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東縣廣袤的田野上,江蘇省農廣校如東分校的周愛軍十八年如一日,深耕在農民教育培訓的第一線。他以精準化培育提升農民素質,以典型示范激活鄉村動能,以創新模式破解農技推廣難題,用科技與汗水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壯美篇章,成為農民心中的“貼心人”。
精準培育,構建農民成長“孵化器”
“農民要富,腦袋先富;鄉村要興,人才必興。”這是周愛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為了培育如東縣高素質農民隊伍,他將精準化培育理念融入農民教育培訓的全鏈條,精心培育著每一顆“種子”。
在培訓對象遴選上,他建立了“需求調研—資格審核—動態調整”的精準機制。為了摸清農民的真實需求,他深入鄉村農戶調研,根據不同區域的產業特色,為農民“量身定制”技能提升通道。他和如東縣農廣校的老師們一同培訓高素質農民,“十四五”期間累計培訓1.2萬人次,農民們懷揣著夢想走進課堂,滿意地帶著技能回到田間。
課程開發是培訓的核心。圍繞糧食高效種植、畜禽生態養殖、電商營銷等農民關心的熱點問題,周愛軍與同事們共商培訓課程體系。從水稻側深施肥的實用技術,到農產品直播營銷的前沿理念,再到智慧農業的創新應用,每一門課程都緊扣農民的“急難愁盼”,為他們送去實實在在的“干貨”。他說:“農民哪怕從一場培訓中只獲取一個知識點,改變了以往的認知,在生產實踐中運用后取得了收益,那么我們的培訓就是有意義的。”
在培訓實施階段,他總結出“三階段管理法”與“四大課堂”模式。培訓前,他和同事們通過“問卷+實地走訪”,精準把握農民的需求,為每個培訓班定制專屬方案;培訓中,采用“理論授課+田間實操+案例研討”的混合模式,讓農民在學中干、干中學;培訓后,建立“學員檔案+跟蹤服務臺賬”,持續關注農民的成長。“固定課堂、田間課堂、基地課堂、網絡課堂”,這四大課堂的緊密結合,讓農民隨時隨地都能學習。近三年,共開展76期“訂單式”培訓,合格率達100%,滿意度超 99%,成為如東縣農民口中的“金字招牌”。
典型引領,激活鄉村振興“頭雁群”
“一個榜樣,就是一面旗幟;一位標兵,就是一個標桿。”周愛軍深知典型示范的力量。周愛軍用心選樹典型,精心培育榜樣,讓高素質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他深知榜樣力量的無窮潛力,在他的建議下,如東縣農廣校全力推動“標兵帶農戶”機制落地生根。他精心組織現場觀摩會,搭建新技術、新方法共享的平臺;開展技術結對幫扶,架起知識傳遞的橋梁,讓農業標兵與農戶實現零距離交流、手把手教學。如東縣1500名規模種植戶在標兵們的帶領下,技能素養顯著提升,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模式,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
農技推廣是連接科技與農民的“橋梁”。如何讓先進技術更快更好地服務農民,是周愛軍一直思考的問題。他積極探索創新培訓模式,以智慧和汗水打通農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
如東縣高素質農民培育推行“線上+線下”融合模式。周愛軍積極推廣運用“農技耘”App、“中國農技推廣”App,充分利用這兩個平臺的海量學習資源,讓農民通過線上可以隨時隨地觀看課程視頻,互動板塊還能及時解答生產實踐中的疑問;線下則定期組織集中培訓與實地實訓,讓農民在實操中掌握技術。這種模式實現了線上線下優勢互補,打破了時間與空間限制,顯著提升了農民學習的便利性與積極性。
開創“訂單式”培訓模式。他和同事們根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養大戶、普通農戶的實際需求定制課程體系,在如東縣農民田間學校開展針對性培訓,確保農民能將新技術高效應用于生產,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質量,讓培訓更具精準性與實效性。其開發的多個農民培訓課件在江蘇省優秀農民培訓教材和教學課件評選中多次獲得二等獎。
探索“學歷提升+技能培訓”雙軌機制。如東縣農廣校與南通科技職業學院聯合培養大專學歷農民,周愛軍積極參與授課,讓農民既掌握實用技能,又具備系統理論知識。這一舉措優化了農業從業者學歷結構,為鄉村產業振興儲備了高素質人才。
情系農民,做永不下線的“守護者”
周愛軍作為如東縣農業氣象聯盟成員,每當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來臨前,他總是第一時間通過微信、短信等方式,將天氣預報信息轉發給種養大戶,提醒他們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在夏收夏種、秋收秋種期間,他時刻關注氣象信息,提醒大戶抓住有利天氣搶收搶種。
周愛軍持續多年跟蹤關注種植大戶的種植情況,為其建立“成本收益檔案”,分析土壤墑情、市場價格波動等數據,指導農戶優化種植結構,在種植品種選擇、種植技術改進等方面提出專業建議。
周愛軍深入研究地方惠農政策,特別是地方政府每年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意見,精準把握政策紅利。他的手機里存著許多參加培訓學員的手機號碼,隨時接受農戶咨詢,第一時間回應農民需求,始終將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成為農民心中“永不關機”的貼心人。他持續跟蹤農民生產經營狀況,通過開展課題研究,探索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單產、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有效路徑,用實實在在的成果為農民增產增收。為筑牢農民培訓的“安全屏障”,他精心組織為江蘇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參訓人員購買組織者責任保險,已惠及500余名學員,讓農民能夠心無旁騖地汲取知識,專心提升農業技能。
東西協作,共繪農業發展“同心圓”
周愛軍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投身東西部農業協作幫扶工作。2018—2019年,兩次赴漢中市南鄭區,他深入田間地頭、基地企業調研,掌握了當地大米、茶葉、菌菇等產業生產銷售情況,與當地農技干部混編組成產業扶貧技術推進組,圍繞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等開展技術研討交流。
周愛軍因地制宜開展培訓班與現場指導,在南鄭區漢山鎮漢坪村開展油菜輕減栽培技術培訓,在黃官鎮廟壩村進行食用菌技術培訓等,培養了一批農業人才,其中在廟壩村培養木耳種植能手10名,培訓農民200余人。
周愛軍提出以市場為導向的消費幫扶模式,推動西部特優農產品對接東部消費市場,通過電商平臺、商超專柜等渠道拓寬銷售路徑,實現資源優勢互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周愛軍在農民教育培訓與科技服務領域潛心耕耘多年,獲得南通市第四屆農廣系統“教學能手”稱號,被評為江蘇省科技志愿服務先進典型。他扎根鄉土,用堅守與付出詮釋著農廣人的使命擔當。他是農民教育培訓的“躬行者”,是農技推廣的“踐行者”,是農民心中的“貼心人”。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他如同一粒飽滿的種子,深深扎根于如東的田野,用汗水澆灌希望,用智慧播種未來,靜待豐收的樂章在廣袤鄉村奏響。
(作者單位: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