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是創作的基石,而案頭工作則是解讀劇本、塑造鮮活角色的重要途徑。演員常常會面臨不同時代、背景與國家的角色挑戰,當記憶碎片與日常觀察素材無法直接滿足角色塑造需求時,案頭工作的重要性便越發凸顯。
案頭工作,指的是導演與演員在創作期間,針對劇情、角色等展開的文字性分析工作。這份工作的意義在于,助力演員在拿到劇本后,能夠有條不紊、思路清晰地剖析研究劇本,緊扣劇本主題,讓后續的創作與編排都緊密圍繞劇本進行,切實有效地幫助演員精準分析角色,把握人物關系。
一、探尋劇本的規定情境
挖掘劇本中的規定情境,即特定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時代背景,是案頭工作的首要任務,不容有絲毫忽視。理解劇本中人物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對透徹領悟劇本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方面務必做好充分準備。以筆者飾演話劇《商鞅》為例,該劇創作難度較大,因其所處時代與當下相距甚遠。排練初期,查閱并研習劇本相關的時代背景,成為創作的核心任務,這對整個排演過程幫助極大。戰國時期,秦國國力弱小,秦孝公曾感慨:“我們的國土曾經一直拓展到西河,功績何等輝煌!如今,大片國土卻落入魏國之手。二百六十多年過去,歷經十四代國君,西河之地至今尚未收復。堂堂千里秦國,在周天子心中,在六大諸侯眼里竟無立足之地。”由此可見,秦國往昔輝煌不再,新君即位后急需開拓疆土,故而秦孝公廣納賢才。商鞅從魏國奔赴秦國,正是受魏、秦兩國國情影響。當時魏國國力強盛、兵力雄厚,國君高傲,商鞅在魏國不受重用,遂前往求賢若渴、渴望強大的秦國。探尋劇本中的規定情境,讓我們對人物命運訴求有了初步認知。眾多劇本展現的只是歷史片段,而任何戲劇都蘊含時代精神。演員應具備揭示規定情境的能力與意識,創作時不能局限于表演本身,注重挖掘規定情境,有助于創作者感受生活、思考生活,逐步形成成熟的演劇觀。
二、多維度構建人物形象
(一)初始印象奠定基礎
初次閱讀劇本時,我們會對角色產生初步印象。正如弗烈齊阿諾娃所言:“最初的印象一—無論好壞一都會深深烙印在演員記憶中,成為未來體驗的萌芽。演員與角色的初次相識,如同未來戀人或夫妻的初見。”初步認識角色,是創作起點處創作者對劇本角色的第一直觀感受,這一直感極大程度影響著從自我出發塑造角色的根基,對后續創作意義重大。初讀《商鞅》劇本時,由于劇中男性角色居多,我主觀將其定義為“男人戲”,因而未重視與角色的首次“碰面”。經老師指正,我意識到不能僅憑個人喜好評判劇本優劣,這種想法過于狹隘。深人閱讀后發現,《商鞅》是一部極為優秀的劇本,人物形象栩如生,矛盾沖突激烈復雜,主題內涵深刻,其歷史背景與人文魅力更是先前被我忽視的閃光點。盡管女性角色戲份較少,但在劇情推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次經歷讓我明白,初步認識角色時要擺正心態,既不能心存偏見,將人物引人錯誤方向,也不能過度興奮,走向另一個極端。保持相對理性,才能客觀建立對角色的初步印象,為后續形象塑造助力。
(二)造型設計彰顯特色
舞臺上,人物造型是呈現在觀眾眼前最直觀的元素。所以在案頭分析階段,初步構建好人物的外部形象至關重要。外部造型是演員向觀眾直觀展示對人物理解的方式。《商鞅》作為戰國時期的歷史劇,初期排練時,我們對人物造型準備不夠用心、缺乏考究。回課過程中,老師提出疑問:是否真正深人考證了戰國時期秦國的歷史資料?為何所有大臣服裝、配飾毫無差異,難道秦國著裝毫無身份、等級、職位之分?帶著這些問題查閱資料后,我們發現之前的呈現漏洞百出。秦國官員著裝竟與國君相同,部分老臣穿著甚至比國君更為華麗。以太子駟為例,其演出服飾與國君一致,極易讓觀眾產生“謀反”錯覺。此后,我們開始注重頭冠、胡須、玉佩、發飾等細節,這些都是區分人物的關鍵標志。據資料記載,玉佩有人紋佩、龍紋佩、鳥紋佩、獸紋佩等多種,需依據等級和服飾佩戴,受條件限制,我們只能尋找相似替代品。明確人物造型后,角色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若人物造型混淆,會讓觀眾對舞臺表演產生混亂認知,不利于舞臺呈現,因此在案頭工作階段必須認真做好造型分析。
(三)臺詞剖析揭示內心
“研究劇本、推敲臺詞是極為重要的工作。臺詞需逐字逐句斟酌,否則只能停留在表面理解,難以成就藝術創作。”臺詞是劇本的核心構成,是推動劇情發展、展現人物沖突的關鍵要素,沒有臺詞,便沒有劇本,更沒有劇情的起承轉合。在案頭工作階段分析劇本臺詞,不僅能了解劇情、臺詞與潛臺詞,洞察人物思想,還能挖掘事件矛盾,這對初步構建人物形象不可或缺。例如在商鞅話劇的一場戲中,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臺詞,商鞅與公子虔爭執不下時,太子插了一句:“當年在壇場是太子少不更事,遷罪于太傅,太子給太傅賠禮了。”起初,我認為這句臺詞只是太子對當年牽連太傅的愧疚表達。經老師提醒,我才注意到太子的潛臺詞。太子在問完太傅問題后商鞅登場,隨后太子開始關注太傅對商鞅的反應,實則在判斷、分析、思考太傅的態度。所以說出這句臺詞時,太子意在打斷商鞅對太傅的話語,同時警告商鞅:“就算我(太子)承認當年是因我過失又如何,請你現在對我和太傅放尊重些,別忘了你的身份。”如此分析后,發現太子駟雖年輕,卻思維成熟、態度果敢犀利,已顯露出未來君王的威嚴。反復推敲臺詞,能讓人物內心情感更明晰,行為更具依據。演員不僅要分析自身角色臺詞,還要剖析對手臺詞,抓住臺詞引發的內心視像,明確行動目的,以此奠定舞臺創作基礎。
(四)行動分析精準表意
表演是行動的藝術,舞臺行動分析是表演藝術的核心。戲劇通過行動展現思想與情感,尋找精準的舞臺行動,對揭示規定情境、塑造人物形象、傳達人物情感至關重要。案頭工作中的舞臺行動分析,主要是依據劇本臺詞探尋行動。在話劇《商鞅》虔府的最后一段與太傅交流場景中,我飾演的太子未能準確把握人物行動,排練時總是在太傅身邊亦步亦趨。回課之后,同學反饋這樣的呈現不符合太子經歷8年成長后的狀態,與太傅關系未見改善,太子也未展現出成長。經反思發現,我將行為與語言、思想割裂開來。這場戲中,太子心中其實已有答案,只是通過太傅的回答來驗證自己的思考。太傅也并非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教導太子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解這些問題后,當聽到太傅說“還沒到那一天,看誰活得長了\"時,我不再僅僅與太傅展望秦國前景,而是更多聯想到商鞅的所作所為,所以在最后收光瞬間,太子眼神中要有精光一閃,以此預示商鞅的命運。可見,要實現精彩的舞臺呈現,必須深入理解人物語言,借助案頭工作進行分析梳理,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三、理清劇本人物關系
演戲的關鍵在于演繹人物關系。厘清人物關系有助于深入解讀人物,演員在塑造角色時必須明確自身與對手的人物關聯,而這一過程在案頭工作階段尤為重要。明確人物關系后,無論是臺詞表達還是舞臺調度,人物目的更加明確,心理狀態也更加清晰。只有明確人物關系,演員在舞臺上的交流、思考、判斷與行動才有堅實依據,這是前期準備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直接影響舞臺呈現效果。
之外,要理解特定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各不相同。案頭工作的核心是在情境中塑造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思想的人物形象,因此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度挖掘至關重要。在塑造人物過程中,切忌用現代思維臆測劇中人物想法。不合理的想象會使人物在舞臺上表現僵化,行為邏輯混亂,偏離劇本設定的最高目標,導致人物形象脫離正軌。
書寫人物小傳是案頭工作中應養成的良好習慣。通過撰寫人物小傳,能夠從根源梳理人物的出身、成長環境、性格特點、行為與語言特征等。這一過程可將前期所有分析整理延續,在持續想象中豐滿人物形象。以太子駟這個角色為例,他身為帝王家公子,雖只有4場戲且戲份不多,但年齡跨度涵蓋少年、青年、中年,每場間隔10歲,劇本對其描述有限,這就需要演員自行做好充分準備。由于《商鞅》中每場戲間隔大、年齡跨度大,撰寫人物小傳成為連接上下場戲的必要手段,這對我的合理聯想能力是極大挑戰。我詳細記錄了祭祀結束至商鞅來到虔府期間發生的事情。分析劇本可知,虔府這場戲距離祭祀已過去8年,此場戲在全劇中起到承上啟下作用,見證商鞅從輝煌走向沒落。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支持商鞅變法的公子虔與商鞅分道揚鑣,轉而全力培養下一代君王。太子對商鞅既畏懼又怨恨,畢竟8年前因自己大鬧祭天,致使公子虔被斬左足,若不是太傅代刑,受罰的便是太子,所以這8年來太子的日子也不好過。我在撰寫小傳時,著重刻畫了太子對孝公、公子虔的情感以及對商鞅的態度,這些都在虔府那場戲中得以體現。以女扮男裝角色為例,如花木蘭,女演員常因潛意識里認為自己不是男孩,導致缺乏陽剛氣,思維方式也偏女性化,甚至撰寫人物小傳時也受此影響。其實,像《商鞅》中的太子駟帶有陰柔、陰狼特質,對女扮男裝的女演員而言存在優勢。而且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演員的勤學好問與太子在虔府那場戲中辯證看待問題、思考老師話語的特點相契合。可見,撰寫人物小傳不能僅依靠分析與想象,還需結合自身生活,從自我出發,深人體會人物所思所想,進一步深化人物形象。
四、剖析劇本矛盾沖突
具備導演思維的演員,在演好角色的同時,應從宏觀角度審視劇本。演員只有明確劇本中的矛盾沖突,站在更高視角剖析劇本,才能清晰定位自身角色的位置與最終目的。《商鞅》劇本最顯著的沖突是改革派與守舊派的矛盾,而利益是引發這一沖突的根源。除這兩方勢力外,公子虔被斬左足后,形成了公子虔、太子駟、秦孝公三人組成的政治利益團體。太子駟在其中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利益團體,只要對贏氏王朝、大秦帝國有利,便加以利用。明確這一目的后,人物在舞臺上的行動目的性更強。
五、結語
在整理和研究案頭工作對塑造角色重要性的過程中,我廣泛查閱眾多表演藝術家的著作與表演筆記,收獲頗豐。當然,案頭工作的方法豐富多樣,我在總結與實踐中探索出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案頭工作至關重要,它介于體驗與體現之間,是戲劇創作中不可或缺的準備環節。然而,創作者常常容易忽視這一環節,這是極不可取的。只有充分重視并扎實做好案頭工作,演員才能在舞臺上成功塑造出鮮活、立體的角色形象,為觀眾呈現精彩的戲劇表演。
(作者單位:南京市話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