒展綿延,隱喻著他的戀戀不舍之情。從靜態到緩動,再到對整個舞臺空間的駕馭,離愁情緒愈發濃烈,展現了林覺民與陳芳佩難舍難分的深厚感情,同時也塑造了林覺民儒雅端方、鐵骨柔情的丈夫形象。
林覺民深愛著妻子,同時也懷抱對天下人不再分散相離的希冀,這兩種情感交織在他身上,形成了個人情感的沖突。音色上與此前完全不同,他利用飽滿的氣息推動著歌詞的訴說,加入了更多的真聲,由輕柔、溫暖變得渾厚、寬廣,仿佛看到了浴血沙場的錚錚斗士,深刻地表達了寧犧牲一人,保天下光明的情緒。寬厚的聲音推動力度由mp推至更加強烈的sf,搭配大篇幅的切分節奏與十六分音符塑造了林覺民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深度的鮮活舞臺人物形象,實現了情緒的轉變。
(二)犧牲場景一一旋律、舞臺交織中飽含的雙時空演繹
《有一種愛》是男女主人公情感抒發的代表選段,因此男女主人公演唱部分多為重唱,極大增強了情緒厚度與推進感。在高潮部分之前,男女主人公在不同音區演唱相同的旋律(見歌劇演唱總譜362小節),此處的重唱僅在音色上存在差別,旋律線條優美流暢,沒有強烈的戲劇沖突,更側重于二人感情的傳達與抒發,是一種敘事性重唱。而當進入高潮部分時,二人的旋律在骨干音的基礎上進行了旋律加花、旋律反向處理(見歌劇演唱總譜370小節),通過旋律上細微的差別,展現出二人在不同時空中同頻演唱。作曲家巧妙地將跨時空對話的敘事方式融入重唱,使得聲音與畫面相互交織,令劇情演繹及情感表達更加生動、直觀。
劇中通過舞臺與燈光,將重唱中隱藏的雙時空感直觀地展現在觀眾眼前,其創新性的編排和演繹,使主題更加深入人心。整個舞臺布景中最具動態變化效果的當屬一方寬大的板子,它在劇中承擔了多重的象征意義,通過升降翻轉,增添了舞臺的立體感。2此刻的林覺民與眾侍衛站在板上,而陳芳佩站在舞臺的下方,借助舞臺燈光的色彩對比,來代表不同的場景與情感。陳芳佩站在樓梯之下面朝觀眾,被清冷的藍光映射,而方板之上則是一片紅光。隨著音樂力度逐漸增強,光的顏色也越來越深,林覺民身上的紅,是光榮的紅,是為了革命、為了國家赴湯蹈火的紅;而他周圍的藍,映射出的是凄冷的痛苦,是陳芳佩失去丈夫的酸楚,是革命又少一位領軍者的不甘,更是國家又失去一位英雄的悲痛。
此種虛實結合的手法在空間交錯中會產生具有當代審美意識的親近之感,為戲劇注人時代精神,彰顯出中國式的情感強化力。[3]
(三)回憶場景一鋼琴伴奏中富含的音響情感
《有一種愛》全曲以柔板的速度平穩推進,鋼琴伴奏多采用分解和弦與柱式和弦相結合,在高潮來臨之前,附點節奏和密集的八連音上行的柱式和弦,搭配左手八度半音長音下行,使節奏如同戰鼓敲響,力度也由弱漸強,更加流暢地過渡至全曲高潮部分(見譜例2)。
在強弱明顯的4/4拍節奏下,歌曲的高潮部分并未將最能凸顯思念的音置于強拍之上,反而運用了八分休止符,填補了強拍的空白,(見譜例③)在f的力度之下,無聲的思念更為強烈。此時,鋼琴伴奏在強拍處以主和弦原位的和聲,加入了重音記號,將無聲的思念烘托到極致,伴奏織體也因此變為柱式和弦,節奏拓寬為以四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為主。節奏的松散平衡了極為強烈的音響沖擊,使觀眾的焦點依然能夠停留在演唱聲部,感受此時此刻情感的積聚。
在“慘痛里精彩,一瞬間永恒\"的兩次重復中,鋼琴伴奏均為半分解震音,其音高隨著力度的增強也級進上行;臨近全曲最后一句歌詞時,引用了過渡部分密集的八連音八度級進上行;最后一句歌詞同樣重復了兩遍,而其截取了高潮部分的鋼琴伴奏并進行裁截模進,模進的同時將力度由f增強至ff。通過這些處理手法,使情感層層遞進、步步升高,持續的模進上行以及力度增強,與此同時,重音記號正被大篇幅地使用。在第288小節,力度達到了全曲最強的fff,十四拍的長音旋律搭配鋼琴伴奏連續的三連音重音記號,增添了音樂的“錯位感”與密集程度,飽滿了此處的音響效果。而三連音具有的節奏穩定感,寓意著在動蕩的年代,那些人們所憧憬的未來與希望,都將會有跡可循、穩步實現。
鋼琴伴奏的運用,將歌曲中所蘊含的愛徹底表露。國家的發展正處于歷史轉折點,在知識分子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終將在經歷跌倒后,逐步邁向繁榮復興之路,恰似白鶴展翅,飛向藍天,鳴于九皋。
三、歌劇選段《有一種愛》中的詞中意
(一)韻中有氣、律中有義
歌劇選段《有一種愛》的歌詞部分,僅用了短短九句話、73個字,就表達出了林覺民與陳芳佩之間的愛情、家人間的親情以及軍民之間的魚水情。歌詞以對話的口吻、自然流露的方式表達出林覺民對妻子的不舍、對革命軍戰友的牽掛與思念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引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4有一種愛感天動地,有一種情刻骨銘心,刻骨銘心有一種生命燃燒自身,照亮他人行程。有一種生命燃燒自身,照亮他人行程。
像黑暗里劃過的閃電,像夜空中飛過的流星,慘痛里精彩,一瞬間永恒!慘痛里精彩,一瞬間永恒。
(一瞬間永恒。)
精魂化鶴扶搖上,人間聽唱九皋鳴。
精魂化鶴扶搖上,人間聽唱九皋鳴。
歌詞中運用了連、嘆、停等誦讀技巧中的韻與律,所有的氣口都是聲音的停頓、情感的連綿。前兩句開門見山地說明了劇中愛的濃度,“有一種愛刻骨銘心,刻骨銘心”,卻在重復表達時的心前稍作停頓,此處的停頓聲斷情不斷,以此強調此情刻肌刻骨;第三句在歌曲中重復了兩次,是點題之句,伴奏部分用連音線相連,使此句的情感不被氣口所打斷,加強了語氣與情感,增強了歌曲的感染力,它的旋律與文字音調中的陽平同方向,不斷向上攀升;第五、六句旋律連綿起伏,映照出歌詞平仄的韻律。
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對于普通話來說,“平\"指的是聲調中的陰平和陽平,“仄”指的是上聲和去聲。好的作品講究平聲與仄聲交替協調,高低曲直的變化能夠營造出聽覺上抑揚頓挫之美。該段歌詞每句末尾的字分別是:地(di)、心(xin) 、身(shen)程(chéng)電(dian)星 (xing )彩(cai)恒 (heng )、上(shang)鳴 (ming )。整體的平仄格式為: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錯落有致,讀起來朗朗上口,平仄的交叉運用,勾勒出一副現實訣別圖,淋漓盡致地表達出林覺民心中的虧欠與期盼之情。平仄相對,利用漢語聲調的平衡營造語言的抑揚頓挫,韻文醇厚,和諧悅耳。
(二)頓中有情、挫中有心
《有一種愛》中,最特別的是在歌曲演唱的過程中,借鑒了中國戲曲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一一念白。念白可以通過音調的抑揚頓挫,生動展現人物的內心情感。而將戲曲的藝術表現手法融人至歌劇中,能使其語言文字凝練古典、蘊藉雋永。林覺民念白時,顫抖的字詞、提高的音調、哽咽的情緒,為冰冷的文字注入無盡的深情,他澎湃情感下的斷句將本應連貫的語句肢解,長句變為短句,雖失去連貫性,卻更加具有重點感與強調性。
“愛”“悲啼”“汝身”,林覺民聲音顫抖且哽咽地說出他對妻子的虧欠、對國家的期望、對犧牲的視死如歸,顫抖是濃情的具象化,滿腔深情凝于字詞,化為音調的起伏?!皭廴曛摹薄爸煜氯薥"“不顧汝也\"“體吾此心”,演員朗誦時的堅定點頭、音調的由高到低(朗誦中的下抑調),都蘊含了林覺民的悲苦凄愴、無可奈何以及堅定肯定,他對妻子的愛與對天下人的愛皆是赤膽忠心,但也因他的投身為國而負了妻。隨著情緒的推進,“愛其所愛”“敢先汝而死\"“于悲啼之余\"“也樂犧牲\"“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采用上揚調,其熾熱的心中飽含甘愿自我犧牲以換取天下人幸福的決心,滿懷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激動的情緒將蒼白的文字幻化成極具生命力的真情。在主題唱段演唱時加入念白,無疑是《與妻書》最為巧妙的設計。念白的加人使凝練的辭藻直擊人心,聲音、文字、畫面交織穿行,將戲劇的美感與烈性推向極致,使主人公的性格在音樂烘托之下更加鮮明。
四、結語
在探討歌劇選段《有一種愛》中愛的音樂語言刻畫時,本文通過對其音樂要素、舞臺燈光、鋼琴伴奏、歌詞韻律以及念白韻律進行總結,不僅展現了該劇音樂語言的獨到與細膩,更重要的是呈現出劇中所蘊含的愛。從旋律的走向、力度的變化,到音色、演唱凸顯人物形象,再到音樂、舞臺、燈光交織配合,構建了一個充滿思念的愛的音樂世界;從飽滿精致的伴奏織體,到歌詞創作的韻律,再到念白的使用與融合,表達了情感的升華與濃墨重彩的家國情,使觀眾置身于一場有愛、有主題的音樂盛典。歌曲充分調動了演唱者和觀眾的情緒,將夫妻之間溢于言表的愛盡情揮灑,將林覺民與國家之間淋漓盡致的情盡情描摹??偟膩碚f,該劇以真實史實為歌劇創作根基,憑借將本土革命史實、鮮明地域特色以及音樂元素完美結合起來,搭配恰到好處的肢體動作、應時應景的音樂選段、優美動人的旋律線條,成為我國民族歌劇中永恒的藝術瑰寶。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徐曉玉:《淺析歌劇音樂指導從案頭走向排演工作的實踐特點——以中國原創歌劇lt;與妻書gt;為例》,上海音樂學院,2023年。
[2]楊小林:《論歌劇lt;與妻書gt;的三重藝術創作結構》,《四川戲劇》,2019年第6期,第153-156頁。
[3]徐曉玉:《淺析歌劇音樂指導從案頭走向排演工作的實踐特點——以中國原創歌劇lt;與妻書gt;為例》,上海音樂學院,2023年。
[4]王妹懿:《民族歌劇選段lt;等著我,親愛的人》藝術特征與聲樂教學探究》,遼寧大學,2024年。
[5]劉青:《成功的修辭藝術、意境塑造和韻律美感—lt;可可托海的牧羊人gt;歌詞賞析》,《職大學報》,2021年第5期,第5-7頁。
[6]王津京:《以lt;送你一朵小紅花gt;歌詞為例看漢語的韻律》,語文學刊,2021年第6期,第55-58頁。
[7]李桂芳:《民族歌劇lt;沂蒙山gt;選段lt;等著我,親愛的人gt;藝術特征與演唱分析》,四川師范大學,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