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5.06.01
雄安新區創新發展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強大助力。雄安新區建設通過推動非首都功能疏解,為高端產業發展提供空間。雄安新區承擔著與天津、河北差異化的核心使命:作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雄安新區承擔著部分央企總部、高等院校等高層次非首都功能的轉移,這顯著區別于津冀承接制造業、物流等產業環節的定位。同時,雄安新區更加專注于發展高端服務業和高精尖產業,因此,其核心在于構建創新驅動的未來城市典范,而非津冀更側重于產業配套和存量提升的發展路徑。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需要有強有力的創新腹地支撐,而雄安新區是新兩翼中的“一翼”,應作為的創新腹地與進行互動,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首先,雄安新區作為科技創新示范區,能夠吸引大量的高新技術企業、科研機構和優秀人才入駐,引導創新資源的集聚,與之間進行多方面的創新互動。其次,雄安新區通過建設創新創業孵化器、科技園區等創新載體,能夠提供優質的創新創業環境和服務,促進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和市場化,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深度融合。最后,雄安新區通過引進高層次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創新平臺,推動了與雄安新區的人才培養和人才交流等合作,有效促進人才的跨區域流動和知識的交叉融合。
依托創新資源助推高新產業發展是雄安新區的重要發展路徑。作為我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在科技創新能力、技術轉移與合作、創新生態、市場和金融支持、政策和管理經驗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可以為雄安新區高新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首先,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和科技人才。雄安新區緊鄰,依托的創新資源,可以快速獲得技術、人才和資金等各種支持,為雄安新區的高新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其次,擁有全國最優質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具有較為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這些科研機構和高校積累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和技術資源,在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雄安新區通過與這些機構和高校合作,可以吸引優質產業和創新成果集聚,快速建立其高新產業體系。最后,雄安新區可以借助和周邊地區的產業基礎,吸引企業和創新機構在雄安落戶,并與及周邊地區形成緊密的產業鏈與供應鏈合作,進而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一、核心城市與腹地城市互動關系的理論分析
核心城市是城市群中創新活動的主要發生地和集聚地,在區域經濟中發揮著引領和帶動作用,對周邊地區產生重要的輻射影響。腹地城市是位于中心城市周圍并與其存在密切經濟聯系的次級城市或相應地區[1,是城市群中創新活動的輔助地和擴散地,承擔著為核心城市提供勞動力、土地資源、基礎設施等供應和支撐的角色,發展的重點往往集中在高端服務業和產業鏈的配套環節。核心城市和腹地城市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和協同發展的關系。核心城市依靠腹地城市提供資源和支持,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而腹地城市通過與核心城市聯系、合作,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提升空間。這種核心城市與腹地城市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2]。
增強核心城市與腹地城市的互動可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暢通創新要素流動,使腹地城市能夠借助核心城市的創新資源實現創新能力的提升。利用核心城市與腹地城市之間的互補優勢和協作機制,推動技術交流與合作,形成創新平臺和要素流動通道,從而降低創新資源交易成本。腹地城市通過與核心城市共同研發技術、搭建科技創新基地等形式,利用政府的行政力量引導社會創新資源的流動。此外,人才的儲備也至關重要。腹地城市通過與核心城市共同建立人才聯盟,實施人才交流計劃、人才引進計劃等,推動與核心城市之間的人才流動。二是培育新的創新組織形式,打造創新生態系統。創新生態系統是指一個區間內各種創新群落之間及與創新環境之間,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聯結傳導,形成共生競合、動態演化的開放、復雜系統[3。通過建立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主體的創新組織形式,可以實現核心城市與腹地間的協同創新、互補互利,提升創新能力[4。核心城市可以通過向腹地城市輸出創新資源、技術、理念和模式,幫助腹地城市提高創新水平和發展質量,擴大自身的市場空間和社會影響;腹地城市可以通過向核心城市輸入原材料、人力、資金和需求,幫助核心城市降低創新成本和壓力,增加創新活躍度。三是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推動腹地城市與核心城市之間的互動。要加強腹地城市與核心城市之間產業鏈的協同配合,為創新主體的集聚和流動提供引導路徑。腹地城市可以與核心城市共同建立產業鏈協作平臺,搭建兩地創新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流、技術合作、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等機制,促進產業鏈在兩地間補鏈、延鏈,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優化整合,形成創新分工和協作體系,提高創新效率和效益。腹地城市可以依據核心城市產業鏈繪制產業圖譜,進行定向招商、精準合作,主動嵌入核心城市的產業鏈布局。
作為中國的首都,擁有眾多高精尖產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應的文化設施,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資,是京津冀區域的核心城市。雄安新區是第三個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旨在緩解“大城市病”,承擔著為疏解非首都功能、拓展發展空間、承接產業轉移等重要任務。其建設有利于優化城市群空間布局,和形成中心與外圍的發展態勢,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5]。對于與雄安新區而言,作為創新核心城市要繼續發揮引領作用,推動關鍵技術領域和重大科研項目的合作;雄安新區應按照重點產業鏈圖譜布局,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為新的創新合作形式奠定產業基礎。
二、雄安新區高端高新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作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和新兩翼的重要“一翼”,雄安新區始終圍繞初心使命,緊扣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的發展定位,積極承接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斷完善雄安新區產業和創新要素的集聚條件,但仍存在人才儲備不足,產業配套體系不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數量不夠、層次不高,創新基礎條件與創新能力面臨較大短板,尚未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等問題。
(一)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仍面臨產業配套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雄安新區不斷提升固定資產投資水平,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2023年上半年,雄安新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 17.8% 雄安新區基礎設施類投資力度不斷加強,配套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雄安至大興國際機場快線項目等重大工程加快推進,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96. 7%1 。但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仍面臨著巨大財政資金缺口、產業配套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一方面,雄安新區產業配套的基礎設施仍不完善。雄安新區產業園區和科技園區仍處于建設階段,在交通物流、辦公環境等方面不能為企業提供便利條件。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規模較大,財政資金存在較大缺□[。雄安新區起步階段的主要建設項目具有投資規模大、公益性強、回報周期長等典型特征,社會資本參與度低,短期面臨較大的財政資金壓力。
(二)積極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但承接難度仍然很大
雄安新區通過制定政策支持企業疏解,為雄安高新產業發展夯實基礎。雄安新區制定了《企業跨省市遷移“1+N”行動方案》,推動“一套跨省遷移體系”和“N項配套惠企舉措”跨省市遷移服務體系建設。自建設以來,中央企業在雄安新區設立各類機構150多家,其中二、三級公司100多家。但是,由于雄安新區承接的是非首都功能中的高端部分和重要環節,吸引這些高端功能和重要環節主動疏解到雄安并實現其高質量的承接難度很大[7]。《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提出雄安新區重點承接“高校、醫療機構、企業總部、金融機構、事業單位”五類優質非首都功能,但這些是非首都功能中最難疏解的部分,雄安新區應營造出優質的疏解承接環境,讓疏解出來的非首都功能順利在雄安新區落地生根并發展壯大。
(三)雄安中關村科技園的建設提升了區域科技創新能力,但創新基礎和創新水平仍存在明顯短板
雄安新區依托的優勢創新資源,建設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使雄安新區的科研水平進一步提升。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重點圍繞空天信息、智能網聯、信創、人工智能等細分領域,集聚創新型企業入駐。目前,雄安新區改革發展局、中國雄安集團、中關村發展集團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包括龍頭企業、創新型企業等20家意向入駐企業。此外,雄安新區在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上發布了數字經濟專項支持政策,針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空天信息的技術研發給予1:1的資金配套支持。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的建立使雄安新區的研發主體數量和質量得到提升,使創新型企業在雄安新區集聚產生規模效應,提升了雄安科技創新水平。但雄安新區的創新基礎與創新能力仍有不足,這又會制約的科技成果在雄安新區的落地轉化[8]。2021年,保定人均科學技術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93.64元,人均科學技術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2282.05元,是保定的24.37倍,雄安新區的科研經費投入強度與相比差距較大,創新基礎薄弱。與各區對比來看,2021年,雄安新區每萬人擁有專利授權量為16件,位居末位的延慶區(20件)是雄安新區的1.25倍,位居首位的海淀區(229件)是雄安新區的14.31倍(見圖1)??梢?,雄安新區科技創新能力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科技創新能力的不足將制約雄安新區承接創新企業和優質創新資源。

(四)持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水平,但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仍需完善
雄安新區應通過高效承接的創新成果并實現落地轉化,以提升自身的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水平,進而推動其高端高新產業的發展。《河北雄安新區支持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指出,支持新區企業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設備的推廣和使用。中國科學院雄安創新研究院致力于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在雄安新區落地轉化,打造引領雄安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孵化器。盡管截至2023年7月,雄安創新院已建立起通信光子集成芯片實驗室等多個科研平臺,并與相關企業展開數字交通實驗等多個項目的對接,但是雄安新區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仍需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有待提高[9]。具體體現在,一是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同時還需要技術、管理和市場等各種資源的支持,雄安新區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導致科技成果無法及時地得到應用和推廣。二是由于雄安新區風險投資不足,初創企業難以獲得資金將其想法推向市場,導致許多創新
成果無法落地轉化。
(五)借力創新人才優勢提升人才素質,但人才儲備仍有待提高
通過設立海外學人中心雄安中心、出臺吸引創新創業新人才的相關政策,雄安新區的育才、引才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京冀共同設立海外學人中心雄安中心,鼓勵引導“HICOOL全球創業大賽”等獲獎項目落地雄安?!蛾P于加快聚集支撐疏解創新創業新人才的實施方案》提出,圍繞非首都功能疏解布局人才鏈,加快聚集緊缺人才、引進培育高端人才、選好用好關鍵人才、充分激活現有人才,打造國際高端人才聚集區和人才特區,為雄安新區高端高新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智力支撐。雖然人才政策不斷加強,但雄安新區仍處于人才緊缺的狀況,人才隊伍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022年雄安新區急需緊缺人才目錄》發布了578家用人單位、2507個崗位、15560條人才需求信息,圍繞雄安新區五大高端高新產業編制了產業人才目錄,并預測了未來所需的128個核心崗位4。此外,雄安新區還存在人才專業結構不合理、“高精尖缺”人才占比低、國際化程度低等問題,與新區發展目標和需求不相適應。
三、核心城市與腹地城市創新互動的經驗借鑒
本部分通過借鑒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英國東倫敦科技城、日本筑波科學城等在科技創新及推動產業發展方面的典型模式與經驗,為雄安新區借力創新資源推動高端高新產業發展尋找新的著力點。
(一)創新跨區域產業合作平臺與協同機制
一是打破合作發展壁壘,打造跨區域合作平臺。廣深港澳科創走廊,以走廊沿線的科技城、高技術產業基地等創新載體為抓手,打造創新要素流動暢通、科技設施聯通、創新鏈條融通的跨境合作平臺,為跨區域產業合作提供全方位要素資源保障。英國東倫敦科技城搭建溝通平臺,提高溝通效率,為跨區域政策的有效實施提供保障,并成立專業委員會為企業提供精準咨詢服務,給予企業一對一幫扶服務。二是明確政策制度和組織機制,保障科學城建設順利開展[10]。筑波科學城從規劃、建設到后期發展均由日本政府大力推動,國家在統籌規劃之外,還從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并積極爭取民間機構和企業的支持,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例如,位于筑波的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建設和維護了多個前沿粒子加速器,并從制度上保證了大型科研設施向海內外研究機構的開放和共享,提升了粒子加速器的使用效率[1]。雄安新區應注重搭建合作平臺,通過制定政策指明雄安新區借勢的途徑,明確與雄安新區的利益分享機制、組織機制等,推動與雄安新區互利共贏。
(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全要素一體化的產學研對接模式
一是形成完善、高效的人才培養機制。日本筑波科學城強化當地政府和私營企業在科學城建設中的參與度,著力打造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社群。政府針對創新要素流動等問題制定差異性規劃政策,促進科研人員在不同研究機構之間進行流動,強化知識的溢出效應。2012年,筑波市人口總數為21.6萬人,其中,筑波科學城的研究人員總人數為1.3萬人,占比達到 6.02%[12] ,體現了其從高等教育到職業發展的全鏈條人才培養機制的有效性,筑波科學城通過筑波大學等頂尖學府的學科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以及人才引進政策的有機結合,持續為科研領域輸送高質量人才。二是建立全要素一體化的產學研對接模式。G60科創走廊、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綜合對接各類高質量發展要素資源,并在放管服、科技體制、知識產權保護、產學研轉化等多方面給予制度松綁和先行先試權限。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以人才鏈賦能產業鏈、支撐創新鏈。首先,加強產業鏈引才、重大項目育才,打造一流的人才集群;其次,精準對接重點產業和人才團隊創新需求,讓企業和人才安心科研;最后,設立G60高水平應用型高校協同創新平臺,形成“峰會 + 培訓 + 中心 + 基地”融合工作機制,推進共建共享人才高地。雄安新區應持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優化區域創新機制,促進先進技術、科學設施、科創人才、金融工具、園區空間等多方面要素在雄安集聚,將制度
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三)探索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化職能互耦的復合發展模式
一是推動科創與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G60科創走廊將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有機聚合于科創走廊空間范圍之內,打造了世界級科技型制造業中心,探索出中國式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的空間模式。二是推動“研發資金一制造一基礎研發”一體化,促進技術創新鏈條銜接,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萬億級產業集群。廣深港澳科創走廊依托香港、廣州、深圳三大創新主引擎功能,不斷加強三地創新要素的順暢流通。廣州、香港集聚了一批優質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圳集聚了一批具有較高成長性的創新型企業和全球創新引領型的龍頭企業。以創新“廊道”連接香港、廣州、深圳,加之東莞等地的制造業基礎和優勢,加強了創新資源的有效流通和集聚。依托港澳廣深莞五地的創新資源優勢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萬億產值的新興產業。雄安新區應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集群的建立與發展,使的創新資源在雄安新區能夠被有效利用。
(四)推動城市間圍繞產業鏈協同發展,打造跨區域創新合作模式
一是支持企業在其他城市布局產業鏈,實現產業鏈、價值鏈的最優配置。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支持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在長三角區域內布局產業鏈,開啟“多城記”發展模式。二是鼓勵城市間利用彼此優勢,創建協同創新的發展模式。作為G60科創走廊九城市之一的蕪湖,推動“孵化在上海,產業化在蕪湖;研發在上海,生產在蕪湖;前臺在上海,后臺在蕪湖”的兩地協同創新模式。雄安新區應鼓勵企業借助的優勢,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創建兩個城市間的協同創新發展模式。
(五)完善公共設施體系,增強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的能力
日本筑波科學城構建了完善的公共設施體系,與人民需求相匹配,有效促進了人口和產業融合。筑波科學城的公共設施系統存在三個特征。一是科學城內的公共設施類型層級豐富,注重社區設施配套和社區活力營造。研究指出,除商業設施外,科學城教育設施、醫療設施、綠地公園分布密度最高,與一般城區相比具有優勢,活力性明顯[13]。二是科學城內的生活性公共設施覆蓋范圍較廣,公共設施布局與居住區、商業區有較強的關聯性。科學城根據不同類型公共設施的特征與需求進行布局,提高了公共設施的利用率和效率。三是科學城生活性公共設施類型、分布特征具有規律性??茖W城的公共設施整體分布密度較高,具有較大的用地規模、豐富的層級。雄安新區應注重公共設施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依據公共設施類型的不同進行空間布局,使公共設施能夠最大化地發揮作用,提升雄安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其借力創新人才優勢,推動高端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六)構建符合自身發展特色的創新生態系統,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一方面,根據自身發展規劃及特色,支持多元主體參與創新生態系統構建。日本筑波科學城結合自身發展特色,形成了包含高精尖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和創新創業服務生態系統兩部分的獨特的創新生態系統構建模式。在高精尖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方面,構建起風險企業主導型、域內資源整合型、跨區域資源整合型等高精尖產業發展模式,推動日本筑波科學城在高精尖創新成果產業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針對筑波科學城創新創業服務生態系統的缺失與不適應性,日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龍頭科技服務機構協同推進政策調整與業務優化,以提升服務效能。另一方面,鼓勵為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多方面政策支持,培育包容的創新文化,營造良好創新氛圍[14]。英國東倫敦科技城不斷營造濃郁的創新氛圍,定期邀請世界藝術大師前來涂鴉,并引入露天美術館,通過藝術化、潮流化設計,塑造富有創新活力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同時,科技城還通過點狀更新方式推動城市生活配套升級,以激發科技城創新活力。東倫敦藝術化和文創化的更新,重塑了區域認知,再造了區域環境,培育了獨特的創新文化[15]。雄安新區應結合自身產業發展規劃,打造創新生態系統,培育濃郁的創新氛圍,創造優良的創新環境,為其借力的優勢資源推動高端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四、對策建議
雄安新區的現代化城市雛形基本呈現,為高端高新產業發展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更是進入到大規模城市建設和承接非首都功能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雄安新區應從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技術轉移、促進京雄兩地合作、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等方面發力,高效利用優勢資源,加快新區的創新發展步伐,推動新區由“借力”向“走自己的路”轉變,實現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目標。
(一)制定科技創新、產業聯動專項規劃,吸引社會資本
在產業聯動維度,應制定科技創新與區域協同專項規劃,確立“基礎研發一中試轉化一規模制造”的梯度分工格局,推動高校重構學科體系以適配新區戰略產業需求,建立產學研動態對接機制;同步實施產業鏈精準治理,通過聯合招商培育跨區域創新聯合體,并基于京津冀產業生態圖譜細分環節配置政策資源,避免功能重疊與資源錯配。在社會資本維度,設立多層次引導基金體系撬動社會資本流向共性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探索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等新型融資模式激活存量資源,最終構建“規劃牽引產業布局、資本驅動創新循環、制度保障協同效能”的發展范式,在優化區域創新資源配置的同時建立財政可持續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風險防控的動態平衡。
(二)促進創新資源共享與科技成果在雄安新區轉化,提升雄安新區創新能力
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加強共性技術聯合開發,促進雄安新區創新水平加快提升。一是重視供需匹配原則,加強共性技術聯合開發。建立“需求方出題、科研方解題”的分工模式,由雄安企業梳理高端高新產業共性技術需求清單,清華大學、大學和中科院等知名院校及具備條件的研發機構、
實驗室以聯合實驗室形式開展定向攻關,政府配套“雄安共性技術研發基金”支持項目落地,提高科創成果與雄安新區產業需求的匹配程度;圍繞高端高新產業的共性需求,加強研究機構與企業深度合作,協同開展技術創新。二是推動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鼓勵國家級實驗室向雄安企業開放大型儀器設備,逐步實現設備共享;加快建立京雄科技創新主體的大數據互聯互通,例如,建設京雄科技創新云平臺,歸集兩地科研設施、專利成果、專家庫等數據資源,通過企業畫像系統實現政策精準推送。三是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中介公共服務平臺,提升科技成果對接服務水平。支持雄安新區龍頭企業、創新園區等主體與加強合作,共建孵化器、基金等合作平臺,推動開展技術研發、創業孵化、成果轉化等合作;推動實行“項目 + 孵化機構 + 基金”的聯合轉化模式,積極組建產業化公司,實現“研發,雄安轉化”。
(三)以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為抓手,推動雄安新區與的有效互動
雄安新區應加強與科技創新及核心產業的對接,以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為抓手推動與之間的有效互動。一是優化雄安新區高端高新產業布局,促進高端高新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鏈接與升級。從高端高新產業細分領域入手,緊緊扭住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制高點,運用好“鏈長 + 鏈主”工作推進機制,多維度探索產業橫向聯合、垂直整合、跨界融合新路徑,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推進高端高新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要加強雄安新區與產業鏈的協同配合,為創新主體的集聚和流動提供引導路徑。兩地通過建立產業鏈協作平臺,搭建創新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流、技術合作、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等機制,強化上下游產業聯系,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優化整合,形成創新協作體系,提高整體的創新效率和效益,雄安新區可以依據京津產業鏈繪制產業圖譜,進行定向招商,精準合作,主動嵌入京津產業鏈布局。三是要重視統一市場建設,尤其是技術市場,通過制定統一的創新法規標準、提供統一的創新激勵措施等方式,消除雄安新區與協同創新的制度壁壘和障礙,促進創新主體之間的公平競爭和合作共贏,激發創新主體的活力和動力。
(四)提升人才素質、優化創新生態,助力雄安新區高新產業集群建設
充分發揮雄安新區作為創新發展示范區的核心引領作用,通過聚焦高端高新產業資源,打造全球高新產業集群。一是培育和集聚高端創新人才,強化區域戰略科技力量。一方面,鼓勵雄安新區借力科技力量,支持國內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在雄安設立分校、分院,將其建設成為科技創新的先導、人才培養的樞紐、協同發展的示范。另一方面,營造一流的國際創新軟環境,加大國際頂尖人才的引進力度[16]。圍繞重點發展產業構建外籍退休科技人才來華工作機制,優化海外人才回流機制,多路交織引進國際創新人才;開展國外人才“一證通用”改革,為高尖端國際人才流通和集聚提供快捷通道,加快人才港建立。二是強化企業主導的研發模式,完善市場主導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統。不斷拓展政府課題資助體系的選題范圍,設置企業科技發展專項課題,推動應用型課題從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導向企業主導轉變,更好賦能企業發展;組織區域產業創新創業大賽,通過“揭榜掛帥”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發布產業實際需求,鼓勵大學生和研究生團隊參與創新創業,并對大賽優秀項目進行定向推廣轉化。三是改革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持續優化創新環境。改革科研評價機制、人才激勵機制和工資薪酬制度等,為研發人員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集聚和發展各類風險資本,培育風險資本市場,為社會大眾的創業創新夢想提供“種子資金”和“天使資本”。
注釋:
1.資料來源于中國雄安官網:【雄安之聲】雄安上半年經濟成績單出爐(網址:http://ww.xiongan.gov.cn/2023-07/20/c_1212246539.htm)。
2.插圖為作者依據《河北統計年鑒2022》《區域統計年鑒2022》相關數據自繪。圖中數據計算公式:每萬人擁有專利授權量 Ψ=Ψ 專利授權量/常住人口。
3.資料來源于中國雄安官網發布的雄安新區印發《關于加快聚集支撐疏解創新創業新人才的實施方案》。
4.資料來源于中國雄安官網發布的《2022年雄安新區急需緊缺人才目錄》。
參考文獻:
[1]陳聯,蔡小峰.城市腹地理論及腹地劃分方法研究[J].經濟地理,2005(5):629-631,654.
[2」葉堂林,王雪瑩,劉哲偉,等.京津冀發展報告(2023):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助推區域協同發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34-37.
[3]李萬,常靜,王敏杰,等.創新3.0與創新生態系統[J].科學學研究,2014,32(12):1761-1770.
[4]胡寧寧,侯冠宇.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如何驅動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基于30個省份案例的NCA與fsQCA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3,40(10):101-109.
[5]李峰,趙怡虹.雄安新區與京津冀城市群發展[J].當代經濟管理,2018,40(5):45-50.
[6]田學斌,曹洋.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進展、困境與突破[J].區域經濟評論,2021(2):25-32.
[7]李曉華,陳若芳.“大雄安”區域產業生態的構建研究[J].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1):54-62.
[8]王德利.首都科技引領京津冀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4):81-86.
[9]孫瑜康,李國平.京津冀協同創新中輻射帶動作用的發揮效果與提升對策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1,42(5):78-84.
[10]孫艷艷,張紅,張敏.日本筑波科學城創新生態系統構建模式研究[J].現代日本經濟,2020,39(3):65-80.
[11]葛諾,白旭,陳政霖,等.創建科學城過程中如何防止“筑波病”?:日本筑波科學城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及啟示[J].中國軟科學,2022(9):74-84.
[12]丁建洋.筑波大學協同創新模式的邏輯建構及其運行機制[J].外國教育研究,2015,42(12):47-56.
[13」趙勇健,呂斌,張銜春,等.高技術園區生活性公共設施內容、空間布局特征及借鑒:以日本筑波科學城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5(7):39-44.
[14]葉堂林,劉哲偉,吳宇哲.城市網絡、創新環境與數字企業區位選擇[J].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24,48(6):153-163.
[15]崔丹.如何打造創新風向標[EB/0L].(2022-04-14)[2025-05-25].htp://www.xinhuanet.com/tech/20220414/23cc4fed7c804f649477e90c0bd01cce/c.html.
[16]李國平,宋昌耀.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J].改革,2018(4):47-56.
Xiong' an New Area Relies on Beijing' s Innovative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of High-end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YeTanglin1,2 Yu Xinping2
(1.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Academy of Metropoli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Beijing,100070; 2.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chool of Urban Econom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Bei jing,100070)
Abstract: [Research purpose] Xiong’ an New Area islone of the “two wings” of Beijing’ s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erves as the primary hub for relocating Beijing' s non-capital functions. By delving into th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ong’ an New Area and Beijing,the new area can leverage Beijing’ s high-quality innovation resources to gain valuable insights for advancing its high-end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Research method] Taking Beijing and Xiong’an New Area as the primary research subjects,this study employ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re city-hinterland interaction to conduct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tatus quo and challenges of high-end and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Xiong'an. By drawing comparative lessons from successful regional models—including the G6o Samp;T Innovation Valle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Guangzhou-Shenzhen-Hong Kong-Maca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rridor, the East London Technology City (UK),and Tsukuba Science City (Japan)—this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ir experiences in foster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industries. Building upon these insights, the paper proposes actionabl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ailored to Xiongan’ s context. [Research conclusion] Currently, Xiong'an New Area faces multiple challenges including insufficient talent reserves, incomplete industrial supporting systems, inadequat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deficiencies in innov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capabilities, and the absence of a wellestablished commercialization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Xiong’ an should formulate specialized plan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coordination. The area needs to establish resource-sharing mechanisms with Bei jing' s high-quality innovation resources, with a focus on integrating industrial and innovation chains.This approach will facilitate effective Beijing-Xiong'an interaction,enhance talent quality,optimize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and ultimate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nd and high-tech industrial clusters in Xiong'an. Such developments will enable the successful translation of Beijing' 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Xiong' an.
Keywords: Xiong' an New Area; high-end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innovation; core city; hinterland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