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局”是南京地區極具代表性的民間曲藝,表演以南京方言說唱為主,融合江南俗曲與地方小調,唱詞朗朗上口、內容貼近生活、通俗易懂且韻味悠長、生動有趣。因其曲種曲調豐富多樣,故又有“百曲”之稱。白局的產生與發展和南京另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南京云錦緊密相連。南京云錦的織錦工藝是我國絲織業的典型代表。在明、清兩代,南京地區的織錦行業迅猛發展,云錦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御用的絲織品,生產規模龐天,從業者眾多。清朝順治年間“江寧織造署”設立后,南京云錦的發展進人新的繁盛期。當時,南京共有3萬多臺織機,從事織錦行業的工人多達30萬人,織云錦的機房集中分布在水西門花露崗、施府橋、柳葉街一帶。“秦淮河邊機戶云集,杼聲不絕”便是當時南京城織錦場景的真實寫照。
明代陳大聲的《滑稽余韻》對織錦工人辛勤勞作的場景有十分生動的描寫:“雙臀坐不安,兩腳蹬不敗。半身人地牢,間口床鶯飯。逢節暫松閑,折耗要賠還。經絡常通夜,拋梭直到晚。將一樣花板,出一陣饅酸汗,熬一盞油干,閉一回磕睡眼。”由此可見,當時織錦工作枯燥乏味。在織錦過程中,上、下織手通過對唱、即興創作順口溜等方式,伴著織錦的機杼聲有節奏地歡快吟唱,曲調悠揚婉轉,內容多以南京風景、市井俗事為主,以自娛自樂的方式抒發情感,緩解勞作的辛苦與疲憊,這便是南京白局最早的表演形式。
一、南京白局的歷史流變
相傳南京白局形成于元末明初,但關于白局最早的記載出自清代乾隆末年李斗所著的《揚州畫舫錄》。在其卷十一“虹橋錄下”中提到揚州清曲“漸亦消亡”,轉而演唱當時已“名揚四方”的“南京調”。而“南京調”是南京白局的土腔本調,又稱“數板”或“新聞腔”,發展至今仍是白局的基礎傳統曲牌。
清代中期,隨著南京云錦制造業的持續興盛,南京白局的曲目內容更加豐富。織工們創作出許多深受百姓喜愛且貼近日常生活的經典曲段,如描寫織錦工人們日夜辛勞的唱詞“三更起來搖緯,五更爬進機坎”。之后,又出現了許多織工結合南京風王人情創作的白局曲目,如《小上壽》《采仙桃》《金陵四十八景》《十二月花名》等。織工們每唱一次稱作“擺一局”的白局,因其富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氣息,深受民眾喜愛,受眾面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織工們走進茶樓,逐漸開始專門表演南京白局,白局藝人表演團隊也逐步形成。他們白天織云錦、晚上表演,還分出了不取報酬的“白局”和收取酬金的職業班“紅局”。至清代中晚期,南京白局形成了具有完整曲藝形式和內容的民間說唱藝術。每逢盂蘭盆會,南京白局便在街頭傳唱。民國至抗日戰爭時期,由于戰亂和封建帝制的衰落,隨著云錦織造業不斷衰微,南京白局也一蹶不振。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南京白局才重獲生機。1960年,南京政府加大對白局的搶救性保護力度,并成立了南京白局劇團。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南京白局老藝人向社會招募白局學員,開展專業培訓,并對傳統曲目進行整理和系統挖掘。隨著南京云錦和南京白局成功申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喜愛上南京這一獨特的曲藝文化,使其不斷發揚光大。
二、南京白局的藝術特色
(一)獨具特色的語言
南京白局最顯著的特點是方言念白,這是極具南京地方民俗色彩和藝術感染力的表演方式。南京方言是南京白局的一大特色。南京歷史上經歷過多次大遷徙以及朝代更迭與南北融合。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官修《洪武正韻》,奠定了南京方言的語言風格。
對于南京方言的界定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指的是明城墻以內現今玄武、秦淮、建鄴、鼓樓區,以及城鄉接合部流行的方言;廣義上則包括行政區劃內南京所轄地區的方言。實際上,南京古城墻以內的城南地區,尤其是秦淮區轄區內老居民所講的方言才是南京方言的典型代表。白局產生于明代,當時的南京方言被稱為“官話”。盡管白局的藝術形式和表演方式不斷發展,但始終保持著方言特色。與現代南京方言相比,白局更具南京官話特色,體現在人聲音、尖團音、兒化音等發音方式上。不少南方方言中仍保留著入聲字,如黑(he)、角(go)學(xo)等。尖團音是“尖音”和“團音”的合稱,在南京官話里,尖音和團音是因發音位置不同,氣流受唇齒位置變化阻礙摩擦而產生的發音。兒化音是南京官話最顯著的特征,南京方言的兒化音大多是后卷舌音,如:今兒(geer)、明兒(meger)。白局以南京百姓語言為基礎,唱詞講究押韻合轍,每段唱詞須一韻到底,篇幅較長的唱段中間也可換韻。
(二)唱詞曲調詼諧俏皮,幽默感強
南京白局唱詞全用南京方言,極具特色。每句末尾的字夸張發音便全部押韻,體現出獨特的老南京味道。在“唱詞”和“說白”發音上,運用的是流傳于中華門、秦淮河、夫子廟、三山街周邊老城南地區的音韻。在這種動態傳承過程中,用老南京話演繹傳統曲藝,更能體現出時代的滄桑變化和民俗表達的鄉土情懷。其中還包含一些南京方言俚語,這些方言俚語的運用,既佐證了學界共識的曲藝藝術“腔隨字轉、字隨腔潤”“說唱結合”的表現特色,也是對曲藝藝術方言俚語與唱腔關系箴言的踐行。例如焦頭雞、削零、腰子籮、雞頭果等。表演時講究抑揚頓挫和節奏韻律,高低回轉,再加上鼓板的節奏性與鼓、手勢的恰當運用,形成了獨特的演唱模式,幽默感十足。
(三)南京白局再現百姓生活真實影像
南京白局唱詞語言通俗質樸,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新聞腔”是白局的一大特點。南京白局“新聞腔”音樂曲調主要來源于南京及周邊地區的民間小調,每個唱段一韻到底,展現出方言押韻的獨特藝術效果。“新聞腔”是南京白局深受百姓喜愛的表演形式。在信息傳播手段不發達的時期,“新聞腔”是百姓獲取時下新聞最直接的方式,兼具時效性、真實性、藝術性,同時也展現出白局藝人即興編排新聞唱詞的能力。“新聞腔”是隨著白局的發展逐漸形成的。舊時白局織工在勞作時閑聊聽聞的新聞故事,有時還會分享自己的感受,在織造云錦的過程中打發枯燥時間。久而久之,“新聞腔”便成為南京白局的一大特色。由于織工文化水平不高,即興編排唱詞時用的都是民間通俗易懂的話語,文字上較為隨性、不太講究。在曲調選擇上多以朗朗上口的民間俗曲為主,曲目的唱詞多從百姓視角編寫演繹,是當時南京市井生活、民間風貌的真實寫照。表演時,白局藝人單人或多人一唱一和、即興發揮,頗具時效性和趣味性。南京白局“新聞腔”作品,是當時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為我們了解當時社會現狀提供了珍貴的歷史佐證,同時也表達了民眾對正義和公平的向往,是百姓生活、民風民情的真實反映和情感流露,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意義,堪稱流傳于民間無形的百姓生活史。
(四)多曲種的傳承借鑒與創新
南京白局源自民間,所用曲牌曲調均為明清俗曲與地方小調,在我國眾多曲種中被廣泛運用,演繹內容也取材于民眾生活。隨著時代發展,南京白局在曲種演變中發展成一種曲牌連綴體,在板腔體曲牌外,吸收發展出相當數量的曲牌。現存的白局曲牌大致有50多支,其中[滿江紅]較具代表性,演唱也非常廣泛。它有別于其他板腔體曲牌,節奏舒緩,行腔婉轉,曲調清雅,逐漸形成以自身為主的套曲形式,稱作“滿江紅套曲”。例如南京白局著名唱段《古人名》《金陵遍地景》《上壽詞》都屬于“滿江紅套曲”風格。這些不同曲牌的排列組合,在發揮整體藝術效果的同時,白局演唱者還能根據唱詞內容或情節人物的不同對曲牌進行進一步創作和改良,以達到獨特的藝術動態平衡效果。
三、南京白局的傳承與創新
南京白局既是流傳于南京民間的傳統曲種,也是極具南京地方特色、集說、唱、表演于一體的藝術,堪稱南京傳統民俗、民間掌故全書。自2008年成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后,不斷傳承創新。目前已有各級傳承人20余位。在各級政府的關心和群眾的積極參與下,近十幾年南京白局走上了有序傳承、逐步振興的良性發展道路。
(一)制定傳承保護規劃
南京市秦淮區作為“南京白局”非遺保護傳承單位所在轄區,自2012年起逐步制定“南京白局”中長期保護規劃。2014年和2017年又相繼制定了一系列保護傳承實施辦法,明確了南京白局非遺保護項目開展保護傳承的具體措施和實施辦法,在政策指導下有針對性地對南京白局的非遺保護工作進行有效保護傳承。
(二)開展數字保護工程
南京市各家文博場館、區屬文化館組織南京白局非遺傳承人團隊收集整理南京白局相關史料。經過系統深人梳理調查,開展課題研究和歷史考證,編輯出版《南京白局曲目選》,并與多家學校開展校本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對傳承人開展口述史及數字化記錄工程,對老藝人的原始錄影帶、申報資料和個人檔案實施數字化修復處理,讓白局旋律永遠傳唱。
(三)建設傳承梯隊
目前南京白局傳承人年齡偏老齡化,需要建立年輕化的非遺傳承隊伍,以緩解白局傳承青黃不接的問題。從2014年起,南京白局開展表演性人才培訓項目,從理論知識、曲牌學唱、演奏技巧等方面對白局學員和年輕愛好者進行培訓。同時,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秦淮非遺館、秦淮區文化館等多家文博場館和非遺保護單位組織開展公益白局夏令營活動,普及推廣南京白局曲藝文化,壯天傳承力量。近幾年,南京白局與南京近20所中小學建立校際聯盟,白局傳承人參與研發校本課程,開展“南京白局”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初步形成了以老帶新、后繼有人的良好傳承梯隊,為南京白局的傳承注入新生力量。
(四)創新傳承形式展示展演
一是創新表演內容:近年來,南京白局在各級文化館、博物館和非遺保護單位結合傳統節日、習俗以及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主題開展曲藝創作、創新和集中展演,以多樣化的展示方式和表演,講述新時代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百姓心聲,并結合文旅融合開展南京白局進景區、進市集活動,提升南京白局的公眾認知度和社會影響力。二是創新表演形式:在南京白局傳統說唱形式的基礎上,將南京皮影、流行RAP相融合,擴大受眾面,吸引更多年輕人觀賞體驗。三是開展教學融合: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將南京白局元素有機植人學生設計作品中,對傳統曲目進行提煉再創造,并結合南京歷代古詩詞,開展白局唱詩詞原創作品培訓與展演,創作出貼近時代、貼近生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歌頌祖國等主題的白局作品,深受群眾喜愛,也為白局的創新傳承不斷探索助力。
南京歷史底蘊深厚,孕育了豐富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社會各界對南京白局重視和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南京白局的發展與傳承漸入良性發展佳境。未來,白局的生命活力將在活態傳承與創新過程中得以延續。
(作者單位:南京市博物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