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DOl:10.19881/j.cnki.1006-3676.2025.06.03
摘要:[研究目的]科學評價科技特派員政策質量,對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研究方法]結合文本挖掘技術,借助PMC指數模型對中央和地方科技特派員相關政策文本進行量化評價。[研究結論]中國科技特派員政策整體態勢良好,但仍存在以下缺憾:全域均衡性不足、動態調適性欠缺、執行監管力不強、宣傳培訓力度不夠、協同系統性不佳等。為此,應優化政策的全域協同與均衡配置、構建政策動態調適與響應機制、強化政策執行效能與全流程監管、完善政策傳播體系與培訓賦能機制、強化政策的跨域協同性與系統整合效能。
科技特派員是聚焦“三農”問題,深入基層一線,致力于農技推廣、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等的技術人員。科技特派員政策是一項源于基層探索、群眾需要、實踐創新的制度安排[]。該政策自誕生以來,就肩負著打通科學技術與田間地頭“最后一公里”的歷史使命[2]。經過長期發展,其已演化為國家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關鍵制度架構,通過技術擴散效應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支農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3]。這一重要論斷不僅為科技特派員政策的實踐創新提供了理論指引,更為新時代科技特派員政策的優化發展確立了戰略方向。然而,相關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若干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突出表現為政策協同效能不足、執行效率欠佳等。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通過科學的評估方法對現行科技特派員政策進行系統性評估,準確識別政策質量,并據此提出有針對性的優化路徑,以充分發揮政策的制度效能,為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提供實證依據,最終實現科技興農戰略的深度落地。
一、文獻綜述
迄今為止,國內學者圍繞科技特派員政策已構建起較為全面系統的研究體系,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制度建設研究。學者聚焦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建構過程,研究范疇涵蓋制度設計原則、目標設定、人員選拔、培訓體系等方面[4],探究在制度構建中平衡創新與穩定以確保科技特派員政策的可持續性與有效性。二是機制與模式研究。此類文獻重點分析科技特派員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與貢獻,依托案例分析等方法[5]比較不同地區科技特派員的工作模式和成效,進而探究不同工作模式與機制適配鄉村具體需求的方式[6-8]。三是政策效果評估研究。學者借助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系統考察科技特派員政策對農業生產技術革新、農民收入增長、農業可持續發展等的實際影響[9]。此類研究達成了共識:科技特派員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推動生態農業轉型等多方面成效顯著[10]。四是制度變遷研究。學者基于歷史制度主義視角,梳理科技特派員政策自1999年以來的演進軌跡,分析政策環境、社會需求、技術進步等多重因素的驅動機制[11],揭示科技特派員政策發展的內在規律及其對政策實施效果的影響路徑[12-13]
綜上所述,當前學界對科技特派員政策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探討和案例研究等定性分析層面,雖然既有文獻運用扎根理論文本分析[14]、CiteSpace[15-16] 可視化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為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提供了重要思路,但整體研究仍缺乏足夠的量化探討,難以對該政策進行補充與驗證。主要問題有政策文本的微觀解構與跨政策比較有所欠缺,方法上仍存在量化工具應用不足、指標體系碎片化等。PMC(PolicyModelingConsistency,政策一致性指數模型)指數模型作為聚焦政策文本深度量化的分析工具,可以通過構建多維度指標體系降低主觀偏差[17],并借助PMC曲面圖可視化技術呈現政策效能圖譜,為擺脫傳統研究困境提供新范式。鑒于此,本研究以1990年到2024年的科技特派員政策為研究對象,引入PMC指數模型,構建包含9個一級維度、38個二級維度的量化分析體系。通過多維度樣本選取與交叉驗證,實現政策研究從質性描述到量化評估的轉變,精準定位政策短板,提出切實可行的優化路徑,以期為科技特派員政策的完善與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實踐指導。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PMC模型評估科技特派員政策質量。該模型最初由魯伊斯·埃斯特拉達(RuizEstrada)等基于“萬物皆動”假說提出,是一種由多個指標組成的定量評價方法,通常以多指標構建來衡量政策建模的一致性[18],以實現評價的精確性和全面性,目前廣泛應用于公共管理[19]、社會保障[20]等領域。“萬物皆動”假說認為,世間萬物均處于運動和聯系之中,不應忽視或摒棄任何看似無關的指標,并要將所有指標的權重視為相同[21]。基于此,PMC 指數模型采用簡化二進制賦值,均衡考慮所有指標,避免對指標數目和權重的過度限制[22],從而更全面地反映政策的整體質量。在實際操作環節,該模型主要的實施步驟如下:(1)數據收集與篩選;(2)文本挖掘;(3)構建評價體系;(4)計算PMC指數;(5)繪制PMC曲面圖。
(二)數據收集與篩選
本研究以“科技特派員”“科技興農”“科技小院”等為檢索詞,在中國政府網、科技部官網、北大法寶等網站進行初步檢索,隨后利用谷歌、搜狐、百度等主流搜索引擎進行二次補充,剔除公示和復函等非正式政策文本,最終確定124份有效政策文本,涵蓋16份中央層級政策和108份地方層級政策。之后,研究采用Python腳本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預處理,包括文本去重、編碼格式統一及非結構化數據轉換,構建基于Exce1的結構化元數據矩陣。為便于后續文本挖掘分析,最后又將Excel數據庫轉換為TXT格式文本語料庫。
(三)文本主題挖掘
本文利用ROSTCM6軟件對政策進行文本挖掘,提煉高頻詞和關鍵詞,選取頻率前300詞匯(表1僅展示前60詞)。通過對這300個高頻詞進行統計,劃分出了三個類別:“單位、企業”等;“服務、技術、創業”等;“管理、開展、建設”等,分別為后續X5政策受體、X6政策重點和X7政策功能等二級指標的確定提供依據。網絡圖譜以“科技”和“特派員”為核心節點(見圖1),不同顏色的節點表示不同的關鍵點(K-cores),黑色節點為核心內容層,代表科技特派員政策的核心關鍵詞,構成了X6政策重點;灰色節點為基礎支撐層,代表科技特派員政策的配套環境或基礎條件,為X5政策受體和X7政策功能提供支撐;白色節點為組織實施層,表示政策在組織與管理方面的執行保障,為X8政策保障奠定基礎。該圖譜展現了一個以科技特派員為核心、以農業農村為目標、以制度組織為保障、以人才技術為支撐、以服務與創新為路徑的多維政策體系。


(四)政策評價體系構建
基于文本挖掘和相關研究成果,本研究提煉出科技特派員政策量化評價的一級指標,并采用政策類型學方法,歸類二級指標,參考魯伊斯·埃斯特拉達(RuizEstrada)[21]和張永安[23]等人的設置方法,最終確定9個一級指標和38個二級指標,構造出科技特派員相關政策的量化評價指標體系[24]。依托評價指標,研究建立起與其對應的多投入產出表,產出表采用二進制設定二級指標的參數,若政策文本涉及與二級指標相關的內容,參數值為1;反之,則為 0[25] (見表2)。
(五)典型政策樣本選取
本研究遵循以下原則選取典型政策作為后續實證分析的樣本:(1)區域代表性。依據國家統計局區域劃分標準,將政策池樣本按東部、中部、西部進行地理分層。基于最大變異原則,確保政策樣本覆蓋中央一省一市三級;(2)政策相關性。所選政策涵蓋制度實施意見、管理辦法與認定標準等核心類別,能夠全面地反映科技特派員政策的運行框架與制度邏輯,保證政策的完整性,避免同質化;(3)內容要素相關性與完整度。設置政策目標、實施機制、保障措施等5項核心指標,篩選出關聯度和要素完整度較高的候選政策。為保證科學性,研究采用雙盲法組織2輪專家評審。對存在爭議的政策文件啟動第三方仲裁機制,最終確定7項覆蓋全面、關聯度高的科技特派員政策作為研究樣本,包括中央政策1項、省級政策3項、地市級政策3項(見表3)。
(六)PMC指數計算
1.PMC指數計算公式
PMC指數計算包含三個步驟:首先,根據量化評價指標體系和公式 (1)~(2) 計算出各政策二級指標參數;其次,將各類別的二級指標參數代入公式(3)求和計算出一級指標參數;最后,利用公式(4)將各一級指標得分求和,并按評分等級劃分各項政策。





2.PMC指數計算結果
根據以上公式和指標評價體系,本研究對7項政策逐個進行評分后,獲得以下結果(見表4),然后結合PMC指數值評價標準等級表(見表5),依次對7項政策劃分等級。
(七)PMC曲面繪制
PMC曲面圖通過三維立體圖形直觀反映政策不同維度的得分情況。曲面凸起部分表示對應指標得分較高,說明政策在該維度表現優異;凹陷部分則代表得分較低,表明政策存在不足或一致性較差。通過對比不同政策的PMC曲面圖,可從橫向、縱向兩個維度評估政策內部及政策之間的優劣,為后續開展政策效果的整體研判與分項剖析提供直觀依據。PMC矩陣是繪制曲面圖的前提,該矩陣涵蓋所有一級指標,最終形成如公式(5)所示的三階矩陣并根據矩陣繪制PMC曲面圖(見圖2)。

三、結果分析
(一)整體解讀
7項樣本政策的PMC指數均值約為6.7,等級都為“良好”及以上,表明科技特派員相關政策體系整體設計較合理。在評價等級方面,7項政策中3項“優秀”(P1、P2、P4),4項“良好”(P3、P5、P6、P7),排序為P1gt;P4gt;P2gt;P6gt;P7gt;P3gt;P5 。P1作為中央層級政策,在統籌規劃科技特派員政策時考慮較為全面,包含影響政策執行的多個要素,彰顯了國家力量在該領域的整體謀劃。P2和P4作為省級政策,在內容設計上較為出色,可為其他地區提供經驗借鑒。相比之下,P3、P5、P6和P7政策在融合當地實際情況、提升執行力等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優化。這反映出不同層級政策制定存在一定差距,地方政策更多關注基層實踐和運用,政策框架相對狹窄。


將7項政策的一級指標均值繪制成雷達圖(見圖3),可直觀地觀察和分析科技特派員政策存在的潛在短板及未來改進的關鍵領域。整體來看,絕大部分指標均值在0.7以上,表明相關政策在實施細則、覆蓋面、重點領域、保障機制和評估體系等方面設計較完善。按照一級指標由高到低進行分析,X3政策視角和X9政策評價的均值均達到1,體現政策制定兼顧宏觀指導與微觀實施,且評估體系科學。X8政策保障的均值為0.91,表明在組織領導、資金支持、人才培養等方面制定了較為完善的保障機制。X5政策受體的均值為0.86,反映政策惠及農民、企業、政府等多方利益主體。X6政策重點均值為0.71,表明政策精準把握農村關鍵需求,融合科技創新與農村發展。然而,由均值可知部分指標仍存在明顯缺陷。X7政策功能與X1政策性質均值為0.69,顯示政策多聚焦經濟領域,在促進全面發展上略有欠缺。X4政策主體均值為0.5,因政策制定缺乏多方參與協作,難兼顧各方需求利益。X2時間效力均值為0.33,多數政策有效期長,雖保證了持續性與穩定性,但政策調整優化步伐慢,難以及時適應時代與農業技術發展變化。

(二)細化分析
1.國家層面
P1的PMC指數為7.43,排名為第1位,等級為“優秀”。該文件在推進農村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提供了全面指導和政策支持。它在X1政策性質、X5政策受體和X8政策保障方面得分較高,其余指標均高于或等于均值,體現出其在政策設計和實施方面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2.省級層面
3項省級科技特派員相關政策分別選自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P2的PMC指數為7.06,排名為第3位,等級為“優秀”。福建省作為科技特派員政策發源地,其相關政策具有強代表性。該政策在X1政策性質指標上相對較高,表明其在描述、建議、預測、診斷、監管等方面全面覆蓋,有利于政策發揮持久效力。除X2政策時效和X4政策主體之外,其余指標分數均超0.8,體現相關政策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但是距離完美還有一些距離。按照各指標小于均值的程度[30],P2政策的改進順序為:X8。P3的PMC指數為6,排名為第6位,等級為“良好”。與其他政策文件相比,P3提供了更為詳盡和補充性的內容。據各指標分析,X1政策性質政策監管方面有待加強;X6政策重點忽略對農業技術的重視;X5政策受體對農民等主體關注度低;X7政策功能集中于隊伍建設。按照各指標小于均值的程度,P3政策的改進順序為:
。P4的PMC指數為7.1,排名為第2位,等級為“優秀”。經過各指標分析后,X5政策受體、X7政策功能均獲滿分。這表明相關政策充分考量農村各主體,不僅關注到了農業合作社等小眾個體,還為科技特派員全面支持鄉村發展提供了保障。X6政策重點和X8政策保障得分0.8,較為全面但有提升空間,尤其在文化建設與后續改革調整上實施效果與持續性不足。按照各指標小于均值的程度,P4政策的改進順序為:X8X1 。
3.市級層面
P5的PMC指數為5.83,排名為第7位,等級為“良好”。其獨特之處在于由多元主體聯合制定,在政策保障上較其他地市級政策更全面,但政策功能缺乏針對性和全面性。按照各指標小于均值的程度,P5政策的改進順序為:
P6的PMC指數為6.93,排名為第4位,等級為“良好”。與其他市級政策相比,此政策整體得分更優,X7政策功能獲滿分,顯示其在制定時充分考慮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維度綜合發展,但在政策性質與監管內容方面仍值得關注,以保障政策實施的透明度與公正性。按照各指標小于均值的程度,P6政策的改進順序為:
P7的PMC指數為6.5,排名為第5位,等級為“良好”。此政策在X5政策受體方面獲滿分,全面覆蓋農村企業、合作社、科研機構等主體,但因聚焦認定方法,政策功能設計較少。按照各指標小于均值的程度,P7政策的改進順序為:
。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運用PMC指數模型,基于現有的124份政策文件,構建了包含9個一級指標和38個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系統評估了具有廣泛代表性的7項典型政策。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科技特派員政策整體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具備較強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然而,部分政策在結構設計與功能實現方面仍存在優化空間。PMC指數中得分較低的維度,反映的是政策在某些關鍵環節仍存在缺陷。具體而言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全域均衡性不足。當前政策框架側重經濟領域,對文化提升、社會治理和生態環保關注不夠,且未充分考量農村異質需求。二是動態調適性欠缺。政策設計未充分結合長短期目標,易導致實施斷層,缺乏有效連貫性。三是執行監管能力不強。大部分政策未構建完整監督體系,職責不明確,缺乏跨部門協調和問責機制。四是宣傳培訓力度不夠。政策宣傳與培訓不足,影響群眾和利益主體對政策的理解與接受。五是協同系統性不佳。政策涉及多部門多領域,但協同性與系統性不足。
(二)研究建議
其一,優化政策的全域協同與均衡配置。一是突破傳統線性思維定式,實現政策設計從單一技術供給向多元系統治理思維的范式轉換,擺脫“重科技輕人文、重生產輕生態”的路徑依賴,構建囊括文化振興、基層治理創新、生態保護等的多維聯動政策支持架構;二是政策制定環節應充分考量農村地區在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的異質性特征,錨定契合國家戰略導向且貼近地方實際的政策方案。
其二,構建政策動態調適與響應機制。一是建立常態化政策調適體系,設置定期評估機制、試行期制度及動態審查條款等實現對政策實施效果的階段性審視,以制度化的政策更新流程克服政策時滯效應;二是依托大數據分析、多源社會反饋搭建數據驅動型政策響應機制,確保政策調整精準有效地回應現實需求,實現政策調整的時效性與精準性。
其三,強化政策執行效能與全流程監管。一是構建涵蓋政府部門自查、第三方專業評估與社會監督在內的立體監督機制,利用信息公開平臺提升執行過程的透明度;二是依法界定各級政府部門權責邊界,制定可操作的任務分解方案、明確的時序推進計劃,以提升執行過程中的規范化水平與評估的量化標準;三是建立健全分級問責追溯機制,針對政策執行過程中的行為失范與效能缺陷,實行差異化追責。
其四,完善政策傳播體系與培訓賦能機制。一是構建多維度傳播矩陣,確保科技特派員政策在農村場域的有效滲透,打造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線上線下協同的傳播模式,系統解構政策目標、實施路徑及預期成效,提升政策信息的可及性與公信力。二是實施差異化的分層分類培訓體系,彌合受眾認知差異,針對科技特派員群體,重點強化其政策文本解析、技術服務轉化能力;針對基層干部群體著重培養政策執行協調與資源整合能力;針對農戶群體側重提升其政策工具應用能力與參與式決策能力。
其五,強化政策的跨域協同性與系統整合效能。一是構建中央與地方政策的縱向協調機制,實現國家宏觀政策導向與地方差異化實施路徑的有機銜接,提升政策的區域適配性;二是建立健全跨部門橫向協作平臺,通過制度化溝通渠道促進信息交流共享,以打破部門壁壘,確保政策體系的內在邏輯層面與執行層面的一致性;三是著力完善政策間的有機銜接機制,將科技特派員政策與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現代化發展等重大政策進行系統集成,匯聚多維聯動的政策合力。
注釋:
1.凹陷值指的是政策與理想狀態下完美政策之間的差距,與PMC指數呈反向關聯。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EB/0L].(2016-05-19)[2024-10-08].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19/content_5074696.htm
[2]朱新宇,顏廷武.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如何影響農村產業融合發展?[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4,36(4):49-61.
[3]中國政府網.習近平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0L].(2022-12-24)[2025-06-13].htps://www.gov.cn/xinwen/2022-12/24/content_5733398.htm.
[4]丁自立,焦春海,郭英,等.我國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思考與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08,27(6):57-60.
[5]臧雷振,劉超.科技特派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的嵌入式發展路徑探索:多案例比較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21(11) : 115-122.
[6]黃安勝,章子豪,朱春奎.中國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擴散分析:基于省際擴散的實證[J].軟科學,2020,34(11) : 14-20.
[7]白雙艷,楊悅,宋水山.河北省推行鄉鎮科技特派員制度為基層科技管理補位的實踐與思考[J].科技智囊,2024(4):9-15.
[8]馮敏,徐沖.科技特派技術服務對于推進鄉村振興農民致富的幾種模式分析:以遼寧省西部貧困鄉村的食用菌產業發展為例[J].農業經濟,2023(8):106-108.
[9]夏英,王震.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服務的績效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54-60.
[10]孫娟,陳丹華,劉蕾,等.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政策實施成果的綜合績效評價:基于廣東省13個地級市數據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5,45(2):61-71.
[11]李敬鎖,徐鵬民,徐健,等.中國科技特派員政策變遷的演化邏輯與動力機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8) : 18-25.
[12]張曉穎,王小林.中國科技特派員制度演進與功能拓展[J].中國農村經濟,2025(5):38-59.
[13]吳冰冰,劉國英,張璐.淺析中國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變遷及演化邏輯與動力機制[J].武夷學院學報,2023,42(7):85-89.
[14]羅慧,李敬鎖.科技特派員助力鄉村振興的推進路徑及其效果研究:基于山東省116期訪談資料的扎根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24(11):20-29.
[15]蕭子揚,葉錦濤.科技特派員制度研究的脈絡及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20,38(1) : 27-34.
[16]姬淳睿,吳易雄.我國科技特派員制度的CiteSpace可視化分析[J].科技與經濟,2024,37(4):51-55.
[17]孫宇超,甘勇,盧祖洵.基于PMC指數模型的我國醫養結合的政策文本量化評價[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5,42(5):594-600.
[18]朱新超,姜景,陳悅.基于政策建模一致性(PMC)指數模型的中美人工智能政策比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4,44(8):20-30.
[19]徐望,徐曉林,明承瀚.基于PMC指數模型的我國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政策評價研究[J/OL].圖書館:1-10(2025-04-27) [2025-06-02].https://link. cnki.net/urlid/43.1031. g2.20250425.0958.004.
[20]湯子健,黎犇,李青,等.我國醫保基金監管政策的量化評價:基于PMC指數模型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5,42(5):531-537.
[21] RUIZ ESTRADA MA. Policy modeling: definition,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J].Journal of policymodeling,2011,33(4):523-536.
[22]楊靜,韋笑,周杭,等.城市營商環境政策評價體系構建及效應評估:基于PMC-LDA模型[J].軟科學,2024,38(11):127-136.
[23]張永安,郄海拓.國務院創新政策量化評價:基于PMC指數模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34(17):127-136.
[24]鄒凱,李雨欣,劉耀飛,等.基于PMC指數模型的數字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量化評價[J].情報科學,2024,42(7):105-115.
[25]蔡旻君,張書琦.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政策保障研究:基于PMC指數模型的量化評估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24,45(9):37-44,60.
[26]張永安,耿喆.我國區域科技創新政策的量化評價:基于PMC指數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4):26-31.
[27]封鐵英,南妍.公共危機治理中社會保障應急政策評價與優化:基于PMC指數模型[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5):75-84.
[28]吳松強,王鵬程,馬碩,等.新發展格局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政策的特征挖掘與量化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4,44(16):1-13.
[29]王霆,劉娜.我國靈活就業政策文本量化研究:政策現狀與前沿趨勢[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2):105-117.
[30]秦亮,張華,吳華珠,等.基于PMC指數模型的數字鄉村政策量化評價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23(1):127-139.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Policy Tex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inChina-BasedonthePMC IndexModel
Wu Yongchao Xie Xue
(Northwest Aamp;F University, College of Humanities amp; Social Development, Shaanxi,Yangling,712100) Abstract: [Research purpos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poli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 is of key significance for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Research method] The article combines text mining technology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central and local policy texts related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 with the help of PMC index model.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hina's poli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 is good, but there are still the following shortcomings: insufficient overall balance, lack of dynamic adaptation, weak implementation and supervision, insufficient publicity and training, and poor collaborative system, etc. To this end, it should optimize the overall synergy and balanced allocation of policies, build a dynamic adjustment and response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full-process supervision, improve the policy dissemination system and training and empowerment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cross-domain synergy and systematic integration effectiveness of policies.
Keywords: the poli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 PMC index model; policy evaluation; policy quality; invigorate agriculture by apply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