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社會化服務體系;鄉村振興中圖分類號F32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13-0241-05doi:10.3969/j. issn. 0517-6611. 2025. 13. 04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and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a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LIU Wei(Shaanxi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Xi'an,Shaanxi 710054)
AbstractAgriculturalsienceandechnologsocialiedservicecanefectivelypromoteagiculturalmodeiationbyimprovingteservie system,promotingthedeepintegratonofacademia,industryandresearch,andstrengtheningpolicysupportandguidance.Basedonthe themeofuildinganagicultualsciencendtholosocializedservicesstem,tispapersortsouttediferentoperatingodsadariousparticipatingefcuralieedhsocalddaierobeigiglural technologyocialidsrvie.Basedonthis,amodelofldinganewagriculturalsienceandtechologsocilidservicessistab lished,andrsiglugsisaeuoadfrospsftiistials,gte integration ofagriculturalscienceand technologyservices atthecountylevel,and improvingthe precisionofservices.
KeywordsAgriculture;Sci-tech innovation;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Rural revitalization
“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科技支撐農業現代化建設、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我國農業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科技服務有效供給不足,供需對接不暢等問題也日益凸顯,越來越難以適應農業轉型升級以及高質量發展的需求[1]。筆者圍繞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這一主題,基于農業科技創新服務的視角,從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不同運行方式入手,厘清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各類資源要素和參與主體,發現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中存在問題和面臨的挑戰,以科技引領農業發展為目標,搭建新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模型,構建開放競爭、多元互補、協同高效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
1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主要模式
我國已建立了國、省、市、縣4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已逐步完善,為加快農業技術推廣應用,保障糧食安全和食物供應發揮了重大作用。近年來,我國在調動各類創新服務主體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不斷學習國外先進的農技推廣模式和成功經驗,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形成新業態和新模式,各類新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應運而生,表現出蓬勃生機。根據參與主體的不同,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形成了不同的運行模式。
1.1協作型模式協作型模式以“政府 + 農技部門 + 農戶”為主要運行方式。該模式自20世紀50年代起逐步構建并開始運行,主要服務于我國的農業宏觀發展計劃。自上而下的各級農技推廣機構作為服務主體承擔了農技推廣的重任,不同層級的機構承擔著不同層面的具體任務,主要對具有較好應用前景和良好社會效益的重點技術進行推廣,在提高農業生產力方面效果顯著,能夠保障農業生產自標的實現。農技推廣機構的服務經費主要來源于財政事業撥款和項目計劃。在服務方式上,該模式可實現指令性和指導性的有效結合,體系完善且上下聯通,便于協調統一和宏觀管理[2]。
1.2產業型模式產業型模式以“農業科研單位 + 產業主體”為主要運行方式。農業科研單位作為農技推廣服務的主體,將研發的科技成果通過與產業主體合作直接應用于生產實踐。產業主體結合自身的生產實際提供開發研究、中試和規模性商品生產的諸多生產要素,雙方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農業科研單位參與技術推廣目的如下:一是使自身研發的科研成果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承認,以獲取必要的榮譽與獎勵;二是取得科技成果轉化收入,以彌補事業經費的不足;三是建立自身固定的科研教學基地,作為本單位成果轉化基地和社會化窗口[2]
1.3大學型模式大學型模式以“大學 + 試驗示范站 + 農戶”為主要運行方式。大學按照“建在產區、服務產業”的原則,搭建了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服務橋梁。依托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面向區域主導產業,建立集試驗研究、示范推廣、教育培訓和信息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試驗示范站,形成多學科參與、專兼結合、校地結合的科技推廣工作團隊和產業技術研究、試驗示范與科技推廣的農業科技服務平臺。依托平臺,形成很好的示范帶動效應,把新知識、新品種、新技術傳授給農戶。
1.4企業型模式企業型模式以“企業 + 基地 + 農戶”為主要運行方式。隨著當前農業市場化、專業化的發展背景,企業型模式應運而生,其服務方式、運行機制相較傳統的農技推廣模式而言更加靈活多樣,非常適宜規模化程度較高的農業優勢產業[3]。這種模式中,企業在追求自身利潤的同時,承擔起技術傳授、咨詢服務的任務。對于以農產品為加工原材料的生產企業來說,十分關注作為原料的農產品生產及技術應用,也與農戶之間有著更加直接的聯系。企業通過向農戶銷售推廣農藥、種子種苗以及農機具,或通過與種植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及小農戶簽訂技術托管服務協議,以技術托管方式實現技術推廣。
1.5平臺基地型模式平臺基地型模式以“科技部門 + 平臺基地 + 經營主體”為主要運行方式。農業科技服務平臺主要是由各級科技管理部門按照地方產業發展布局和產業發展特點布局的各級各類綜合性平臺以及專業性平臺,構成了多層次、多領域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體系[4]。目前這些平臺基地包含農業科技園區、縣域科技創新試驗示范站、星創天地、科技示范鎮、科技示范村等。科技管理部門利用這些載體,在開展農業科技推廣示范的同時,為入駐企業和農戶提供科技成果、產品、人才、資金等多要素服務。
1.6互助合作型模式互助合作型模式以“團體協會 + 農戶”為主要運行方式。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和農業市場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快速發展,成為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的一支重要力量。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將農業技術人員和當地技術能人組織起來,由他們將長期摸索并積累的農業生產成功經驗傳授給農戶的同時,更是通過“現身說法”讓農戶看到科技發展對農業帶來的巨大影響,從而對當地農戶產生較大的示范帶動作用。該模式通過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使合作社、農民與市場主體的合作對接關系更直接、更平等、更緊密,有效地解決單一基層小合作社代辦不了、政府部門包辦不了、農戶自身操辦不了的事情,開辟了專業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的新路徑。
1.7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以“科技特派員(特派團) + 農戶”為主要運行方式。科技特派員開展農技推廣服務主要是通過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線上線下咨詢以及集中講座培訓等方式,將科技特派員本人所擁有的科研成果、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經營理念傳授給農民,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難題。科技特派員的運行模式讓農業專業技術人才與農戶直接“面對面”,將新技術、新辦法、新理念、新資源不用通過中間環節,直接持續地向農戶輸送,豐富當地的農業發展資源,提高農戶的生產技術,打破固有的發展思維,進而推動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5]
1.8“互聯網 +,9 農技服務模式該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以及智能化手段,對傳統的農業技術服務進行改造和升級,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精準的農業技術服務。服務特點如下,一是提供在線化服務。通過互聯網平臺聚集農業優勢科技資源,建立農戶、農企和農技專家之間的強紐帶關系,農戶可以隨時隨地在線咨詢,專家通過線上解答和遠程指導,極大地提高了農技服務的效率和覆蓋面。二是提供智能化推薦。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平臺可以根據農戶的種植情況、作物種類、地理位置等信息,為農戶提供個性化的農業技術推薦和解決方案。三是提供精準化指導。通過物聯網、遙感等技術手段,平臺可以實時監測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土壤情、病蟲害發生情況等,為農戶提供精準的農業技術指導和服務。四是提供多元化服務。除了傳統的技術咨詢和指導外,“互聯網 農技服務模式還可以提供政策宣傳、市場信息、農產品在線銷售等多種服務,滿足農戶的多元化需求。
2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的現實阻滯
2.1農業科技供需失衡,服務精準度不夠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的供給側服務效能發揮不充分。由于服務主體的多樣性,使得農業社會化服務“條塊共管,以塊為主,按專業行政區劃層層設置”,各專業服務機構獨立設置,彼此之間自成體系互不聯通,缺乏高效、統一的管理和運行機制,服務功能相對分散,技術人員難以聚合發揮作用,科技資源難以有效整合,“重復服務”和“服務缺失”的現象同時存在,整體服務效能尚未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側呈現出主體小型化、需求多樣化、分布分散化的特征。因此,無論從數量、結構和質量方面來看,農業科技服務供給均無法滿足實際生產需求,尤其是個性化、特色化、精準化的“定制”服務更是欠缺,供需之間無法實現均衡
2.2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頭重腳輕現行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任務主要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承擔,其他部門配合。近幾年,省、市、縣3級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得到了加強,但“有錢養兵、無錢打仗”人員缺乏、隊伍不穩、業務分散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由于環境及待遇不好,基層農技推廣部門很難吸引高層次人才,現有科技人員缺乏知識更新和進修深造,對現代農業新技術掌握不夠。在新一輪縣區機構改革中,縣區科技管理部門科技管理與服務能力弱化,也進一步削弱了基層農技推廣的力量。整體而言,省、市層面農技服務力量較強,基層普遍存在農技推廣新生力量不強、專業結構不合理、服務能力亟待加強等問題,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單元的技術需求。
2.3農業科技服務市場化程度不高,體制機制不活長期以來,農村科技服務經費嚴重缺乏,調動科技資源能力有限。隨著市場主體多元化,工業化信息化飛速發展和農業產業鏈的延長,科技服務環節增多,服務對象和服務主體也在不斷增加,服務方式較過去發生了很大變化,缺乏市場化的要素驅動,單純依靠公益性服務已不能滿足基層科技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由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少,承接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的主體力量更顯薄弱。
2.4農業科技平臺建設參差不齊,發揮作用不夠現有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不能有效聚集資源,農業科技園區與高校、科研院所等聯系不緊密,產業鏈條短,科技含量低,帶動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星創天地”等農業科技服務平臺不能集成“互聯網 + 金融”等資源,依托的企業主體自身能力不強,輻射帶動作用不夠,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型農業企業家以及孵化企業的職能體現不充分;縣域科技創新試驗示范站作為高校或院所與縣區政府聯合共建的最“接地氣”的創新服務平臺,對接當地產業不夠,創業孵化作用和示范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為產業發展提供的科技支撐不夠。
2.5政府投入不足,服務保障不健全目前雖然國家和各省市均有相關政策支持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但缺乏持續性的資金保障,加之縣域經濟基礎薄弱,科技投入有限,無法有效保障農技服務做深做實。如,科技特派員工作從省級層面給予經費傾斜,但由于人員較多,經費不足,激勵效果有限。
3新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新機制構建
3.1新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架構模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需求日益迫切,生產經營范圍、服務對象均呈現更加多樣、復雜的趨勢,決定了服務需求必然向多元化發展。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中主要包含了組織部門、服務主體、服務對象、創新平臺等參與主體。其中組織部門是政府有關部門,服務主體主要有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特派員等農業技術持有者;服務對象主要有中小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創新平臺主要有農高區、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試驗示范站等。組織部門、創新平臺、服務對象、服務主體等不同參與主體共同參與、多元互補、高效協同,才能保證服務體系順利運轉,其架構模型如圖1。圖1模型中,政府作為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活動的主要推動者和組織者,主要是通過長遠規劃、統籌安排,搭建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將農業科技需求、成果供給、科技資源等在此匯聚,起到各參與方之間橋梁紐帶作用。高校、科研院所、農技推廣部門等服務主體,通過開展產學研合作、技術培訓等多種方式,依托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試驗示范站等載體,為中小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服務對象提供精準的技術服務,將所掌握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圖1新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架構模型Fig.1The architecture model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tech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3.2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著力點
3.2.1強化政府不同部門間的統一協調協作。為統籌解決當前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難點難題,農業、教育、科技、推廣等部門之間的聯合需加強,形成協同高效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機制。只有堅持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才能激發各類服務主體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堅持公益性與社會性服務相結合、專業性和綜合性服務相協調的原則,由政府整合全社會各類涉農服務資源以及服務力量,發揮市場化主體作用,釋放農業科技服務動能,服務現代農業發展[
3.2.2培育多元化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主體。
3.2.2.1釋放高校與科研院所服務動能。完善高校院所開展農業科技服務的考核評價機制,將服務“三農”以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學科評估、人才評價、項目資助等的重要考評依據[7]。發揮高校與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方面優勢,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方式,作為政府主導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的主體力量[8]
3.2.2.2培育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新生力量。引導和支持涉農科技型企業、協會、學會和新型經濟組織,作為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的中堅力量,實現服務主體的多元化。培育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服務類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返鄉創業人才等社會化服務的新生力量,政府要在稅收政策、項目資金、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和公共設施建設上給予大力支持。新型服務主體要通過戰略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市場營銷創新和品牌建設等強筋壯體,提高承接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的能力。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提升供銷合作社科技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其作為涉農服務綜合平臺的獨特作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
3.2.2.3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通過擴大科技特派員服務領域、增加選派人員等方式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在行業上,從以農業為主擴展到工業、醫學、服務業等領域;在地域上,從省內擴展到省外、境外;從人員結構上,發揮退休專家和外國專家作用,增加選派人員,并將最接地氣的高級職業農民納入科技特派員隊伍;聚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集體組織中的科技力量,認定一批法人科技特派員。加強部門協作,形成工作合力,促進人才、項目、資金等資源向服務對象流動,調動科技特派員進入服務主戰場。制定鼓勵科技人員和社會各類主體開展創新創業服務和成果轉化的激勵政策,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3.2.3搭建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
3.2.3.1在省級層面建設統一的科技特派員服務與管理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科技特派員工作的精細化管理,解決科技特派員工作和管理的難題;同時利用互聯網擴大服務受眾面,征集技術需求,發布技術成果,為有科技需求的廣大用戶提供學習和交流平臺,提升服務及時性和有效性。
3.2.3.2建設農業科技資源服務平臺。整合各類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資源,建立農業科技資源大數據應用數據庫,實現農業科技資源信息化,將農業科技資源通過線上共享。開發智慧農民在線培訓、基層農技推廣綜合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等業務系統,為各類農業農村用戶和各級科技管理部門提供農業公共服務。
3.2.3.3支持各類農業科技新型服務平臺建設。擇優扶持由企業、協會等搭建的諸如“農事通”“農管家”“三農通”等各類新型為農服務信息平臺。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要素通過平臺直達基層一線,解決農業信息技術傳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推動各類為農服務信息平臺互聯互通,引導信息平臺科技服務專業化規范化。
4新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策略
4.1優化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制機制
4.1.1加強對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組織領導。建立省級科技部門為組長單位,人社、農業、省教育、財政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省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負責制定全省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建設的政策和措施,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指導、督促有關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務的落實。
4.1.2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保障創新成果的有效供給。通過設立省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可以有效整合現有科技成果,形成系列化、標準化、高質量的農業技術成果包,支持各類農業產業主體和科技服務主體進行對接,解決科技成果源問題,開展農業重大技術集成熟化和示范推廣,為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提供新成果、實現新引擎。
4.1.3建立農業科技服務后補助機制。在科技創新券中設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券,激勵各類科技服務主體積極投入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對各類服務主體開展的公益性和社會化科技服務,通過審核的服務工作進行后補貼和獎勵。對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的公益性科技服務,科技特派員開展技術研發、檢測檢驗,社會化經營服務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服務給予相應后補助支持。
4.2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縣域集成
4.2.1加強縣鄉農技推廣機構服務效能。明確機構職能,保障工作經費,開展人才定向培養,穩定人才隊伍,突出公益性與專職化相結合,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
4.2.2提升基層供銷合作社科技服務能力。支持供銷合作社發展“農資 + \"技術服務推廣模式,通過在化肥、農藥、種子、農具等農資銷售中加強農業技術指導,將農資銷售與農技服務有機結合。
4.2.3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農業科技服務。開展農業科技服務企業建設試點示范,將部分政策性資金和項目投入發展質量好、效益高、帶動能力強、利益連接緊密的企業服務主體中。大力推廣“技物結合”“技術托管”等農業創新服務模式,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4.2.4挖掘新型農業服務組織潛力。加強培育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社會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服務規模化發展,引導支持其建立示范基地、“田間學校”等方式開展示范。
4.2.5完善縣域農業科技服務載體。加強縣域科技創新試驗示范站、星創天地、農業科技園區等的服務集成,引導農業科技人才鏈、創新鏈和當地主導農業產業鏈的有效結合,加快科技資源在縣域整合,提高面向農戶開展科技服務的效率。
4.3推動農業科技特色化精準化服務
4.3.1要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建立準確暢通的農技需求信息收集機制,確保農業科技成果與技術需求有效對接。同時,整合現有人才力量和技術資源開展研究,打造“需求-科研-成果-應用”的服務鏈條,提升農業科技的精準化服務水平,讓農業科技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4.3.2鼓勵創新服務模式和組織形式。支持多元化科技服務主體培育,激發社會化服務活力。大力發展多層次、多類型的專業化服務,引導服務主體積極開辟新的服務領域,探索開展社會化服務的有效方法路徑。鼓勵服務主體充分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農業的信息
化、智能化水平[9]
4.3.3推進科技特派員精準化服務。積極引導各級科技特派員,下沉到農業生產一線,對接區域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科技需求,部署科技特派員開展社會化科技的重點服務。精準選派更多領域科技特派員進鄉人村,構建完善“1人 + 1村\"\"1隊 +1 業”\"1企 +1 策”的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強化組團式幫扶,鼓勵科技特派員(團)按照產業發展需求,瞄準產業鏈全過程開展服務。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員信息平臺,開展線上線下聯動,提高服務精準度和服務成效。鼓勵科技特派員創新服務內容,以培育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為目標,了解企業技術需求,協助制定商業計劃書、開展產學研合作,解決企業生產和新產品研發中的技術問題,促成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創新服務平臺。
5結語
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在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中至關重要[10]。它的建設和完善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收人水平,還促進了農業的綠色、生態、高效發展以及農村經濟的全面振興。該研究從組織部門、服務主體、服務對象、創新平臺等方面找出農業科技服務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著力點,構建一個各主體協同高效、開放競爭、多元互補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運作模型,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但通過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搭建是否有助于理順各主體間聯結機制,以及各項建議能否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實際問題仍需實踐檢驗。
參考文獻
[1]科技部,農業農村部,教育部,等.科技部農業農村部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銀保監會供銷總社印發《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0(27) :64-68.
[2]張俊飚.論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構建原理與運行機制[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20(2):91-94.
[3]黃騰.科技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及措施分析[J].汕頭科技,2012(2) :40-48.
[4]葛兆建,趙月兵,楊華,等.江蘇省新型農業科技平臺的構建[J].江蘇農業學報,2014,30(3):658-663.
[5]林芳菲.科技特派員運行模式創新分析[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22(4) :1-3.
[6]朱曼婷,李冬冬.蘇北地區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以宿遷市為例[J].安徽科技,2021(6):31-34.
[7]郝福錦.新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路徑研究[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5(6):48-52.
[8]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J].中國合作經濟,2020(8):1.
[9]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吉林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吉政辦發[2021]51號[EB/OL].(2021-12-28)[2022-06-15]. http://agri.jl. gov.cn/gk/fzgh/202305/t20230505_3334460.html.
[10]劉冬梅,鄭小玉.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滿足農業發展新階段的科技需求[N].科技日報,2020-11-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