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民族舞蹈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瑤族銅鼓舞作為瑤族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民族精神,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它以其特有的動作風格和節奏韻律,生動展現了瑤族人民的生活風貌和文化傳承。隨著現代音樂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傳播,它打破了傳統音樂節奏的固有模式,其豐富多樣的節奏元素逐漸滲透到傳統舞蹈藝術中,為傳統舞蹈帶來了新的表現可能,瑤族銅鼓舞在這一文化潮流的影響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從動作協調性方面來看,現代音樂節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會促使舞者在舞動過程中調整自身的動作節奏和肢體配合,進而對動作協調性產生影響;在創造力方面,現代音樂節奏所具有的獨特風格和韻律能夠為舞者提供新的靈感來源,激發其在銅鼓舞動作編排、表現形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從而豐富瑤族銅鼓舞的藝術內涵,為瑤族銅鼓舞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新的視角。本研究聚焦現代音樂節奏對瑤族銅鼓舞動作協調性與創造力的影響,深人探究這一影響,不僅僅有助于揭示傳統舞蹈在現代音樂沖擊下的演變規律,更能為瑤族銅鼓舞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瑤族銅鼓舞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
瑤族銅鼓舞作為瑤族文化的重要藝術表現形式,其起源與發展和瑤族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及遷徙歷史緊密相關。追溯歷史長河,瑤族銅鼓舞的文化基因可探尋至遠古時期。瑤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頻繁的遷徙,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面臨著諸多自然挑戰和生存困境,因此,銅鼓舞最初可能是作為祭祀儀式的組成部分而出現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瑤族銅鼓舞不斷發展演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域環境中,它融合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和社會生活元素。在一些瑤族聚居地,銅鼓舞逐漸從單純的祭祀舞蹈向具有娛樂性質的民間舞蹈轉變,在重大節日、慶典活動中,瑤族人民會聚集在一起,敲響銅鼓,跳起歡快的銅鼓舞,以表達喜悅之情,增進民族凝聚力。在傳承過程中,瑤族銅鼓舞還受到周邊民族文化的影響,不斷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舞蹈的精華,使舞蹈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動作更加優美矯健。
瑤族銅鼓舞高度體現了瑤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和價值觀,舞蹈動作常常模仿瑤族人民的生產勞動、狩獵、戰爭等場景,反映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勞動智慧。例如,一些舞蹈動作模擬了瑤族人民田間勞作的姿態,展現了瑤族人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勞動的尊重;而一些模仿戰爭的動作,則體現了瑤族人民勇敢堅毅的品質和保衛家園的決心。此外,銅鼓舞還是瑤族人民傳承民族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方式。通過舞蹈的代代相傳,年輕一代能夠了解和銘記本民族的歷史與傳統,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從審美觀念來看,瑤族銅鼓舞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其舞蹈動作剛勁有力、矯健敏捷,同時又不失優美和靈動,體現了瑤族人民對力量與美的追求。這一舞蹈的節奏明快而富有變化,與銅鼓的敲擊聲相互呼應,營造出強烈的藝術氛圍。在服飾和道具方面,瑤族銅鼓舞也獨具特色,色彩鮮艷的服飾和精美的銅鼓,不僅為舞蹈增添了視覺美感,也反映了瑤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創造力。
二、現代音樂節奏與瑤族銅鼓舞融合現狀分析
(一)融合對協調性的影響
從生理層面來看,現代音樂節奏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打破了瑤族銅鼓舞傳統節奏的固有模式。傳統瑤族銅鼓舞的節奏相對穩定且規律,舞者在長期的訓練和表演中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身體運動記憶,而現代音樂節奏常常包含多變的節拍、速度和韻律,這要求舞者在舞蹈過程中迅速調整身體的反應機制,重新構建肌肉記憶和動作協調性。例如,一些現代音樂節奏中的切分音和不規則重音,會使舞者在原本熟悉的動作序列中插入意想不到的停頓或加速,這對舞者的身體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們更加精確地協調肌肉的收縮與放松,以確保動作的流暢性和準確性1。在心理層面,現代音樂節奏所帶來的全新聽覺體驗會影響舞者的注意力分配和心理預期。當舞者沉浸在傳統瑤族銅鼓舞的節奏中時,他們能夠憑借對節奏的熟悉和內在的節奏感,較為輕松地進入舞蹈狀態,心理上處于相對穩定的預期模式。然而,現代音樂節奏的新穎性和不確定性會使舞者的注意力更加分散,舞者需要在傾聽音樂的同時,不斷調整對動作的心理預期。這種心理上的挑戰要求舞者具備更強的專注力和應變能力,以在復雜的音樂節奏中保持動作的協調性。
此外,現代音樂節奏與瑤族銅鼓舞的融合還涉及舞蹈空間和時間維度的重新協調。傳統銅鼓舞在空間表現上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局限性,而現代音樂節奏往往要求舞者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進行動作的伸展和變化,這就需要舞者重新規劃身體在空間中的運動軌跡,調整動作的幅度和方向,以適應音樂節奏的變化。同時,在時間維度上,現代音樂節奏的快慢變化更加頻繁,舞者需要更加精準地把握動作的起始和結束時間,確保動作與音樂節奏完美契合。
(二)融合對創造性的影響
在動作設計方面,現代音樂節奏為瑤族銅鼓舞提供了全新的靈感來源。傳統瑤族銅鼓舞的動作大多源于對日常生活、勞動和祭祀儀式的模仿,具有較強的程式化特征;而現代音樂節奏的獨特韻律和動感,促使舞者突破傳統動作的束縛,嘗試創造出更加新穎、獨特的舞蹈動作2]。例如,一些具有強烈節奏感的現代音樂,可能會啟發舞者設計出更加富有力量感和爆發力的動作;而一些節奏舒緩、旋律優美的現代音樂,則可能啟發舞者創造出更加柔和、流暢的動作組合。這種動作設計的創新不僅豐富了瑤族銅鼓舞的表現形式,還使其更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在舞蹈編排方面,現代音樂節奏的多樣性為舞蹈編排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傳統銅鼓舞的編排往往遵循一定的固定模式,注重舞蹈動作的整齊劃一和對稱美;而現代音樂節奏的復雜性和多變性,要求舞蹈編排更加靈活多樣,注重節奏的變化和對比,編舞者可以根據現代音樂節奏的特點,將不同風格的舞蹈動作進行有機組合,創造出富有層次感和戲劇性的舞蹈段落。同時,現代音樂節奏還可以打破傳統舞蹈編排的線性結構,采用更加自由、跳躍的方式進行編排,使舞蹈更加富有創意和想象力。
現代音樂節奏與瑤族銅鼓舞的融合還促進了舞蹈表現形式的創新。傳統銅鼓舞主要以集體舞的形式呈現,而現代音樂節奏的融入為獨舞、雙人舞等多種表現形式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舞者可以根據音樂的情感表達和節奏變化,更加自由地展現個人舞蹈風格和藝術魅力。同時,現代音樂節奏還可以與燈光、舞臺布景等舞臺元素相結合,營造出更加豐富多樣的舞臺氛圍,為瑤族銅鼓舞的表演增添新的藝術感染力。
(三)融合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一是文化內涵稀釋與傳承困境。瑤族銅鼓舞的舞蹈動作、節奏以及表演形式都與瑤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緊密相連,是瑤族人民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然而,當現代音樂節奏融入其中時,可能會導致部分文化內涵被稀釋。現代音樂節奏往往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其強調的情感表達和審美觀念與瑤族傳統文化存在差異,在融合過程中,為了迎合現代音樂的風格,可能會對銅鼓舞的原始動作、節奏進行較大幅度的改編,使得原本蘊含在其中的文化寓意逐漸模糊。
二是藝術風格沖突與協調難題。瑤族銅鼓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動作剛勁有力、節奏沉穩莊重,強調身體的整體性和協調性,體現了瑤族人民質樸、堅韌的性格特點。而現代音樂節奏種類繁多,涵蓋了流行、搖滾、電子等多種風格,每種風格都有其獨特的節奏特點和表現方式。當這些風格迥異的現代音樂節奏與瑤族銅鼓舞相結合時,可能會出現藝術風格上的沖突。例如,一些節奏強烈、動感十足的現代音樂可能會使銅鼓舞的動作顯得過于急促和凌亂,破壞其原有的韻律與美感;而一些過于舒緩、輕柔的現代音樂則可能無法與銅鼓舞的力量感相匹配,導致舞蹈失去了應有的氣勢。要實現兩者的完美融合,需要在保持瑤族銅鼓舞原有藝術風格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入現代音樂節奏的元素,使兩種風格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這對創作者的藝術素養和創作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3]
三是人才培養與傳播推廣困境。現代音樂節奏與瑤族銅鼓舞的融合需要既懂瑤族銅鼓舞、又熟悉現代音樂的復合型人才,然而,目前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存在不足。在傳統的舞蹈教育體系中,瑤族銅鼓舞的教學主要側重于對其傳統技藝和文化內涵的傳授,對現代音樂知識的涉及較少;而在音樂教育領域,學生也缺乏對瑤族銅鼓舞等民族舞蹈的深入了解和學習。這便導致該領域缺少既能夠熟練掌握瑤族銅鼓舞的表演技巧、又能準確把握現代音樂節奏特點并進行有效融合的專業人才。
三、現代音樂節奏對瑤族銅鼓舞動作協調性與創造力提升的融合策略
在教育層面,應將瑤族銅鼓舞的文化傳承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開設專門的課程或興趣班,邀請民間藝人、專家學者進行授課,系統地傳授關于瑤族銅鼓舞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舞蹈技巧等知識。同時,在課程設置中增加瑤族文化的相關內容,如瑤族歷史、宗教信仰、民俗風情等,讓學生全面了解瑤族文化,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高校和藝術院校中,可以設立瑤族銅鼓舞研究方向,培養專業研究人才,深人挖掘瑤族銅鼓舞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為其傳承與創新提供理論支持。此外,政府和相關文化機構應加大對瑤族銅鼓舞文化研究的投入,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專項研究,對瑤族銅鼓舞的文化內涵、藝術特征、傳承現狀等進行深人分析。通過田野調查、文獻整理、口述歷史等方式,收集和保存瑤族銅鼓舞的相關資料,建立完善的文化數據庫。在此基礎上,舉辦學術研討會、文化論壇等活動,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為瑤族銅鼓舞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智力支持。
對于創作者而言,需要深人學習和理解瑤族銅鼓舞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把握其獨特的節奏、動作和情感表達方式。同時,要廣泛涉獵現代音樂的各種風格和流派,了解不同音樂節奏的特點和表現手法,在創作過程中,要以尊重瑤族銅鼓舞傳統藝術風格為前提,巧妙地融人現代音樂節奏的元素。例如,可以根據瑤族銅鼓舞的主題和情感表達,選擇合適的現代音樂節奏進行搭配,使音樂與舞蹈相互呼應、相得益彰。在動作設計方面,可以在保留銅鼓舞傳統動作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音樂的節奏特點對動作進行適當創新和改編,使其既符合現代審美需求,又不失民族特色。此外,鼓勵藝術實踐和創新也是實現融合的重要途徑。可以組織舉辦各類藝術創作活動,如舞蹈比賽、作品展演等,為創作者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和創新思維。在實踐過程中,要注重聽取觀眾的反饋意見,根據觀眾的需求和喜好,對作品進行調整和完善,提高作品的藝術質量和觀賞性。通過藝術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探索適合兩者融合的最佳方式和方法。
在人才培養方面,要建立跨學科的教育培養模式,整合舞蹈、音樂、文化等多個學科的資源。在高校和藝術院校中開設相關的跨學科專業或課程,培養既具備扎實的瑤族銅鼓舞功底,又熟悉現代音樂節奏和創作技巧的復合型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組織學生參與藝術創作、演出實踐等活動,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加強與民間藝人的合作,邀請他們走進校園,傳授傳統技藝和文化經驗,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最原汁原味的瑤族銅鼓舞。在傳播推廣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建立官方網站、社交媒體賬號等,定期發布融合后的瑤族銅鼓舞作品、相關文化知識和活動信息,吸引廣天網友的關注和參與。利用短視瀕平臺、直播平臺等進行作品展示和直播演出,擴天傳播范圍,提高作品的曝光度。還可以與文化旅游產業相結合,將融合后的瑤族銅鼓舞納人旅游表演項目,通過旅游活動的傳播效應,提升其知名度和影響力,為瑤族銅鼓舞的傳承與創新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綜上所述,通過實施深化文化內涵傳承、平衡藝術風格差異以及加強人才培養與傳播推廣等一系列舉措,有望克服現代音樂節奏與瑤族銅鼓舞融合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讓瑤族銅鼓舞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黃森曼:《傳統民族舞蹈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重構和邏輯依循——以廣西都安布努瑤銅鼓舞為例》,《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年第2期。
[2]王順:《問道于器——瑤族銅鼓舞的音樂形態分析》,《當代音樂》,2022年第8期。
[3]付宜玲:《少數民族鼓舞融入廣西高校美育課程研究》,《文化與傳播》,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